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節 乳劑

二維碼18 乳劑(微課)
一、概述
1.乳劑的定義
乳劑(emulsions)系指互不相溶的兩相液體混合,其中一相液體以液滴狀態分散于另一相液體中形成的非均勻分散的液體藥劑。分散成液滴的一相液體稱為分散相、內相或不連續相。包在液滴外面的一相液體則稱為分散介質、外相或連續相。乳劑中水或水性溶液稱為水相,用W表示;另一與水不混溶的相則稱為油相,用O表示。普通乳劑為乳白色不透明的液體,其液滴大小在0.1~10μm之間。當液滴在0.1~1.5μm范圍稱為亞微乳,液滴小于0.1μm的乳劑稱為微乳(或稱膠團乳劑、納米乳),微乳為透明液體。靜脈注射用的乳劑應為亞微乳,液滴應控制在0.25~0.4μm范圍內。普通乳劑和亞微乳屬于熱力學不穩定體系,而微乳屬于熱力學穩定體系。

二維碼19 乳劑(圖片)
2.乳劑的特點
①藥物制成乳劑后分散度大,吸收快,顯效迅速,有利于提高生物利用度;
②水與油可以各種比例混合,分劑量準確;
③脂溶性藥物可溶于油相中,可減少藥物的水解,增加穩定性;
④水包油型乳劑可掩蓋油類藥物的不良臭味,并可加入矯味劑,使其易于服用;
⑤可改善藥物對皮膚、黏膜的滲透性,并能減少對組織的刺激性;
⑥靜脈注射乳劑注射后分布快、藥效高,有靶向性。
3.乳劑的類型與鑒別
根據分散相不同,乳劑分為水包油型(O/W型)和油包水型(W/O型),此外還有復合乳劑或稱多重乳劑,可用W/O/W型或O/W/O型表示。乳劑類型的鑒別方法見表4-2。
表4-2 乳劑類型的鑒別方法

乳劑應用廣泛,不僅液體藥劑中有乳劑類型,注射劑、滴眼劑、軟膏劑、栓劑、氣霧劑等都有乳劑型藥劑的存在。故乳劑的理論和制備方法對其他劑型具有指導意義。
二、乳劑穩定的學說
乳劑是由水相、油相、乳化劑組成的液體藥劑,要制成質量符合要求的乳劑必須提供乳劑形成和保持穩定的主要條件。
(一)提供乳化所需的能量
乳化包括兩個過程,即分散過程和穩定過程。分散過程即液體分散相形成液滴均勻分散于分散介質中。此過程是借助乳化機械所做的功,使液體被切分成小液滴而增大表面積和界面自由能,其實質是將機械能部分地轉化成液滴的界面自由能,故必須提供足夠的能量,使分散相能夠分散成微細的乳滴。乳滴愈細需要的能量愈多。
(二)加入適宜的乳化劑
乳化劑是乳劑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乳劑形成與穩定的必要條件,其作用為:
1.降低兩相的界面張力
油水兩相形成乳劑的過程,也是不相溶的兩液相界面增大的過程。乳滴愈細,新增加的表面積就愈大,界面自由能也愈大。加入適宜的乳化劑,使其吸附在乳滴的周圍,使乳滴在形成過程中有效地降低界面張力,使界面自由能降低,有利于形成和擴大新的界面,使乳劑保持一定分散度和穩定性。同時在乳劑的制備過程中也不必消耗較大的能量,以至用簡單的振搖或攪拌的方法就能制成穩定的乳劑。
2.形成牢固的乳化膜
乳化劑被吸附在油、水界面上,能在液滴的周圍有規律地定向排列,乳化劑的親水基團轉向水,親油基團轉向油,形成乳化膜。乳化劑在液滴表面上排列越整齊,乳化膜就越牢固,乳劑也越穩定。乳化膜有四種類型。
(1)單層膜 表面活性劑類乳化劑被吸附在液滴表面,有規律地定向排列成單分子乳化劑層,形成阻礙液滴合并的屏障。如果乳化劑為離子型表面活性劑,則形成的單分子乳化膜由于離子化而帶電,電荷的互相排斥作用,阻止液滴的合并,使乳劑更穩定。
(2)高分子膜 親水性高分子化合物類乳化劑被吸附在液滴的表面,形成高分子乳化劑層。高分子乳化膜不但能阻止液滴合并,而且能增加分散介質的黏度,使乳劑更穩定。如阿拉伯膠作乳化劑時,就是形成高分子膜。
(3)固體微粒乳化膜 固體微粒乳化劑被吸附在液滴表面排列成固體微粒乳化膜,起阻止液滴合并而增加乳劑穩定性的作用。
(4)復合凝聚膜 由兩種或兩種以上的乳化劑組成的密集的界面膜,這兩種乳化劑可以分別處于界面的兩邊,也可混合排列組成界面膜。
3.確定形成乳劑的類型
決定乳劑類型的因素有多種,最主要的是乳化劑的性質和乳化劑的HLB值。乳化劑分子結構中有親水基團和親油基團,形成乳劑時,親水基團伸向水相,親油基團則伸向油相,如親水基團大于親油基團,乳化劑伸向水相的部分較大而使水的界面張力降低很大,可形成O/W型乳劑。如親油基團大于親水基團則恰好相反,形成W/O型乳劑。高分子乳化劑親水基團特別大,降低水的界面張力故形成O/W型乳劑。固體微粒乳化劑若親水性大,形成O/W型乳劑;若親油性大,則形成W/O型乳劑。
(三)具有適當的相比
乳劑中油、水兩相的容積比簡稱為相比。制備乳劑時分散相濃度一般在10%~50%之間,如分散相濃度超過50%,由于乳滴之間的距離很近,乳滴易發生碰撞而合并或引起轉相,使乳劑不穩定。故制備乳劑時,應考慮油、水兩相的相比,以利于乳劑的形成和穩定。
三、乳化劑
乳化劑是為了使乳劑易于形成和穩定而加入的物質。乳化劑是乳劑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乳化劑的基本要求
優良的乳化劑應具備以下基本條件。
①乳化能力強。乳化能力是指能顯著降低油水兩相之間的界面張力,并能在液滴周圍形成牢固的乳化膜。
②乳化劑本身應穩定,對不同的pH值、電解質、溫度的變化等應具有一定的耐受性。對微生物的穩定性也是考慮的因素。
③對人體無害,不應對機體產生近期和遠期的毒副作用,無刺激性。
④來源廣、價廉。
(二)乳化劑的種類
1.天然乳化劑
天然乳化劑多為高分子化合物,它們來源于植物和動物。具有較強親水性,能形成O/W型乳劑,由于黏性較大,能增加乳劑的穩定性。天然乳化劑容易被微生物污染,故宜新鮮配制或加入適宜防腐劑。
(1)阿拉伯膠 主要含阿拉伯膠酸的鉀、鈣、鎂鹽,可形成O/W型乳劑。適用于乳化植物油、揮發油,多用于制備內服乳劑。阿拉伯膠的常用濃度為10%~15%。阿拉伯膠乳劑在pH值為2~10都是穩定的,而且不易被電解質破壞。因內含氧化酶,使用前應在80℃加熱30min使之破壞。阿拉伯膠乳化能力較弱且黏度較低,常與其他乳化劑合用。
(2)西黃蓍膠 為O/W型乳化劑,其水溶液黏度大,pH值5時黏度最大。由于西黃蓍膠乳化能力較差,一般不單獨作乳化劑,而是與阿拉伯膠合并使用。
(3)明膠 為兩性蛋白質,作O/W型乳化劑,用量為油量的1%~2%,常與阿拉伯膠合并使用。
(4)杏樹膠 乳化能力和黏度都超過阿拉伯膠,可作為阿拉伯膠的代用品,其用量為2%~4%。
(5)磷脂 由卵黃提取的卵磷脂或由大豆提取的大豆磷脂,能顯著降低油水界面張力,乳化能力強,為O/W型乳化劑。可供內服或外用,精制品可供靜脈注射用。常用量為1%~3%。
其他天然乳化劑還有:白及膠、果膠、桃膠、海藻酸鈉、瓊脂、酪蛋白、膽酸鈉等。
2.表面活性劑
此類乳化劑具有較強的親水親油性,容易在乳滴周圍形成單分子乳化膜,乳化能力強,性質較穩定。
常用表面活性劑類乳化劑見表4-3。其中非離子型表面活性劑類乳化劑,如聚山梨酯和脂肪酸山梨坦類毒性、刺激性均較小,性質穩定,應用廣泛。常用HLB值3~8者為W/O型乳化劑,而HLB值8~16者為O/W型乳化劑。表面活性劑類乳化劑混合使用效果更好。
表4-3 常用表面活性劑類乳化劑的種類及應用

3.固體微粒乳化劑
這類乳化劑為不溶性固體微粉,可聚集于油水界面上形成固體微粒膜而起乳化作用。可分為兩種類型:一類如氫氧化鎂、氫氧化鋁、二氧化硅、皂土等易被水潤濕,可促進水滴的聚集成為連續相,故是O/W型的固體乳化劑;另一類為氫氧化鈣、氫氧化鋅、硬脂酸鎂等易被油潤濕,可促進油滴的聚集成為連續相,故是W/O型的固體乳化劑。固體微粒乳化劑不受電解質影響。與非離子型表面活性劑或與增加黏度的高分子化合物合用效果更好。
4.輔助乳化劑
輔助乳化劑一般乳化能力很弱或無乳化能力,但能提高乳劑黏度,并能使乳化膜強度增大,防止乳劑合并,提高穩定性。
(1)增加水相黏度的輔助乳化劑有:甲基纖維素、羧甲基纖維素鈉、羥丙基纖維素、海藻酸鈉、瓊脂、西黃蓍膠、阿拉伯膠、果膠、黃原膠等。
(2)增加油相黏度的輔助乳化劑有:鯨蠟醇、蜂蠟、單硬脂酸甘油酯、硬脂酸、硬脂醇等。
(三)乳化劑的選擇
乳化劑的種類很多,制備乳劑時應綜合考慮乳劑的給藥途徑、藥物的性質、處方的組成、欲制備乳劑的類型、乳化方法等因素,并通過科學實驗,作出最佳的選擇。
1.根據乳劑的類型選擇
要制備O/W型乳劑應選擇O/W型乳化劑,W/O型乳劑則選擇W/O型乳化劑。乳化劑的HLB值為選擇乳化劑提供了依據。
2.根據乳劑的給藥途徑選擇
主要考慮乳化劑的毒性、刺激性,如為口服乳劑應選擇無毒性的天然乳化劑或某些親水性非離子型乳化劑。外用乳劑應選擇無刺激性乳化劑,并要求長期應用無毒性。注射用乳劑則以選擇磷脂、泊洛沙姆等乳化劑為宜。
3.根據乳化劑性能選擇
各種乳化劑的性能不同,應選擇乳化能力強、性質穩定、受外界各種因素影響小、無毒、無刺激性的乳化劑。
4.混合乳化劑的選擇
將乳化劑混合使用可改變HLB值,使乳化劑的適應性增大,形成更為牢固的乳化膜,并增加乳劑的黏度,從而增加乳劑的穩定性。各種油的介電常數不同,形成穩定乳劑所需要的HLB值也不同。
四、乳劑的穩定性
乳劑屬于熱力學不穩定的非均相分散體系,其不穩定現象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分層
乳劑分層又稱乳析,系指乳劑放置過程中出現分散相液滴上浮或下沉的現象。分層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分散相和分散介質之間的密度差造成的。盡量減小液滴半徑,減少分散相與分散介質之間的密度差,增加分散介質的黏度,均是減少乳劑分層的有效途徑。乳劑分層也與分散相的相容積大小有關,當分散相容積低于25%時乳劑容易分層,達50%時分層速率明顯減慢。分層現象是可逆的,此時乳劑并未完全破壞,經振搖后仍能恢復成均勻的乳劑。但分層后的乳劑外觀較粗糙,也容易引起絮凝甚至破壞。優良的乳劑分層過程應十分緩慢。口服乳劑,以4000r/min的轉速離心15min,不應觀察到分層現象。
2.絮凝
乳劑中分散相液滴集中在一起成疏松團塊的現象稱為絮凝。分散相液滴電荷減少,ζ-電位降低,液滴產生聚集而絮凝。乳劑中的電解質和離子型乳化劑的存在是產生絮凝的主要原因,同時絮凝與乳劑的黏度等因素有關。絮凝狀態仍保持液滴及其乳化膜的完整性,與液滴的合并是不同的,是可逆的聚集。但絮凝的出現表明乳劑穩定性降低,通常是乳劑破壞的前奏。
3.轉相
乳劑由于某些條件的變化而引起乳劑類型的改變稱為轉相。如由O/W型轉變為W/O型或由W/O型轉變為O/W型。轉相主要是由于乳化劑的性質改變而引起,如以O/W型乳化劑油酸鈉制成的乳劑,遇到氯化鈣后生成油酸鈣,變為W/O型乳化劑,乳劑可由O/W型變為W/O型。向乳劑中添加反類型的乳化劑也可引起乳劑轉相。乳劑的轉相還受相容積比的影響。
4.合并與破壞
乳劑中液滴周圍的乳化膜破壞導致液滴變大,稱為合并。合并的液滴進一步分成油水兩層稱為乳劑破壞。破壞后液滴界面消失,雖經振搖也不可能恢復到原來的分散狀態,故破壞是不可逆的變化。影響乳劑穩定性的因素中,最重要的是乳化劑的理化性質,乳化劑形成的乳化膜愈牢固,就愈能有效地防止液滴的合并和破壞。乳劑的穩定性也與液滴大小有較大關系,液滴愈小乳劑愈穩定。乳劑中液滴大小是不一致的,小液滴常填充于大液滴之間,使液滴合并可能性增大。故為了保證乳劑的穩定,制備時盡可能使液滴大小均勻一致。另外,增加分散介質的黏度,也可使液滴合并速率減慢。
乳劑的合并和破壞還受多種外界因素的影響,如溫度的過高過低、加入相反類型乳化劑、添加電解質、離心力的作用、微生物的增殖、油的酸敗等均可導致乳劑的合并和破壞。
五、乳劑的制備
1.乳劑的制備方法
(1)干膠法 先將油與膠粉同置于干燥乳缽中研勻,然后一次加入比例量的水迅速沿同一方向旋轉研磨,至稠厚的乳白色初乳形成為止,再逐漸加水稀釋至全量,研勻,即得。
本法的特點是先制備初乳。在初乳中油、水、膠三者要有一定比例,若用植物油其比例為4∶2∶1;若用揮發油其比例為2∶2∶1;液狀石蠟比例為3∶2∶1。所用膠粉通常為阿拉伯膠或阿拉伯膠與西黃蓍膠的混合膠。
(2)濕膠法 本法是將油相加到含乳化劑的水相中。制備時先將膠(乳化劑)溶于水中,制成膠漿作為水相,再將油相緩緩加于水相中,邊加邊研磨,直到初乳生成,再加水至全量研勻,即得。濕膠法制備初乳時油、水、膠的比例與干膠法相同。
(3)新生皂法 本法是利用植物油所含的硬脂酸、油酸等有機酸與加入的氫氧化鈉、氫氧化鈣、三乙醇胺等,在加熱(70℃以上)條件下生成新生皂作為乳化劑,經攪拌或振搖即制成乳劑。若生成鈉皂、有機胺皂則為O/W型乳化劑,生成鈣皂則為W/O型乳化劑。本法多用于乳膏劑的制備。
(4)兩相交替加入法 向乳化劑中每次少量交替地加入水或油,邊加邊攪拌或研磨,即可形成乳劑。天然膠類、固體微粒乳化劑等可用本法制備乳劑。當乳化劑用量較多時本法是一個很好的方法。
(5)機械法 本法是將油相、水相、乳化劑混合后用乳化機械制備乳劑。機械法制備乳劑可不考慮混合順序而是借助機械提供的強大能量制成乳劑。乳化機械主要有電動攪拌器、乳勻機、膠體磨、超聲波乳化器、高速攪拌機、高壓乳勻機等。
(6)微乳的制備 微乳除含油、水兩相和乳化劑外,還含有助乳化劑。乳化劑和助乳化劑應占乳劑的12%~25%。乳化劑主要是表面活性劑,不同的油對乳化劑的HLB值有不同的要求。制備W/O型微乳時,大體要求其HLB值應在3~6范圍內;制備O/W型微乳時,則其HLB值應在15~18范圍內。助乳化劑一般選擇鏈長為乳化劑的1/2的烷烴或醇等,如正丁烷、正戊烷、正己烷、5~8個碳原子的直鏈醇。
(7)復合乳劑的制備 用二步乳化法制備。即先將油、水、乳化劑制成一級乳,再以一級乳為分散相與含有乳化劑的分散介質(水或油)再乳化制成二級乳劑。
2.乳劑中藥物的加入方法
乳劑是藥物良好的載體,加入各種藥物使其具有治療作用。藥物的加入方法為:
①水溶性藥物先制成水溶液,可在初乳制成后加入。
②油溶性藥物先溶于油,再制成乳劑。
③在油、水兩相中均不溶的藥物,可用親和性大的液相研磨藥物,再制成乳劑。或制成細粉后加入乳劑中。
④大量生產時,藥物能溶于油的先溶于油,可溶于水的先溶于水,然后將乳化劑以及油水兩相混合進行乳化。
3.影響乳化的因素
(1)溫度 溫度與乳劑的形成、制備的難易有關,升高溫度不僅降低黏度,而且能降低界面張力,有利于乳劑的形成。但溫度升高同時也增加液滴的動能,可使液滴聚集甚至破裂,故乳化溫度一般不宜超過70℃。
(2)乳化時間 乳化時間對乳化過程的影響較為復雜。在乳化的開始階段,外加的機械力作用可促使液滴的形成。但液滴形成后繼續長時間地施加機械力,又會使液滴之間的碰撞機會增加,導致液滴合并增大,穩定性降低。因此,乳化時間長短應適當。
4.舉例
【例1】 魚肝油乳
處方:
魚肝油 368mL
吐溫80 12.5g
西黃蓍膠 9g
甘油 19g
苯甲酸 1.5g
糖精 0.3g
杏仁油香精 2.8g
香蕉油香精 0.9g
純化水 適量
共制 1000mL
制法:本品采用機械法制備。將魚肝油、吐溫80、西黃蓍膠、甘油、苯甲酸、糖精、杏仁油香精、香蕉油香精和足量水混合,攪拌乳化,使成均勻乳劑即得。
注:①本品用作治療維生素A與維生素D缺乏的輔助劑。口服,一次3~8mL,一日3次。
②本品采用吐溫80為乳化劑,西黃蓍膠是輔助乳化劑,苯甲酸為防腐劑,糖精為甜味劑,杏仁油香精、香蕉油香精為矯臭劑。
③本品是O/W型乳劑,可用阿拉伯膠為乳化劑,采用干膠法或濕膠法制成。
④本品采用機械法制備。
【例2】 石灰搽劑
處方:
氫氧化鈣溶液 50mL
植物油 50mL
制法:取氫氧化鈣溶液與花生油混合,用力振搖,使成乳濁液,即得。
注:①本品外用于燙傷。
②本品為W/O型乳劑,乳化劑是氫氧化鈣與油中游離脂肪酸反應生成的鈣皂。
六、乳劑的質量評定
乳劑屬于熱力學不穩定體系。由于乳劑種類不同,其作用與給藥途徑不同,因此難于制定統一的質量標準。目前主要針對影響乳劑穩定性的指標進行測試,以便對各種乳劑質量作定量地比較。
1.乳滴大小的測定
乳劑中乳滴大小的測定可以用顯微鏡測微儀或庫爾特粒度測定儀。由乳滴平均直徑隨時間的改變就可以表示或比較乳劑的穩定性。
2.測定乳滴合并的速率
可以用升溫或離心加速試驗考查乳劑中乳滴合并速率。如乳劑用高速離心機離心5min或低速離心20min比較觀察乳滴大小變化。
3.分層的觀察
比較乳劑的分層速率是測定乳劑穩定性的簡略方法。采用離心法即以4000r/min速率離心15min,如不分層則認為質量較好;或將乳劑染色,置于刻度管中在室溫、低溫、高溫等條件下旋轉一定時間后,由于乳析的作用使分散相上浮或下沉,因分散相濃度不均致使乳劑出現顏色深淺不一的色層變化,未出現該現象的為穩定性好。但應注意,乳劑的分層速率并不能完全反映乳劑穩定程度。因為有些乳劑雖可長時間出現分層,但經振搖仍可恢復原來的均勻狀態。
七、復合型乳劑
(一)概述
復合型乳劑(簡稱復乳)系具有兩種乳劑類型(O/W及W/O)的復合非均相液體制劑。復乳是以O/W或W/O的簡單乳劑(亦稱一級乳)為分散相,再進一步分散在油或水的連續相中而形成的乳劑(亦稱二級乳),用O/W/O或W/O/W型表示。目前復乳研究較多的是W/O/W型二級乳。各相依次叫內水相、油相和外水相。當內、外水相成分相同時稱二組分二級乳,不同時稱三組分二級乳。
復乳乳滴直徑通常在10μm以下。由于具有液體乳膜的結構以及控制藥物的滲透和擴散速率,因此,復乳可以作為藥物的“控制釋放體系”;在體內復乳具有對淋巴系統的定向性,可選擇分布于肝、腎、脾等臟器組織中,因而可用于癌癥化學治療的良好載體;也可用作因藥物超劑量服用或誤服引起中毒時的解毒體系;還可避免在胃腸道中失活,增加藥物穩定性、提高藥效等作用。因此,復乳在藥劑學上是有發展前途的新劑型。
(二)復乳的制備
通常采用二步乳化法:第一步先將水、油、乳化劑制成一級乳,然后,將一級乳作為分散相,加入乳化劑、水(或油)再經乳化制得二級乳。復乳的制備中應注意以下兩點。
1.乳化劑的選用
與乳劑相同,復乳中乳化劑的選擇亦應由復乳的類型決定。對于O/W/O型復乳,由于一級乳的分散相為油,連續相為水,故應選擇親水性乳化劑形成O/W型一級乳。第二步分散相為O/W型一級乳、連續相為油,則應選擇親油性乳化劑形成復乳。反之,若需制成W/O/W型復乳,一級乳應選親油性乳化劑,而二級乳應選親水性乳化劑。
2.藥物的加入
一般將藥物加入內水相。但根據釋藥要求也可在內、外水相加入同一藥物或不同的藥物,脂溶性藥物加入到油相中。
(三)復乳的穩定性
復乳比一級乳更復雜、更不穩定。對于W/O/W型復乳,其主要不穩定表現在油膜破裂及內水相外溢。具體來講,其穩定性受下列因素的影響。
1.內水相液滴的大小
大的內水相液滴比小的內水相液滴更易穿透油膜而外溢。一般內水相液滴小,形成的一級乳的乳滴較小時,該復乳較穩定。如用同一種乳化劑5%油酸山梨坦作一級乳,用三種不同的二級乳化劑,即:A.聚氧乙烯十二烷基醚,B.聚氧乙烯辛基酚,C.油酸山梨坦∶聚山梨酯80(3∶1),用相同方法制備,可以形成三種狀態的復乳。用乳化劑A形成的復乳乳滴中大部分含有一個較大的內水相微滴;乳化劑B形成的復乳乳滴中含有若干個小的內水相微滴;乳化劑C形成的復乳乳滴中各有大小不等的內水相微滴。實驗證明用乳化劑B形成的復乳比用乳化劑A、C形成的復乳穩定。
2.內、外水相之間的滲透性
W/O/W型復乳中存在著分隔內、外水相的半透性油膜。由于內、外水相溶質含量可能不同,其間存在著滲透壓,使水分子可以透過油膜,造成復乳中一級乳滴的膨脹或皺縮。因此,滲透性對復乳的穩定性影響很大。如葡萄糖或氯化鈉等溶質溶于內水相時,內水相滲透壓可高于外水相,在W/O/W型復乳放置過程中,水分子從外水相穿過油膜滲入內水相,引起內水相的膨脹,W/O型乳滴逐漸變大,同時,內水相的溶質也被稀釋,其滲透壓降低。若此時內、外水相成為等滲溶液,則W/O型乳滴會停止變化。但其外層的油膜已較前為薄,破裂的可能性增大;如內水相仍有較大的滲透壓,則W/O型乳滴會進一步膨脹而引起油膜破裂,內水相外溢,乳劑即破壞。
3.油膜的性質與厚度
油膜的性質是決定復乳穩定性的主要因素之一。而油膜黏度尤為重要。膜的黏度愈低,膜愈不穩定。在復乳中需要考慮水-油與油-水兩種不同的界面膜的黏度。每種膜的黏度取決于制備一級乳和二級乳時所選用的乳化劑,以及內相和連續相中藥物的性質。此外,膜的厚度也很重要。一般膜愈厚則愈穩定。內水相在W/O一級乳中體積比(中)的大小,直接影響二級乳中油膜的厚度,其W/O愈小則油膜愈厚。因此,油膜的厚度應在形成一級乳的乳化過程中加以控制。
4.內、外水相中加入高分子穩定劑
一方面在復乳內水相中加入適量0.5%明膠溶液,這種高分子可吸附在油水界面形成具有一定機械強度的連續性界面膜,避免乳滴破壞;另一方面,在復乳外水相中加入1%的PVP溶液作增稠劑,由于外水相黏度增加,乳滴的流動性降低,從而使復乳的穩定性提高。
(四)舉例
【例】 絲裂霉素C復合乳劑
處方:
絲裂霉素C 50g
單硬脂酸鋁 10g
精制麻油 80mL
司盤80 10g
吐溫80 適量
制法:將單硬脂酸鋁加熱溶于精制麻油中,加司盤80混勻,然后加絲裂霉素C水溶液(絲裂霉素C溶于100mL純化水制得),攪拌乳化,使成W/O型乳劑。另取2%吐溫80水溶液加入上述W/O型乳劑中,邊加邊攪拌,最后通過乳勻機勻化得W/O/W型復合乳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