- 國際金融理論與實務(第3版)
- 孟昊 郭紅
- 1125字
- 2019-12-05 11:31:06
第1版前言
國際金融主要研究不同國家貨幣之間的靜態和動態關系,研究國家之間、地區之間和經濟體之間通過貨幣往來而產生的相互影響。因此,國際金融研究的是跨國的貨幣金融與經濟協調問題。這門學科既具有很強的理論性,也具有較強的操作性。
經過一百多年的發展,國際金融的知識體系逐步得到了拓展與完善。20世紀初期,國際金融關系是以黃金作為基礎的金本位制度,國際金融主要是依附于國際貿易的國際結算活動;從20世紀中期到20世紀70年代,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建立拓展了國際金融活動的內涵,使其成為一門較為獨立的學科。這一時期,美元與黃金掛鉤,產生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集團等跨國金融組織,國際金融的合作與協調成為世界經濟協調發展的重要支柱;20世紀70年代以后,世界經濟更加趨于全球化和一體化。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資本的國際流動更加頻繁,規模也更加龐大,出現了貨幣國際化、金融體制混業經營、金融工具創新、金融資產證券化等新趨勢,國際金融活動也隨之更加全球化、虛擬化,同時國際金融活動的風險也日益凸顯出來;進入21世紀以后,國際金融關系日益復雜,國際經濟交易的風險也繼續加大,區域貨幣一體化、區域經濟一體化成為世界經濟中新的熱點問題。
國際金融學科引入中國約在20世紀70年代末,雖然引入較晚,但學科的發展較為迅速。其原因在于中國經濟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迅速融入全球經濟,客觀上需要國際金融學科提供強有力的理論支撐。當今,國際金融無論在全球范圍還是在中國都已經成為了一門獨立學科,其知識體系既包括開放條件下的內外均衡問題,也包含在國際金融活動中的實踐操作問題。
正是基于上述背景,本教材在編寫的過程中,立足于系統介紹國際金融的基礎知識和理論架構,全面涵蓋國際金融包含的理論體系和實踐操作內容,并力圖體現出以下幾個主要特點:①注重知識體系的系統性,使讀者對該學科有一個全面的了解,并且強調基礎理論、規則、慣例和方法的綜合學習;②注重理論與實踐的充分結合,通過計算題和案例分析,讓讀者逐步掌握理論的運用方法,從而加深對理論的認識;③在組織體系上強調簡潔、清晰的結構和思路,便于讀者的總體把握;④將國際金融的核心內容—匯率問題作為前四章,突出主體,強調重點。
本書各章的編寫者包括孟昊、郭紅、劉偉、張政,另外何蕓、劉懿、韓俊美、許姍姍等參與了本書材料的組織配套資料的制作等工作,全書最后由孟昊和郭紅負責修改和定稿。
本書提供多媒體課件、習題庫及答案、案例庫及案例分析等資料,索取方式見本書末頁。
本書在編寫過程中吸收和借鑒了大量國內外專家學者在不同時期的研究成果,在此一并表示衷心感謝。由于編寫時間緊迫,加之作者的水平有限,一定會有不少的疏漏,懇請同行專家學者和讀者提出寶貴意見和建議。
孟昊
2010年4月于天財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