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生產性能 乳用型荷斯坦牛的產奶量為各奶牛品種之冠。創世界個體最高紀錄者(圖2-5),是美國一頭名叫“Muranda Oscar Lucinda-ET”的牛,于1997年365天、2次擠奶產奶量高達30833千克;創終身產奶量最高紀錄的是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1頭奶牛,其一生共泌乳的4796天,共計產奶189000千克。
① 原產地及分布 原產于法國中部的夏洛來和涅夫勒地區,本是古老的大型役用牛,18世紀開始系統選育,主要是通過本品種嚴格地選育而成(圖2-9)。1864年建立良種登記簿,1887年成立夏洛來品種協會,1920年被育成專門的肉牛品種。1986年法國的夏洛來牛達300多萬頭,占法國牛總頭數的15%,其中適齡母牛130萬頭,良種登記母牛達17萬頭以上。1964年全世界22個國家聯合成立了國際夏洛來牛協會,推動了該牛種的進一步提高。夏洛來牛目前已成為歐洲大陸最主要的肉牛品種之一。我國于1964年開始從法國引進夏洛來牛,主要分布在內蒙古、黑龍江、河南等地。
夏洛來公牛
(王金君 攝)
② 外貌特征 全身被毛白色或乳白色,無雜色毛。體軀高大強壯,屬大型肉牛品種。額寬臉短,角中等粗細,向兩側或前方伸展,胸深肋圓,背厚腰寬,臀部豐滿,肌肉十分發達,使體軀呈圓筒形,后腿部肌肉尤其豐厚,常形成“雙肌”特征。成年公牛平均活重1100~1200千克,母牛700~800千克。
③ 生產性能 夏洛來牛生長發育快,周歲前育肥平均日增重達1.2千克,周歲體重達390千克。牛肉大理石紋豐富,屠宰率67%,凈肉率57%。犢牛初生重大,公犢46千克,母犢42千克,難產率高,平均為13.7%,故有“夏洛來,夏洛來,配上下不來”的說法,即提醒人們注意所配母牛的選擇,以防止難產。
(2)利木贊牛
① 原產地及分布 利木贊牛因在法國中部利木贊高原育成而得名,大型肉牛品種(圖2-10)。1850開始選育,1886建立良種登記簿,1924年宣布育成專門化肉用品種,為法國第二大品種。我國于1974年開始引入,主要分布于山東、河南、黑龍江、內蒙古等地。
利木贊公牛(王金君 攝)
② 外貌特征 毛色為黃紅色,但深淺不一,背部毛色較深,四肢內側、腹下部、眼圈周圍、會陰部、口鼻周圍及尾帚毛色較淺,多呈草白色或黃白色,角白色,蹄紅褐色。體形高大,早熟,全身肌肉豐滿。頭大額寬,嘴小。公牛角較短,向兩側伸展,并略向外卷,母牛角細,向前彎曲。體格比夏洛來小,但具早熟性。成年公牛體重為950~1200千克,母牛為600~800千克。這種初生重小、成年體重大的相對性狀,是現代肉牛業追求的優良性狀。
③ 生產性能 利木贊牛肉嫩,脂肪少,是生產小牛肉的主要品種,國際上常用的雜交父本之一。在良好的飼養管理條件下,日增重達1.0千克以上,10月齡活重達400千克,12月齡達480千克。屠宰率64%,凈肉率52%。利木贊牛犢牛初生重不大,公犢36千克,母犢35千克,難產率不高。
(3)皮埃蒙特牛
① 原產地及分布 皮埃蒙特牛原產于意大利,1934年成立品種協會,1958年建立良種登記簿,1986年建立種牛測定站,1991年開始系統地公布后裔測定結果。現已被二十余個國家引進,是目前國際上公認的肉牛終端雜交理想父本。我國于1986年先后引進公牛細管凍精和凍胚。現種牛主要飼養于北京、山東、河南等地。
② 外貌特征 被毛灰白色,鼻鏡、眼圈、肛門、陰門、耳尖、尾帚等為黑色。犢牛初生時為淺黃色,慢慢變為白色。成年牛體形較大,體軀呈圓桶形,肌肉發達,皮薄,各部位肌肉塊明顯,外觀似“健美運動員”。
③ 生產性能 皮埃蒙特牛以高屠宰率(70%)、高瘦肉率(82%)、大眼肌面積(可改良夏洛來牛的眼肌面積)以及鮮嫩的肉質和彈性度極高的皮張而著名。優質高檔肉比例大,是提供優質西式牛排的種源。犢牛初生重,公犢42千克,母犢40千克,難產率較高。早期增重快,周歲公牛體重達400~430千克。
(4)安格斯牛
① 原產地及分布 安格斯牛為英國古老的中小型肉牛品種。1862年英國開始安格斯牛的良種登記,1892年出版良種登記簿。自19世紀開始向世界各地輸出,現在世界主要養牛國家大多數都畜養這個品種牛,是英國、美國、加拿大、新西蘭和阿根廷等國的主要牛種之一。我國自1974年開始引入,但現在只在部分區域推廣,如山東省濱州地區渤海黑牛的改良。
② 外貌特征 安格斯牛無角,有紅色(圖2-11)和黑色(圖2-12)兩個類型,其中以黑色安格斯為多。頭小而方,額寬,體軀深、圓,腿短,頸短,腰和尻部肌肉豐滿,有良好的肉用體形。
黑色被毛安格斯牛
(王金君 攝)
紅色被毛安格斯牛
(王金君 攝)
③ 生產性能 安格斯牛生長快、早熟、易育肥,在良好的飼養條件下,從出生至周歲可保持1.0千克/日以上的增重速度。屠宰率65.0%,凈肉率52.0%。安格斯牛體形中等,難產率低。牛初生重,公犢36千克,母犢35千克。
① 原產地及分布 西門塔爾牛主產于瑞士,德國、奧地利、法國也有分布,是世界著名的大型乳、肉、役兼用品種(圖2-13、圖2-14)。我國自20世紀初開始引入。我國于1981年成立中國西門塔爾牛育種委員會。經過多年的努力,我國已培育出自己的西門塔爾牛,即“中國西門塔爾牛”。在我國北方各省及長江流域各省區設有原種場。
西門塔爾公牛
(許尚忠 攝)
西門塔爾母牛
(許尚忠 攝)
② 外貌特征 毛色多為黃白花或淡紅白花,頭、胸、腹下、尾、四肢及尾帚為白色,皮膚為粉紅色。體格高大,成年公牛體重1000~1200千克,體高142~150厘米;成年母牛體重550~800千克,體高134~142厘米。額與頸上有卷曲毛。四肢強壯,蹄圓厚。乳房發育中等,乳頭粗大,乳靜脈發育良好。
③ 生產性能 西門塔爾牛的肉用、乳用性能均佳(圖2-15)。平均產乳量4000千克以上,乳脂率4%。初生至1周歲平均日增重可達1.32千克,12~14月齡活重可達540千克以上。較好條件下屠宰率為55%~60%,育肥后屠宰率可達65%。犢牛初生重大,公犢為45千克,母犢為44千克,難產率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