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羊病臨床診療技術與典型醫案
- 劉永明 趙四喜
- 1293字
- 2020-03-13 17:52:58
胃 腸 炎
胃腸炎是指羊的胃腸因受到有害物質的強烈刺激,導致胃腸黏膜及其深層組織發炎,引起以腹瀉、腹痛、脫水等為特征的一種病癥。
【病因】 多因飼養管理不當、飼喂腐敗霉變飼料和有毒植物、灌服刺激性藥物、誤食農藥污染的草料、飲用污水等,直接造成胃腸黏膜損傷引起胃腸炎;營養不良或長途運輸,造成機體抵抗力降低,使胃腸道內的條件性致病菌(如大腸桿菌、壞死桿菌等)毒力增強而引起胃腸炎。
中獸醫認為,飼養失宜、管理不善、貪食、誤飲冷水過量或外感風寒、濕熱毒邪瘀結腸道而發病。
【主癥】 病羊精神沉郁,神態不安,食欲減退,反芻減少或停止,瘤胃蠕動音減弱,腸音增強或減弱,糞稀薄、呈紅白色膠胨樣、附有大量黏液、氣味惡臭,里急后重,肛門哆開、努責,體溫升高,尿短赤,眼結膜潮紅,口紅,津液黏稠。病程長者食欲減退或廢絕,眼球下陷,皮膚彈性降低,排少量帶血或黏液糞,甚至停止排糞,心跳加快,脈象虛弱。
【治則】 清熱解毒,澀腸止瀉。
【方藥】
(1)郁金15g,訶子、白芍、黃柏、黃芩各10g,梔子、黃連、厚樸、木通、萹蓄各8g,滑石12g。身體虛弱者加黃芪、黨參、白術各18g;不食者加神曲、麥芽、山楂各25g;糞有膿血者加地榆炭、炒蒲黃、炒側柏葉各18g。水煎取汁,候溫灌服,1劑/天。取10%葡萄糖注射液、生理鹽水各500mL,10%安鈉咖注射液、5%碳酸氫鈉各10mL,5%氯霉素注射液20mL,混合,靜脈注射,1次/天。共治療42例,治愈37例,顯效5例,治愈率達88.1%。
(2)紅根草顆粒劑。除去紅根草(紅根草又名狼巴巴草、老鴉嘴,為牻牛兒苗科老鸛草屬多年生草本植物——草原老鸛草)中雜質和非入藥部分,清洗潔凈,陰干,切碎或粉碎成粗粉狀。取1000g置搪瓷桶(盆)內,加水淹過藥面,浸泡1h,煎煮3次(第1次、第2次各1h,第3次30min),合并3次藥液,置水浴鍋上濃縮至流膏狀,再加淀粉至1000g,用75%乙醇調節濕度,充分攪拌均勻,至浸膏成團塊,用手指輕按壓,團塊隨著散開成數塊為度,過8~12目篩即成濕顆粒,將濕顆粒在40~60℃烘箱內干燥或自然干燥,盡可能將顆粒中水分降至最低限度,迅速裝入雙層塑料袋內,密封。15~30g/次,灌服,2次/天。共治療127例(其中羊105例),治愈122例,治愈率96.1%。
【防制】 嚴禁飼喂霉敗飼料或飲用不潔的水,羊舍保持干燥,衛生條件、通風良好,及時清理羊舍糞便,定期驅除體內寄生蟲。
【典型醫案】
(1)2002年3月21日,慶陽市熊家廟鄉花園村王某的1只1.5歲母小尾寒羊就診。主訴:該羊不食草、不反芻,已腹瀉數天,曾用氟哌酸、痢特靈治療無效。檢查:病羊精神不振,拱背,反芻停止,腹瀉,糞中混有黏液和血液,有時肛門哆開,腹痛,體溫40.3℃,呼吸45次/min,心率90次/min,口津黏稠,口色紅黃。診為胃腸炎。治療:取方藥(1),用法相同,連用2天,痊愈。 (傳衛軍等,T122,P26)
(2)1982年3月20日,景泰縣紅水鄉獸醫站飼養的68只灘羊,有29只2月齡羔羊(體重約10kg/只)先后發病就診。檢查:病羊被毛粗亂,食欲減退,精神沉郁,飲水多,頻頻排糞,糞呈水樣、帶有黏液、氣味腥臭,尿少,鼻鏡干燥。診為腸炎。治療:紅根草顆粒劑,制法、用法同方藥(2),10g/次,2次/天。翌日,9只羊停止腹瀉,其余羊癥狀減輕。繼續用藥2天,全部治愈。(張承蕓等,T89,P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