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章 唱歌的器官與唱歌姿勢

第一課 唱歌的器官

想要唱好歌,除了把握基本的音準、節奏、樂感、情感外,還要掌握基本的唱歌技巧、呼吸方法和唱歌共鳴的運用。唱歌時,人體的各個發聲器官在精心分工、密切配合的工作狀態下,才能發出優美動聽的聲音。所以,學習唱歌首先應該了解和掌握發聲器官的構造與唱歌發聲的原理,這樣才能根據發聲器官的運動規律進行有目的的訓練,從而獲得科學的聲音效果。本課我們就來了解唱歌的器官。唱歌的器官是由發聲器官、呼吸器官、共鳴器官和吐字咬字器官四個部分組成,首先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唱歌的發聲器官。

1. 唱歌的發聲器官

發聲器官,即發出聲音的器官,它包括喉頭、聲帶。

喉頭位于頸前正中部,我們可以用手摸一下,有一個凸起的地方,當我們咽口水的時候,它會上下移動,這個地方就是喉頭,喉頭由舌骨、軟骨、韌帶、肌肉、黏膜等組成。

喉頭正面

聲帶位于喉頭的中間,是由兩片呈水平狀左右并列、對稱又富有彈性的白色韌帶組成。

聲帶中間的部分叫作聲門,聲帶在不發聲的時候,是保持開放的,聲門呈三角形的空間。吸氣時聲帶分離,聲門開啟,呼氣發聲時,兩片聲帶靠攏,聲門閉合,在氣息的撞擊下聲帶振動而發出聲音。在呼吸的配合下,聲帶周圍的肌肉群促使兩片肌肉收緊、放松、靠攏、分離,同時在氣息和共鳴器官的協調運動下,有效地調整聲帶的長度、厚度和張力,使聲音產生高、低、強、弱等不同的變化。

吸氣時

呼氣時

在喉嚨的上部與舌根之間,有一個很重要的軟骨,叫作會厭。會厭的功能有兩個方面,一是起到聲門的保護作用,當我們吞咽食物和飲水的時候,它本能地自動蓋住氣管的頂部,讓食物通過時避免進入氣管。我們有時不小心喝水嗆了氣,就是會厭動作不協調所致。二是唱歌的時候,會厭豎起,形成通道讓聲音流暢地送出。

2. 唱歌的呼吸器官

呼吸器官是由口腔、鼻腔、咽喉、氣管、支氣管、肺部、胸腔膈肌(又稱橫膈膜)、腹肌等組成。氣息從口、鼻吸入以后,經過咽喉、氣管、支氣管,分布到肺,再經過咽喉從口、鼻呼出。吸氣時我們是用橫膈膜來控制氣息,我們日常的呼吸比較平靜,比較淺,用不著使用全部的肺活量,但唱歌時的呼吸運動就不同了,吸氣動作很快,呼氣動作很慢,如果遇到較長的樂句,氣息就必須堅持住,而一首歌曲的高、低、強、弱變化也全靠氣息來控制調節。

呼吸在人體的通路

3. 唱歌的共鳴器官

人體的共鳴器官主要有胸腔、口腔、頭腔三大共鳴腔體。三大腔體之間相互連通,形成一個通道,發聲器官發出的微弱聲音在這個通道的共振作用下進行美化和擴大,從而變得明亮、飽滿、動聽。胸腔共鳴主要包括喉頭以下的氣管、支氣管和整個肺部。口腔共鳴包括?、咽腔及口腔。頭腔共鳴包括鼻腔、上頜竇、額竇、蝶竇等。頭腔和胸腔是不能改變的共鳴腔體,口腔是可以改變的共鳴腔體。在唱歌中由于音高的不同,使用這些共鳴腔體的比例也會有所不同,一般來說,唱低音時胸腔的共鳴發揮最大作用,唱中音時口腔的共鳴運用得比較多,而唱高音時主要是靠頭腔發揮作用,如果我們能正確、合理地運用這些共鳴腔體,使得它們相互協調配合,那就能獲得圓潤豐滿、悅耳動聽的歌聲。

三大共鳴腔體

4. 咬字吐字器官

咬字吐字器官又稱語言器官,主要包括唇、齒、牙、舌、喉、上顎、下顎、鼻腔、口腔、咽腔等。從喉嚨發出的聲音只是單一的音響,只有在口腔里,各咬字吐字器官積極協作,才使之變成了字和詞。

主站蜘蛛池模板: 荃湾区| 阳春市| 香河县| 乌兰察布市| 韶关市| 黄石市| 夏河县| 久治县| 安庆市| 吴旗县| 海晏县| 翁源县| 蒙山县| 佛山市| 阳谷县| 阿鲁科尔沁旗| 玉龙| 平陆县| 宜宾县| 舞钢市| 海伦市| 祁门县| 榆社县| 定襄县| 宜兰县| 颍上县| 崇州市| 三门峡市| 邓州市| 甘德县| 侯马市| 清原| 常宁市| 织金县| 南江县| 古田县| 长春市| 灵山县| 永登县| 历史| 道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