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章 牛的繁育

第一節 名優牛種

一、奶牛品種

世界上,專門化奶牛品種不多。就產奶水平而言,荷斯坦牛(即黑白花牛)是目前世界上最好的奶牛品種,數量最多、分布最廣。而娟姍牛則以高乳脂率著稱于世。

1. 荷斯坦牛

(1)原產地及分布 荷斯坦牛原產于荷蘭(圖2-1)。其風土馴化能力強,現在世界大多數國家均有飼養。經過各國長期的馴化及系統選育,育成了各具特征的荷斯坦牛,并冠以該國的國名,如美國荷斯坦牛、加拿大荷斯坦牛、中國荷斯坦牛等。

 某奶牛選美大賽冠軍
(王金君 攝)

(2)外貌特征 被毛細短,毛色大部分呈黑白斑塊(少量為紅白花),界線分明,額部有白星,腹下、四肢下部(腕關節、跗關節以下)及尾帚為白色。體格高大,結構勻稱,皮薄骨細,皮下脂肪少,乳房發達,乳靜脈明顯。后軀較前軀發達,側望呈楔形,具有典型的乳用型外貌(圖2-2~圖2-4)。成年公牛體重900~1200千克,體高145厘米,體長190厘米;成年母牛體重650~750千克,體高135厘米,體長170厘米;犢牛初生重40~50千克。

 頭部狹長清秀
(王金君 攝)

 浴盆型乳房(王金君 攝)

 乳靜脈發達(王金君 攝)

(3)生產性能 乳用型荷斯坦牛的產奶量為各奶牛品種之冠。創世界個體最高紀錄者(圖2-5),是美國一頭名叫“Muranda Oscar Lucinda-ET”的牛,于1997年365天、2次擠奶產奶量高達30833千克;創終身產奶量最高紀錄的是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1頭奶牛,其一生共泌乳的4796天,共計產奶189000千克。

 名叫“Muranda Oscar
Lucinda-ET”的荷斯坦牛
(王金君 轉)

2. 娟姍牛

(1)原產地及分布 娟姍牛屬小型乳用品種,原產于英吉利海峽南端的娟姍島。由于娟姍島自然環境條件適于養奶牛,加之當地農民的選育和良好的飼養條件,從而育成了性情溫馴、體形較小、乳脂率較高的乳用品種。早在18世紀,娟姍牛即以乳脂率高、乳房形狀好而聞名。

(2)外貌特征 被毛細短而有光澤,毛色為深淺不同的褐色,以淺褐色為最多。鼻鏡及舌為黑色,嘴、眼周圍有淺色毛環,尾帚為黑色。娟姍牛體形小,清秀,輪廓清晰。頭小而輕,兩眼間距寬,眼大而明亮,額部稍凹陷,耳大而薄,鬐甲狹窄,肩直立,胸深寬,背腰平直,腹圍大,尻長平寬,尾帚細長,四肢較細,關節明顯,蹄小。乳房發育勻稱,形狀美觀,乳靜脈粗大而彎曲,后軀較前軀發達,體呈楔形。娟姍牛體格小,成年公牛體重為650~750千克;母牛體重340~450千克,體高113.5厘米,體長133厘米;犢牛初生重為23~27千克。

(3)生產性能 娟姍牛的最大特點是乳質濃厚,單位體重產奶量高,乳脂肪球大,易于分離,乳脂黃色,風味好,適于制作黃油,其鮮奶及乳制品備受歡迎。2000年美國娟姍牛登記平均產奶量為7215千克,乳脂率4.61%,乳蛋白率3.71%。創個體紀錄的是美國一頭名叫“Greenridge Berretta Accent”的牛,年產奶量達18891千克。

3. 愛爾夏牛

(1)原產地及分布 原產于蘇格蘭,現今在蘇格蘭、瑞士、挪威等地均有分布(圖2-6)。

 愛爾夏母牛
(王金君 攝)

(2)外貌特征 體格中等,結構勻稱,額稍短,角細長,角色白,尖黑色;頸垂皮小,胸深較窄,關節粗壯,乳房勻稱,乳頭中等長,紅白花,鼻鏡、眼圈淺紅色,尾帚白色。

(3)生產性能  成年牛活重,公牛為800千克,母牛為550千克。犢牛初生重為30~40千克。芬蘭是繁育愛爾夏牛最多的國家之一。愛爾夏牛平均產乳量為4854千克,乳脂率為4.41%。

4. 其他乳用品種

(1)蒙貝利亞牛 原產于法國。18世紀通過對瑞士的胭脂紅花斑牛(Pie Rouge,亦稱紅花牛,通常認為是西門塔爾牛的一個類型)長期選育而成。繁殖力好,適應性強;乳房結構好,排乳速度快,適于機械化擠奶;母牛混合胎次平均產奶量為7516千克,乳脂率3.76%(圖2-7)。

 蒙貝利亞母牛
(許尚忠 攝)

(2)挪威紅牛 原產于挪威。主要特色是乳肉兼用、產奶量高、牛奶質量好、抗病力強、繁殖力強、長壽(終身產奶量高,更多胎次)等(圖2-8)。

 挪威紅牛(許尚忠 攝)

二、肉牛品種

1. 專門化肉牛品種

世界上主要的肉牛品種,按體形大小和產肉性能,大致可分為三大類。一是中、小型早熟品種,主產于英國。一般成年公牛體重550~700千克,母牛400~500千克。成年母牛體高在127厘米以下為小型,128~136厘米為中型。主要品種有海福特牛、短角牛、安格斯牛等。二是大型品種,主產于歐洲大陸。成年公牛體重1000千克以上,母牛700千克以上,成年母牛體高137厘米以上。代表品種有夏洛來牛、利木贊牛、契安尼娜牛、皮埃蒙特牛、比利時藍白牛等。三是兼用品種,多為乳肉兼用或肉乳兼用,主要品種有西門塔爾牛、丹麥紅牛、蒙貝利亞牛等(表2-1)。

表2-1 世界主要肉牛體尺、體重

(1)夏洛來牛

① 原產地及分布 原產于法國中部的夏洛來和涅夫勒地區,本是古老的大型役用牛,18世紀開始系統選育,主要是通過本品種嚴格地選育而成(圖2-9)。1864年建立良種登記簿,1887年成立夏洛來品種協會,1920年被育成專門的肉牛品種。1986年法國的夏洛來牛達300多萬頭,占法國牛總頭數的15%,其中適齡母牛130萬頭,良種登記母牛達17萬頭以上。1964年全世界22個國家聯合成立了國際夏洛來牛協會,推動了該牛種的進一步提高。夏洛來牛目前已成為歐洲大陸最主要的肉牛品種之一。我國于1964年開始從法國引進夏洛來牛,主要分布在內蒙古、黑龍江、河南等地。

 夏洛來公牛
(王金君 攝)

② 外貌特征 全身被毛白色或乳白色,無雜色毛。體軀高大強壯,屬大型肉牛品種。額寬臉短,角中等粗細,向兩側或前方伸展,胸深肋圓,背厚腰寬,臀部豐滿,肌肉十分發達,使體軀呈圓筒形,后腿部肌肉尤其豐厚,常形成“雙肌”特征。成年公牛平均活重1100~1200千克,母牛700~800千克。

③ 生產性能 夏洛來牛生長發育快,周歲前育肥平均日增重達1.2千克,周歲體重達390千克。牛肉大理石紋豐富,屠宰率67%,凈肉率57%。犢牛初生重大,公犢46千克,母犢42千克,難產率高,平均為13.7%,故有“夏洛來,夏洛來,配上下不來”的說法,即提醒人們注意所配母牛的選擇,以防止難產。

(2)利木贊牛

① 原產地及分布 利木贊牛因在法國中部利木贊高原育成而得名,大型肉牛品種(圖2-10)。1850開始選育,1886建立良種登記簿,1924年宣布育成專門化肉用品種,為法國第二大品種。我國于1974年開始引入,主要分布于山東、河南、黑龍江、內蒙古等地。

 利木贊公牛(王金君 攝)

② 外貌特征 毛色為黃紅色,但深淺不一,背部毛色較深,四肢內側、腹下部、眼圈周圍、會陰部、口鼻周圍及尾帚毛色較淺,多呈草白色或黃白色,角白色,蹄紅褐色。體形高大,早熟,全身肌肉豐滿。頭大額寬,嘴小。公牛角較短,向兩側伸展,并略向外卷,母牛角細,向前彎曲。體格比夏洛來小,但具早熟性。成年公牛體重為950~1200千克,母牛為600~800千克。這種初生重小、成年體重大的相對性狀,是現代肉牛業追求的優良性狀。

③ 生產性能 利木贊牛肉嫩,脂肪少,是生產小牛肉的主要品種,國際上常用的雜交父本之一。在良好的飼養管理條件下,日增重達1.0千克以上,10月齡活重達400千克,12月齡達480千克。屠宰率64%,凈肉率52%。利木贊牛犢牛初生重不大,公犢36千克,母犢35千克,難產率不高。

(3)皮埃蒙特牛

① 原產地及分布 皮埃蒙特牛原產于意大利,1934年成立品種協會,1958年建立良種登記簿,1986年建立種牛測定站,1991年開始系統地公布后裔測定結果。現已被二十余個國家引進,是目前國際上公認的肉牛終端雜交理想父本。我國于1986年先后引進公牛細管凍精和凍胚。現種牛主要飼養于北京、山東、河南等地。

② 外貌特征 被毛灰白色,鼻鏡、眼圈、肛門、陰門、耳尖、尾帚等為黑色。犢牛初生時為淺黃色,慢慢變為白色。成年牛體形較大,體軀呈圓桶形,肌肉發達,皮薄,各部位肌肉塊明顯,外觀似“健美運動員”。

③ 生產性能 皮埃蒙特牛以高屠宰率(70%)、高瘦肉率(82%)、大眼肌面積(可改良夏洛來牛的眼肌面積)以及鮮嫩的肉質和彈性度極高的皮張而著名。優質高檔肉比例大,是提供優質西式牛排的種源。犢牛初生重,公犢42千克,母犢40千克,難產率較高。早期增重快,周歲公牛體重達400~430千克。

(4)安格斯牛

① 原產地及分布 安格斯牛為英國古老的中小型肉牛品種。1862年英國開始安格斯牛的良種登記,1892年出版良種登記簿。自19世紀開始向世界各地輸出,現在世界主要養牛國家大多數都畜養這個品種牛,是英國、美國、加拿大、新西蘭和阿根廷等國的主要牛種之一。我國自1974年開始引入,但現在只在部分區域推廣,如山東省濱州地區渤海黑牛的改良。

② 外貌特征 安格斯牛無角,有紅色(圖2-11)和黑色(圖2-12)兩個類型,其中以黑色安格斯為多。頭小而方,額寬,體軀深、圓,腿短,頸短,腰和尻部肌肉豐滿,有良好的肉用體形。

 黑色被毛安格斯牛
(王金君 攝)

 紅色被毛安格斯牛
(王金君 攝)

③ 生產性能 安格斯牛生長快、早熟、易育肥,在良好的飼養條件下,從出生至周歲可保持1.0千克/日以上的增重速度。屠宰率65.0%,凈肉率52.0%。安格斯牛體形中等,難產率低。牛初生重,公犢36千克,母犢35千克。

2. 兼用品種

現在世界上比較受歡迎的兼用品種泛指西門塔爾牛,其產肉性能和產乳性能均可與一般的專用肉牛和奶牛相媲美。生產中,母牛做“奶牛”,公牛做“肉牛”。在我國主要體現在肉用價值上。

① 原產地及分布 西門塔爾牛主產于瑞士,德國、奧地利、法國也有分布,是世界著名的大型乳、肉、役兼用品種(圖2-13、圖2-14)。我國自20世紀初開始引入。我國于1981年成立中國西門塔爾牛育種委員會。經過多年的努力,我國已培育出自己的西門塔爾牛,即“中國西門塔爾牛”。在我國北方各省及長江流域各省區設有原種場。

 西門塔爾公牛
(許尚忠 攝)

 西門塔爾母牛
(許尚忠 攝)

② 外貌特征 毛色多為黃白花或淡紅白花,頭、胸、腹下、尾、四肢及尾帚為白色,皮膚為粉紅色。體格高大,成年公牛體重1000~1200千克,體高142~150厘米;成年母牛體重550~800千克,體高134~142厘米。額與頸上有卷曲毛。四肢強壯,蹄圓厚。乳房發育中等,乳頭粗大,乳靜脈發育良好。

③ 生產性能 西門塔爾牛的肉用、乳用性能均佳(圖2-15)。平均產乳量4000千克以上,乳脂率4%。初生至1周歲平均日增重可達1.32千克,12~14月齡活重可達540千克以上。較好條件下屠宰率為55%~60%,育肥后屠宰率可達65%。犢牛初生重大,公犢為45千克,母犢為44千克,難產率較高。

 自由采食(許尚忠 攝)

④ 在我國的適應性及改良效果 西門塔爾牛是至今用于改良我國本地牛范圍最廣、數量最大、雜交最成功的牛種。西門塔爾改良牛在全國已有700多萬頭,占到我國黃牛改良數的1/3以上,并形成了不少地方類群,如在科爾沁草原和遼吉平原、川北的云蒙山區、南疆和北疆不同氣候的農牧區、太行山區等都發揮了很好的經濟效益,是異地育肥基地架子牛的主要供應區。

西門塔爾牛的雜交后代,體格明顯增大,體形改善,肉用性能明顯提高。在2~3個月的短期育肥中一般具有平均日增重1134~1247克的水平,有的由于補償生長在第一個月達到平均2000克/日的速度。16月齡屠宰時,屠宰率達55%以上;20月齡至強度育肥時,屠宰率達60%~62%,凈肉率為50%。

3. 地方品種

地方品種泛指我國不同地區長期飼養的地方牛品種,主要包括黃牛、水牛、牦牛等。中國黃牛為傳統稱謂,是指除水牛、牦牛之外的所有家牛。毛色多以黃褐色為主,也有深紅、淺紅、黑、黃白、黃黑等毛色。

《中國牛品種志》編寫組按地理分布區域和生態條件,將我國黃牛分為中原黃牛、北方黃牛和南方黃牛三大類型。

中原黃牛包括分布于中原廣大地區的秦川牛、南陽牛、魯西牛、晉南牛、郟縣紅牛、渤海黑牛等品種。北方黃牛包括分布于內蒙古、東北、華北和西北的蒙古牛,吉林、遼寧、黑龍江3省的延邊牛,遼寧的復州牛和新疆的哈薩克牛。產于東南、西南、華南、華中、臺灣以及陜西南部的黃牛均屬南方黃牛。

我國黃牛品種大多具有適應性強、耐粗飼、牛肉風味好等優點,但大都屬于役用或役肉兼用類型,體形較小,后軀欠發達,成熟晚,生長速度慢。

主站蜘蛛池模板: 唐山市| 泰安市| 中方县| 咸宁市| 和田县| 绿春县| 石河子市| 屯留县| 寿光市| 大新县| 壶关县| 镇远县| 永川市| 平和县| 田林县| 建湖县| 周宁县| 洪江市| 巴南区| 永和县| 天等县| 浦城县| 罗甸县| 邵阳县| 古交市| 昭平县| 丘北县| 灵璧县| 三亚市| 化德县| 平乐县| 深水埗区| 大渡口区| 丰县| 瓦房店市| 镇沅| 黄浦区| 清徐县| 通辽市| 民丰县| 滁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