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王牌武器入門之冷兵器
- 軍情視點
- 8字
- 2020-04-24 11:46:39
第一章 冷兵器概述
◆ 冷兵器的歷史
冷兵器出現于人類社會發展的早期,由耕作、狩獵等勞動工具演變而成,隨著戰爭及生產水平的發展,經歷了由低級到高級,由單一到多樣,由龐雜到統一的發展完善過程。世界各國、各地冷兵器的發展過程各有特點,但基本可歸結為石兵器時代、銅兵器時代、鐵兵器時代和冷兵器、火器并用時代。其中石兵器時代延續的時間最長。火器時代開始后,冷兵器已不是作戰的主要兵器,但因具有特殊作用,故一直延用至今。
石兵器時代從原始人學會制作勞動工具——石斧、石刀等開始,到夏朝青銅兵器問世以前,大約歷經五六十萬年之久。從出土的石兵器判斷,中國最古老的兵器是古代猿人采集燧石、角巖等原料,經過敲打、磨制而成的,有扁、圓、方等各種不規則的形狀。人類的祖先依靠這些既是勞動工具又是防衛武器的器具,圍獸捕獵、刀耕火種,頑強地生存并得以進化發展。到舊石器時代末期,人們已能制造出石矛、標槍、石斧等兵器,進而發明了拋射兵器——弓箭。
新石器時代,石兵器的制造技術已有很大進步,種類日漸增多。中國考古工作者曾在浙江省發掘出土了一批石兵器,有石斧、石鏟、石鋤、石鐮和石戈等。這些石兵器多采用硅質石灰巖、千層巖等石料,經過精心敲打、琢磨、鉆鑿而成。從這些石器中已能初步劃分出打擊型兵器(如錘、斧)和切砍型兵器(如刀、鐮、戈)等。當時較為先進的石兵器有石戈、石刀、石矛等,它們為后來冷兵器的發展奠定了根基。與此同時,人們還借用獸骨、蚌殼、竹木等材料制作兵器。

新石器時代所制造的武器
在原始社會,石兵器本身也是勞動工具。那時人與人之間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結成一個個部落。為了爭奪有限的生存資源或掠奪婚姻,部落與部落之間常常發生械斗,甚至爆發較大規模的戰爭。出于戰爭的需要,人們手中的勞動工具越來越多地演變為兵器,促使兵器走出原始時期,與勞動工具分道揚鑣。在進入階級社會之后,戰爭具有了階級斗爭的性質。這些具有獨特形制和專門作用的戰斗器具才演變成真正意義上的兵器,它連同軍隊一并成為統治階級的壟斷工具。
在原始社會后期,中國就已經掌握了天然銅的冶煉技術及其器具的制造和使用方法,隨后又掌握了青銅冶煉技術。夏代末期,以青銅為制造材料的第一代金屬兵器登上了歷史舞臺,冷兵器正式從石兵器進入了銅兵器的時代。古代的青銅,實際是紅銅與銀錫熔煉的合金。用它鑄造的器物呈現青灰色或青綠色,所以稱之為“青銅器”。

夏代的青銅酒爵
商代的生產力比夏代更有發展,特別是青銅手工業。奴隸主為了鎮壓奴隸的反抗和掠奪的需要,建立了規模更大的軍隊,需要更多的兵器,從而促進了兵器制造業的發展,提高了青銅兵器的制造技術。其中最明顯的是青銅冶煉工藝的進步,當時已經由礦石混合冶煉鑄造的初級階段,發展到由銅與錫(或鉛)來冶煉的高級階段,為制造較精良的兵器奠定了基礎。商代制造的青銅兵器,已經出現格斗用的長桿戈、矛和戰斧,遠射用的弓箭,護身用的短柄刀劍,以及防護裝具青銅胄、皮甲、盾等,同時發明了既具有較強攻擊力、又具有防衛力的戰車。其中,商代前期以制造適應步兵戰斗需要的戈和盾為主,后期以制造戰車和適應戰車需要的長柄戈、矛、戟和弓箭為主。

商代的青銅戈
周朝建立以后,由官員司空管理兵器制造之事。到了春秋時期,由于銅礦開采和冶鑄業的興盛,青銅兵器制造技術有新的突破,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青銅制造工藝的配方有了科學的比例;二是青銅兵器已向最初的標準化與規范化發展;三是復合劍的創制。春秋時期諸侯征戰,南方的吳越地區,其鑄劍水平遠遠超過中原諸國,出現了許多傳奇式的鑄劍大師,如歐冶子和干將、莫邪夫妻,他們的鑄劍故事一直流傳至今。
世界上最早制造鐵器的是小亞細亞(今土耳其境內)的赫梯人,時間在公元前1400年左右。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古希臘和古羅馬開始普遍使用鐵制的工具和兵器。在公元前500年左右,歐洲大陸開始普遍使用鐵器。美洲及大洋洲則沒有鐵器時代,因為鐵的運用是由歐洲人傳入的。

反映冷兵器時代的油畫作品
中國最早的關于使用鐵制工具的文字記載,是《左傳》中的晉國鑄鐵鼎。在春秋時期,中國已經開始在農業、手工業生產上使用鐵器。到了戰國時期(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中國冷兵器逐漸由銅兵器時代進入了鐵兵器時代。當時正逢群雄爭霸,各諸侯國之間的戰爭日趨頻繁。為了適應戰爭的需要,各諸侯國都設立了專造兵器的作坊,使兵器制造的品種和數量大為增加,質量也有很大的提高。據說戰國時期有銅山467座,鐵山3690座。人們逐漸掌握煉鋼技術后,由制造少量的寶劍,發展到大量生產各種鐵兵器,從此鐵兵器逐漸取代青銅兵器的地位。
中國冶鐵業出現的時間雖晚于西亞和歐洲等地,但其后發展迅速,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一直處于世界冶金技術的前列。一般來說,人類冶鐵煉鋼技術的發展都經過了熟鐵(塊煉鐵)、生鐵到鋼的三個階段。熟鐵是含碳量很低(0.08%以下)的軟鋼,不能制造需要相當硬度的兵器,在已出土的古代兵器中,用熟鐵制造的極少;生鐵的含碳量大約在1.7%~3.4%之間,性硬而脆,耐磨性強,適于鑄造而難于加工;鋼的含碳量在0.08%~1.7%之間,低碳鋼堅韌好,高碳鋼硬度高,是制造各種兵器的最佳材料。由生鐵煉鋼,其溫度需達到1500攝氏度上,古代很難辦到,但由于戰國晚期的冶金工匠已經較好地掌握了熟鐵固態滲碳煉鋼的技術,因而鋼的產量迅速增加,為鋼鐵兵器的大量制造提供了豐富的原材料。用熟鐵或低碳鋼經滲碳制造的寶劍,刃口鋒利而堅硬,而芯部柔軟,不易折斷。
火器是中國古代火藥兵器的簡稱。早在公元1044年以前,中國北宋軍隊已經裝備有多種早期的火藥兵器了。這標志著中國古代兵器的發展步入了新時代。
在歐洲,冷兵器和火器并用的時代大約始于14世紀70年代。當時正逢英法百年戰爭期間,處于反攻階段的法國將大批從阿拉伯傳來的大炮應用于攻城戰,歐洲第一批炮兵的出色表現使得攻城戰不再是帶有重大傷亡的沖鋒肉搏,只用炮火就可能使城墻打開無法彌合的缺口。同一時期,法國軍隊也出現了火槍兵,與炮火轟擊對方陣地相呼應,應用于戰爭中射擊沖鋒的敵人。火槍因射程遠、穿甲性能高,使30年前還在法國耀武揚威的英國弓箭兵難以與之抗衡。從此時起,弓箭在各個國家開始逐漸被火槍淘汰。大約在1550年,西歐弓箭兵甚至全部絕跡,改用火槍。但即使到了1750年,作戰沖鋒的主要力量仍然是揮舞馬刀的騎兵和拿著長矛的步兵。
真正的改變出現在1800年左右的拿破侖戰爭中,因為拿破侖對火炮配置的劃時代革新和各國火槍性能的不斷提升,使得步兵單純用冷兵器沖鋒已經是件傷亡慘重的事,因此長矛兵完全被火槍兵所取代。不過騎兵因為沖鋒速度快、馬刀砍殺威力巨大,因此延續到了1900年左右。導致冷兵器的最后一個兵種——騎兵也退下來的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機槍的出現和發展,二是更高效高速并且可以配置機槍的摩托化部隊成為戰場新寵。至此,整個冷兵器時代終于終結了。
20世紀以來,冷兵器在戰場上所能起到的作用越來越小,但它并沒有完全退出戰爭舞臺。時至今日,刀、匕首和弓弩等冷兵器由于具備一些熱兵器所不具備的優點,如隱蔽性強、利于野外生存等,仍然是許多國家特種部隊或執法機關的得力助手。

現代軍用刀具

美軍士兵使用現代刺刀進行演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