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2 紅茂草種屬分類及研究現狀

2.1 禿瘡花屬植物的分布及生物學特征

禿瘡花屬(dicranostigma hook f et thoms)系根據采自喜馬拉雅山西部的標本,1855年首先在“印度植物志”中發表。英國植物學家Hook f et Thoms于1885年以原產于喜馬拉雅山的d.lactucoides hook f et thoms duthie No.2699,3819, 5326, strachey winterbotton No.3,為模式種而建立的。親緣關系與白屈菜屬chelidomnium L及人血草屬stylophorun Nutt兩屬相近,但本屬莖的基部常有多數的根生葉,子房的柱頭2裂(d.lactucoides hook f et thoms的柱頭分裂較深,分成2枝)與胎座互生等特征,易于上述二屬相區別。

本屬共有3種,分布于亞洲,我國全產。苣葉秀瘡花(dicranostigma lactucoides hook f et thoms)多生于3000m以上的高山,它尚經西藏向東分布至云南的西北部,多生于3000m以上的高山,最早發現于喜馬拉雅山西部的加瓦爾區(Garwhal),經西藏向東分布至云南的西北部。寬果禿瘡花(dicranostigtma platycarpum)分布于海拔3500多米云南西北西藏東南部。紅茂草[禿瘡花,dicranostigma leptopodum (maximfedde]則分布于青海、甘肅、陜西、河北、河南等省,喜生于較干旱的黃土高原地區。

二年生或多年生罌粟科(papaveraceae)草本,被短柔毛或無毛,常具黃色液汁。根木質,狹紡錘形。莖圓柱形,具多數分枝。基生葉多數,羽狀淺裂或深裂或二回羽狀分裂,裂片疏離,邊緣波狀或具齒,具葉柄;莖生葉互生,羽狀分裂或為不規則的大型粗齒,無葉柄。花單生或幾朵于莖或分枝先端排成聚傘花序;具花梗,通常無毛;無苞片。萼片2枚,卵形或寬卵形,先端漸尖成距狀或為匙形,無毛或被短柔毛;花瓣4,倒卵形或近圓形,黃色或橙黃色;雄蕊多數,花絲絲狀,花藥長圓形,2室,縱裂,基著;子房1室,2心皮,圓柱形或狹圓柱形,疏被短柔毛或具瘤狀突起,花柱極短,柱頭頭狀。蒴果圓柱形或線形,被短柔毛或無毛,2瓣自頂端開裂至近基部。種子小,多數,通常卵珠形,具網紋,無種阜,無冠狀附屬物。

近年來,有相關文獻報道,又發現了3個新定名種。滇禿瘡花(dicranostigma franchetianum prain fedde)分布于云南西北部,四川西部或西北部的山區。伊犁禿瘡花(dicranostigma iliensis)分布于720~900m的新疆地區。河南禿瘡花(dicranostigma henanensis)分布于200~300m河南洛陽南部干旱山區(圖2-1)。

圖2-1 禿瘡花在中國(局部)的分布示意

2.1.1 苣葉秀瘡花

(1)形態特征

苣葉秀瘡花,草本,高50~60cm,被短柔毛。根長10~15cm,頂端粗1.2cm,其上密蓋殘枯的葉基。莖3~4cm,直立,粗3~5mm,疏被柔毛。基生葉叢生,葉片長12~25cm,寬3~5cm,大頭羽狀淺裂或深裂,裂齒呈粗齒狀淺裂或基部裂片不分裂,齒端具短尖頭,表面灰綠色,背面具白粉,兩面疏被短柔毛;葉柄長3.5~5cm,具翅,疏被短柔毛;莖生葉長3~8cm,寬2.5~4cm,無柄,其他同基生葉。聚傘花序生于莖和分枝先端;花梗長5~7.5cm;具苞片。花芽卵形,長1.5~2cm;萼片寬卵形,長1.5~2cm,淡黃色,被短柔毛,邊緣膜質;花瓣寬倒卵形,長2~2.5cm,寬1.5~2cm,橙黃色;花絲絲狀,長5~7mm,花藥線狀長圓形,長2~3mm,淡黃色;子房狹卵圓形,長7~10mm,被淡黃色短柔毛,花柱長2~3mm,柱頭帽狀,裂片寬。蒴果圓柱形,兩端漸尖,長5~6cm,寬5~8mm,被短柔毛。種子小,卵形,具網紋、斑點,但無小凹穴與凸起。花果期6~8月。

(2)生境分布

生于海拔3700~4300m的石坡或崖坡,分布于四川西北部(馬爾康、甘孜)和西藏南部(拉薩、江孜、日喀則、昂仁、聶拉木、吉隆)及印度西北部至尼泊爾等地的一種草本植物,是一種珍稀中藥。

2.1.2 寬果禿瘡花

(1)形態特征

寬果禿瘡花,草本,高1~2m。根狹圓錐形,長10~15cm,頂端粗約1.5cm。莖直立,粗壯,無毛,基部密蓋殘枯的葉基。基生葉數枚,葉片大頭羽狀分裂,裂片疏離,具葉柄,柄基部擴大成鞘;下部莖生葉倒披針形或狹倒披針形,長20~27cm,寬8~14cm,大頭羽狀深裂,裂片4~6對,疏離,兩側交互生,邊緣為不規則的粗齒,兩面無毛,無柄且近抱莖,上部莖生葉寬卵形,向上漸變小,先端漸尖,基部抱莖,邊緣為不規則的大型粗齒,齒端通常急尖或鈍,兩面無毛,側脈網狀,明顯。花1~3朵于莖和分枝先端排列成聚傘花序;花梗長達7cm,果時達15cm,無毛。花芽寬卵形至近圓形,長約1.5cm,徑約1cm;萼片舟狀寬卵形,先端急尖并延長成長約1cm的柱,外面疏被短柔毛,邊緣一側薄膜質;花瓣倒卵形,長2~3cm,寬1.2~1.5cm,黃色;雄蕊多數,花絲絲狀,長6~10mm,花藥長圓形,長約2mm;子房圓柱形,長1~1.5cm,粗2~3mm,先端漸狹,無毛,花柱長約1mm,柱頭頭狀,2裂。蒴果圓柱形,長6~8mm,粗5~8mm,無毛,2瓣自頂端開裂至近基部。種子卵珠形,長約1mm,具網紋。花果期8~9月。本種莖無毛,高達0.3~2m,果無毛,長6~8cm,粗0.5~0.8cm,可與其他種區別。

(2)生境分布

生于海拔3300~3500m的高山草地或溝邊巖石隙,分布于云南西北部(麗江、中甸)和西藏東南部(亞東、春丕、帕里)。

2.1.3 紅茂草

(1)形態特征

紅茂草,通常為多年生直立草本,植物體含淡黃色汁液,高約25~30cm,植株莖呈圓柱形,扭曲,直徑0.2~0.6cm,全體含淡黃色液汁。根圓柱形,莖叢生,被長毛。基生葉簇生,基生葉呈蓮座狀生于根頭,具柄,葉片卷折皺縮,展平后呈狹長橢圓形,葉長達18cm;葉片輪廓披針形,長達8~15cm,寬達1.5~5cm,下面有白粉,羽狀全裂或深裂,裂片具缺刻或淺裂,2回裂片疏生小牙齒;莖生葉小、卵形,無柄,羽狀全裂,葉呈次綠色,背面疏生柔毛。花橙黃色,花萼外被柔毛;雄蕊多數,胚珠多數,直徑約3cm,呈聚傘花序式排列,花柄無苞片;萼片2枚,卵形;花瓣4。蒴果長圓柱形,長約5~8cm,成熟時由頂向基部裂為2瓣,種子多數,卵形,斑點,無小凹穴和凸起,氣微,味微苦。花期4~5月,果期6~7月。

紅茂草莖橫切面:表皮層1列細胞,外具微齒;被非腺毛,由4~25個細胞組成,基部多排成2~3列,呈多邊形,中部以上排成單列,呈長方形。下皮細胞1列,壁略增厚。皮層外側2~4列細胞薄壁,內側數列壁厚。維管束15~27束呈輻射狀排列。具韌皮纖維群,韌皮部狹小。木質部呈三角狀,導管均勻散在。中央為寬廣髓,部分細胞具壁孔。葉表面觀:上、下表皮均有氣孔,氣孔不定式,副衛細胞3~6個。上表皮細胞垂軸壁平直或較平直,呈多邊形。下表皮細胞垂軸壁成波浪狀,不規則形,有非腺毛。

與苣葉秀瘡花比較相近,主要區別在于莖之上段具多數叢生的枝,莖葉基部狹窄成楔形,萼片表面密被柔毛,子房的柱頭為小型,全部裂,蒴果較短,長僅4~5cm。因其盛花期蒴果成熟后,植株莖端呈暗紅色,甘陜地區稱其為紅茂草。

(2)生境分布

生于海拔400~2900m的丘陵、草坡、路旁、田埂、墻頭、屋頂等處,耐旱、耐瘠薄,有一定的抗逆性。主要分布于青海東南部、甘肅南部至東南部、陜西秦嶺北坡至西南,在山西南部、河北西南部、河南西北部、云南西北部、四川西部和西藏南部有零星分布。

(3)化學成分

全草含:紫堇堿(corydine)、異紫堇堿(isocorydine)、異紫堇啡堿(d-isocorydine)、木蘭堿(magnflorine)、原阿片堿(protopine)、禿瘡花堿(dicranostigmine)、海罌粟堿(glaucine)、N-甲基蓮葉桐文堿(N-methylhernovine)、隱品堿(cryptopine)、別隱品堿(allocryptopine)、順式普羅托品季銨鹽(cis-protopinium)、反式普羅托品季銨鹽(trans-protopinium)、血根堿(sanguinarine)、白屈菜紅堿(chelerythrine)、白屈菜堿(chelidonine)、二氫血根堿(dihydrosanguinarine)、6-丙酮基-5,6-二氫血根堿(6-acetonyl-5,6-dihydrosanguinaline)、清風藤堿(sinoacutine)、青藤堿(sinomenine)、去氫紫堇堿(dehydrocorydaline)等多種異喹啉類生物堿,前5種為紅茂草主要化學成分。

(4)藥用價值

春、夏兩季均可采挖帶根全草,陰干或鮮用。《本草綱目》記載為石長生,“味苦、大涼、無毒,主癰疽瘡腫。焙研為末,冷水調貼。春采根葉,四季枝葉繁,故有長生之名”;《陜西中草藥》“味苦、澀,性涼”;《陜西中草藥》“清熱解毒,消腫,止痛,殺蟲。治扁桃體炎,牙痛,咽喉痛,扁桃體炎,淋巴結核,禿瘡,瘡癤疥癬,癰疽”;《中國高等植物圖鑒》“治風火牙痛,咽喉腫痛,扁桃體炎等”;《商洛山區獸用中草藥》“主治牲畜咽喉腫痛,口瘡腮黃,癰癤疥癬”。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9~15g。外用:煎水洗或鮮品搗爛敷患處。鮮草搗爛,投入污水中,可殺孑孓滅蚊。豬羊10~30g、牛馬30~60g。

【藥材基原】全草入藥;春夏采集,曬干。

【性味】苦、澀,涼;有小毒。

【歸經】肺、心、胃經。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消腫止痛,殺蟲。用于扁桃體炎、牙痛、咽喉痛、淋巴結核,外用于禿瘡、疥癬、頭癬、體癬、陰囊癬、癰疽、瘺管、頑固性口炎、化膿性中耳炎、胃潰瘍、外傷、帶狀皰疹、陰戶腫痛、霉菌性陰道炎等癥,以及動物羊口瘡、乳房炎等疾病。

【貯藏】置陰涼干燥處。

【附方】

治牙痛、咽喉痛:紅茂草4g,水煎,加白糖適量服(《陜西中草藥》)。

治睪丸癬、婦女陰戶腫痛:紅茂草、蒲公英、艾葉、全蔥各適量,水煎洗(《陜西中草藥》)。

治老鼠瘡、禿瘡:紅茂草、白楊樹花等分,煎成膏藥,敷貼瘡部(《陜西草藥》)。

治禿瘡、頑癬:鮮紅茂草搗成泥狀,敷貼患部(《陜西草藥》)。

治牛口瘡:紅茂草50g,車前草100g,煎水喂服(《商洛山區獸用中草藥》)。

治兔疥癬:紅茂草、苦參各等份,水煎取汁,洗擦患處(陜西商州市畜牧局)。

治羊口瘡:紅茂草水煎取汁,涂抹患處,每天1~2次,5天痊愈(趙強、王廷璞等)。

治動物瘺管:紅茂草水煎取汁,涂抹患處(趙強、王廷璞等)。

2.1.4 滇禿瘡花

(1)形態特征

滇禿瘡花,草本,高20~20cm,植物體含淡黃色汁液。莖2~5條,高達25cm,疏生短柔毛,上部分枝。基生葉多數,長達18cm。莖多數,上部分枝,被短柔毛。基生葉狹倒被針形,長6~15cm,寬2~4cm,羽狀深裂,裂片4~6對,疏離,裂片間通常圓形,具羽狀深裂、淺裂或呈波狀,其先端均為圓形、鈍或凸尖;具葉柄,長2~5cm。莖生葉長1~3cm,無柄,半抱莖。花3~5朵于莖或分枝頂端組成聚傘狀花序;花梗長2~3cm;花芽卵形,長0.7~1.3cm;萼片寬卵形,長約1cm,無毛,先端漸尖成距,至末端略擴大,連距全長達1.5mm;花瓣近圓形,長約1cm,黃色;雄蕊多數,花絲絲狀,長約3mm,花藥長圓形,開裂后弧曲;子房狹圓柱形,長約6mm,無毛,密具疣狀突起,花柱極短,柱頭2裂,直立。蒴果線形,長6.5~7.5cm,寬約0.2cm,無毛,2瓣自先端開裂至近基部。種子多數,卵珠形,長約0.5mm,具網紋。花果期3~9月。

(2)生境分布

生于海拔1700~2800m的草坡,產于滇西北(麗江、鶴慶),四川西部亦產。

(3)醫療用途

根或全草供藥用,治風火牙痛、咽喉痛、扁桃體炎等癥。

2.1.5 伊犁禿瘡花

(1)形態特征

伊犁禿瘡花,草本,株高20~50cm,基生葉多數,輪廓狹倒披針形,長10~15cm,大頭羽狀深裂,裂片三角形,具不規則的粗齒,莖直立有多個分支,莖生葉圓形抱莖,葉緣有粗齒,枝頂端著花幾乎平齊。花黃色,瓣倒卵形。徑4~6cm,蒴果線狀圓柱形,長20~30cm。基生葉蓮座狀,長圓形至橢圓形,莖生葉卵圓形至寬卵圓形。花大,單生于莖頂。種子多數,腎形,深褐色。花期4月中旬開始,花期5~6月,果期6~8月。本種果細長,無毛,子房無毛,裂柱頭橫向伸展,與子房成丁字形,和本屬其他種容易區別。

(2)生境分布

生于海拔720~900m,分布于新疆地區,北疆多有分布(富蘊、溫泉、霍城、尼勒克、新源、烏魯木齊、阜康等地),烏市周邊山坡地多見。

2.1.6 河南禿瘡花

(1)形態特征

河南禿瘡花,草本,高30~80cm。根狹倒圓錐形,長10~38cm,頂端粗約1.2cm。根莖短,基部密被殘枯的葉基。莖8~40條,圓柱形,粗0.2~0.4cm,有分枝,疏被白色短柔毛。基生葉較長,葉片大頭羽狀分裂,裂片疏離,葉柄近基部逐漸擴大成鞘;下部莖生葉倒披針形或狹倒卵形、葉片長8~17cm。寬4~8.5cm,大頭羽狀分裂,裂片4~6對,對生或互生,上部裂片羽狀分裂,下部裂片具不規則粗齒,裂片頂端都具有腺體狀尖頭,葉片上面灰綠色,具灰白斑,幼時有白色短毛,以后無毛,下面具白粉,疏被白色或短柔毛,主脈闊,側脈二叉狀;葉柄長2~12cm,有翅和鞘;上部莖生葉較小,倒卵圓形或三角狀卵形,有柄或無柄,大頭羽狀深裂或羽狀深裂,向上逐漸變小,基部稍抱莖。1~3朵花生于莖頂或分枝上部成聚傘花序;花柄長2~3.5cm,疏被短柔毛。果期無毛,長達8.5cm。萼片2個,綠色,瓢形(長約1.5cm),邊緣膜質,先端延長成距,外面被短柔毛;花瓣4個,黃色,卵圓形或倒卵形,長1.5~2.4cm,寬1.5~2.2cm;雄蕊多數,花絲絲狀,長0.5~0.7cm,化藥矩圓形,長約1.2mm。最后外卷,花粉三溝型;子房圓柱狀,長0.5~0.9cm,密被疣狀突起(短毛),花柱較短,柱頭頭狀2裂,長約1mm。蒴果線形,長7~15cm,粗3~4mm,疏被疣狀突起、粗糙。種子卵球形,黑色,長約0.9~1mm,具網脈。花期3~5月,果期5~7月,染色體2n=12。

本種與紅茂草(禿瘡花)相似,但區別在于莖8~40條,高達80cm,下部莖生葉較長達29cm,花瓣長1.2~2.4cm,蒴果線形,長7~15cm,種子0.9~1cm。與伊犁禿瘡花的區別在于本種莖較高,花萼外被短柔毛,子房密被疣狀突起(短毛),種子卵球形。

(2)生境分布

生于海拔200~300m,分布于河南洛陽郊區孫旗屯鄉以南、洛河以北的廣大丘陵干旱地區。

主站蜘蛛池模板: 米脂县| 汶上县| 金门县| 太保市| 东乡族自治县| 锦屏县| 夏津县| 沙坪坝区| 新竹市| 盐山县| 桂东县| 连江县| 松江区| 昌江| 富蕴县| 岚皋县| 桃江县| 永安市| 西宁市| 赣榆县| 嘉荫县| 曲阳县| 福安市| 高淳县| 普格县| 顺昌县| 汉源县| 泉州市| 渝中区| 渝北区| 日照市| 吉隆县| 荣昌县| 竹山县| 彭水| 井冈山市| 大理市| 晋城| 禹州市| 漠河县| 砚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