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火 災
根據國家標準《消防詞匯 第1部分:通用術語》(GB/T 5907.1—2014),火災是指在時間或空間上失去控制的燃燒。
一、火災的分類
根據不同的需要,火災可以按不同的方式進行分類。
1.按照燃燒對象的性質分類
按照國家標準《火災分類》(GB/T 4968—2008)的規定,根據可燃物的類型和燃燒特性,火災分為A、B、C、D、E、F六類。
A類火災:固體物質火災。這種物質通常具有有機物性質,一般在燃燒時能產生灼熱的余燼。如木材、棉、毛、麻、紙張火災等。
B類火災:液體或可熔化固體物質火災。如汽油、煤油、原油、甲醇、乙醇、瀝青、石蠟火災等。
C類火災:氣體火災。如煤氣、天然氣、甲烷、乙烷、氫氣、乙炔火災等。
D類火災:金屬火災。如鉀、鈉、鎂、鈦、鋯、鋰火災等。
E類火災:帶電火災。物體帶電燃燒的火災。如變壓器等設備的電氣火災等。
F類火災:烹飪器具內的烹飪物(如動植物油脂)火災。
2.按照火災事故所造成的災害損失程度分類
按照火災事故所造成的災害損失程度對火災進行分類,是依據《生產安全事故報告和調查處理條例》(國務院令第493號)中規定的生產安全事故等級標準。消防部門將火災分為特別重大火災、重大火災、較大火災和一般火災四個等級,具體劃分標準見表1-5,釋義如下:
表1-5 火災等級的劃分標準

特別重大火災,是指造成30人以上死亡,或者100人以上重傷,或者1億元以上直接財產損失的火災;
重大火災,是指造成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者50人以上100人以下重傷,或者5000萬元以上1億元以下直接財產損失的火災;
較大火災,是指造成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上50人以下重傷,或者1000萬元以上5000萬元以下直接財產損失的火災;
一般火災,是指造成3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下重傷,或者1000萬元以下直接財產損失的火災。
二、火災蔓延的機理與途徑
建筑物內火災蔓延,是通過熱傳播進行的,其形式與起火點、建筑材料、物質的燃燒性能和可燃物的數量等因素有關。熱傳播是影響火災發展的決定性因素。
在火場上燃燒物質所放出的熱能,通常是以熱傳導、熱輻射和熱對流三種方式傳播,并影響火勢蔓延擴大。
1.熱傳導
(1)含義 熱傳導是指物體一端受熱,通過物體的分子熱運動,把熱量從溫度較高一端傳遞到溫度較低的另一端的過程。
(2)特點 固體、液體和氣體物質都有這種傳熱性能。其中以固體物質為最強,氣體物質最弱。由于固體物質的性質各異,其傳熱的性能也各有不同。例如,將一銅棒和一鐵棒的一端均放入火中,結果銅棒的另一端比鐵棒會更快地被加熱,這說明銅比鐵有較快的傳熱速率;如果把兩根鐵棒的各一端分別放在火里和熱水里,結果是放在火里的比放在熱水里的鐵棒溫度高、傳熱快,這說明同樣的物質,熱源溫度高時,傳熱速率快。
(3)熱傳導對火災發生變化的影響 火災通過熱傳導的方式進行蔓延擴大,有兩個比較明顯的特點:其一是必須有導熱性好的媒介,如金屬構件、薄壁構件或金屬設備等;其二是蔓延的距離較近,一般只能是相鄰的建筑空間。可見熱傳導蔓延擴大的火災,其規模是有限的。
2.熱輻射
(1)含義 熱輻射是指以電磁波形式傳遞熱量的現象。
(2)特點 無論是固體、液體和氣體,都能把熱量以電磁波(輻射能)的方式輻射出去,也能吸收別的物體輻射出的電磁波而轉變成熱能。因此,熱輻射在熱量傳遞過程中伴有能量形式的轉化,即熱能—輻射能—熱能。電磁波的傳遞是不需要任何介質的,這是輻射與傳導、對流方式傳遞熱量的根本區別。
(3)熱輻射對火災發生變化的影響 火場上的火焰、煙霧都能輻射熱能,輻射熱能的強弱取決于燃燒物質的熱值和火焰溫度。物質熱值越大,火焰溫度越高,熱輻射也越強。火場上的輻射熱隨著火災發展的不同階段而變化。在火勢猛烈發展的階段,當溫度達到最大數值時,輻射熱能最強;反之,輻射熱能就弱,火勢發展則緩慢。輻射熱作用于附近的物體上,能否引起可燃物質著火,要看熱源的溫度、熱源的距離和角度。熱輻射是相鄰建筑之間火災蔓延的主要形式之一。建筑防火中的防火間距,主要是考慮防止火焰輻射引起相鄰建筑著火而設置的間隔距離。
3.熱對流
由于流體之間的宏觀位移所產生的運動,叫做對流。熱對流是指熱量通過流動介質,由空間的一處傳播到另一處的現象。熱對流是影響初期火災發展的最主要因素,是建筑物內火災蔓延的一種主要形式。
按流動介質的不同,分為氣體對流和液體對流。
(1)氣體對流 氣體對流對火勢發展變化的影響主要是:流動著的熱氣流能夠加熱可燃物質,以致達到燃燒程度,使火勢蔓延擴大;被加熱的氣體在上升和擴散的同時,周圍的冷空氣迅速流入燃燒區助長燃燒;氣體對流方向的改變,促使火勢蔓延方向也隨著發生變化。氣體對流的強度,決定于通風孔洞面積的大小、通風孔洞在房間中的位置(高度)以及煙霧與周圍空氣的溫度差等條件。氣體對流對露天和室內火災的火勢發展變化都是有影響的。即使是室內起火,氣體對流對火勢發展變化的影響也是較明顯的。
室內發生火災時,燃燒產物和熱氣流迅速上升,當其遇到頂棚等障礙物時,就會沿著房間上部向各方向平行流動。這時,在房間上部空間形成了煙層,其厚度逐漸增大。如果房間的墻壁上面有門窗孔洞,燃燒產物和熱氣流就會向鄰近的房間室外擴散。但是,也可能有一部分燃燒產物被外界流入的空氣帶回室內。燃燒產物的濃度越大,溫度越高,流動的速度也就越快。
(2)液體對流 液體對流是一部分液體受熱以后,因體積增大、相對密度減小而上升,溫度較低的部分則由于相對密度較大而下降,就在這種運動的同時進行著熱的傳播,最后使整個液體被加熱。
通過液體對流進行傳熱,影響火勢發展的主要情況是:裝在容器中的可燃液體局部受熱后,以對流的傳熱方式使整個液體溫度升高,蒸發速度加快,壓力增大,以致使容器爆裂,或蒸氣逸出,遇著火源而發生燃燒;重質油品燃燒時發生的沸溢或噴濺,同樣是由于對流等傳熱作用所引起的。
火場上實際進行的傳熱過程很少是一種傳熱方式單獨進行,而是由兩種或三種方式綜合而成,但是必定有一種是主要的。
三、建筑火災的發展過程
建筑火災,是指建筑內某一空間燃燒起火,進而發展為某些防火分區或整個建筑的火災。對于建筑火災而言,最初發生在室內的某個房間或某個部位,然后由此蔓延到相鄰的房間或區域,以及整個樓層,最后蔓延到整個建筑物。
在沒有外力影響的情況下,通常把建筑火災的發展過程大體分為三個階段,即初期增長階段、充分發展階段和衰減階段,如圖1-3所示。

圖1-3 建筑火災的發展過程
1.初期增長階段(初起階段)
室內火災發生后,最初只局限于著火點處的可燃物燃燒,這一階段著火點處局部溫度較高,燃燒的面積不大,室內各點的溫度不平衡。由于可燃物性能、分布和通風、散熱等條件的影響,燃燒的發展大多比較緩慢,有可能形成火災,也有可能中途自行熄滅(見圖1-3中虛線),燃燒發展不穩定。火災初期增長階段持續時間的長短不定。
從防火的角度來看,建筑物耐火性能好,建筑密閉性好,可燃物少,則火災初起階段就燃燒緩慢,甚至會出現窒息滅火、有“火警”而無火災的結果。從滅火角度來看,火災初期燃燒面積小、火勢小,用較少的人力和簡單的滅火工具(比如滅火器)就能把火撲滅,因而是撲救火災的最好時機,也是人員疏散的有利時機。為了及早發現并及時撲滅初起火災,在建筑物內設置及時發現火災并報警的裝置、安裝和配備適當數量的滅火設備等其他消防設施,是很有必要的。
2.充分發展階段
由于燃燒的繼續,起火點周圍物品受火災的影響,溫度呈直線上升趨勢,開始分解出可燃氣體,燃燒速度加快,燃燒面積迅速擴大,氣體的對流和輻射也顯著增強,火災的規模擴大,并導致全面燃燒。某一空間內,所有可燃物的表面全部卷入燃燒的瞬變過程,稱為轟燃。轟燃經歷的時間短暫,它的出現,標志著火災由初期進入充分發展階段。轟然后,空氣從破損的門窗進入起火分區,使分區內產生的可燃物與未完全燃燒的可燃物一起燃燒。此后,火災溫度隨著時間的延長而持續上升,并出現持續高溫,溫度可達800~1000℃。火焰和高溫煙氣在熱壓和風壓的作用下,會從房間的門窗、孔洞等處大量涌出,沿走廊、吊頂迅速向水平方向蔓延擴散。同時,由于煙囪效應的作用,火勢會通過豎向管井、共享空間等向上蔓延。
這個階段不僅需要更大的滅火力量,經過較長的時間才能控制并撲滅火災,而且還需要消耗相當大的力量保護臨近的建筑物,以防火災進一步蔓延。
3.衰減階段
經過火災的充分發展階段,建筑物內的大部分可燃物被燃燒殆盡,火災溫度逐漸下降,直至熄滅。一般認為,當室內平均溫度降到最高溫度的80%時,火災進入熄滅階段。這一階段雖然有焰燃燒停止,但火場的余熱還能維持一段時間的高溫。衰減期溫度下降速度是比較慢的。
在這一階段進行滅火活動需要注意建筑物結構的倒塌,保障滅火人員的人身安全。另外,還要防止死灰復燃,將殘火徹底消滅。
四、滅火的基本原理與方法
破壞已經形成的燃燒條件,就可以使燃燒熄滅,最大限度地減少火災危害。根據燃燒原理和滅火作戰實踐,滅火的基本方法有:冷卻法、窒息法、隔離法、抑制法。
1.冷卻法
可燃物一旦達到著火點,即會燃燒或持續燃燒。將可燃物的溫度降到一定溫度以下,燃燒即會停止。對于可燃固體,將其冷卻在燃點以下;對于可燃液體,將其冷卻在閃點以下,燃燒反應就會中止。用水撲滅一般固體物質的火災,主要是通過冷卻作用來實現的,水具有較大的熱容量和很高的汽化潛熱,冷卻性能很好。在用水滅火的過程中,水大量地吸收熱量,使燃燒物的溫度迅速降低,致使火焰熄滅、火勢控制、火災終止。水噴霧滅火系統的水霧,其水滴直徑細小,比表面積大,和空氣接觸范圍大,極易吸收熱氣流的熱量,也能很快地降低溫度,效果更為明顯。
2.窒息法
可燃物的燃燒是氧化作用,需要在最低氧濃度以上才能進行,低于最低氧濃度,燃燒不能進行,火災即被撲滅。一般氧濃度低于15%時,就不能維持燃燒。在著火場所內,可以通過灌注不燃氣體,如二氧化碳、氮氣、蒸汽等,來降低空間的氧濃度,從而達到窒息滅火。此外,水噴霧滅火系統實施動作時,噴出的水滴吸收熱氣流熱量而轉化成蒸汽,當空氣中水蒸氣濃度達到35%時,燃燒即停止,這也是窒息滅火的應用。
3.隔離法
在燃燒三要素中,可燃物是燃燒的主要因素。隔離法是將正在燃燒的物質和周圍未燃燒的可燃物質隔離或移開,中斷可燃物質的供給,使燃燒因缺少可燃物而停止。具體方法有:
(1)把火源附近的可燃、易燃、易爆和助燃物品搬走;
(2)關閉可燃氣體、液體管道的閥門,以減少和阻止可燃物質進入燃燒區;
(3)設法阻攔流散的易燃、可燃液體;
(4)拆除與火源相毗連的易燃建筑物,形成防止火勢蔓延的空間地帶。
4.抑制法
由于有焰燃燒是通過鏈式反應進行的,如果能有效地抑制自由基的產生或降低火焰中的自由基濃度,即可使燃燒中止。化學抑制滅火的滅火劑常見的有干粉和鹵代烷(已淘汰)。化學抑制法滅火,滅火速度快,使用得當可有效地撲滅初期火災,減少人員和財產的損失。但抑制法滅火對于有焰燃燒火災效果好,對深度火災,由于滲透性較差,滅火效果不理想。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采用抑制法滅火的滅火劑與水、泡沫等滅火劑聯用,會取得滿意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