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長安城未央宮遺址
地址:西安市鄧六公路
交通:西安火車站坐9路至鄧家村站下
門票:免費
文保等級:世界遺產
推薦評級:★★★★
元朔三年,即公元前126年,漢武帝劉徹等來了一個多年不聞音信的使者——張騫。
歷經13年磨難,應募出使月氏的張騫終于回到大漢,再次見到當年告別武帝的地方:西漢都城長安的大朝正殿——未央宮。在朝廷上,他向漢武帝報告西域見聞:大宛、大夏、安息等國多奇物,風俗與中國類似,他們的軍事力量薄弱,又羨慕漢地的財物。張騫又說:大月氏、康居等國雖然軍事上很強,但我們可以提供經濟援助,讓他們歸服于我大漢,這樣天子的威德將遍于四海。
漢武帝聽完,很是喜悅,封張騫為太中大夫。張騫帶回的情報,讓這個雄心勃勃的帝王難以平靜,素來敢想敢做的他,被一幅壯闊的圖景迷住了。他仿佛看到他的疆土沿著張騫遠行的足跡,一路延伸到神秘的西域,而他的未央宮,將是光輝的中心,將是沿這條路西行的起點與東來的終點:使節與將士將從這里出發,向西開拓大漢的疆域,而面容、衣冠、語言各不相同的人們也將從西方遠道而來,敬拜他的威儀。
張騫出使西域走過的那些行程,就是絲綢之路的重要組成部分。而西漢帝國的政治核心未央宮,就是這條路在東方的原點。重走絲綢之路的起點,也就在未央宮。
在如今西安市未央區漢城鄉,北距渭河南岸約2千米,分布在鄧六路兩側的大劉寨、馬家寨一帶,是漢長安城未央宮遺址的所在地。在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的60多年前,這里還見不到巍峨的宮殿。當時的情形或許與如今的未央宮遺址的周邊有幾分相似,只見一片農田或者荒野。
當時,剛剛得到天下的漢高祖劉邦在為一個問題頭疼:該在哪里定都?是在秦都舊地咸陽,還是洛陽?
早在劉邦定都之前,長安的建城史就開始了,這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1世紀。關中平原“八百里秦川”,南倚秦嶺,北界北山,西起寶雞峽,東至潼關,被渭河及其支流形成的河流網絡切割成大小不等的“原”?!妒酚洝ぶ鼙炯o》記載,古公亶父統領周人一族時,為戎狄所威脅,經過一番奔波,率領周人來到岐山之下的周原——西周的肇興之地。文王姬昌討伐崇侯虎,滅了灃河流域的崇國后,就在灃河西岸建起了豐京。文王之子武王姬發又在灃河東岸建鎬京,豐、鎬二京之間只隔一水,實為一體,共為都城,一直到周平王東遷洛邑。豐、鎬二京的遺址,就在如今西安市的西南。
春秋戰國五百余年,禮崩樂壞,征伐不斷,最終由大一統的秦王朝畫上休止符。原本偏居西方的秦曾屢次遷都,直到咸陽。在中國古代地名中,常見“陰”“陽”二字。古人謂山南為“陽”,水北亦為“陽”,而山北水南則為“陰”。秦都之地在渭水之北,又在九嵕諸山之南,所以冠上了“咸陽”之名。
然而秦始皇以為咸陽人多,先王的宮廷太小,又聽說周文王建豐京,武王建鎬京,豐、鎬之間,乃是帝王之都,于是在渭南上林苑中營建朝宮,這便是阿房宮,東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萬人,下可以建五丈旗。杜牧在《阿房宮賦》中極盡筆墨描繪阿房宮之空前壯美,名句“戍卒叫,函谷舉,楚人一炬,可憐焦土”人人傳頌,給阿房宮抹上了濃厚的悲劇色彩。不過,真實的歷史事件總是和集體想象存在差距,項羽所燒的秦宮室應是秦孝公遷都咸陽后營建的秦咸陽宮,而非當時尚未建成的阿房宮。
無論如何,咸陽道路四通八達,宮殿樓閣林立,確實繁華一時。然而,秦嚴刑峻法,暴虐濫刑,透支民力,不得人心,如何做萬世美夢?終至二世而亡。劉邦的時代到來了。高祖六年,咸陽更名,取用咸陽南部某個鄉聚的名字——“長安”。
就在高祖在咸陽與洛陽之間猶豫不決的時候,智囊張良出了主意。張良以為關中是“金城千里,天府之國”,東有崤山、函谷,險關當道;西有隴蜀,后盾強硬;南有巴蜀的豐饒;北有胡苑的便利。從關中向東牽制諸侯,不論諸侯安定還是有變,都可應付。這般形勝是“田地薄,四面受敵”的洛陽不能比的。
平民出身的傳奇人物婁敬也不看好洛陽。他說劉邦取得天下的方式,不同于周王室。周的德治深厚,以德善取天下,全盛之時天下和洽,不屯一卒、不戰一士便吸引眾人紛紛歸順。周朝衰弱并不因為德薄,而是由于勢弱。而劉邦則是以征戰起家,從豐沛起事,到大敗項羽,大戰七十,小戰四十,百姓肝腦涂地,父子暴骨中野,“一將功成萬骨枯”,劉邦這個平民皇帝的腳下,是無數平民的悲痛。如今百姓的傷口還未彌合,劉邦卻想將自己與安寧治世的周成王、周康王相提并論,未免不妥。
這一番話犀利帶刺,但是打動了劉邦,他最終選擇了秦都舊地咸陽。都城既定,還缺一座氣派絕倫的宮殿,于是未央宮拔地而起。
當年負責營建未央宮的不是別人,正是開國功臣丞相蕭何,可見漢室對未央宮何等重視。它位于漢長安城的西南隅,由于地處長樂宮以西,因此也被稱為“西宮”。尚未建成的未央宮就已十分壯美,出人意料,甚至連劉邦本人都受到了驚嚇,斥責蕭何不顧天下實情,在民眾尚未安寧之時過度營建宮室。蕭何申辯說就應該趁著天下還未安定的時候興建宮室,況且要是宮室不夠壯麗,就沒法加強威信,劉邦這才重又喜悅起來。
漢長安城的規劃與營建,一方面繼承了先秦宮城“崇方”“擇中”的風格,都城平面近方形。北城墻為了順應渭河河道走向,南城墻為了牽就先筑的宮城,才形成了曲折。未央宮的平面則是更為規整的方形,宮城的軸線居中,且與都城的軸線重合。另一方面,漢長安城的四面各設有3座城門,全城共12座城門,在古代都城中絕無僅有。此外,漢長安城開創了每座城門“一門三道”的先例,并且為歷代都城相沿。城中的主要街道與各個城門相通,形成縱橫交錯的棋盤式結構,每一個區隔都有自己的功能。
都城的重中之重是宮城。西漢的宮城,在長安城內包括未央宮、長樂宮、桂宮、北宮、明光宮。在城外還有建章宮,位于未央宮西面,與未央宮經飛閣相連,營造于漢武帝時期。長樂宮建得最早,位于漢長安城的東南隅,在秦的興樂宮基礎上改建而成,作為漢高祖劉邦的臨時皇宮。自從漢惠帝正式進入未央宮議政,長樂宮就歸屬于太后。
公元前198年,即漢高祖九年,未央宮建成。高祖置酒于未央前殿,大朝諸侯群臣,給太上皇祝壽。劉邦尚未褪去下層平民的隨意不拘,祝壽時還和太上皇開玩笑,宮殿中一時之間充滿了群臣的“萬歲”高呼與大笑聲。料想在這輕松喜悅的一刻,他們眼中的長安城應是名副其實的長久安寧之城。再過72年,為了長安城,乃至漢朝未來的長久安寧,張騫從長安出發了。
劉秀建立東漢后定都洛陽,長安保留了宗廟陵寢,作為“西都”,也進行了修建。雖然長安依然保有宗族的象征,但畢竟不再是都城了。梁昭明太子蕭統編撰的《文選》,開篇為班固的《兩都賦》,分為《西都賦》與《東都賦》兩部分,即是為西都長安、東都洛陽所作。在描繪了西都曾經的奢麗之后,班固顯然更加中意于東都體現的中興之德。初平元年(公元190年),董卓挾持漢獻帝,遷都長安。好景不長,不久董卓被誅,董卓的部將李傕、郭汜等人攻入長安,又互相攻伐。一番大肆破壞下來,長安城空了40余日,強者四散,弱者相食,兩三年間,關中無復人跡。
作為西漢皇家權力的核心象征,未央宮屢次被毀又幾經修葺。光武帝劉秀就曾下詔重修西京宮室,后趙的石虎也發動了雍、洛、秦、并州16萬人,復葺長安未央宮。若從未有過這些(番)修葺,未央宮也沒辦法成為之后在長安定都的前趙、前秦、后秦、西魏、北周諸朝的皇宮。
到了隋唐時期,雖然都城也叫“長安”,但和漢長安城不是同一個地方,而是在漢長安城的東南處。漢長安故城就此被劃入禁苑范圍,這才廢棄不用未央宮。之后唐敬宗、武宗雖都下詔對未央宮進行些許修葺,但也不過是將之作為游宴之地。等到唐末長安城迎來又一次浩劫時,未央宮這樣的漢朝故殿也逃不過被毀滅的厄運。

未央宮夯土臺
對未央宮的集中考古發掘和研究,始于20世紀80年代。
根據考古勘測,宮城平面近方形,四周的宮墻寬8—10米,東、西墻各長2150米,南、北墻各長2250米,宮城周長8800米,面積約5平方千米,約占都城面積的七分之一。
1961年3月4日,未央宮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爾多哈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8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未央宮遺址作為中國、哈薩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三國聯合申遺的“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路網”中的一處遺址點被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各式殿堂為數30有余,其中前殿是大朝之地,是未央宮的主體。漢武帝時曾用木蘭、文杏、黃金、和氏珍玉大事修飾,富麗堂皇。如今留給我們的只有前殿的臺基,東西長約200米,南北寬100余米,北端最高處為10余米,蒼涼蕭索中尚還殘留了一些漢朝風情的線索。
西北的石渠閣是一座圖書館,屬于戰國時期開始流行的高臺建筑式樣,現存臺基高7米,底部東西長60米、南北長50米。在這座圖書館里,曾藏有蕭何從秦宮拿來的圖書典籍和檔案,以及漢朝政府的國家檔案,這里也就成了帝國首都的學術中心。
石渠閣以東的天祿閣也是一座高臺建筑,現存臺基高6—7米,底部平面呈正方形,邊長20余米。司馬遷、楊雄、劉向等學者都曾受益于天祿閣。
西南的低洼地為“滄池”故地,南北長約500米,東西寬約400米,池水清澈呈蒼色。通過宮城內的“明渠”故道,滄池可從宮城外獲得活水,成為宮城內的水庫,既能緩解用水壓力,又能美化環境。
用于避寒消暑的溫室、凌室,唐時作為內苑的修葺,如今都看不見了。為了保護遺址并發掘遺址的景觀價值,在如今的西安市西北建起了未央宮遺址公園,空曠蒼茫,令人發思古幽情。

未央宮遺址公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