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04
帝國的建立

約公元前3200年,尼羅河谷地帶的蝎子王統一了南北埃及,第一王朝的納爾邁實現了永久統一。

在蘇美尓西南部、地中海沿岸往南,首位帝國建立者暴風驟雨般地攻占了整個尼羅河河谷。

與蘇美爾最早的幾位國王相似,蝎子王這個人物也介于歷史與神話之間。任何王表上都找不到他;只有一個用作儀仗的武器頂端刻著他的圖像。但是跟蘇美爾最早的幾位國王不同的是,那些國王生活在模糊的遠古時代,而蝎子王似乎生活在有文字記載的歷史時期。大約在公元前3200年,他經過努力征服了整個埃及。

蝎子王的祖先是曾住在尼羅河河谷兩側的一個非洲民族。在他出生前的幾個世紀——傳說中的阿魯利姆統治著蘇美爾之時——尼羅河流域很可能還無法居住。每一年,傾盆大雨落在南部山區之后,雨水匯集起來,順著尼羅河傾瀉而下,向北注入地中海,洪水漫過河岸,淹沒周圍的土地。由于洪水過于兇猛,極少有狩獵采集部落敢在河谷地帶逗留。他們住在尼羅河東、西部更適宜生存的土地上:在紅海岸邊定居,游走于撒哈拉沙漠。在那些溫和多雨的年代里,撒哈拉地區水草豐美。考古學家在沙子下面發現了樹葉、樹木和被獵獲的動物的殘骸。

但是,炎熱干燥的氣候改變了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也使撒哈拉地區寸草不生。撒哈拉的居民往東遷移到了水源豐富的尼羅河河谷。得益于降雨的減少,尼羅河的洪水已變得更加溫和;逃難而來的人發現他們能夠應付每年的洪水,他們挖掘蓄水的池子,在洪水泛濫時蓄水,并且開鑿水渠,在旱季引水灌溉。他們在尼羅河兩岸定居下來,在洪水留下的黑淤泥上種植糧食,并在沼澤地里捕獵野生動物,獵物有野牛、山羊、鱷魚、河馬,以及各種魚和鳥。其他民族也從紅海的西岸過來加入他們的行列。他們是尼羅河流域的第一批定居者,最早的埃及人。與早期蘇美爾歷史相似,約公元前3000年以前(埃及前王朝時期)的早期埃及歷史可分成若干考古時期,每個時期的命名方式有兩種:一部分以陶器的樣式命名,一部分以發現某種陶器的城鎮的名字命名。最早的定居者大概生活在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4000年之間,稱為巴達里人(Badarian)。約公元前4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這段時期稱為涅伽達時期(Naqada Period),曾經分為三個階段:約公元前4000年至公元前3500年為阿姆拉時期(Amratian),約公元前3500年至公元前3200年為格爾塞時期(Gerzean),約公元前3200年至公元前3000年則是前王朝后期。一些埃及學家還將涅伽達時期劃分為兩個階段:涅伽達一期(約公元前4000年至公元前3400年)和涅伽達二期(約公元前3400年至公元前3200年)。還有的埃及學家認為約公元前4000年至公元前3500年為涅伽達一期,約公元前3500年至公元前3100年為涅伽達二期,他們避免使用阿姆拉和格爾塞這兩個名稱,同時又劃分了第三個時期,稱為涅伽達三期,時間為約公元前3100年至公元前3000年,這個世紀有時也稱為“始王朝”(Dynasty 0)。沒有理由認為埃及文化與這些聚居在尼羅河流域的早期居民無關,因此我將使用“埃及”這一名詞貫穿始終。(傳統上曾經認為,埃及文化來自尼羅河河谷之外,于公元前3400年左右由侵略者帶來,但后續的考古不支持這一理論。)

 

與蘇美爾不同,尼羅河流域有可作為獵物的野獸和魚,還有石、銅、金、亞麻、紙莎草——幾乎什么都有,唯獨沒有木材。埃及人確實也曾與周邊的民族貿易,從西部換取象牙,從東部換取貝殼,從北部換取半寶石;可如果僅僅為了生存,只需要尼羅河足矣。

尼羅河是埃及的命脈,在埃及境內奔流穿越長達約800千米的河谷,有些地方兩岸是懸崖峭壁,有些地方則是廣袤的平原。每年的洪水都始于上游(今埃塞俄比亞高原),流經第二瀑布奔向第一瀑布,在此水流迂回,拐了一個彎,那里就是埋葬歷代國王之處。河水滾滾奔向平原,最終分為十幾條分叉,形成尼羅河三角洲。

由于尼羅河的流向是自南向北,因此埃及人認為其他河流都是逆向的。從后來出現的象形文字來看,他們用一個詞來同時指北、下游、背部,用另一個詞描述上游、南、臉;Rice, p. 11.埃及人在確定方向時始終轉向南,迎著滾滾而來的尼羅河水。定居伊始,埃及人就把逝者葬在沙漠邊緣,逝者頭向南,臉轉向西,朝向撒哈拉沙漠。生命源自南方,但死亡之地在西方,朝著沙漠,因為那里水源消失,草木枯萎,他們被迫從那里離開。

埃及人給國家取了兩個不同的名字。每年因洪水肆虐積聚下淤泥的土地是凱麥特(Kemet),即黑土地;黑色代表生命和復活。黑土地之外便是德施萊特(Deshret),即代表死亡的紅土地。生死界線竟如此清晰,一個人彎下腰,可以將一只手置于肥沃的黑土地,將另一只手置于烈日炙烤的沙漠紅土地上。

這種兩個極端之間的雙重性,可在埃及日漸燦爛的文明中尋找到共鳴。像蘇美爾的城市一樣,埃及的城市在公元前3200年也出現了“人口流入”的現象。努布特(Nubt,也稱涅伽達)位于通向金礦的東西路線上,成為南部最強大的城市,緊隨其后的是耶拉孔波利斯(Hierakonpolis),至少有1萬人口。早前,這些南方城市并不獨立、沒有主權,它們同屬一個國家:白王國(White Kingdom,也稱為“上埃及”,因為相對于地中海方向,它位于尼羅河的上游),由頭戴白色圓柱形王冠的國王統治。埃及北部(“下埃及”)各城市組成一個聯盟,稱為紅王國(Red Kingdom);赫利奧波利斯(Heliopolis)和布托(Buto)兩城逐漸強大起來。下埃及國王戴一頂紅冠,前端有一條卷曲的眼鏡蛇(包含這頂王冠的最早畫像可追溯到約公元前4000年)David P. Silverman, general ed., Ancient Egypt (2003), p. 107.,國王由一位眼鏡蛇女神保護,她可以向敵人噴吐毒液。A. Rosalie David, Religion and Magic in Ancient Egypt (2002), p. 46.白王國和紅王國如同紅土地和黑土地,反映了埃及的現實:世界由平衡但對立的勢力構成。

蘇美爾王表旨在記錄歷史的開始,但是埃及的記錄顯然與之不同,最古老的埃及王表并沒有記錄白王國和紅王國的事情,所以這兩個王國的所有國王的名字也失傳了。但是對于蝎子王的存在,我們卻有另外的證據:在耶拉孔波利斯的一個神廟出土的權杖頭上面,白王國的國王戴著顯眼的白色王冠,在被他打敗的紅王國士兵面前慶祝勝利(他還手持一種灌溉工具,用來顯示其威力足以養育他的人民);右邊用象形文字寫著他的名字:蝎子。有關埃及前王朝的一些研究提出曾經有兩個蝎子王存在。蝎子王二世是帝國的創建者。更早的那個國王蝎子王一世,其統治范圍可能限于南方,顯然沒有實現國家的統一;他可能葬在阿拜多斯的烏吉特。

蝎子王本人可能就是耶拉孔波利斯人,這座城市是個雙子城。尼羅河從中間流過,將其分為兩個城市:位于河西岸的尼肯(Nehken),崇拜獵鷹神;位于河東岸的尼赫布(Nekheb),守護神為禿鷲女神。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兩個獨立的城市融為一體,禿鷲成為它們共同的守護神。也許蝎子王是看到了兩個城市合二為一,才首先想到要統一白王國和紅王國。

蝎子王在約公元前3200年取得了一場勝利,但只是暫時的。另一處銘文記錄表明,似乎是在100年之后,在白王國國王領導下,埃及完成了另一次統一。在耶拉孔波利斯的神廟也發現了相關的雕刻圖像,與蝎子王的權杖類似。這個圖像雕刻在一個石板上,正面刻著一位頭戴紅色王冠的國王,背面則刻著一位戴白色王冠的國王。象形文字記錄了國王的名字:納爾邁(Narmer)。

地圖4-1 上埃及和下埃及

“納爾邁”這個名字的意思是“憤怒的鲇魚”,或者解釋得更詩意一點,是“兇猛險惡的鲇魚”。這是一種恭維,因為鲇魚是最勇敢、攻擊性最強的魚。在雕像石板背面,納爾邁作為白王國的國王,抓住了一個紅王國士兵的頭發。在雕像石板正面,納爾邁摘下了白色王冠,戴上紅色王冠,在被斬首的敵兵尸體之間驕傲地巡行。最終,他把紅王國納入了白王國的統治之下。

圖4-1 蝎子王的權杖頂部

在權杖的頂部,由頭部左側的蝎子可以看出,這個人物是“蝎子王”。阿什莫林博物館,牛津。

圖片來源:沃納·福爾曼/藝術資源,紐約

圖4-2 納爾邁石板

埃及的統一者在攻擊一個被征服的敵人,荷魯斯獵鷹則帶來了另一個俘虜。埃及博物館,開羅。

圖片來源:沃納·福爾曼/藝術資源,紐約

納爾邁可能是美尼斯(Menes)的另一個名字,美尼斯在王表上是埃及第一位君王。當然,關于這個問題存在長期的爭論。從公元前1500年起,碑文稱埃及的統一者為“美尼”(Meni)。這可能是曼涅托的“美尼斯”、雕刻石板上的“納爾邁”、后來一位名為阿哈(Aha)的國王。這種看法可能能夠將埃及統一者全部聯系在一起——這甚至只是一種語法形式,意思是“到來者”(The one who came)。無論他是誰,他似乎都已經率先實現了兩個王國的統一。有關他的事跡,埃及祭司曼涅托(Manetho)寫道:

(神)和半神的時代過去后,

開始了第一王朝,共有八位國王。

第一位便是美尼斯。

他率領軍隊越過邊境,勝利而歸。Gerald P. Verbrugghe and John M. Wickersham, Berossos and Manetho, Introduced and Translated: Native Traditions in Ancient Mesopotamia and Egypt (1996), p. 131.

清除兩個王國之間的藩籬,創建第一個帝國,而且還是世界上存續時間最長的帝國之一,這的確是一項豐功偉績。

事實上關于曼涅托的記載是距離真實事件很久之后才做出的。2700年后,曼涅托曾在赫利奧波利斯的太陽神拉(Ra)的神廟中擔任祭司。約公元前300年,他認為自己有責任把不同版本的埃及王表整合起來,他利用了記錄在莎草紙上的“都靈王表”(Turin Canon,外加許多其他的記錄)。他編制的王表確定美尼斯為埃及第一個國王。在墳墓或宮殿墻壁上所發現的許多王表,主要是稱頌某個單獨法老的威名;都靈王表成于公元前1250年,是一個相對獨立的王表,似乎記錄下了更古老的口口相傳的歷史。曼涅托在編寫王表的時候,對從公元前3100年起的君主進行了分組。每當某個新的家族掌權,或是王國的領地變化時,就開始新的一組。他把這些組稱作王朝(dynasteia),這是一個希臘語詞,意為“統治權力”。曼涅托的“王朝”并不總是準確的,但它們已經成為埃及歷史重要的時代標志。

曼涅托認為,埃及兩部分統一于一個國王之下后,第一王朝便開始了。據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Herodotus)的觀點,美尼斯或納爾邁在孟斐斯(Memphis)建立新首都來慶祝勝利,孟斐斯成為新王國的中心。孟斐斯意為“白墻”,其城墻都被抹上了灰泥,在陽光照耀下熠熠生輝。在這座白城,統一的埃及的國王可以同時控制南部的山谷和北部的三角洲。孟斐斯恰位于兩個王國平衡的支點上。

權杖頂部的另一個圖像上顯示,納爾邁/美尼斯戴著紅王冠參加一場類似婚禮的慶典;可能是第一王朝的締造者與紅王國公主聯姻,由此其繼承人頭戴雙王冠,長久地統治著兩個王國。

注意:在所有的時間線上,統治者的名字均使用加粗字體,統治者名字后的年份表示其在位時間而非生卒年。

在埃及以后的歷史中,每個國王都會銘記埃及起源的雙重性。埃及國王被稱作“兩地之主”,他的雙王冠是由下埃及的紅王冠與上埃及的白王冠組成,紅色位于白色之上。代表南部的禿鷲和代表北部的眼鏡蛇,一個雄踞于天,一個盤踞在地,守衛這個大一統的王國。兩種不同力量合二為一,匯集成一個強大而平衡的整體。

納爾邁在位約64年,后來有一次,他出去捕獵河馬——傳統上,國王出去捕獵河馬是為了向威脅其文明的敵人顯示權威。據曼涅托記載,他被河馬圍攻,當場身亡。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临邑县| 榆林市| 嘉兴市| 石渠县| 甘南县| 涿鹿县| 兴安盟| 呼和浩特市| 壤塘县| 乃东县| 临潭县| 宁远县| 中江县| 阆中市| 丹江口市| 沛县| 西充县| 平定县| 隆化县| 呼图壁县| 武威市| 舞钢市| 郸城县| 乳源| 砚山县| 滁州市| 云龙县| 临颍县| 遂溪县| 曲周县| 荣成市| 金沙县| 焦作市| 聂拉木县| 五莲县| 罗定市| 丰原市| 贵阳市| 屏东市| 玉田县| 沁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