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做飯
- 笙磬和聲
- 涼拌的粉絲
- 2067字
- 2019-08-04 20:24:30
趁鄧老七還未走近,楊菱放下手,同時立刻熄滅指尖的火苗,一面回道:“這么點活,我一個人能做完。”
“多一個人活做得快些,我來幫你生火。”鄧老七說完,蹲下歪頭往灶口里看去,見楊菱直接往里面放了一根大柴,不由笑道:“娘子,虧得為夫早起,不然你這火怕是難得燒起來。”
見鄧老七二話不說將大樹樁子拿出來,轉而抓了一把樹葉準備引火,楊菱潑冷水道:“若現在有人看見你在廚房里燒火,恐怕還以為是我讓你燒的。”
君子遠庖廚,不論哪個朝代亦如是,更遑論鄧老七還是一個將將出爐,前途不可限量的年輕秀才,鄧家人將他看成眼珠子,一向金貴的。
“娘子不怕,我抗著盾牌站在你前面幫你頂著。”鄧老七明白楊菱所指為何,無動于衷道。
“你能時時刻刻頂著?”楊菱聽了他的話,沒有絲毫動容。
明天回門,回完門鄧老七便要去縣里讀書,到時候住在縣里,十天半月也不見得回老宅一回。
才剛新婚,鄧家又人多嘴雜,少一事總比多一事強。
楊菱見他輕松生起了火,便起身去舀水往鍋里倒。
鄧老七聞言,不由陷入沉思,良久方起身道:“娘子所言極是,為夫困意去而復返,先告辭。”語畢,向楊菱搞怪的施一禮。
楊菱微微側身,嗔怒道:“既然起了,那就別想著偷懶了,關上門把屋里灑掃灑掃,衣裳被褥什么的歸置歸置。”
鄧老七略顯無奈的應一聲“是”,轉身走出廚房。
待鍋里的水燒開,楊菱舀起兩大勺開水到大陶盆里,又從大缸里舀一葫蘆玉米面到陶盆里,而后從掛在墻上的筷簍里抽出一雙木筷子在陶盆里慢慢攪拌,攪到玉米面和熱水融成糊糊,再慢慢倒進大鍋里攪開。
因著昨天見秦氏做過兩回,便暗暗記在心里,此刻現學現賣,倒也似模似樣。
其實說是玉米粥,楊菱倒認為稱玉米面稀湯更合適,因水放得太多,玉米面逐漸被稀疏,舀一勺高揚又倒回鍋里,順暢極了,沒有絲毫緩流。
玉米稀粥慢慢熬著,楊菱一手拎著一口漆黑的鐵鍋,一手拿著木勺準備去舀糠,彼時秦氏走進廚房道:“七弟妹起得真早,我來幫你燒火。”
楊菱連連搖手:“不用,不用,時辰尚早,四嫂快回去照看湘姐兒。”
“現在大家都是一家人,七弟妹別見外。湘姐兒大了,自己可以照顧自己。”秦氏說著,一面拎起灶臺旁邊的小爐子去灶口。
她躬身拿起擱在灶口的火鉗,將灶里面柴火已燒成為的炭火夾出來丟到小火爐里,后又扔進去些干燥的細柴,橘紅色的火焰慢慢躥高,隨即小爐子被輕松拎起挪到離灶抬稍遠些靠門口的位置。
話說到這份上,楊菱只得笑著道謝,手里亦不停歇的舀半勺糠到鐵鍋里,同樣用水將糠調稀,最后把鍋端到小爐子上慢慢煮著,期間不時扔進去些爛掉的野菜葉子,及削下來的紅薯皮,還有些其他沒法吃的菜梗。
待到早飯快要做好,鄧家老老小小也具起來到堂屋里等著吃飯。
徐氏早倚在廚房的門框上翹首以盼,然而她堅定的將雙腳定在門框外,直到門外響起陣陣敲門聲,方不情不愿的轉身去開門。
“嫂子,二郎在家嗎?”
徐氏見鄧長平手里拎著幾個油紙包,忙將門大開,迎他進堂屋:“在家,你手里拎的什么東西?”
“好像是些細軟。”鄧長平三十出頭,穿一身黑色的薄襖襯得原本便黝黑的皮面越發黑成了碳。
徐氏欲接著問,鄧長平已經進堂屋和鄧詹打招呼聊上了,便只好先去倒水,將水遞給鄧長平,她便找個位子坐下,豎起耳朵聽著。
“伯,逾大哥昨天托我把這些東西送到家里來,正好今天我回村里,先把東西給您送來。”鄧長平將東西放在桌子上,笑著道。
“這孩子還這么實誠,難得見你回來一趟,早飯吃了嗎?”鄧詹指了指右首下的一張椅子,示意鄧長平坐。
“我娘飯已經做好了,一會兒回去就吃。”鄧長平語氣一頓,又接著道:“有個事兒和您說說。”
鄧詹老神在在的道:“說吧。”
“縣里張大戶家有個修繕宅院的活兒,被我接下了,眼下還缺一兩個年輕肯出力氣的短工,你家二郎在村里是出了名的莊家好手,不知道.....”
“不行,我家二郎才不去給那些個商販走卒當奴才,憑他們也配。”姍姍來遲的田氏突地大步闖進堂屋里,而后一屁股坐在鄧長平的對面,滿臉怒容的盯著鄧長平,好似他再敢往下說便要跟他拼命。
鄧長平面色不改,反而對田氏一笑,露出上下八顆潔白的牙齒,慢條斯理的道:“咱們村里有把子力氣的年輕人多得是,我獨獨來找二郎,原是看他已經到了說親的年紀,想著需要銀子作彩,再者我和逾大哥平日里交情也不錯。今日來送東西,順便也是先問問二郎的意愿,既然嫂子代二郎回了準話,正好我再去找別家。”
鄧家老兩口原本同田氏一樣不情不愿,但礙于面子便由得田氏撒潑,然而待鄧長平說到二郎的親事上,鄧詹忽然改變了注意,他先是對陳氏使了個眼色,陳氏頓時拉下臉朝田氏呵斥道:“家里的長輩還沒發話,哪輪得到你說話做主,給我把嘴閉上。”
“娘,二郎是我身上掉下來的肉,他爹整日不著家,我可全指望二郎活呢,他要是走出這個門,我也跟著一起去。”田氏越說聲音越大,最后一拍大腿站來后又一屁股坐在地上,開始嚎啕。
鄧長平一見田氏的這哭天喊地的架勢,不免一愣,想了想,還是出聲寬慰道:“嫂子,這莊活約莫個把月就能做完,如今這天氣不冷不熱,出去干活不受罪。”
每回在縣里見到逾大哥,對方具十分謙和周到,與鄉里人的粗鄙截然不同,一看便知出身不凡。他不常回村里,但逢回來,聽到村里人夸贊最多的,便是逾大哥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