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驗之十:如何減少飼料的隱形浪費
飼料的隱形浪費就是那些雖然看不到,卻存在的浪費行為,這種浪費不像其他浪費現象那么明顯,但是往往造成的損失更大,甚至影響養豬場的長遠建設與全面發展。因此,必須引起養豬場經營者的高度重視,從加強飼養管理入手,杜絕飼料的隱形浪費。
一、養豬場容易出現飼料隱形浪費的方面
(一)飼喂不當引起的飼料浪費
一般從豬出生7天開始到出欄上市,針對性地選擇開口料、保育料、小豬料、中豬料、大豬料等。母豬一般視懷孕與否可選擇妊娠母豬料、哺乳母豬料,公豬要使用專門的公豬料。
有些豬場在制訂責任制度時,只考慮到料重比,忽視飼料供應和飼養成本,部分飼養員單純為了追求料重比,采取大豬吃中豬料、中豬吃小豬料、小豬吃乳豬料,不按豬只不同階段飼養標準飼喂,引起飼料浪費。母豬分娩后,沒有采用產前減料、產后逐漸增料的投喂方法,而是盲目增加或減少飼喂量,結果可能引起消化系統疾病,從而造成飼料浪費。一頭豬浪費的數量不大,可是一群豬浪費的數量就大多了。
還有飼喂方法不對,比如夏季沒有少食多餐、選擇在天氣炎熱時投料等飼喂方式都會導致飼料的無形浪費。
(二)飼養技術引起的飼料浪費
(1)不正常的免疫應激可使飼養周期延長3~5天,浪費飼料10千克左右,成本增加30元。
(2)母豬生產繁殖應激導致仔豬初生重小,28日齡斷奶重6~7千克,使飼養周期延長10天,直接浪費飼料20~25千克。
(3)斷奶應激延長飼養周期5天以上,浪費飼料10千克以上。
(4)飲水不足導致飼料利用率比飲水充足時的飼料利用率低1倍左右,無形中造成浪費。
(5)沒有做好防疫工作。在養豬生產中,每年均有相當數量的豬因患慢性疾病和寄生蟲病而造成飼料隱形浪費。
(三)環境因素引起的飼料浪費
(1)沒有做好防鼠、滅鼠工作。據觀察,1只老鼠在倉庫中每年可吃掉飼料12千克以上,污損飼料40千克以上。
(2)沒有做好防霉工作,特別是梅雨季節,部分豬場飼料發霉變質情況時有發生。
(3)飼養環境惡劣,氨氣濃度大、地面潮濕等造成飼料的轉化利用率降低。
(4)飼養密度過大,過于擁擠,容易相互爭斗,嚴重影響日增重;密度過小,會減少爭食,影響采食量和飼料利用率,均可能造成一定的飼料損失。
(5)沒有掌握好正確的出欄時間引起的飼料浪費。
在生長前期(60千克前),骨骼和瘦肉生長較快,飼料利用率高;然后隨著日齡與體重的增加,脂肪生長超過瘦肉,而長1千克脂肪所需的飼料比長1千克瘦肉高2倍多。所以,飼養周期越長,體重越重,飼料利用率則越低。
二、減少飼料隱形浪費的措施
(一)加強豬場人員管理
豬場管理部門要加強對飼料加工和飼養管理人員的技術培訓,掌握豬群不同階段的飼養程序,對豬群進行合理飼喂。在免疫、斷奶、去勢、合群等環節精心組織,避免和減少由此而引起的應激。
(二)加強倉貯管理工作
每種飼料必須注明品種名稱,分別貯藏。倉貯期間要認真做好滅鼠除害工作,減少鼠、蟲害對飼料的污損,并加強飼料的防霉工作。
(三)加強環境監控工作
豬場應保持合理的飼養密度,以創造舒適的環境,避免豬群飼養密度過大引起爭斗,或密度過小造成浪費。做好夏季防暑降溫及冬季防寒保暖工作,同時在豬舍內噴撒護舍安,起到抑菌、降氨、干燥、促生長的作用,為豬只正常生長發育提供適宜的環境條件。
(四)搞好防疫和驅蟲工作
特別是要做好國家規定的強制免疫工作,以最大限度地減少發病率。有計劃地進行免疫和定期驅蟲,保證豬的健康生長,以提高飼料的利用率。對無利用價值的各類豬只應及時淘汰處理,以免造成飼料浪費。
(五)掌握正確的出欄時間
要根據各自豬群品種的特點、豬價變化的規律、市場需求的變化等各方面的因素,適當地予以調整,減少飼料的浪費,節省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