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識:學問的門類
- 日本實業出版社 (日)茂木健一郎主編
- 5905字
- 2019-07-29 18:21:11
人文科學
哲學
哲學的起源
從神話世界邁向“邏各斯”理性世界,諸學科之母——古希臘哲學。
哲學(philosophy)一詞源于希臘語philosophia,其中sophia是名詞,指智慧,philein是動詞,指愛和追求,哲學(philosophy)意即愛智慧,因此在古希臘,所有的學問都可以被稱為哲學。
最初,一些古希臘思想家開始反思宗教神話對世界的解釋,他們經過新一輪的探索和思考,對世界做出了理性統一的解釋,由此產生了最早的學問。古希臘人將這種理性和統一性稱之為“邏各斯”。邏各斯原始的含義是“攏集”(采集和聚攏,以便妥善庇護和保存),受邏各斯的影響,世界在同一個理性的秩序下運轉。后來,邏各斯也開始指“邏輯”或“邏輯學”。
從神話和感性的束縛中脫離出來的古希臘人,開始爭論自然是永恒不變的還是運動變化的。在愛奧尼亞地區(現在的土耳其)出現了西方第一個自然科學家和哲學家——泰勒斯。泰勒斯認為水是不變的本體,是萬物的始基(始基:萬物的根源或基本)。這一追尋萬物之源的問題,拉開了人類從哲學視角審視世界的大幕。
而畢達哥拉斯則認為“數(數的法則=邏各斯)”是萬物的本原,到這里,事物與思維才被完全區分開,思維才是永恒不變的絕對存在,這一西方哲學的基礎開始萌芽。赫拉克利特主張“萬物流變”,這一觀點隨后被智者學派所接受,而與擅長辯論術的智者學派生活于同一時代的蘇格拉底則追尋“向上的生活”,他運用“問答法”使人“自知無知”,蘇格拉底開創了希臘哲學的新方向,使哲學真正成為一門研究“人”的學問。
蘇格拉底的弟子、希臘最偉大的哲學家柏拉圖,以及柏拉圖的弟子亞里士多德,對世界(自然)的“變化”與“靜止”進行了最理論化和體系化的闡釋。柏拉圖認為自然界中有形的東西是流動的,但是構成這些有形物質的“理念”卻是永恒不變的。亞里士多德批判性地繼承了柏拉圖的這一主張,認為“形式”是事物不變的本質,“物質”與“意識”,“實在”與“理念”,“感性”與“理性”,在之后的西方哲學中占據主導地位的“二元論”就此成立,成為了哲學發展的必不可少的環節。然而無論是柏拉圖的“理念”,還是亞里士多德的“形式”,都是蘇格拉底所追尋的“善”,也就是堅持以理性的方式認識世界。
西方哲學的成立——①古希臘哲學

西方哲學的成立——②中世紀哲學

從古希臘哲學到中世紀哲學
中世紀哲學是古希臘哲學與希伯來基督教思想結合的產物,在這一時期,哲學成為了神學的婢女。
古希臘哲學經過希臘化時期和羅馬帝國時期,最終與中世紀的官方意識形態基督教合流,形成了中世紀哲學。基督教用神的超越性沖淡了希臘哲學認識論中的理性色彩,認為神才是無限而永恒不變的超越存在,希伯來基督教思想與希臘哲學共同構成了西方哲學的兩大源頭。
從希臘化時代到羅馬時代,具有代表性的哲學家是伊壁鳩魯和斯多葛學派。這一時期的哲學與古希臘愛奧尼亞的自然哲學有一些相似之處,伊壁鳩魯倡導“快樂主義”,斯多葛學派則認為全體人類都應該遵守“神明律法”。
隨著基督教在整個羅馬帝國迅速傳播,神秘主義開始在地中海東部沿岸流行開來,以普羅丁為代表的新柏拉圖主義對構建基督教神學的理論基礎產生了巨大影響。普羅丁進一步發揮了希臘哲學的神秘主義思想,他認為神也就是“太一”,是萬物的起源。在中世紀,哲學最終成為了神學的婢女。
早期基督教教會的神父們確立了基督教神學,其思想被稱為“教父哲學”。其中,奧古斯丁教父構建了基督教神學體系的思想基礎,并且確立了之后在中世紀占統治地位的天主教教義。隨后,基督教神學的完成者托馬斯·阿奎那,最終成功將被伊斯蘭文化圈所繼承下來的古希臘哲學與基督教教義巧妙融合在了一起。
托馬斯·阿奎那所建立起的經院哲學(scholasticism)體系對之后的中世紀哲學產生了深遠影響。Schola這個詞原本是閑暇的意思,自中世紀開始指在學校里研究形成的神學。經院哲學認為信仰與理性并不是相互對立的,哲學是對上帝存在的理性論證。
然而,隨著經院哲學的發展,在其內部出現了巨大的分歧,即發生在唯名論與唯實論之間的重大爭論——“共相爭論”。唯名論的代表人物奧卡姆強調直觀和感覺認識的重要性,他倡導“如無必要,勿增實體”,即“奧卡姆的剃刀”,這一思想最終成為了近代英國經驗論哲學的重要來源。
近代哲學的形成與發展
笛卡爾的二元論奠定了近代哲學的基礎,形成了近代世界觀。
弗朗西斯·培根被稱為“近代哲學的先驅者”,而笛卡爾則是真正意義上的“近代哲學之父”。帕斯卡爾對笛卡爾提出質疑的時代,也是宗教改革和自然科學發展的時代,出現了諸如哥白尼、開普勒、伽利略等偉大的自然科學家。近代自然科學從之前亞里士多德式的關注“個別事物的個別性質”中脫離出來,開始探尋事物間的普遍規律。笛卡爾為這一時期的自然科學發展提供了哲學引導。
笛卡爾創立了“心物二元論”的近代哲學體系。他認為心靈和物體是獨立存在的兩個實體,對物體間關系的清晰認識就是數學的、物理的以及科學的思考。然而,笛卡爾的二元論在說明人的靈魂和肉體的關系問題時,陷入了困境:既然心靈與物體是兩種相互獨立、互不相關的實體,又如何解釋身心之間顯而易見的相互關系呢。毫無疑問,將“物質”與“精神”聯系在一起的就是感覺,雖然之后的英國經驗論指出了感覺所發揮的這一重要作用,然而在笛卡爾的哲學體系里,片面地夸大感覺的相對性,從而貶低了感覺在認識真理中的作用,因此,笛卡爾的二元論始終是一種徹底的唯理主義認識論。
大陸唯理論的另外兩位代表人物斯賓諾莎和萊布尼茨,試圖克服笛卡爾二元論的缺點。
斯賓諾莎認為“自然內在的能動性”是唯一的實體,“思想”與“廣延”作為唯一實體的兩個屬性是彼此獨立,互相平行的,即“心物平行論”。萊布尼茨則主張世界是由不可分的單子構成的,世間萬物的流動變化來自于構成事物的元素——單子的差別與變化。在萊布尼茨看來,每一個單子之所以能與其他單子協調一致,形成和諧的宇宙秩序,這是因為上帝在創世之初,已把每個單子的全部發展過程安排好了,即所謂的“前定和諧”。
大陸唯理論認為知識只能建立在理性的基礎上,而英國經驗論則主張經驗才是知識的唯一來源。約翰·洛克和休謨對笛卡爾的唯理主義提出了質疑,他們指出人類的一切知識都是建立在感覺經驗上的,我們因為能觀察所知覺到的外部客觀事物,能觀察所知覺、所反省到的內部的心理活動,所以人的理解才能得到思想的一切材料。然而,如果固守感覺經驗的立場,知識就不可能有普遍必然性。經驗論在知識的真理性問題上,由于其自身的矛盾鉆進了認識論的死胡同。
康德的“批判哲學”是對大陸唯理論和英國經驗論的調和,康德再次從認識論的角度對“物質”與“精神”的關系進行了思考,重新考查了理性在認識中的作用和界限。
近代哲學的終結與20世紀
黑格爾哲學既是西方近代哲學的最高綜合,也是20世紀哲學史激蕩的源頭。
從18世紀到19世紀上半葉,以費希德、謝林、黑格爾為代表的德國觀念論繼承了康德的思想,并對其進行了改革和發展。
黑格爾認為人們在認識物質和精神、客體和主體的關系時,應該摒棄非此即彼的對立思想,運用“辯證法”的思維來理解。在黑格爾看來,辯證法的對立統一規律是“絕對精神”發展自我、實現自我的根據,而人類社會的發展就是遵循“絕對精神”的自我運動軌跡而進行的過程。在黑格爾所建立起的完整哲學體系中,通過將主觀性絕對化,一切事物的發展都是由“絕對精神”的運動發展來實現的。
黑格爾的事后性哲學,只能對已發生的事做事后的總結,馬克思則立足于現實又面向未來,批判地繼承了黑格爾的辯證法,試圖揭示人類社會發展中的內部矛盾,其矛盾分析的對象直指資本主義經濟體系。馬克思認為,以生產關系為基礎的社會存在決定了人類的主觀意識,也就是說“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傳統的“唯物論”和“唯心論”是將“物質”或“精神”設定為本原,然而,如果我們簡單地以這種極端主義思維方式來看待馬克思的這一觀點,便是對馬克思思想的誤解。實際上,馬克思充分意識到了與觀念和實在交錯在一起的復雜因素。其解剖資本主義社會結構的《資本論》,就是他集中分析構成人類社會歷史的各種復雜因素,試圖揭示其內部矛盾的集大成之作。
毫不夸張地說,馬克思的思想構成了20世紀歷史發展的理論源泉,無論是作為被批判的對象還是被繼承的對象,馬克思的思想都為整個學科的發展帶來了巨大的影響。
西方哲學的成立——③近代哲學

與此同時,由尼采開創的又被稱為現代思想的“現代哲學”開始登上20世紀的歷史舞臺,現代哲學對傳統的宗教觀和人類理性表現出強烈的懷疑態度,以狄爾泰為代表的“生命哲學”,存在主義的鼻祖克爾凱郭爾和存在主義哲學家雅斯貝斯,胡塞爾的“現象學”,20世紀最偉大的哲學家海德格爾的《存在與時間》以及為存在主義定義的薩特等等,這一系列哲學家或哲學思想,都與資本主義發展過程中出現的歷史矛盾不無關系。
擺脫西方中心主義思想
經過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人們真切地感受到了“世界上存在著多元化思想和立場”這一事實,動搖了西方中心主義哲學觀。
薩特的存在主義認為“人是絕對自由自主的存在”,列維-斯特勞斯對此提出質疑,他認為這不過是西方中心主義作祟下的自以為是而已,由列維-斯特勞斯所引發的“結構主義”思潮,開始關注對多元文化和社會現象的研究。
例如,福柯于1969年發表的著作《知識考古學》,以考古學的方法梳理知識和權力的歷史。以德里達和德勒茲等人為代表的后結構主義,既堅持了結構主義的基本原則,又從內部完成了對西方哲學的批判。
德里達在批判海德格爾的現象學的基礎上提出了“解構”理論。德勒茲則對黑格爾辯證法的矛盾觀進行了解說。
西方哲學的成立——④現代哲學

結構主義和后結構主義哲學的基本傾向是批判從柏拉圖到黑格爾的一切西方傳統哲學。經過明治維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走向歐美化的日本,也受到了結構主義和后結構主義的影響。利奧塔在其著作《后現代狀況》中論述的后現代主義思想于法國興起后不久波及日本,然而,后現代主義哲學對傳統哲學的顛覆宣布了“哲學的終結”,關于真理、國家、科學等“宏大的敘事”失去了其可信性,取而代之的則是個人的興趣和嗜好,以及不同民族的異文化價值觀等“細小的敘事”,“價值觀的多樣性”開始受到重視。
包括2001年9月11日美國多地同時發生的恐怖襲擊事件在內,宗教和戰爭、民族紛爭、女性問題、教育、生命科學、環境問題等,都正如安東尼奧·內格里和邁克爾·哈特所論述的那樣:“在全球化秩序下,正在出現一種新的社會權力——帝國。”世界已經進入了倫理與哲學、西方哲學與東方哲學相融合的新時代。
日本哲學門類
島國多樣的自然環境孕育了多神教,神道與外來的佛教相融合,形成了日本獨特的“神佛習合”現象,與西方文化交匯碰撞。
包括日本在內的東方哲學與宗教的關系十分密切。日本四季分明,孕育了源于“自然崇拜”的多神教——神道,在國家形態初步形成之時,佛教也從中國傳到了日本,由此而來的“神佛習合”奠定了日本精神文化的基礎。
日本的國民性具有一種尊崇“和”的精神。在明治維新時期,日本主張學習西方先進文化,以西田幾多郎為首的“京都學派”進行了劃時代的探索,他們并不只是一味地學習西方哲學,而是用西方哲學語言重新詮釋了日本原有的哲學思想,并使之體系化。其后,和辻哲郎建立了以人際關系為基礎的龐大的倫理學體系。而田邊元則逐漸擺脫西田哲學,提出了解讀國家等社會共同體的“種的邏輯”這一概念。
當今時代,哲學研究的對象和領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在世界范圍內,“舊的傳統哲學走向了終結”,經過了與西方哲學的交流與碰撞之后,日本哲學也走上了探索自身發展的道路。
入門者須知
功利主義
英國法學家邊沁所創立的哲學體系。邊沁認為,人類的一切活動都可以進行合理的功利計算,社會就是一種追求“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的團體。其思想核心是認為幸福存在于客觀事物之中。邊沁的功利主義是后來美國實用主義思想的源泉。
合理主義
合理主義是一種重視理性,以理性的思維來理解世界的哲學傾向,即排除特殊性和偶然性,在一個普遍通用的法則下認識世界的態度。合理主義是近代以來西方思想的一大特征。
實證主義
19世紀產生于法國的哲學流派,創始人為法國哲學家奧古斯特·孔德。孔德反對抽象的形而上學,強調只有建立在事實基礎上的知識體系才能形成社會的共同信仰。約翰·穆勒和斯賓塞等人的英國經驗主義思想也深受其影響。實證主義是近代科學發展的理論基礎。
上帝之死
德國哲學家尼采在其著作《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中提及的言論。為了批判長久以來統治著西方思想和文化的基督教,尼采發出了“上帝已死”的呼喊,這一言論同時也宣告了無神論時代的到來。事實上,“上帝之死”可以看成是尼采之后,所有西方現代哲學的出發點。
現象學
奧裔哲學家胡塞爾所創立的哲學體系。胡賽爾反對心理主義將邏輯思考理解為經驗心理規律的做法。作為其純粹邏輯學的基礎,胡塞爾闡釋了自己的現象學學說:首先,他提出現象學研究的基本方法——“現象學還原”法,即用加括號的方法,把一切傳統經驗和定論“懸置”起來,達到對意識對象的本質的認識,再通過對此直觀意識現象的研究,推導出萬物的存在意義。
胡塞爾的現象學,不僅深刻影響了薩特和海德格爾等人的哲學思想,并且在經過約翰·穆勒等哲學家的豐富和發展后,對現代思想也產生了舉足輕重的影響。
存在主義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在歐洲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哲學思想。廣義的存在主義也包括海德格爾和亞斯貝斯的思想,但一般情況下多指薩特的哲學思想。
薩特認為存在就是一種超越現在,面向未來,將自己置于開放性狀態的投射。存在主義是最后一個以人文主義為核心的哲學。
結構主義
結構主義起源于瑞士語言學家費爾迪南·德·索緒爾。索緒爾首先運用結構分析方法研究普通語言學。20世紀60年代后半葉,結構主義思潮以法國為中心在歐美廣泛傳播。結構主義與強調個人主義、主觀精神的存在主義不同,它更加重視對超越個體的“結構”的研究,認為人類只是一種歷史性的事物而已。
后結構主義
后結構主義反對結構主義對歷史及宗教的輕視。后結構主義既繼承了結構主義所提出的“結構”思想,又為其注入了歷史性元素。由此,后結構主義研究的對象不再是靜止的結構,而是有生命力的流動結構。
多元決定
多元決定一詞起源于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法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家阿爾都塞將其運用于解釋馬克思主義社會理論。
阿爾都塞認為,社會的結構和歷史的發展不是由一元決定的,而是由多元決定的。
同時,阿爾都塞還指出,決定一個事物發展的諸要素絕不是平等的,它們之間存在著一種hierarchy(等級秩序)。阿爾都塞認為,歷史分析的重點就是要究明多元決定間等級秩序的特征。
后現代主義
批判以理性啟蒙為基礎的近代社會制度和一元思想。它試圖探索在消費社會和信息社會背景下,知識和實踐的走向,是一種思想或文化上的傾向和概念。
哲學門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