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這本小書集中了我應OCAT研究中心邀請在北京做的三場2016“OCAT研究中心年度講座”,以及講座后與學者和聽眾的互動。它并非一本專著,而是概述了一項新啟動的研究項目,并記錄了聽眾對此的反應。這次交流對我自己來說十分有意義,因為它給予我一個機會,將腦子里正在考慮的一些自己認為帶有本質性的學術問題呈現在相當數量的美術史研究者和對美術史有興趣的聽眾面前——由于“雅昌藝術網”對講演的直播和重播,我和聽眾的接觸范圍更得到了未曾估計的擴大。
從更廣的角度來看,本書對于美術史這門學科在中國的發展也可能提供了一次有意義的記錄,特別是因為這個活動是由一個中國學術機構倡導和組織的、以中國美術資料為基礎的對美術史學科整體方法論的一場討論。
我用這三場講座做了一件我一般不太做的事,就是直接地討論美術史研究中的概念和方法。一般說來,我的美術史寫作是圍繞大大小小的個案進行的,在研究和解釋具體歷史對象的過程中發展出超越個體現象的一般性概念(如“紀念碑性” “幸福家園” “位” “跡” “在場與缺席”等)或是總結出可以被重復使用的研究方式(如“圖像程式” “中層研究” “超細讀”等)。這些概念和方法一般都是為了分析具體歷史現象服務的,在新的個案研究中都需要被重新檢驗和調整。它們從來不被認為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理論,也不是具體研究項目的目的和結果。
在我來看,這種以歷史為研究對象(此處說的“歷史”不但包括人物和事件,也包括器物、建筑和藝術作品),將概念和方法作為研究工具的做法仍然應該是美術史寫作的常規路徑。但為什么我在這個系列講座里似乎脫離了這個原則,轉而以“空間”這樣一個廣泛的、超歷史的題目作為討論的核心和對象呢?我想這其中有三個契機,在這里稍微解釋一下,可說是“開宗明義”。
一個契機是這幾年來不斷有些年輕朋友向我建議,希望我把自己的一些基本研究方法總結一下。他們說我寫的東西很多,覆蓋面也比較廣,從古代到當代、從墓葬到繪畫都有,希望我概括出在研究方法上的一些基本線索或方向。我很理解這種希望,但也一直有些猶豫而未付諸實行。一是因為這種總結并不好做,需要找到合適的角度和方式,僅僅做些結論上的濃縮沒有什么意思。二是我一直認為做學術就是要不斷地提出新問題,發現新角度,面向過去進行死板的“總結”似乎背離此初衷。但當我收到OCAT研究中心的邀請來做這個年度講座系列的時候,我開始考慮如果我希望從方法論的角度反思一下美術史領域的發展,包括我自己的研究的話,這可能是一個比較合適的場合,這就牽涉到了第二個契機,即這個系列講演的目的和對象。
每個講演總有不同對象,由講演者根據場合、聽眾的構成和自己的興趣決定。根據我在國內講演的經驗,包括去年在上海復旦大學做的四場講座和近年來的一系列“古代墓葬美術”報告會
,我感到目前國內這種講座的主要聽眾是研究生和年輕學者。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動向,說明美術史在中國是個有活力、吸引年輕學子的領域。而我自己的本職是教師,遇到這種場合就會出現一種“講課”的感覺和欲望。我在國內雖然參加過不少學術活動,但是從來沒有正式授過課。所以當我收到OCAT研究中心的邀請以后,就開始把這個系列講座想象成一個短期課程,或用一個比較中國式的詞來說,就是個“講習班”。教書與寫書不同,它不是個人進行專題研究,而更是一種承前啟后的學術機制,在總結和發展以往學術成果的基礎上,引導聽課者思考問題、尋找新的題目、做新的研究。當我把這個講座系列想象成一門短課的時候,這個想法和上面所說的那個聽到的建議就連起來了,就是從方法論的角度總結一下自己的學術研究和面對的問題——特別是因為提這個建議的主要是研究生和年輕學者。對我自己來說,雖然這幾個講座有意使用我曾經做過的案例,因此帶有某種“總結”的意味,但實際上是在一個新的層次上進行思考。這就引到第三個契機和這個講座的主題,即“空間”這個概念在美術史研究和解釋中的應用。我對這個主題的一些想法將在下面的“引言”中給予介紹。
這里有兩個細節需要解釋一下。一是在這幾個講座中我有意使用了我以前所做的個案研究作為解說和立論的根據。這絕不是意圖強調自己的研究,而是由于如上所說,這個講座系列的初衷帶有總結我以往研究的意圖,也希望用這個機會為學生講解一下我自己的治學經驗。二是我在講演前準備了講演稿并事先發給了三位評點人,但在講演時并沒有照稿宣讀,而是在許多地方有所刪減或發揮。講演之后出版整理時又進一步增加了一些內容,并修飾了文字。本書內容因而與網上所播放的實況講演不盡一致,特此說明。
§
在本書將付梓之際,我深切地緬懷黃專先生(1958—2016年),他是OCAT研究中心的創建者,在他擔任中心第一任執行館長時邀請我作為2016“OCAT年度講座”的講演人。令我非常遺憾的是他沒有能夠聽到這些講話,但我在演講的時候總把他想象為最重要的聽者和交流者之一。
我也希望向郭偉其先生表示謝意,他以OCAT研究中心學術總監的身份主持了這三場講座,以及與年度講座計劃有關的三個研討班。鄭巖、沈語冰和李清泉三位教授在百忙之中參加了我的講座,對各講進行了評點。OCAT研究中心的黃文璇、陳瑤琪、周琳、錢文逸以及實習生蔣理和李星,芝加哥大學北京中心的梁學明、陳玲英以及其他工作人員對講座進行了細致和妥善的安排。OCAT研究中心的錢文逸整理了講話后的互動記錄,并將我的三個講話翻譯成英文包括在這本書里,陳瑤琪統籌編輯了本書的稿子,陳明繼續協助此書的校訂和出版。世紀文景出版機構編輯部對本書的編排和校閱付出大量勞動。佳作書局的朱帥先生和林恬女士于講演期間在芝加哥大學北京中心現場組織了名為“從武梁祠出發:巫鴻著作展”的圖書展覽。在此一并致謝。
巫鴻
2016年7月4日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