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羅賓·鄧巴
▲牛津大學進化人類學教授
▲“鄧巴數”的提出者
▲高產的暢銷書作家
牛津大學進化人類學教授
羅賓·鄧巴1947年出生于一個工程師家庭,少年時的他對哲學及心理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后來在牛津大學莫德林學院獲得了哲學及心理學學士學位。1974年,他又獲得了布里斯托大學心理學博士學位,研究課題為“獅尾狒(gelada)的社會組織”。
2007年至今,鄧巴在牛津大學擔任認知與進化人類學研究所所長一職。在牛津大學,他探究了行為、認知和神經內分泌機制之間的關系,希望通過了解這些機制在人際關系中所起的作用,將其用于指導人們更好地應對自己周遭的各類關系,幫助他們克服社交生活中的種種障礙。
1998年,鄧巴入選英國科學院院士。他還曾是英國科學院百年紀念項目“從露西到語言:社會腦的考古學研究”的聯合主任。2014年,鄧巴獲得英國皇家人類學會授予的“赫胥黎紀念獎”,這也是英國皇家人類學會的最高榮譽。
“鄧巴數”的提出者

20世紀90年代,羅賓·鄧巴經研究發現,靈長類動物的大腦尺寸與其平均的社會群體規模之間存在相關性。通過大量的實驗及觀察,鄧巴提出,人類個體所能維系的穩定關系數量在150左右——人們知道其中的每個人是誰,與這些人保持著一定頻率的社會聯系,也了解每個人與其他人的關系如何。這個數字又被命名為“鄧巴數”。
鄧巴數理論被認為是很多社交網絡服務及人力資源管理理論的基礎。許多互聯網從業者,尤其是對社交網絡有研究的人,都極力推崇這一概念。微信創始人張小龍就曾公開表示,微信群中的很多功能都是根據這一理論設置的,如群人數在40人以內時,可以直接加入,而大于40人時就必須得到對方的同意,而大于100人時無法通過識別群二維碼來入群,這些都是為了保證微信群成員之間相互熟識,實現溝通效率的最大化。
尤瓦爾·赫拉利和Facebook公司內部的社會學家卡梅倫·馬洛(Cameron Marlow)也都曾表示,鄧巴數為他們的研究及社交網絡的建構提供了理論基礎。了解鄧巴數背后更深層次的人類學、心理學及社會學背景,將有助于我們更好地應對互聯互通的未來社會。

ROBIN DUNBAR
高產的暢銷書作家
鄧巴教授的作品被媒體譽為“帶著最新研究和新成果的熱氣”“強勁有力且發人深省”。他的《梳毛、八卦及語言的進化》被暢銷書作家馬爾科姆·格拉德威爾(Malcolm Gladwell)奉為“大眾科學的神作”。年逾古稀的他仍然保持著很高的寫作熱情。
時隔20多年,高速發展的互聯網表面上似乎顛覆了人類的社交行為,卻沒有超越鄧巴教授的諸多精彩論述。在《最好的親密關系》一書中,鄧巴提出,互聯網雖然提供了新的社交方式,但并沒有改變社交的本質。人類本質上而言是一種關系的動物,只有深入理解這一點,我們才能在紛繁復雜的現代社會里過上幸福、自足的生活。《社群的進化》指出,人類社交生活的開展主要受限于大腦新皮層的面積,自人類袓先從非洲一路走來,人類大腦就處于不斷增大的進程中,而我們的社群生活也隨之發生了各種神奇的變化。
在《大局觀從何而來》一書中,鄧巴更是提出,我們可以運用處理小規模社群的經驗來應對無限連接的互聯網社會,充分發掘個人魅力,在社交生活中掌握傳播、連接的主動權。而《人類的算法》一書則算得上是鄧巴對自己多年的人類學研究的一次總結,人類之所以能夠在漫長的進化史上留下諸多濃墨重彩、震古爍今的藝術印記,正是因為我們具有六大卓爾不群的非凡特質。

可以說,羅賓·鄧巴在“深度理解社群”四部曲中為讀者營造了一個充滿趣味又富有指導性的知識體系,他將帶領我們深入人類社群生活的腹地,探尋其中相互交織的種種奧秘!
作者演講洽談,請聯系
speech@cheerspublishing.com
更多相關資訊,請關注

湛廬文化微信訂閱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