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護理學
演示性實驗
實驗一 外科手術常用器械
【實驗學時】2學時。
【實驗類型】演示性實驗。
【教學目標】①掌握各種外科手術常用器械的名稱和使用方法。②熟悉各種外科手術常用器械的用途。③認識各種外科手術常用器械的結構特點。
【實驗目的】①正確、靈活使用各種器械。②順利配合完成基本手術過程。
【實驗用物】治療盤1個,手術刀柄2個,刀片2個,組織剪1把,剪線剪1把,拆線剪1把,直血管鉗1把,彎血管鉗4把,有齒血管鉗1把,蚊式血管鉗2把,卵圓鉗2把,鼠齒鉗1把,腸鉗1把,巾鉗1把,縫針若干,縫線若干,有齒鑷1把,無齒鑷1把,皮膚拉鉤1個,闌尾拉鉤1個,腹腔平頭拉鉤1個,“S”形拉鉤1個,壓腸板1個,吸引器頭1個,探針1個,治療碗1個,治療盆1個。
【實驗步驟】
1.操作前準備
(1)護士準備:穿戴整齊。
(2)物品準備:各種外科手術常用器械。
2.操作步驟:教師組織教學,展示各種外科手術常用器械,講解各種器械的名稱、結構特點、用途及注意事項,演示各種器械的使用方法。
(1)手術刀:手術刀一般用于切開和剝離組織,目前已有同時具止血功能的手術刀,用于肝脾等實質性臟器或手術創面較大需反復止血的手術(如乳腺癌根治術),如各種電刀、激光刀、微波刀、等離子手術刀及高壓水刀等。但這些刀具多需一套完整的設備及專業人員操作。另外還有一次性使用的手術刀,操作方便,并可防止院內感染。此處以普通手術刀為例說明其使用情況。①組成及作用:常用的手術刀分刀片和刀柄兩部分,用時將刀片安裝在刀柄上。刀片的種類較多,根據型號可分為大刀片和小刀片,根據刀刃的形狀又可分為圓刀片、彎刀片及尖刀片。一把刀柄可以安裝幾種不同型號的刀片。②裝卸方法:安裝時,用持針器夾住刀片尖端背部,使刀柄下端側方的槽口嵌入刀片中間的槽口,稍用力向后拉動即可裝上;卸下時,用持針器夾住刀片尾端背部,向上推即可取下。③執刀姿勢:a.執弓式:是常用的執刀法,動作范圍廣而靈活,用力涉及整個上肢,主要在腕部。用于較長的皮膚切口及腹直肌前鞘的切開等。b.執筆式:動作和力量主要在指部,用于解剖血管、神經、腹膜切開和短小切口等。c.握持式:此法控刀比較穩定,力量也最大。用于切割范圍廣、用力較大的切開,如截肢、肌腱切開,較長的皮膚切口等。d.反挑式:刀刃向上挑開,以免損傷深部組織。多用于膿腫切開及血管、氣管、膽管、輸尿管等空腔臟器。手法同執筆式,只是刀刃向上。無論哪一種持刀法,執刀過高控制不穩,過低又妨礙視線,要適中。
(2)手術剪:根據其結構特點有尖、鈍、直、彎、長、短各型。據其用途分為組織剪、線剪。組織剪多為彎剪,銳利而精細,用來分離、解剖和剪開組織。通常淺部手術操作用直剪,深部手術操作用彎剪。線剪多為直剪,又分剪線剪和拆線剪,前者用于剪斷縫線、敷料、引流物等,后者用于拆除縫線。線剪與組織剪的區別在于組織剪的刃銳薄,線剪的刃較鈍厚。所以,絕不能圖方便、貪快,以組織剪代替線剪,以致損壞刀刃,造成浪費。正確持剪法為拇指和第四指分別插入剪刀柄的兩環,中指放在第四指環的剪刀柄上,食指壓在軸節處起穩定和向導作用,有利操作。
(3)血管鉗:血管鉗(亦稱止血鉗)主要用于鉗夾血管或出血點,以達到止血的目的。血管鉗在結構上主要的不同部位是齒槽床,由于手術操作的需要,齒槽床分為直、彎、直角、弧形(如腎蒂鉗)等。用于止血時尖端應與組織垂直,夾住出血血管斷端,盡量少夾附近組織。止血鉗有各種不同的外形和長度,以適合不同性質的手術和部位的需要。除常見的直、彎兩種外,還有有齒血管鉗(全齒槽)、蚊式血管鉗。①血管鉗:用以夾持深部組織或內臟血管出血,有長、短、彎、直之分。②有齒血管鉗:又稱Kocher鉗,用以夾持較厚組織及易滑脫組織內的血管出血,如腸系膜、大網膜等,前端齒可防止滑脫,但不能用于皮下止血。③蚊式血管鉗:為細小精巧的血管鉗,有直、彎兩種,用于臟器、面部及整形等手術的止血,不宜做大塊組織鉗夾用。血管鉗使用基本同手術剪,但放開時用拇指和食指持住血管鉗一個環口,中指和無名指擋住另一環口,將拇指和無名指輕輕用力對頂即可。要注意:血管鉗不得夾持皮膚、腸管等,以免組織壞死。止血時只扣上一二齒即可,要檢查扣鎖是否失靈,有時鉗柄會自動松開,造成出血,應警惕。使用前應檢查前端橫形齒槽兩頁是否吻合,不吻合者不用,以防止血管鉗夾持組織滑脫。
(4)常用其他鉗類器械:①卵圓鉗:分為有齒、無齒兩種。有齒的主要用以夾持、傳遞已消毒的器械、縫線、縫針、敷料、引流管等,也用于鉗夾蘸有消毒液的紗布,以消毒手術野的皮膚,或用于手術野深處拭血,無齒紋的用于夾持臟器,協助暴露。②組織鉗:又叫鼠齒鉗(Allis),對組織的壓榨較血管鉗輕,故一般用以夾持軟組織,不易滑脫,如夾持牽引被切除的病變部位,以利于手術進行,鉗夾紗布墊與切口邊緣的皮下組織,避免切口內組織被污染。③布巾鉗:用于固定鋪蓋手術切口周圍的手術巾,注意使用時勿夾傷正常皮膚組織。④腸鉗:用于夾持腸管,齒槽薄,彈性好,對組織損傷小,使用時可外套乳膠管,以減少對腸壁的損傷。
(5)手術鑷:手術鑷用于夾持或提起組織,便于分離、剪開和縫合,也可夾持縫針及敷料等。有不同的長度,分有齒鑷和無齒鑷二種。①有齒鑷:又叫皮鑷,鑷的尖端有齒,齒又分為粗齒與細齒,粗齒鑷用于夾持較硬的組織,損傷性較大,細齒鑷用于精細手術,如肌腱縫合、整形手術等。因尖端有鉤齒、夾持牢固,但對組織有一定損傷。②無齒鑷:又叫平鑷,其尖端無鉤齒,用于夾持脆弱的組織、臟器及敷料。淺部操作時用短鑷,深部操作時用長鑷,尖頭平鑷對組織損傷較輕,用于血管、神經手術。正確持鑷方法是用拇指對食指與中指,執二鑷腳中上部。
(6)持針鉗:也叫持針器,主要用于夾持縫針縫合各種組織,有時也用于器械打結。用持針器的尖夾住縫針的中后1/3交界處為宜,多數情況下夾持的針尖應向左,特殊情況可向右,縫線應重疊1/3,且將繞線重疊部分也放于針嘴內,以利于操作。常見執持針鉗方法有如下幾種:①掌握法:也叫一把抓或滿把握,即用手掌握拿持針鉗。此法縫合穩健容易改變縫合針的方向,縫合順利,操作方便。②指套法:為傳統執法,用拇指、無名指套入鉗環內,以手指活動力量來控制持針鉗的開閉,并控制其張開與合擾時的動作范圍。用中指套入鉗環內的執鉗法,因距支點遠而穩定性差,故為錯誤的執法。③掌指法:拇指套入鉗環內,食指壓在鉗的前半部做支撐引導,其余三指壓鉗環固定手掌中,拇指可上下開閉活動,控制持針鉗的張開與合攏。
(7)拉鉤:拉鉤也叫牽開器,是顯露手術野必需的器械。拉鉤分為自動拉鉤和手動拉鉤。自動拉鉤為自行固定牽開器,腹腔、盆腔、胸腔手術均可應用。常用的幾種拉鉤分別介紹如下:①皮膚拉鉤:為耙狀牽開器,用于淺部手術的皮膚拉開。②闌尾拉鉤:為鉤狀牽開器,用于闌尾、疝等手術,用于腹壁牽拉。③腹腔平頭拉鉤:為較寬大的平滑鉤狀,用于腹腔較大的手術。④“S”形拉鉤:是一種如“S”狀腹腔深部拉鉤。使用拉鉤時,應以紗墊將拉鉤與組織隔開,拉力應均勻,不應突然用力或用力過大,以免損傷組織,正確持拉鉤的方法是掌心向上。
(8)壓腸板:壓腸板為一金屬平板,用于壓擋腸管,暴露手術野,便于手術操作及縫合腹膜。
(9)吸引器:用于吸除手術野中的出血、滲出物、膿液、空腔臟器中的內容物,使手術野清楚,減少污染機會。吸引器由吸引頭、橡皮管、吸引瓶及動力部分組成。動力又分馬達電力和腳踏吸筒二種,后者用于無電力地區。吸引頭結構和外形有多種,主要有單管及套管型,尾部以橡皮管接于吸引瓶上待用。單管吸引頭用以吸除手術野的血液及胸腹內液體等。套管吸引頭主要用于吸除腹腔內的液體,其外套管有多個側孔及進氣孔,可避免大網膜、腸壁等被吸住、堵塞吸引頭。
(10)縫針:縫針是用于各種組織縫合的器械,它由三個基本部分組成,即針尖、針體和針眼。縫針按針尖形狀分為圓針和三角針。三角針前半部為三棱形,較鋒利,用于縫合皮膚、軟骨、韌帶等堅韌組織,損傷性較大。圓針損傷雖小,但穿透力弱,常用于縫合胃腸、腹膜、血管等阻力較小的組織。無論用圓針或三角針,原則上應選用針徑較細者,損傷較少;但有時組織韌性較大,針徑過細易于折斷,故應合理選用。此外,在使用彎針縫合時,應順彎針弧度從組織拔出,否則易折斷。目前發達國家多采用針線一體的縫合針(無針眼),這種針線對組織所造成的損傷小(針和線的粗細一致),可防止縫線在縫合時脫針與免去引線的麻煩。無損傷縫針屬于針線一體類,可用于血管神經的吻合等。
(11)縫線:分為可吸收縫線及不吸收縫線兩大類:①可吸收縫線類:主要為腸線和合成纖維線。腸線為羊的小腸黏膜下層制成。有普通與鉻制兩種,普通腸線吸收時間較短(4~5天),多用于結扎及皮膚縫合。鉻制腸線吸收時間長(14~21天),用于縫合深部組織。腸線屬異體蛋白質,在吸收過程中,組織反應較重。其優點是可被吸收,不存異物。目前腸線主要用于內臟如胃、腸、膀胱、輸尿管、膽道等黏膜層的縫合。在感染的創口中使用腸線,可減少由于其他不能吸收的縫線所造成的難以愈合的竇道。使用腸線時,應注意以下問題:腸線質地較硬,使用前應用鹽水浸泡,待變軟后再用,但不可用熱水浸泡或浸泡時間過長,以免腸線腫脹、易折、影響質量;不能用持針鉗或血管鉗夾腸線,也不可將腸線扭曲,以至扯裂易斷;腸線一般較硬、較粗、光滑,結扎時需要三重結;剪斷線時線頭應留較長,否則線結易松脫。合成纖維線,品種較多,它們的優點有組織反應較輕、吸收時間延長、有抗菌作用。②不吸收縫線類:有絲線、棉線、不銹鋼絲、尼龍線、鉭絲、銀絲、麻線等數十種。最常用的是絲線,其優點是柔韌性高,操作方便、對組織反應較小,能耐高溫消毒,價錢低,來源易。缺點是在組織內為永久性的異物,傷口感染后易形成竇道,長時間后線頭排出,延遲愈合,膽道、泌尿道縫合可導致結石形成。各種縫線的粗細,以阿拉伯數字標號,0號以上數字越大線越粗,0號以下0的個數愈多線愈細。另外,目前已研制出許多種代替縫針、縫線的切口粘合材料,使用時方便、速度快,切口愈合后瘢痕小。主要有外科拉鏈、醫用粘合劑和外科縫合器三大類。
(12)無菌容器:常用的為盆、碗、盒、彎盤,多為搪瓷或金屬制品,用來盛放無菌物品。徒手端拿時要托底,不要觸及容器上緣。使用帶蓋的無菌容器時,須將蓋的內面(無菌面)朝上,放于穩妥處,手不可觸及內面,用后及時蓋嚴。
【注意事項】
1.直血管鉗和持針器在結構上相似,注意區分。
2.在使用各種器械之前應先檢查各器械是否處于完好狀態。
【思考題】
1.說出常用外科手術器械的名稱和使用方法。
2.腸線在使用過程中有哪些注意事項?
【評分標準】
實驗二 外科常用手術技術—打結
【實驗學時】2學時。
【實驗類型】演示性實驗。
【教學目標】①掌握單手打結、器械打結的方法。②熟悉常見結的種類。
【實驗目的】配合完成縫合后打結,順利完成基本手術過程。
【實驗用物】打結訓練模型1個,多功能小手術訓練工具箱1個(鑷子2把,血管鉗2把,持針器2把,縫針4個,拆線剪2把,剪線剪2把),縫線若干。
【實驗步驟】
1.操作前準備
(1)護士準備:穿戴整齊,戴口罩,洗手,戴手套。
(2)物品準備:準備打結訓練模型和多功能小手術訓練工具箱。
2.操作步驟:教師組織教學,講解常見的結的種類、打結方法以及打結注意事項,演示單手打結和器械打結的方法。打結是外科手術操作中十分重要的技術,是最基本的操作之一,它貫穿在外科基本操作的全程。結扎是否牢固可靠,與打結的方法正確與否有關,牢固可靠的結扎有賴于熟練、正確打結技術。打結的速度與質量不僅與手術時間的長短有關,也會影響整個手術質量及病人的預后,甚至危及病人的生命安全。質量不高的結或不正確的結,可粗暴地牽拉組織,尤其是精細手術及涉及血管外科時,可導致結扎不穩妥、不可靠,術后線結滑脫和松結引起出血、繼發感染及消化液漏等。因此必須正確、熟練地掌握外科打結技術。
(1)結的種類:①單結:為各種結的基本結,只繞一圈,不牢固,偶而在皮下非主要出血結扎時使用,其他很少使用。②方結:也叫平結,其特點是結扎線來回交錯,著力均勻,打成后愈拉愈緊,不會松開或脫落,因而牢固可靠,多用于結扎較小血管和各種縫合時的結扎,是外科手術中最常用的結。③外科結:第一個線扣重繞兩次,使線間的磨擦面及磨擦系數增大,從而也增加了安全系數。然后打第二個線扣時不易滑脫和松動,比較牢固。用于較大血管和組織張力較大部位的結扎。但因麻煩及費時,手術中極少采用。④三疊結:又稱三重結,就是在方結的基礎上再重復第一個結,且第三個結與第二個結的方向相反,以加強結扎線間的摩擦力,防止線松散滑脫,因而牢固可靠,常用于較大血管和較多組織的結扎,也用于張力較大組織縫合。尼龍線、腸線的打結也常用此結。缺點為組織內的結扎線頭較大,使較大異物遺留在組織中。⑤滑結:在作方結時,由于不熟練,雙手用力不均,致使結線彼此垂直重疊無法結牢而形成滑結,而不是方結,應注意避免,改變拉線力量分布及方向即可避免。手術中不宜采用此結,特別是在結扎大血管時應力求避免使用。⑥假結:又名順結、“十字結”。結扎后易自行滑脫和松解。構成兩單結的方向完全相同,手術中不宜使用,尤其是在重要部位的結扎時忌用。
(2)打結方法及技術:打結的方法可分為單手打結法、雙手打結法及器械打結法三種。①單手打結法:簡單、迅速,左右兩手均可進行,應用廣泛,但操作不當易成滑結。打結時,一手持線,另一手打結,主要用拇指、食指、中指。凡“持線”、“挑線”、“鉤錢”等動作必須運用手指末節近指端處,才能做到迅速有效。拉線作結時要注意線的方向。如用右手打結,右手所持的線要短些。此法適合于各部位的結扎。②雙手打結法:較單手打結法更為可靠,不易滑結,雙手打結法較單手打結法復雜。除用于一般結扎外,對深部或組織張力較大的縫合結扎較為可靠、方便。此法適用于深部組織的結扎和縫扎。③器械打結法:用血管鉗或持針器打結,簡單易學,適用于深部、狹小手術野的結扎或縫線過短用手打結有困難時。優點是可節省縫線,節約穿線時間及不妨礙視線。其缺點是,當有張力縫合時,第一結易松滑,需助手輔助才能扎緊。防止松滑的辦法是改變結的方向或者助手給予輔助。
【注意事項】
1.無論用何種方法打結,第一結及第二結的方向不能相同。
2.在打結的過程中,兩手的用力一定要均勻一致,這一點對結的質量及安全性至關重要。
3.打結線收緊時要求三點(即兩手用力點與結扎點)成一直線,兩手的反方向力量相等,每一結均應放平后再拉緊。
4.打結時,要選擇質量好的粗細合適的線。結扎前將線用鹽水浸濕,因線濕后能增加線間的摩擦力,增加拉力,干線易斷。
【思考題】
1.簡述打結的注意事項。
2.簡述器械打結的適用條件及方法。
【評分標準】
實驗三 外科常用手術技術—縫合
【實驗學時】2學時。
【實驗類型】演示性實驗。
【教學目標】①掌握單純間斷縫合法。②熟悉常見的縫合的種類。
【實驗目的】為手術病人縫合創緣。
【實驗用物】縫合練習模塊工具箱1個(模擬皮膚組織1個,手術刀柄1把,刀片若干,持針器1把,鑷子1把,縫針若干),縫線若干。
【實驗步驟】
1.操作前準備
(1)護士準備:穿戴整齊,戴口罩,洗手,戴手套。
(2)物品準備:縫合練習模塊工具箱1個,縫線若干。
2.操作步驟:教師組織教學,講解常見縫合的種類,演示單純間斷縫合法。縫合是將已經切開或外傷斷裂的組織、器官進行對合或重建其通道,恢復其功能,是保證良好愈合的基本條件,也是重要的外科手術基本操作技術之一。不同部位的組織器官需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進行縫合。縫合可以用持針鉗進行,也可徒手直接拿直針進行,此外還有皮膚釘合器、消化道吻合器、閉合器等。
(1)縫合的分類:縫合的方法很多,目前尚無統一的分類方法。按組織的對合關系分為單純縫合、外翻縫合、內翻縫合三類,每一類中又按縫合時縫線的連續與否分為間斷和連續縫合兩種;按縫線與縫合時組織間的位置關系分為水平縫合、垂直縫合;按縫合時的形態分為荷包縫合、半荷包縫合、U字縫合、8字縫合、T字縫合、Y形縫合等;另外還有用于特別目的所做的縫合,如減張縫合、皮內縫合、縫合止血等。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除縫合法外,尚有其他的一些閉合創口的方法,如吻合器、封閉器、醫用粘膠、皮膚拉鏈等。
(2)縫合的方法:以皮膚單純間斷縫合為例說明縫合的步驟。①進針:縫合時左手執有齒鑷,提起皮膚邊緣,右手執持針鉗,用腕臂力由外旋進,順針的弧度刺入皮膚,經皮下從對側切口皮緣穿出。②拔針:可用有齒鑷夾持針前端順針的弧度外拔,同時持針器從針后部順勢前推。③出針、夾針:當針要完全拔出時,阻力已很小,可松開持針器,單用鑷子夾針繼續外拔,持針器迅速轉位再夾針體(后1/3弧處),將針完全拔出,由第一助手打結,第二助手剪線,完成縫合步驟。
【注意事項】
1.要保證縫合創面或傷口的良好對合。縫合應分層進行,按組織的解剖層次進行縫合,使組織層次嚴密,不要卷入或縫入其他組織,不要留殘腔,防止積液、積血及感染。縫合的創緣距及針間距必須均勻一致,這樣看起來美觀,更重要的是,受力及分擔的張力一致并且縫合嚴密,不會發生泄漏。
2.注意縫合處的張力。結扎縫合線的松緊度應以切口邊緣緊密相接為準,不宜過緊,換言之,切口愈合的早晚、好壞并不與緊密程度完全成正比,過緊過松均可導致愈合不良。傷口有張力時應進行減張縫合,傷口如缺損過大,可考慮行轉移皮瓣修復或皮片移植。
3.縫合線和縫合針的選擇要適宜。無菌切口或污染較輕的傷口在清創和消毒清洗處理后可選用絲線,已感染或污染嚴重的傷口可選用可吸收縫線,血管的吻合應選擇相應型號的無損傷針線。
【思考題】
1.簡述縫合的步驟。
2.縫合時有哪些注意事項?
【評分標準】
實驗四 外科常用手術技術—拆線
【實驗學時】2學時。
【實驗類型】演示性實驗。
【教學目標】①掌握拆線的方法。②熟悉不同部位傷口拆線的時間。
【實驗目的】為手術縫合病人進行拆線。
【實驗用物】多功能小手術訓練工具箱1個(鑷子2把,血管鉗2把,持針器2把,縫針4個,拆線剪2把,剪線剪2把),縫線若干。
【實驗步驟】
1.操作前準備
(1)護士準備:穿戴整齊,戴口罩,洗手。
(2)病人準備:評估傷口是否愈合,是否出現紅腫、壓痛、局部張力增高等感染征象。向病人做好解釋工作,包括拆線的目的,可能引起的不適,以取得病人的配合和理解。
(3)物品準備:多功能小手術訓練工具箱1個(鑷子2把,血管鉗2把,持針器2把,縫針4個,拆線剪2把,剪線剪2把),縫線若干。
(4)環境準備:在換藥室進行,要求換藥室寬敞、明亮、光線充足、溫濕度適宜。
2.操作步驟:教師組織教學,講解拆線的目的、不同部位拆線的時間,演示拆線的方法。一切皮膚縫線均為異物,不論愈合傷口或感染傷口均需拆線。所以外科拆線尤指在縫合的皮膚切口愈合以后或手術切口發生某些并發癥時(如切口化膿性感染、皮下血腫壓迫重要器官等)拆除縫線的操作過程。
(1)拆線的目的:拆線原則上應早期,以減少針眼炎癥反應,改善局部血液循環。
(2)拆線時間:拆線的早晚應考慮切口部位以及各部位血液循環情況,切口的大小、張力,全身一般情況、營養狀況以及年齡等。如無特殊情況,可按一般規定拆線。日期為:①頭面頸4~5天;②下腹部、會陰部6~7天;③胸部、上腹部、背部、臀部7~9天;④四肢10~12天(近關節處可適當延長);⑤減張縫合后14天拆線。
另外,腸線可以不拆,待其自行吸收脫落。有時可根據情況采用間隔拆線。對于已經感染化膿的傷口應及早部分拆線或全拆線,及時換藥處理。拆線后如發現愈合不良而有裂開的可能,則可用蝶形膠布將傷口固定,并以繃帶包扎。
(3)拆線方法:①消毒:一般部位用酒精棉球皮膚消毒。顏面部、會陰部、黏膜、嬰幼兒皮膚用0.1%新潔爾滅棉球皮膚消毒。先清洗干凈傷口血跡,并浸濕縫線線頭。使線頭不粘在皮膚上。②操作者左手持血管鉗或鑷子,夾住線頭,輕輕向上提起,將埋于皮下的縫線提起1~2mm。用剪刀插進線結下空隙,緊貼針眼,于由皮內拉出的部分將線剪斷,向對側拉出。③全部拆完后,用消毒液棉球再擦拭一遍,蓋無菌敷料,包扎固定。
【注意事項】
1.操作過程中嚴格執行無菌操作。
2.不能使原來暴露在皮膚外的線段經過皮下組織,以免發生感染。
【思考題】
1.簡述不同部位拆線的時間。
2.拆線時有哪些注意事項?
【評分標準】
實驗五 無菌器械臺
【實驗學時】2學時。
【實驗類型】演示性實驗。
【教學目標】掌握鋪無菌器械臺的目的、無菌器械臺的使用原則以及無菌器械臺的鋪法。
【實驗目的】①準備術中所需器械與物品。②保證器械臺上的器械、物品的無菌和完好狀態。
【實驗用物】器械臺1個,無菌物品包1個,無菌持物鉗1把及持物缸1個。
【實驗步驟】
1.操作前準備
(1)護士準備:更換洗手衣褲、拖鞋,戴帽子、口罩,摘去佩戴的項鏈、戒指等飾物,修剪指甲。
(2)物品準備:評估欲行手術名稱、手術范圍、手術時間和麻醉方式,據此準備器械臺1個,無菌物品包1個,無菌持物鉗1把及持物缸1個。
(3)環境準備:手術室寬敞明亮,減少人員走動。
2.操作步驟:教師組織教學,講解無菌器械臺的構造、使用原則,演示無菌器械臺的鋪法。
(1)無菌器械臺的構造:無菌器械臺按手術大小需要一般分大、小兩種,規格分別為110cm×60cm×90cm,80cm×40cm×90cm。器械臺周邊有欄邊,高4~5cm,防止器械滑下。無菌器械臺具有簡單、堅固、輕便及易于清潔等特點。
(2)無菌器械臺的使用原則:無菌器械臺上的無菌巾單至少4~6層,無菌巾單下垂桌緣下30cm以上。鋪無菌器械臺時身體與其保持10cm的距離,未穿無菌手術衣、未戴無菌手套時,手臂不能跨越無菌區。手術人員雙手不能扶持無菌器械臺的邊緣,臺緣下應視為污染區,凡墜落臺緣平面下的物品均被視為污染,必須重新消毒和更換。若臺面被水或血液浸濕應視為被污染,須及時加蓋無菌巾單。術中污染的器械、用物應置于彎盤等容器內,勿與其他器械接觸。器械護士應及時清理無菌器械臺上的器械及用物,以保持臺面的整潔,并能及時供應手術人員所需的器械和物品。
(3)無菌器械臺的鋪法:①將無菌物品包放置在器械臺上。②查看無菌物品包的名稱,滅菌日期及有效期,是否開啟、干燥。③解開系帶挽結,按折疊順序依次打開第一層包布。④用無菌持物鉗打開第二層包布,注意先對側后近側。⑤器械護士刷手、穿無菌手術衣、戴無菌手套后,洗手。⑥將無菌物品包放置于器械臺中央并按順序打開。⑦鋪無菌大單,先鋪近側,后鋪對側,無菌巾單下垂桌緣下30cm以上。⑧檢查無菌物品包內指示卡消毒是否合格,放于彎盤內。⑨器械護士將器械按使用先后次序及類別排列整齊,放于無菌臺上。
【注意事項】
1.操作過程中嚴格執行無菌操作。
2.無菌器械臺上的無菌巾單至少4~6層,無菌巾單下垂桌緣下30cm以上。
【思考題】
1.簡述無菌器械臺的使用原則。
2.簡述無菌器械臺的鋪法。
【評分標準】
實驗六 術中無菌物品的傳遞
【實驗學時】2學時。
【實驗類型】演示性實驗。
【教學目標】掌握術中無菌物品傳遞的方法及注意事項。
【實驗目的】準確、迅速地傳遞手術過程中所需的器械與物品。
【實驗用物】治療盤1個,手術刀柄2個,刀片2個,組織剪1把,剪線剪1把,直血管鉗1把,彎血管鉗4把,有齒血管鉗1把,蚊式血管鉗2把,卵圓鉗2把,鼠齒鉗1把,腸鉗1把,巾鉗1把,縫針若干,縫線若干,有齒鑷1把,無齒鑷1把,皮膚拉鉤1個,闌尾拉鉤1個,腹腔平頭拉鉤1個,“S”形拉鉤1個,壓腸板1個,吸引器頭1個,探針1個。
【實驗步驟】
1.操作前準備
(1)護士準備:更換洗手衣褲、拖鞋,戴帽子、口罩,摘去佩戴的項鏈、戒指等飾物,修剪指甲。
(2)物品準備:治療盤1個,手術刀柄2個,刀片2個,組織剪1把,剪線剪1把,直血管鉗1把,彎血管鉗4把,有齒血管鉗1把,蚊式血管鉗2把,卵圓鉗2把,鼠齒鉗1把,腸鉗1把,巾鉗1把,縫針若干,縫線若干,有齒鑷1把,無齒鑷1把,皮膚拉鉤1個,闌尾拉鉤1個,腹腔平頭拉鉤1個,“S”形拉鉤1個,縫線若干。
(3)環境準備:手術室寬敞明亮,減少人員走動。
2.操作步驟:教師組織教學,演示術中常用物品的傳遞技巧,講解物品傳遞的注意事項。
(1)傳遞環柄器械時,傳遞者握住環柄器械的頭端或軸節,以柄端輕敲術者手掌,傳遞至術者手中。
(2)傳遞彎鉗和彎剪時,應將彎部向上傳遞。
(3)傳遞縫針時,應用持針器夾住針體中后1/3交界處,傳遞者握住持針器中部,縫針的尖端朝向手心,縫線搭在手背或用手夾持,將柄端遞給術者。
(4)傳遞手術刀時,傳遞者應握住刀柄和刀片銜接處的背部,將刀柄尾端遞給術者,不可將刀刃指向術者傳遞,以免造成損傷。
(5)傳遞手術鑷時,應手握鑷尖部,尖端閉合,直立式傳遞;緊急時可用拇指、食指、中指握住鑷子尾部,以三指合力關閉鑷子開口端,讓術者握住鑷子的中部。
(6)傳遞拉鉤時,應先用鹽水浸泡,握住拉鉤前端,鉤部向上,將柄端平行傳遞。
(7)傳遞鉗帶線時,用血管鉗夾住縫線,縫線收在手中傳遞。
(8)傳遞紗布墊時,應先用鹽水浸濕擰干,對角拉開,雙手遞上。
【注意事項】
1.傳遞器械時要主動、敏捷、準確。
2.傳遞器械時,切忌在背后傳遞,也不能越過一個術者的手上傳遞給另外一個術者。
3.器械用過后要迅速回收,擦凈血漬,放置于升降臺備用,避免器械堆積在手術野周圍,以免影響手術順利進行。
4.縫針、縫線、紗布之類容易遺留在病人體腔內的物品,更應隨時回收并清點。
5.物品傳遞過程中必須嚴格執行無菌操作,保持器械臺及升降臺的無菌狀態。術中已污染的器械和物品不能放回原處。
【思考題】
1.簡述術中無菌物品的傳遞技巧。
2.簡述術中無菌物品傳遞的注意事項。
【評分標準】
實驗七 手術體位的安置
【實驗學時】2學時。
【實驗類型】演示性實驗。
【教學目標】①掌握不同的手術體位的安置方法。②熟悉人體的解剖結構,避免因體位安置不當損傷大血管和神經。
【實驗目的】能根據手術要求正確安全地安置手術體位,無因體位安置不當而導致任何并發癥。
【實驗用物】手術臺1個,手術臺附件1套(托手架及固定器各2個、腰托及固定器各2個、擱腿架及固定器各2個),中單2個,頭圈1個,軟枕、軟墊若干,約束帶若干。
【實驗步驟】
1.操作前準備
(1)護士準備:穿戴整齊,戴帽子、口罩。
(2)病人準備:向病人解釋安置手術體位的目的,取得病人的配合,消除其緊張情緒。
(3)物品準備:手術臺1個,手術臺附件1套(托手架及固定器各2個、腰托及固定器各2個、擱腿架及固定器各2個),中單2個,頭圈1個,軟枕、軟墊若干,約束帶若干。
(4)環境準備:手術室寬敞明亮。
2.操作步驟:教師組織教學,講解并演示手術過程中常用手術體位的安置方法及注意事項。
(1)仰臥位:①水平仰臥位:適用于腹部、胸前手術。患者仰臥于手術床上→雙上肢自然放于身體兩側,中單固定→雙下肢伸直,雙膝下放一軟墊→約束帶輕輕固定膝部。②上肢外展仰臥位:適用于乳房及腋部手術。患者仰臥于手術床上→患側肩下墊一軟枕→患側上肢外展自然放于擱手板上,外展不得超過90°→對側上肢用中單固定于體側→雙下肢伸直,雙膝下放一軟墊→約束帶輕輕固定膝部。③頸過伸仰臥位:適用于頸前部手術,如甲狀腺、氣管等。患者仰臥于手術床上→雙肩下墊肩枕抬高肩部→頸后墊一軟枕,使頭后仰→雙上肢自然放于身體兩側,中單固定→雙下肢伸直,雙膝下放一軟墊→約束帶輕輕固定膝部。
(2)側臥位:①胸部手術側臥位:適用于胸腔手術。患者健側臥90°→兩手臂向前伸展于同側不同高度的托手架上→腋下墊一腋墊,防止上臂受壓損傷神經→束臂帶固定雙上肢→頭下枕一25cm高的枕墊→胸背部兩側各墊一個軟枕→骨盆兩側上腰托,腰托與患者之間各置一軟墊→上側下肢屈曲,下側下肢伸直,兩腿之間夾一大軟枕→約束帶固定髖部和膝部。②腎手術側臥位:適用于腎臟手術。患者健側臥90°,腎區對準腰橋→兩手臂向前伸展于同側不同高度的托手架上→腋下墊一腋墊,防止上臂受壓損傷神經→束臂帶固定雙上肢→頭下枕一25cm高的枕墊→胸背部兩側各墊一個軟枕→骨盆兩側上腰托,腰托與患者之間各置一軟墊→上側下肢伸直,下側下肢屈曲,兩腿之間夾一大軟枕→約束帶固定髖部和膝部→手術切口對準腰橋,將腰橋搖高。
(3)俯臥位:適用于脊柱手術等。患者俯臥,頭轉向一側或支撐于頭架上→胸部兩側墊一個大軟墊,使胸腹部懸空,保護胸腹部呼吸不受限制→雙上肢自然彎曲放于頭兩側→雙足、膝部各墊一軟墊,使膝部不受壓,踝關節自然彎曲下垂。
(4)截石位:適用于會陰部、肛門手術。將手術床下1/3部位搖下→兩側插上擱腿架,調節好高度后固定→患者仰臥→下移病人,使骶尾部略低于坐板下緣→臀下墊一軟枕→雙腿放在擱腿架上,腘窩處墊軟墊→約束帶固定。
【注意事項】
1.安置手術體位時,最大限度地保證病人的舒適與安全。
2.安置的手術體位要符合手術要求,充分暴露手術野。
3.安置手術體位時,對呼吸和循環的影響最小。
4.妥善固定,不可使肢體、神經受到過度牽拉或壓迫;上肢外展不可超過90°。
5.軀干或肢體貼近手術臺的凹凸部位應墊軟墊,防止骨突處受壓。
【思考題】
1.安置手術體位的注意事項有哪些?
2.對一個腎切開取石的病人應安置哪種手術體位,如何避免壓迫大血管和大神經?
【評分標準】
實驗八 傷口換藥
【實驗學時】2學時。
【實驗類型】演示性實驗。
【教學目標】①掌握換藥的原則、換藥的方法以及不同傷口的處理。②熟悉換藥室的設備和管理。
【實驗目的】①觀察傷口情況,及時發現異常。②清潔傷口,去除傷口的分泌物,預防和控制感染。③保護肉芽組織和新生上皮,促進傷口愈合。
【實驗用物】換藥車1個,治療盤1個,換藥盒1個(鑷子2把、無菌紗布2塊、生理鹽水棉球4個、75%乙醇棉球4個、凡士林紗布1塊),傷口模具1個,彎盤1個,膠布1卷。
【實驗步驟】
1.操作前準備
(1)護士準備:穿戴整齊,戴帽子、口罩,洗手。
(2)病人準備:了解病人手術的名稱、部位,觀察傷口敷料有無滲出、傷口周圍皮膚有無紅腫。向病人解釋換藥的目的和可能引起的不適,取得病人的信任和配合。若換藥能引起病人嚴重疼痛或恐懼心理,可提前30min給予鎮靜止痛藥物;大面積燒傷病人的換藥,有時需要使用短效麻醉藥物,以減輕病人的痛苦。
(3)物品準備:換藥車1個,治療盤1個,換藥盒1個(鑷子2把、無菌紗布2塊、生理鹽水棉球4個、75%乙醇棉球4個、凡士林紗布1塊),彎盤1個,膠布1卷。必要時,準備探針、手術剪、止血鉗等。
(4)環境準備:原則上在換藥室進行換藥,要求換藥室空氣清潔、光線充足、溫濕度適宜。若在病房換藥,應拉簾子遮擋,換藥時及前半小時不可掃地、鋪床,不要在病人睡覺、吃飯、會客等時間換藥。
2.操作步驟:教師組織教學,講解換藥室的設備和管理、換藥的原則、不同傷口的處理方法,演示換藥的方法。
(1)換藥室的設備:外科門診及住院病區均設有專門的換藥室。室內配備有換藥車、診療臺、無菌物品柜、肢體扶托架、污物桶、污染器械浸泡消毒桶、洗手設備、紫外線燈、換藥盒、換藥器械、各種敷料及引流用物、外用藥物等。
(2)換藥室的管理:換藥室要求寬敞明亮、光線充足、溫濕度適宜,地面、墻壁和天花板應便于清潔和消毒。換藥室應布局合理,既要清潔區和污染區嚴格隔開、符合無菌要求,又要各類換藥用物定位放置、排列有序,便于拿放和使用。其管理方法如下:①專人負責,保證物品的齊全和供應及時;②各種盛有藥物、敷料、引流用物和換藥器材的容器,應標簽清楚、定期滅菌,以保證無菌效果;③保持室內清潔,每天開窗通風、濕式打掃、紫外線照射消毒,定期進行空氣熏蒸消毒和細菌培養;④嚴格執行無菌操作和管理制度,防止發生醫源性感染或交叉感染。
(3)換藥原則:①無菌原則:凡接觸傷口的器械、敷料及物品均應滅菌,換藥操作過程應嚴格無菌操作規程,避免發生醫院內感染。②換藥順序:先換清潔傷口,再換污染傷口,最后換感染傷口。特異性感染傷口,由專人負責換藥,用過的器械要先浸泡消毒后清洗,最后送高壓滅菌,換下的敷料應焚燒。③換藥次數:依具體情況而定,過于頻繁地換藥,可能損傷新生的肉芽組織或增加傷口感染的機會。縫合傷口一般在術后3天換藥,若無感染或敷料潮濕、脫落等情況,直至拆線時再換藥;有少許分泌物且肉芽組織生長良好的傷口,可隔日換藥;感染嚴重、分泌物較多的傷口,應每日1次或數次換藥,必要時行濕敷。④局部用藥和引流:對無感染的淺表創面可不使用藥物,只在其表面用凡士林紗布保護;對感染重、膿性分泌物多、水腫等創面,可采用適宜的藥液紗條濕敷;對膿腔傷口應用藥液紗條引流。
(4)換藥的步驟和方法:①揭除傷口敷料:松綁外面包裹的敷料→一手扶持粘貼膠布對應處下方的皮膚→另一手輕輕將膠布撕開→用手沿切口方向取下外層敷料→內面向上放入備用彎盤內→用無菌鑷子沿切口方向揭除內層敷料(若內層敷料與創面粘貼緊密,可用生理鹽水濕潤后再揭去)→將其放到揭下的外層敷料上。②清潔消毒傷口:左手持鑷夾持換藥盒中的75%乙醇棉球傳遞給右手鑷(兩鑷不可接觸)→消毒傷口及周圍皮膚(縫合傷口由中心向四周消毒,化膿傷口由四周向中心消毒,消毒范圍應稍大于敷料覆蓋范圍)→更換棉球,同樣方法再消毒1次(開放傷口用生理鹽水棉球輕輕擦拭傷口分泌物→再次用75%乙醇棉球消毒傷口周圍皮膚)。消毒用過的棉球放于彎盤內。③覆蓋敷料:覆蓋無菌敷料(開放傷口表面先覆蓋一層凡士林紗布保護,再覆蓋敷料)→擦凈皮膚上的汗漬、油漬→粘貼膠布,固定敷料(粘貼膠布的方向應與皮紋平行),必要時,加繃帶包扎固定。另外覆蓋的無菌敷料的大小應超過傷口周圍3cm為宜,厚度視滲出情況而定。④整理:幫助病人采取舒適體位→整理好床單元→換下的敷料倒入污物桶→用過的器械清洗后放到指定地點→洗手并記錄傷口情況。
(5)不同傷口的處理:①一期縫合傷口:于術后2~3天打開敷料,觀察切口有無感染征象,如無異常,則用75%乙醇棉球消毒傷口及皮膚后,覆蓋敷料并妥善固定,直至拆線時再換藥。如果傷口感染,即表現為傷口疼痛、紅腫、硬結、壓痛明顯伴體溫升高,早期可用紅外線照射;如已化膿應拆除縫線,敞開傷口引流。②健康肉芽:肉芽鮮紅,呈致密細小顆粒狀,較堅實,觸之容易出血,無膿苔。以生理鹽水棉球擦去分泌物,敷以生理鹽水紗布或凡士林紗布即可。若創面較大,應予植皮。③過長肉芽:肉芽高度超出皮緣,高低不平,有時甚至翻至皮緣外,可有少許分泌物。可將其剪平,以干棉球壓迫止血,也可用10%~20%硝酸銀溶液燒灼過長肉芽。④水腫肉芽:肉芽蒼白或淡紅,無明顯顆粒或呈較大顆粒,較松軟,觸之不易出血,可有分泌物。可用5%~10%氯化鈉或30%硫酸鎂紗條濕敷,并注意糾正營養狀況。⑤感染肉芽:肉芽水腫,無顆粒,膿液較多,有異味。若膿液量多而稀薄,可用0.1%雷夫奴爾或0.02%呋喃西林溶液紗條濕敷;若膿液稠厚而壞死組織多,應用含氯石灰硼酸溶液(優鎖)紗條濕敷。⑥膿腔傷口:膿腔傷口一般均置有引流物。應以75%乙醇棉球由外向內消毒傷口周圍皮膚→拔除引流物→觀察引流物上膿液情況→用生理鹽水棉球清理膿腔→觀察膿腔內膿液和肉芽生長情況→放置適當的引流物。若膿腔較深,可插入導尿管后用生理鹽水和0.5%聚維酮碘或0.1%氯己定溶液沖洗;若膿腔深大而外口狹小致使引流不暢,應及時擴大創口;若換藥多日膿液不減,創口不新鮮,可用刮匙搔刮;若形成瘺管或竇道,可考慮手術切開或切除。
【注意事項】
1.換藥時嚴格執行無菌操作,避免發生醫院內感染。
2.用雙手持鑷法進行操作時,兩把鑷子不能相互接觸。
3.膿腔傷口放置引流物時,引流物一定要放置于膿腔腔底,才能達到有效引流。
【思考題】
1.簡述換藥的目的。
2.簡述換藥的原則。
3.如何對膿腔傷口進行換藥?
【評分標準】
實驗九 繃帶包扎
【實驗學時】2學時。
【實驗類型】演示性實驗。
【教學目標】①掌握常用的繃帶包扎方法及用途。②熟悉繃帶包扎的注意事項。
【實驗目的】保護傷口、壓迫止血、扶托受傷肢體及固定敷料和夾板,以減輕患者的疼痛,防止進一步的損傷和污染。
【實驗用物】治療盤1個,剪刀1把,繃帶若干,襯墊若干,膠布1卷。
【實驗步驟】
1.操作前準備
(1)護士準備:穿戴整齊,戴帽子、口罩,洗手。
(2)病人準備:向病人解釋包扎的目的以取得病人的配合。評估病人受傷部位、類型、傷口的大小等,確定包扎方法。取合適體位,充分暴露包扎部位。
(3)物品準備:治療盤1個,剪刀1把,繃帶若干,襯墊若干,膠布1卷。
(4)環境準備:有條件時應選擇空氣清潔、光線明亮、溫暖安靜的房間。
2.操作步驟:教師組織教學,講解繃帶包扎的注意事項,講解并演示常用的繃帶包扎方法及用途。包扎常用的物品有繃帶、石膏等。其中常見的繃帶有紗布繃帶和彈力繃帶。繃帶又分兩頭繃帶和多頭繃帶。多頭繃帶如腹帶、胸帶等。常見的繃帶包扎的方法如下:
(1)環形包扎法:適用于肢體較小或圓柱形部位,如手、足、腕部及額部,亦用于各種包扎起始時。繃帶卷向上,用右手握住,將繃帶展開約8cm,左拇指于繃帶頭端固定需包扎部位,右手連續環形包扎局部,其圈數按需要而定,用膠布固定繃帶末端。
(2)螺旋形包扎法:適用于周徑近似均等的部位,如上臂、手指等。從遠端開始先環形包扎兩圈,再向近端呈30°角螺旋形纏繞,每圈重疊前一圈2/3,末端膠布固定。在急救缺乏繃帶或暫時固定夾板時每周繃帶不互相掩蓋,稱蛇形包扎法。
(3)螺旋反折包扎法:適用于周徑不等部位,如前臂、小腿、大腿等。開始先做兩周環形包扎,再做螺旋包扎,然后以一手拇指按住卷帶上面正中處,另一手將卷帶自該點反折向下,蓋過前周1/3或2/3。每一次反折須整齊排列成一直線,但每次反折不應在傷口與骨隆突處。
(4)“8”字形包扎法:適用于肩、肘、腕、踝等關節部位的包扎和固定鎖骨骨折。以肘關節為例,先在關節中部環形包扎2圈,繃帶先繞至關節上方,再經屈側繞到關節下方,過肢體背側繞至肢體屈側后再繞到關節上方,如此反復,呈“8”字連續在關節上下包扎,每圈與前一圈重疊2/3,最后在關節上方環形包扎2圈,膠布固定。
(5)反回包扎法:適用于頭頂、指端和肢體殘端,為一系列左右或前后反回包扎,將被包扎部位全部遮蓋后,再環形包扎兩周。
【注意事項】
1.繃帶包扎部位必須保持清潔干燥。皮膚皺襞處,如腋下、乳下、腹股溝等處應墊棉墊或折疊紗布遮蓋。骨隆突處用棉墊保護。
2.在滿足治療目的的前提下,病人位置應盡量舒適,肢體應保持在功能位或所需要的體位。
3.根據包扎部位選用不同寬度的繃帶。手指需用3cm寬的繃帶,手、臂、頭、足用5cm寬的繃帶,上臂、腿部用7cm寬的繃帶,軀體用10cm寬的繃帶。
4.包扎時一般自遠心端向近心端包扎。如果為動脈出血,則應自近心端向遠心端包扎。
5.包扎開始處作環形包扎兩周固定繃帶頭,以后包扎應使繃帶平貼肢體或軀干,并緊握繃帶,勿使落地。
6.包扎時每周用力要均勻適度,并遮蓋前周繃帶的1/3~1/2,太松易滑落,太緊易致血運障礙。
7.包扎時,一般指、趾端最好暴露在外面,以觀察肢體血運狀況。
8.包扎完畢,環形包扎兩周后用膠布固定,或將繃帶端撕開結扎。注意打結處不宜在傷處、發炎處、骨突處、四肢內側面、病人坐臥位的受壓部位及易摩擦部位。
9.拆除繃帶應先自固定端順包扎相反方向松解,兩手相互傳遞繞下。在緊急或繃帶被傷口分泌物浸潤干涸時,可用繃帶剪剪開。
【思考題】
1.常用的繃帶包扎方法有哪幾種?各自的適用范圍是什么?
2.簡述繃帶包扎的注意事項。
【評分標準】
實驗十 術前皮膚準備
【實驗學時】2學時。
【實驗類型】演示性實驗。
【教學目標】①掌握術前皮膚準備的目的。②熟悉正確的備皮手法,會準備備皮前的用物。
【實驗目的】保持手術區域干凈,防止術后發生感染的并發癥。
【實驗用物】治療車1輛,治療盤1個,剃須刀1把,紗布1塊,治療碗1個(內盛肥皂水),軟毛刷1個,彎盤1個,一次性治療巾1塊,毛巾1塊,臉盆1個(內盛溫水),汽油1瓶,棉簽1包,污物桶1個。
【實驗步驟】
1.評估患者
(1)了解患者年齡、病情、預行手術時間、手術名稱及手術方式。
(2)評估患者術前皮膚準備范圍內的皮膚有無破損、瘢痕、感染等。
(3)了解患者既往手術史、藥物過敏史等。
2.操作前準備
(1)護士準備:洗手、戴口罩,查對醫囑,向患者解釋操作目的及配合方法。
(2)患者準備:擇期手術且生活能夠自理的患者在護士指導下自行沐浴、更衣及剪指(趾)甲。重癥患者或生活不能自理的患者需由護士及家屬提供幫助。
(3)用物準備:治療車、治療盤、剃須刀、紗布、治療碗(內盛肥皂水)、軟毛刷、彎盤、一次性治療巾、毛巾、臉盆(內盛溫水)、汽油、棉簽、污物桶。
(4)環境準備:空氣清潔、光線充足、安靜,提供保護患者隱私的環境。
3.實施
(1)攜治療車及用物至患者床旁,核對患者姓名及床號。
(2)根據皮膚準備部位,協助患者取舒適體位。將一次性治療巾墊于備皮區身體下方,暴露備皮區域,將彎盤置于一次性治療巾上。
(3)一手持軟毛刷蘸肥皂水,輕柔刷洗備皮區域皮膚。
(4)一手持紗布繃緊皮膚,另一手持剃須刀與皮膚呈45度角,在備皮范圍內沿體毛生長方向按順序從一側開始剃凈毛發。腹部手術及腹腔鏡手術患者需用棉簽蘸汽油清潔臍窩。
(5)取毛巾浸溫水,擦拭干凈備皮區域的皮膚。
(6)檢查備皮效果,若發生皮膚損傷或皮膚異常反應,應及時報告上級護師及醫師處理。
(7)整理用物及床單位。
(8)洗手,記錄備皮時間。
【注意事項】
1.操作前要了解患者的手術部位及備皮的范圍。
2.操作時要繃緊皮膚,動作輕柔,防止劃傷皮膚。
3.操作完畢要幫助患者清理干凈備皮區域皮膚。
【思考題】
1.思考不同區域手術的備皮范圍。
2.如何避免損傷病人皮膚?
【評分標準】
實驗十一 手術前無菌準備
【實驗學時】3學時。
【實驗類型】演示性實驗。
【教學目標】①掌握肥皂水刷手法、穿手術衣及戴無菌手套的方法。②認識術前無菌準備的目的。
【實驗目的】①保證手術過程中無菌操作,防止發生醫源性感染。②做好自我保護,防止醫護人員感染相關疾病。
【實驗用物】肥皂1塊,消毒肥皂液1盤,無菌毛刷1把,無菌小毛巾2塊,泡手桶1個,75%乙醇1桶,無菌手套1副,無菌手術衣1件,污物桶1個。
【實驗步驟】
1.護理評估
(1)了解擬進行的手術名稱、手術方式、手術時間、手術性質及麻醉方式。
(2)護士自身狀況良好,手臂無破潰或感染,能勝任手術。
2.操作前準備
(1)護士準備:更換洗手衣褲、拖鞋,戴一次性無菌帽子和口罩,摘去佩戴的項鏈、戒指等飾物,修剪指甲,除去甲下積垢。
(2)用物準備:肥皂、消毒肥皂液、無菌毛刷、無菌小毛巾、泡手桶、75%乙醇、無菌手套、無菌手術衣、污物桶。
(3)環境準備:清潔,安靜,溫度適宜。
3.實施
(1)手臂消毒。肥皂水刷手法:①用肥皂洗手和前臂。②取無菌毛刷,蘸取肥皂液,按指甲→指縫→手掌→手背→腕關節→前臂→肘關節以上10cm的順序洗刷,然后流水沖洗,沖洗時保持雙手指尖向上、雙肘向下。同法刷洗另一手臂。反復刷洗3遍,共約10min。③取一條無菌小毛巾,擦干雙手,將其斜角對折形成三角形,一手握住毛巾一角將其置于另一手手腕處,三角形底邊與腕關節平齊,然后用拇指和食指握住毛巾的兩角,以環形手法自手腕向上擦至肘上10cm,握住毛巾一角并由外側抽出毛巾,棄之于桶內。再取一條無菌小毛巾,同法擦干另一手臂。④將雙手臂浸泡于75%乙醇桶內,至肘上6cm,浸泡5min,自然晾干。⑤保持雙手拱手姿勢放于胸前,上不過肩,下不過腰,兩側不過腋中線。
(2)穿無菌手術衣:①拱手姿勢進入手術間,選擇寬敞的地方。②取無菌手術衣。雙手提起衣領,抖開手術衣,面向手術衣內側,將手術衣輕輕向空中拋起,順勢將兩手插入衣袖,雙臂向前平伸,巡回護士從背后牽拉手術衣內側,系好領口帶子。③雙手臂交叉,提起腰帶向后遞給巡回護士,不可觸及手術衣,巡回護士從背后協助系好腰帶。④雙手拱手姿勢舉在胸前無菌區域。
(3)戴無菌手套:①巡回護士協助打開手套包,手術護士一手持手套翻折部即手套的內面,將手套從手套包內取出,另一只手插入相應的手套內,未戴手套的手勿觸及手套外面。②戴好手套的手指插入另一只手套的翻折部即手套的外面,協助另一只手插入手套內。③雙手交替將手套翻折部向上回翻蓋住手術衣袖口,已戴手套的手勿觸及手套內面。④雙手拱手姿勢舉在胸前無菌區域。
【注意事項】
1.肥皂水刷手按指甲→指縫→手掌→手背→腕關節→前臂→肘關節以上10cm的順序洗刷,然后流水沖洗,沖洗時注意雙手指尖向上、雙肘向下,避免污水從指尖流下。
2.穿無菌手術衣時注意輕拋手術衣,不能拋得過高跨越無菌區,手穿入衣袖后雙臂向前伸,不能向側面、上面或下面伸。
3.戴無菌手套時注意未戴手套的手不能接觸手套的外面,已戴手套的手不能接觸手套內面。
【思考題】
1.請思考如果是急癥手術如何刷手?
2.無菌手術衣和手套污染了應如何處理?
【評分標準】
實驗十二 T形管引流的護理
【實驗學時】2學時。
【實驗類型】演示性實驗。
【教學目標】①掌握T形管引流的目的和拔管的指征。②會更換引流袋,會觀察引流液的量和性狀。
【實驗目的】①引流膽汁,降低膽道內壓力,利于吻合口愈合。②觀察膽汁的性狀。③術后引流滲血滲液,防止發生感染。
【實驗用物】治療車1輛,治療盤1個,治療巾1塊,手套1副,止血鉗1把,無菌棉簽1包,無菌引流袋1個,0.5%碘伏1瓶,污物桶1個。
【實驗步驟】
1.評估病人
(1)評估患者有無腹痛、腹脹、發熱、惡心、嘔吐、黃疸及腹部體征。
(2)評估T管是否通暢、引流液的量及性狀。
(3)評估T管引流口處敷料及周圍皮膚情況。
(4)評估患者心理狀況及合作程度。
2.操作前準備
(1)護士準備:洗手、戴口罩,向患者解釋操作目的及配合方法。
(2)患者準備:取仰臥位。
(3)用物準備:治療車、治療盤、治療巾、手套、止血鉗1把、無菌棉簽、無菌引流袋、0.5%碘伏、污物桶。
(4)環境準備:整潔,光線充足,溫度適宜。
3.實施
(1)攜治療車及用物至患者床旁,核對患者姓名及床號。
(2)暴露置管部位,檢查患者腹壁引流口敷料和周圍皮膚、引流管是否通暢、引流液的量和性狀等。
(3)戴手套,取治療巾,將其鋪于T管和引流袋連接管銜接處下方。
(4)打開新的引流袋,檢查完整性。
(5)取止血鉗夾閉T管,將T管與引流袋連接處分離,將用過的引流袋置于污物桶內。
(6)取棉簽蘸取0.5%碘伏消毒T管接口處,將T管與新的引流袋緊密連接。
(7)松開止血鉗,觀察引流是否通暢,擠捏引流管。
(8)將引流袋懸掛于床邊,引流袋低于腹部切口30cm以上。
(9)協助患者取半臥位,避免壓迫引流管。
(10)整理用物及床單位,洗手,記錄。
【注意事項】
1.注意無菌操作原則,防止發生感染。
2.注意保持引流管通暢,觀察并記錄引流液的量和性狀。
【思考題】
1.膽道術后放置T形管的目的是什么?
2.結合理論課思考T形管拔管的指征及拔管的方法。
【評分標準】
實驗十三 腦室引流管的護理
【實驗學時】2學時。
【實驗類型】演示性實驗。
【教學目標】①掌握腦室引流的目的和拔管的指征。②會更換引流袋,會觀察引流液的量和性狀。
【實驗目的】①引流腦脊液,降低腦室內壓力,防止顱內壓增高。②觀察腦脊液的性狀。
【實驗用物】換藥碗1個,碘伏棉球若干個,無菌紗布2塊,彎盤1個,引流袋1個,無菌手套1副,橡膠手套1副,膠布1卷,無菌治療巾1塊,一次性小墊1塊,清潔血管鉗2把。
【實驗步驟】
1.評估病人
(1)評估患者意識、瞳孔、生命體征及有無頭痛等情況。
(2)評估患者腦脊液引流量、顏色、性狀、引流速度及引流系統的密閉性。
(3)評估患者心理狀況及合作程度。
2.操作前準備
(1)護士準備:洗手、戴口罩,向患者解釋操作目的及配合方法。
(2)患者準備:了解操作目的,取合適的體位。
(3)用物準備:換藥碗、碘伏棉球、無菌紗布,彎盤、引流袋、無菌手套、橡膠手套、膠布、無菌治療巾、一次性小墊、清潔血管鉗。
(4)環境準備:整潔,光線充足,溫度適宜。
3.實施
(1)備齊用物,攜至床旁,查對治療護理項目單和腕帶(床號、姓名、性別、住院號),問候患者。
(2)向患者或家屬解釋操作目的,取得配合。
(3)協助患者取舒適臥位,備膠布。
(4)檢查并打開新的引流袋,戴橡膠手套。
(5)清潔血管鉗雙重夾閉引流管,鋪小墊于引流管接口處,去除敷料、鋪無菌治療巾于接口處。
(6)戴無菌手套。消毒引流管接口,去除舊引流袋。
(7)再次消毒引流管接口,連接新引流袋,無菌紗布包裹,膠布固定。
(8)妥善固定引流袋(應高于腦平面10~20cm),觀察引流是否通暢。
(9)更換頭部無菌治療墊巾,脫手套。
(10)協助患者取合適臥位,再次核對并簽字,交代注意事項。
(11)整理床單位及用物。
【注意事項】
1.注意無菌操作原則,防止發生感染。
2.注意保持引流管通暢,觀察并記錄引流液的量和性狀。
3.注意引流袋放置的位置合適。
【思考題】
1.腦室引流管放置的目的是什么?
2.思考如何判斷腦室引流管是否通暢?
3.如何判斷無腦積液引流出來的原因?如何處理?
【評分標準】
實驗十四 造口的護理
【實驗學時】2學時。
【實驗類型】演示性實驗。
【教學目標】①掌握結腸造口的目的。②能教會病人更換造口袋及造口周圍皮膚的護理。③能正確對造口病人進行飲食指導。
【實驗目的】①對造口病人進行健康教育,指導其正確護理造口。②保護造口周圍皮膚,防止發生炎癥。
【實驗用物】治療車1輛,治療盤1個,造口袋1個,換藥包1個(治療碗1個、生理鹽水棉球、干棉球、彎盤、鑷子2把、手套1副),衛生紙1卷,污物桶1個,氧化鋅軟膏1盒。
【實驗步驟】
1.評估病人
(1)評估患者造口情況、功能狀態、有無并發癥及周圍皮膚情況。評估袋內排泄物量、性狀。
(2)評估患者心理狀況、自理程度及對造口護理知識及技能的掌握情況。
2.操作前準備
(1)護士準備:洗手、戴口罩,向患者解釋操作目的及配合方法。
(2)患者準備:取平臥位,充分暴露造口部位。
(3)用物準備:治療車、治療盤、造口袋、換藥包(治療碗1個、生理鹽水棉球、干棉球、彎盤、鑷子2把、手套1副)、衛生紙、污物桶、氧化鋅軟膏。
(4)環境準備:清潔,光線充足,溫度適宜,提供保護患者隱私的環境。
3.實施
(1)攜治療車及用物至患者床旁,核對患者姓名及床號。
(2)打開換藥包,戴手套,一手按住底盤周圍皮膚,另一手由上向下輕輕剝離并取下造口袋,置于污物桶內。
(3)用衛生紙擦拭造口周圍皮膚,再用鑷子夾取生理鹽水棉球,由內向外擦拭造口周圍皮膚,用過的棉球置于彎盤中。
(4)觀察造口周圍組織及皮膚血運情況是否良好,有無感染壞死。
(5)用鑷子夾取干棉球擦干周圍皮膚,涂適量氧化鋅軟膏保護皮膚。
(6)放置開放式造口袋,先扣緊造口袋下方的夾子,撕去底盤粘貼紙,對準造口自下而上緊密粘貼于造口周圍皮膚,囑患者用手按住粘貼部位片刻,以增加粘合度。
(7)協助患者穿衣,告知注意事項,整理床單位。
(8)整理用物,洗手,記錄。
【注意事項】
1.更換造口袋時要注意保護周圍皮膚以及切口,防止污染。
2.注意觀察并記錄造口處血運情況是否良好。
3.指導病人如何更換造口袋和保護周圍皮膚。
【思考題】
1.患者何時可摘掉造口袋正常排便?
2.如何對患者進行飲食指導?
3.如何指導患者進行擴肛?
【評分標準】
實驗十五 小夾板固定護理
【實驗學時】2學時。
【實驗類型】演示性實驗。
【教學目標】①掌握小夾板的作用、適應證及操作方法。②能制作簡易的小夾板。
【實驗目的】①現場急救時防止骨折斷端移位造成繼發性損傷。②利于骨折、脫位的愈合。
【實驗用物】治療盤1個,夾板4個,襯墊3~4塊,綁帶4根。
【實驗步驟】
1.評估患者
(1)了解患者年齡、外傷史和X線檢查結果。
(2)評估患者生命體征、骨折部位、類型、局部體征及功能狀態。
(3)評估患者心理狀況及合作程度。
2.操作前準備
(1)護士準備:洗手,戴口罩。告知患者操作目的,解釋操作過程及配合方法。
(2)患者準備:了解操作目的,配合操作,取合適體位。
(3)用物準備:治療盤、夾板4個、襯墊及綁帶4根。
(4)環境準備:清潔,安靜,光線明亮,溫度適宜。
3.實施
(1)攜治療盤及用物至患者身旁,核對患者。
(2)在醫師骨折手法復位后,判定復位良好,觀察局部腫脹及血液循環情況。
(3)一手托起患肢,另一手將襯墊墊于患肢局部所需部位,膠布固定。
(4)分別將夾板放于肢體骨折處前、后、左、右側,使其與肢體貼緊。
(5)在夾板的兩端和中間處纏繞綁帶4根,松緊度以能上下活動1cm左右為宜。
(6)觀察肢端皮膚顏色、溫度、肢體感覺和運動及腫脹情況。
(7)協助患者穿好衣服。告知患者固定后1周內定期復查,每1~2天根據患肢腫脹程度調整夾板松緊度。
(8)洗手,記錄固定時間。
【注意事項】
1.操作時動作輕柔、準確,小夾板固定牢固。
2.松緊度合適,患肢血運良好。
3.告知患者定期復查時間和注意事項。
【思考題】
1.小夾板固定有什么優缺點?
2.現場急救時如果沒有小夾板應如何固定骨折?
【評分標準】
實驗十六 管型石膏固定護理
【實驗學時】2學時。
【實驗類型】演示性實驗。
【教學目標】①掌握石膏繃帶的作用、適應證及操作方法。②能協助醫師進行石膏固定的操作。
【實驗目的】①骨折、脫位復位后固定,防止發生移位。②利于骨折、脫位在復位后位置的牢固及愈合。
【實驗用物】石膏繃帶2包,棉墊2塊,黑色粗筆1支,橡膠單1塊,水桶1個(內盛40℃溫水)。
【實驗步驟】
1.評估患者
(1)了解患者年齡、外傷史和X線檢查結果。
(2)評估患者生命體征、骨折或脫位部位、類型、局部體征及功能狀態。
(3)評估患者心理狀況及合作程度。
2.操作前準備
(1)護士準備:洗手,戴口罩。告知患者操作目的,解釋操作過程及配合方法。
(2)患者準備:了解石膏固定的目的,配合操作,取合適體位。
(3)用物準備:石膏繃帶、棉墊、黑色粗筆、橡膠單、水桶、40℃溫水。
(4)環境準備:清潔,安靜,光線明亮,溫度適宜。
3.實施
(1)攜用物至患者身旁,核對患者。
(2)在床上鋪橡膠單,協助患者取合適體位。
(3)使患者關節處于功能位,配合醫生測量所需固定長度,用棉墊包裹石膏固定部位。
(4)戴手套,將石膏繃帶浸泡在溫水桶內,停止冒氣泡后取出,每次只能浸泡一卷繃帶,擠干水分。
(5)將石膏繃帶輕輕打開由近心端到遠心端纏繞于患肢上,每一圈壓住上一圈的2/3。
(6)將棉墊超出的部分反折覆蓋石膏邊緣。
(7)用手掌支托患肢,協助醫師將石膏塑形。
(8)觀察肢端皮膚顏色、溫度、肢體感覺和運動及腫脹情況。
(9)協助患者穿好衣服。
(10)洗手,用黑色粗筆標記固定時間。
【注意事項】
1.操作時動作輕柔、準確,石膏固定牢固。
2.松緊度合適,未對肢體造成壓迫,患肢血運良好。
3.注意觀察肢端血液循環。
【思考題】
1.石膏固定有什么優缺點?
2.除了管型石膏外,還有哪些類型的石膏固定方式,分別適用于什么情況?
【評分標準】
實驗十七 CPM機鍛煉技術
【實驗學時】2學時。
【實驗類型】演示性實驗。
【教學目標】①掌握CPM機的作用、適應證及操作方法。②能根據患者恢復情況調整各項參數。
【實驗目的】①協助患者進行關節功能鍛煉。②利于關節部位功能早期恢復。
【實驗用物】CPM機1臺,配電盤1個,墊巾1塊或病員服1套。
【實驗步驟】
1.評估患者
(1)評估患者病情,意識狀態。
(2)評估患者關節活動情況。
(3)評估患者心理狀況及合作程度。
2.操作前準備
(1)護士準備:洗手,戴口罩。告知患者操作目的,解釋操作過程及配合方法。
(2)患者準備:了解CPM機的作用,配合操作,取合適體位。
(3)用物準備:CPM機、配電盤1個、墊巾或病員服。
(4)環境準備:清潔,安靜,光線明亮,溫度適宜。
3.實施
(1)攜用物至患者身旁,核對患者。
(2)向病人解釋機器的作用及注意事項。
(3)檢查各導線連接是否正確,連接電源,打開開關,檢查CPM機的性能。
(4)將墊巾平鋪于CPM機上或患者穿病員服,將患肢置于CPM機上,調節機器各臂與患肢長短合適。
(5)啟動CPM機,觀察有無異常。
(6)如機器各臂與病人肢體長度不合適,應復位后重新調節。
(7)將患肢腳、踝關節、小腿、大腿分別牢固固定在CPM機上,病人舒適無不適感。
(8)根據病人關節活動情況選擇合適的起始角度、終止角度及運行速度,定時40min,啟動CPM機。
(9)洗手,記錄起始角度和終止角度。
(10)停用CPM機,關機,逐個解開固定粘貼,協助病人取舒適體位。
(11)整理床單位,整理用物。
【注意事項】
1.操作時動作輕柔,固定牢固。
2.調節機器各臂與肢體長度適應,未造成損傷。
【思考題】
1.CPM機有什么作用?
2.使用CPM機時有什么注意事項?
【評分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