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戲曲從哪里來?

在遠古時代,先民們披著獸皮,敲打著石頭載歌載舞,最原始的歌舞誕生了。當他們祭祀(jì sì)神明和先祖時,負責祈禱的人一邊跳舞一邊念祝詞,祈求風調雨順、糧食豐收、人口增長、戰爭勝利等,這種舞蹈與唱詞的組合就是原始戲曲的雛(chú)形。

被當做小丑的俳優

到了夏朝末年,俳(pái)優出現了。他們是一群表演滑稽(jī)戲、雜技等技藝的藝人。他們會很多表演手段,甚至為帝王服務,游走在宮廷和民間。

戲劇活化石

商朝和周朝時期舉行的祭祀大典,被稱為“大儺(nuó)”。“大儺”一年舉行三次,祈禱能夠驅逐瘟疫(wēn yì),躲避邪祟(suì)。“大儺”儀式上有樂器伴奏,還有舞蹈,這種舞蹈叫“儺舞”。人們戴上面具,穿上特殊的服裝,拿著各種器具,表演驅趕妖魔鬼怪的故事,叫“儺戲”。

“大儺”在商周時期是非常隆重的官方祭典。漢唐時期,宮廷依然會舉行驅儺儀式。直到宋朝和明朝仍然有驅儺的記載。如今作為最古老的文化之一,儺戲成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被稱為“戲劇活化石”。

“頌”與“九歌”

《詩經》里的“頌”和《楚辭》里的“九歌”,都是祭祀時配合舞蹈表演的唱詞。在端莊悠揚的樂曲聲中,舞蹈表演者配合樂曲翩(piān)翩起舞,負責祭典的官員唱出祝禱詞。

來自遠古的戲曲

中國的戲曲和曲藝,吸收了這些原始歌舞、祭祀和表演的各種特點,逐漸開始萌芽。在之后的數千年歲月里,戲曲和曲藝一直吸收各家所長,最后成為包括文學、音樂、美術、舞蹈、武術、雜技和表演等藝術在內的文化種類。

面具

面具俗稱“臉子”,是儺戲非常重要的道具。

表演儺戲的人戴上各種各樣的彩繪面具,邊唱邊跳,叫做“跳儺”。

提問

原始社會時期就有歌舞,你覺得這說明了什么?

主站蜘蛛池模板: 拉孜县| 平顶山市| 蛟河市| 辉县市| 利津县| 灯塔市| 昆明市| 东阳市| 陆良县| 舟山市| 黔江区| 昌黎县| 奉新县| 藁城市| 金门县| 临江市| 周宁县| 南雄市| 新竹市| 桐城市| 竹溪县| 天峨县| 加查县| 福海县| 都江堰市| 华池县| 崇礼县| 西城区| 临城县| 富蕴县| 扶风县| 富源县| 通许县| 汝阳县| 鄂托克前旗| 揭东县| 本溪市| 马公市| 黎川县| 德令哈市| 绥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