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1.4 ASME Ⅷ-1、Ⅷ-2是包括立式或臥式容器、換熱器、球形容器、膨脹節等在內各種壓力容器的建造規則

ASME壓力容器規范和我國容器標準不同,并未把各有關類型的容器或換熱器制定成獨立的標準,而是把目前我們已知的各種容器、管殼式換熱器和膨脹節全部包括在ASME Ⅷ-1和Ⅷ-2中。

例如,以Ⅷ-1為例,對于立式高容器,在A分卷通用要求中已列出一般容器都需要設計的圓筒、封頭、開孔接管及其補強、法蘭連接件等公用組件外,所區別者僅是由于立式高容器一般都置于室外,除壓力載荷外還要計及風載荷、地震載荷的作用,在UG-22載荷一節中已明確提及,除壓力載荷外必要時還要考慮風載荷、雪載荷和地震載荷,且有時往往由圓筒的軸向應力起控制作用,這就涉及對風載荷、地震載荷的計算。但規范不再像我國容器標準那樣詳細列出風載荷及地震載荷的具體計算方法,甚至一點兒也未提及。制定者認為,作為設計人員應該知道應如何按照有關的標準或規范進行計算。文獻[1]則提及,在美國,對風載荷、雪載荷和地震載荷的計算可按美國國家標準ANSI A58.1的建筑規范或統一建筑規范的規定進行,當然,我們還應進一步理解為:當容器建造在美國以外的其他國家或地區時,應按照該國或地區的建筑規范計算。此外,規范還列出了圓筒以軸向應力(和環向焊接接頭系數相匹配)為基準的壁厚計算公式,并在開孔補強設計中規定應對通過開孔的任何給定平面上進行所需補強面積的計算,即對由軸向應力對壁厚計算起決定作用的立式高容器,應以通過開孔中心的橫向截面作為設計基準。

再例如,對于臥式容器,由于目前各有關國家的容器規范都基本上按照L.P.Zick在20世紀中期基于實測結果再歸納得的半理論、半經驗的計算方法[2],所以Ⅷ-1只在非強制性附錄G,關于管道反作用力和支座及連接件設計的建議中,在提及臥式容器鞍座時引入了該文獻,原因同上。但2007年版起的Ⅷ-2根據該文獻補充了臥式容器及其鞍座的具體設計內容。

又例如,規范只對球殼和球形封頭的設計方法作出規定,并未專門提及球形容器(筆者不清楚對大型球形儲罐是否另有標準),可以這樣理解:對于球形儲罐,除應計及所儲存物料引起的靜壓頭、風載荷、地震載荷對球形儲罐支座所引起的橫向力和傾覆力矩、支座反力在支承處對球殼所引起的局部應力外,其主體部分適用于規范對球殼設計的規定。所以規范除在UG-22載荷一節中提及要考慮這些附加載荷外,并在非強制性附錄G,關于管道反作用力和支座及連接件設計的建議中,對由外載荷在球殼和圓筒上引起局部應力的計算方法列出了參考文獻[3]、[4]。2007年版的Ⅷ-2在圓筒和球殼(包括成型封頭的球形部分)的局部應力計算時也規定了這些文獻。

對于管殼式換熱器,ASME Ⅷ-1從1983年版起開始逐步列入、完善,至2003年增補開始,列入了專門增加的UHX篇,即管殼式換熱器的規則,2017年版又在其規定性附錄45列入了板式換熱器。在此之前,設計管殼式換熱器時都按TEMA標準(Standards of Tubular Exchanger Manufacturers Association)。2003年公布的2429號規范案例[5]表示:在ASME Ⅷ-1的UHX篇出版起的18個月內,只要規則不超過所用TEMA標準版本范圍所列參數,TEMA標準的管板設計規則可以代替UHX篇的規則使用,意指此后設計管殼式換熱器時都應按ASME Ⅷ-1的UHX篇。2007年版起的Ⅷ-2列入了和Ⅷ-1相同的內容。

Ⅷ-1的強制性附錄26列出了壓力容器和換熱器膨脹節,雖然和EJMA標準(Standards of the Expansion Joint Manufacturers)原則相同,但它表明了膨脹節已是ASME Ⅷ-1的一個組成部分。

GB 150實際上僅包括各相關容器通用組件的建造工作,如內壓圓筒和封頭,外壓圓筒和封頭,開孔與開孔補強,法蘭等內容,并未涉及各類立式和臥式容器,更未涉及換熱器以及非鐵金屬的各類容器和換熱器,對于這些,都并列地由其他標準規定,這樣布局,就難免在各相關標準之間存在某些脫節、矛盾或不相協調。

主站蜘蛛池模板: 滕州市| 肇源县| 通化市| 盐城市| 长乐市| 郸城县| 泰宁县| 齐河县| 新和县| 宁都县| 柯坪县| 南投市| 黔江区| 济源市| 浦县| 渑池县| 闽清县| 临汾市| 辽阳市| 靖宇县| 和林格尔县| 阿克苏市| 平安县| 新田县| 定州市| 江都市| 嵩明县| 双鸭山市| 左贡县| 开封县| 南华县| 杭锦旗| 遂川县| 玛纳斯县| 镇巴县| 澄迈县| 陕西省| 洪湖市| 科尔| 贵溪市| 铁力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