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節 類風濕關節炎

類風濕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種非特異性炎癥,表現為慢性、以炎性滑膜炎為主的系統性疾病。其特點是手、足小關節的多關節、對稱性、侵襲性關節炎癥,經常伴有關節外器官受累及血清類風濕因子陽性,可以導致關節畸形及功能喪失,是全身結締組織疾病的局部表現。本病不應與“風濕”相混淆。

一、病因和發病機制

本病病因不清,可能與下列因素有關:①自體免疫反應,在某些環境因素作用下,與RA有關的人類白細胞相關抗原HLA-DR4與短鏈多肽結合,能激活T細胞,產生自身免疫反應;②感染,多數人認為甲型鏈球菌感染為RA的誘因;③遺傳因素,本病有明顯的遺傳特點,發病率在RA病人家族中明顯增高。RA的基本病理改變是滑膜炎和血管炎,早期滑膜充血、水腫,有單核細胞、淋巴細胞和漿細胞浸潤,纖維蛋白滲出。滑膜內皮細胞增生、肥厚,形成絨毛狀皺褶,突入關節內,絨毛可壞死脫落,滑膜邊緣部分長出肉芽組織血管翳,逐漸延伸并覆蓋于關節軟骨表面、軟骨下骨,使之逐漸被破壞、吸收,骨小梁減少,骨質疏松。后期關節面間肉芽組織逐漸纖維化,形成纖維性關節僵直,進一步發展為骨性強直。

二、臨床表現和輔助檢查

1.臨床表現

流行病學顯示,RA發生于任何年齡,80%發病于35~50歲,女性發病率為男性的2~3倍。主要癥狀如下:

(1)晨僵 早晨起床時關節活動不靈活的主觀感覺,它是關節炎癥的一種非特異表現,其持續時間與炎癥的嚴重程度成正比。

(2)關節痛與壓痛 關節痛往往是最早出現的癥狀,最常出現的為腕、掌指、近端指間關節,疼痛的關節往往伴有壓痛,受累關節的皮膚可出現褐色色素沉著。

(3)關節腫脹 凡受累關節均可出現腫脹,提示炎癥較重。腫脹是由于關節腔內滲出液增多及關節周圍軟組織炎癥改變而致。

(4)關節摩擦音 檢查關節運動時常可聽到細小的捻發音。

(5)多關節受累 受累關節多呈對稱性,易受累的關節有手、足、腕、踝及顳頜關節等,其他還可有肘、肩、頸椎、髖、膝關節等。

(6)關節活動受限或畸形 病情持續發展,肌肉呈保護性痙攣,繼發攣縮,最后關節僵直和畸形,病變關節附近肌萎縮,肌力減退;手的畸形有梭形腫脹、尺側偏斜、天鵝頸樣畸形、紐扣花樣畸形等;足的畸形有跖骨頭向下半脫位引起的仰趾畸形、外翻畸形、跖趾關節半脫位、彎曲呈錘狀趾及足外翻畸形;上頸椎也可受累。

(7)關節外表現

① 一般表現 可有發熱、類風濕結節(機化的肉芽腫,與高滴度RF、嚴重的關節破壞及RA活動有關,好發于肘部、關節鷹嘴突、骶部等關節隆突部及經常受壓處)、類風濕血管炎(主要累及小動脈的壞死性小動脈炎,可表現為指、趾端壞死及皮膚潰瘍、外周神經病變等)及淋巴結腫大。

② 心臟受累 可有心包炎、心內膜炎和心肌炎,多見于伴發類風濕關節炎、血管炎及類風濕因子陽性者。

③ 呼吸系統受累 可有胸膜炎、胸腔積液、肺動脈炎、間質性肺疾病、結節性肺病等。

④ 腎臟受累 主要有原發性腎小球及腎小管間質性腎炎、腎臟淀粉樣變和繼發于藥物治療(金制劑、青霉胺及NSAIDs)的腎損害。

⑤ 神經系統受累 除周圍神經受壓的癥狀外,還可誘發神經疾病、脊髓病、外周神經病、繼發于血管炎的缺血性神經病、肌肥大及藥物引起的神經系統病變。

⑥ 貧血 是RA最常見的關節外表現,屬于慢性疾病性貧血,常為輕度至中度。

⑦ 消化系統受累 可因RA血管炎、并發癥或藥物治療所致。

⑧ 眼受累 幼年患者可有葡萄膜炎,成人可有鞏膜炎,可能由血管炎所致,還可有干燥性結膜角膜炎、鞏膜軟化、鞏膜軟化穿孔、角膜溶解等。

2.輔助檢查

(1)實驗室檢查

① 一般檢查 血、尿常規、血沉、C-反應蛋白、生化(肝、腎功能)、免疫球蛋白、蛋白電泳、補體等。

② 自身抗體 RA患者自身抗體的檢出,是RA有別于其他炎性關節炎,如銀屑病關節炎、反應性關節炎和骨關節炎的標志之一,目前臨床常用的自身抗體包括類風濕因子(RF-IgM)、抗環狀瓜氨酸(CCP)抗體、類風濕因子IgG及IgA、抗核周因子、抗角蛋白抗體,以及抗核抗體、抗ENA抗體等,此外,還包括抗RA33抗體、抗葡萄糖-6-磷酸異構酶(GPI)抗體、抗P68抗體等。

③ 遺傳標記 HLA-DR4及HLA-DR1亞型。

(2)影像學檢查

① X射線片 關節X射線片可見軟組織腫脹、骨質疏松及病情進展后的關節面囊性變、侵襲性骨破壞、關節面模糊、關節間隙狹窄、關節融合及脫位。X射線分期:a.Ⅰ期,正常或骨質疏松;b.Ⅱ期,骨質疏松,有輕度關節面下骨質侵襲或破壞,關節間隙輕度狹窄;c.Ⅲ期,關節面下明顯的骨質侵襲和破壞,關節間隙明顯狹窄,關節半脫位畸形;d.Ⅳ期,上述改變合并有關節纖維性或骨性強直。胸部X射線片可見肺間質病變、胸腔積液等。

② 其他 包括關節X射線數碼成像、CT、MRI及關節超聲檢查,它們對診斷早期RA有幫助。

(3)特殊檢查

① 關節穿刺術 對于有關節腔積液的關節,關節液的檢查包括:關節液培養、類風濕因子檢測、抗CCP抗體檢測、抗核抗體檢測等,并做偏振光檢測鑒別痛風的尿酸鹽結晶。

② 關節鏡及關節滑膜活檢 對RA的診斷及鑒別診斷很有價值,對于單關節難治性的RA有輔助的治療作用。

目前RA的診斷普遍采用美國風濕病學會(ACR)1987年修訂的RA分類標準:①晨僵至少1h(≥6周);②3個或3個以上的關節受累(≥6周);③手關節(腕、MCP或PIP關節)受累(≥6周);④對稱性關節炎(≥6周);⑤有類風濕皮下結節;⑥X射線片改變;⑦血清類風濕因子陽性。以上具備4條或4條以上可以確診RA。

三、治療原則和健康提示

類風濕關節炎目前尚無特效療法。治療目的主要在于減輕關節炎癥反應,抑制病變發展及不可逆骨質破壞,盡可能保護關節和肌肉的功能,最終達到病情完全緩解或低疾病活動度的目標。

1.一般治療

包括患者教育、休息,急性期注意關節制動,關節腫痛緩解后應注意早期開始關節的功能鍛煉。此外,理療、外用藥等輔助治療可快速緩解關節癥狀。

2.藥物治療

方案應個體化,藥物治療主要包括非甾類抗炎藥、慢作用抗風濕藥、糖皮質激素、免疫和生物制劑及植物藥等。常用的藥物分為三線,第一線的藥物主要是非甾體類藥物;第二線藥物有抗瘧藥,金鹽制劑,柳氮磺胺吡啶,免疫抑制劑如青霉胺、環磷酰胺等;第三線藥物主要是激素。對于病情較輕、進展較慢的病人,多主張先用一線藥物,必要時聯合二線藥物。對病情嚴重、進展較快的病人,在一、二線藥物聯用的同時,早期給予小劑量激素,以迅速控制癥狀,見效后逐漸減小藥物劑量。

3.外科治療

經內科治療不能控制及嚴重關節功能障礙的類風濕關節炎患者,外科手術是有效的治療手段。早期可行滑膜切除術,改善關節功能,晚期可根據病情行關節置換術。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长兴县| 芒康县| 桐城市| 西乌珠穆沁旗| 青龙| 阳朔县| 台中县| 报价| 革吉县| 横峰县| 邮箱| 蒲江县| 新干县| 海兴县| 襄垣县| 麻城市| 务川| 大英县| 车险| 姚安县| 马边| 新平| 大名县| 兴城市| 明溪县| 新蔡县| 祁阳县| 辰溪县| 乌拉特中旗| 内黄县| 神农架林区| 英德市| 海阳市| 兰西县| 雷州市| 延津县| 建宁县| 北京市| 洪湖市| 南城县| 如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