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油天然氣的開發與利用
- 杜國敏 徐舜華
- 8842字
- 2019-11-15 19:44:51
1.2 我國油氣能源形勢分析
1.2.1 能源總體形勢和需求預測
(1)能源消費和生產總量持續增長,人均水平遠低于歐美發達國家
2013年,我國能源消費總量37.5億噸標準煤,一次能源產量34億噸標準煤,分別較2012年增長3.7%和2.5%。從1993~2013年的20年間,我國一次能源生產年均增速5.8%,2013年一次能源生產總量比1993年增長了2倍;一次能源消費年均增速達到了6%,2013年能源消費總量比1993年增長了2.2倍。我國從1992年開始成為能源凈進口國,并于2009年起成為全球第一大能源消費國。2007年我國能源對外依存度一度達到11.8%的歷史最高位,2011年降至9.3%,見圖1-23。

圖1-23 我國一次能源消費及生產情況(1993~2013年)
(數據來源:《中國統計年鑒》,2014)
根據我國國家統計局數據,2013年我國人均一次能源生產量2.5噸標準煤、人均能源消費量2.8噸標準煤,分別比上年增長1.7%和2.9%。若按照BP全球一次能源統計和維基百科人口統計口徑,2013年我國人均能源消費量為2.1噸油當量,約為美國人均能源消費量的1/4,約為德國、日本和法國的1/2,略高于世界人均能源消費平均水平,見圖1-24。

圖1-24 世界及主要國家人均能源消費量
(數據來源:BP《世界能源統計年鑒》,2014;維基百科)
(2)能源效率不斷提高,但與發達國家和地區相比還有較大差距
2013年,我國單位GDP能耗降至1.10噸標準煤/萬元(2000年不變價格),同比2012年下降3.7%,自2000年的十多年間下降了25%,能源效率得到較大幅度提高,見圖1-25。

圖1-25 我國能源消費量及單位GDP能耗(2000~2013年)
(數據來源:《中國統計年鑒》,2014)
按照世界銀行和BP的統計口徑,2013年我國單位GDP能耗為3.09噸油當量/萬美元,約為世界平均水平1.75噸油當量/萬美元的1.8倍,約為OECD成員國平均能耗1.17噸油當量/萬美元的3.2倍,約為歐盟0.97噸油當量/萬美元的3.2倍,約為美國1.35噸油當量/萬美元的2.3倍,我國能耗水平與發達國家還有較大差距。
(3)能源結構仍以化石能源為主,可再生能源所占比重持續上升
我國以化石能源為主體,特別是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在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不會發生改變,這是我國以煤為主的資源稟賦所決定的。2011年,我國煤炭、原油兩大化石能源生產量、消費量均占全國總量的87%。
其中,1978年以來,我國煤炭生產占能源生產總量的比重在69.4%~77.8%之間,煤炭消費占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也高達66.0%~76.2%,2011年煤炭生產比重達到1978年以來的最高值為77.8%,2013年煤炭消費比重是1978年以來的最低值為66.0%。原油生產量占全國能源生產總量的比重一直呈下降趨勢,已由1978年的23.7%下降到了2013年的8.9%;但石油消費量占全國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則介于16.6%~22.7%上下波動,見表1-6、表1-7。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強調能源開發以電力為中心,以煤炭為基礎,積極開發石油、天然氣,大力發展水電,穩步發展核電的能源可持續發展思路,能源結構優化成果顯著,低碳化和清潔化的能源結構趨勢日漸明顯,天然氣、核電、水電和風電等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所占比重呈持續上升趨勢。
其中,我國天然氣生產占全國能源生產總量比重已由1978年的2.9%上升至2013年的4.6%,天然氣消費比重則由1978年的3.2%上升至2013年5.8%。水電、核電和風電占全國能源生產總量的比重由1978年的3.1%上升至2013年的10.9%,上升了7.8個百分點;消費比重則由1978年的3.4%上升至2013年的9.8%,上升了6.4個百分點,見表1-6、表1-7。
表1-6 我國能源生產總量及能源結構(1978~2013年)

注:數據來源:《中國統計年鑒》,2014。
表1-7 我國能源消費總量及能源結構(1978~2013年)

注:數據來源:《中國統計年鑒》,2014。
(4)預計到2030年我國一次能源需求將達到50億~55億噸標準煤
通過對《2030年國家能源戰略研究》項目組、國家發改委能源所、IEA(國際能源署)、EIA(美國能源署)、BP(英國石油公司)、IEEJ(日本電氣工程師學會)等國內外主要機構近年來對我國未來經濟社會發展及能源需求展望預測結果的對比分析,國內外研究機構的預測結果差別較大。
整體而言,《2030年國家能源戰略研究》項目組、國家發改委能源所、IEA預測結果大致相當,預計未來20年,我國GDP仍將保持較快增長,年均增速約6.5%~7%,一次能源消費年均增速約2.5%~3.1%,預計2030年我國一次能源消費量將達到50億~55億噸標準煤。BP、EIA對我國GDP和一次能源需求預測相對偏樂觀,預計到2030年我國一次能源消費總量將超過63億噸標準煤;而IEEJ對我國一次能源需求預測則相對偏保守,預計到2030年我國一次能源消費總量將近45億噸標準煤,這可能與其研究時點剛好處于2008年金融危機開始蔓延對未來經濟預期不樂觀有關,見表1-8、表1-9。
表1-8 國內外機構對我國GDP增長率預測結果

注:數據來源:IEA 2011,EIA 2011,BP 2012,《2030年國家能源戰略研究》。
表1-9 國內外機構對我國一次能源消費總量預測結果

注:數據來源:IEA 2011,EIA 2011,BP 2012,《2030年國家能源戰略研究》。
根據《2030年國家能源戰略研究》項目組預測結果,預計到2030年我國一次能源需求中,煤炭需求占比49.7%,比2010年下降18.3個百分點;石油需求占比19.5%,與1990~2010年的平均占比相當;天然氣需求占比9.5%,比2010年上升5.1個百分點;水電、核電、風電等其他可再生能源需求占比將得到大幅提高,預計將由2010年8.6%上升至21.3%,上升12.7個百分點。分部門分析能源需求結構,預計到2030年我國第三產業和生活用能能源需求占比將有所提升,第一、第二產業能源需求占比將下降,具體為2030年第一產業占比2.3%、第二產業占比58.1%、第三產業占比25.2%、生活用能占比14.4%,見圖1-26。

圖1-26 2030年我國一次能源需求結構及分部門能源需求結構
(數據來源:《2030年國家能源戰略研究》)
1.2.2 油氣形勢和需求預測
(1)常規石油資源仍有較大勘探潛力,非常規石油具備商業開發資源基礎
我國常規石油資源總量比較豐富,勘探仍有較大潛力。2003年以來,國土資源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及財政部聯合開展了新一輪全國油氣資源評價,評價結果表明:截至2005年底,我國常規石油地質資源量765 億噸,可采資源量212 億噸(不包括南海南部海域,下同),勘探進入中期。
2008 年以來,國土資源部又組織石油公司對我國資源量變化較大的6個盆地開展了動態評價,評價結果表明:截至2010年底,我國常規石油地質資源量881 億噸,可采資源量233 億噸,石油地質資源量增長15%。其中,渤海灣中深層取得重大突破,石油地質資源量由225 億噸增加到277 億噸,可采資源量由55 億噸增加到66 億噸;鄂爾多斯盆地低滲、特低滲儲層開發技術的進步使得資源領域進一步拓展,石油地質資源量由74 億噸增加到129 億噸,可采資源量由17億噸增加到25 億噸。“十一五”期間,石油勘查年均新增地質儲量11.5億噸,合計新增57.5 億噸,比“十五”期間增長15.4%,如圖1-27所示;其中,累計新增地質儲量超過1 億噸的油田有7個,其中塔河油田和華慶油田新增地質儲量超過5 億噸,見表1-10所示。

圖1-27 “十一五”以來我國分年石油新增地質儲量
(數據來源:中國國土資源部)
表1-10 “十一五”期間我國油田重大發現

注:數據來源:中國國土資源部。
2011年國務院辦公廳發布《找礦突破戰略行動綱要(2010~2020)》,把地質找礦上升為國家戰略,立足國內提高資源保障能力,以資源可持續利用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十二五”前兩年,資源勘查取得顯著成果,石油新增探明儲量28.6億噸,如圖1-27所示。其中,勘查新增地質儲量超億噸的油田有6個,分別為鄂爾多斯盆地姬塬油田、安塞油田、靖安油田、紅河油田、塔里木盆地哈拉哈塘油田、渤海灣盆地蓬萊9-1油田。截至2012年底,中國累計探明油田673個,累計探明石油地質儲量341萬噸。
我國常規石油剩余可采儲量持續上升。從2002年到2012年,我國石油剩余可采儲量由24.2億噸增至33.3億噸,增長了37.3%,年均增速為3.6% ,如圖1-28所示,按照2012年產量測算,儲采比為16.1年。

圖1-28 我國石油剩余可采儲量及增速(2002~2012年)
(數據來源:中國國家統計局)
我國非常規石油資源主要包括油頁巖和油砂,目前開發和利用規模不大、程度不高。其中:
油頁巖資源較為豐富,具有商業開發利用的資源基礎。根據新一輪全國油頁巖資源評價結果,全國油頁巖地質資源量7199億噸、技術可采資源量2432億噸,折合成頁巖油地質資源量476 億噸,可回收頁巖油120 億噸,僅次于美國居世界第二位。我國油頁巖資源分布廣泛,全國20個省和自治區的47個盆地均有分布,但其中松遼、鄂爾多斯等7個盆地集中了全國近96%的油頁巖資源;資源品味以介于5%~10%含油率為主,將近占總可回收頁巖油資源量的40%;深度分布上以0~500m為主,約占全國頁巖油地質資源量的70%。
我國油砂資源具有一定潛力,但品位低、分布散。根據新一輪全國油頁巖資源評價結果,全國24個盆地共有油砂油地質資源量60 億噸,可采資源量23 億噸。其中,約88%的可采資源分布在準格爾、塔里木等7個盆地中。我國油砂資源品位低,低含油率的油砂資源所占比例較多,含油率介于3%~10%的可采資源量占到了98%;油砂深度分布上,0~100m、100~500m兩個深度的油砂油可采資源量約各占一半。
(2)石油對外依存度不斷提高,原油進口來源趨于多元化
從2000年到2013年,我國原油產量從1.63億噸增至2.09億噸,增長了28%,年均增速為2.3%,2013年原油產量位居世界第四位,僅次于沙特阿拉伯、俄羅斯和美國。期間,我國原油消費量從2.12億噸增至4.87億噸,增長了129%,年均增速高達7.8%,消費量僅次于美國位居世界第二位。原油產量增速低于原油消費增速,我國大量石油依托進口,自1993年成為石油進口國、1996年成為原油進口國以來,原油對外依存度已由2000年的23%提升至2013年的57%,對外依存度不斷提高,如圖1-29所示。

圖1-29 我國原油產量、消費量和對外依存度(2000~2013年)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
從我國石油安全的角度出發,我國原油進口來源逐步趨于多元化。2013年中國傳統上主要的供應商大致與2012年持平,位居前10的中國原油進口國依次為:沙特阿拉伯(沙特)、安哥拉、阿曼、俄羅斯、伊拉克、伊朗、委內瑞拉、哈薩克斯坦、阿拉伯聯合酋長國(阿聯酋)、科威特,其中從沙特進口了5390萬噸、安哥拉4000萬噸、阿曼2547萬噸、俄羅斯2435萬噸。如圖1-30所示。

圖1-30 2008年與2013年我國原油進口來源對比
(數據來源:中國海關總署)
在2013年中緬油氣管道啟動之后,中國西北、西南、東北以及東南沿海四大能源進口通道戰略布局基本成型,未來隨著中國與非洲、俄羅斯、委內瑞拉等國家和地區的合作,以及國內非常規油氣資源的開發,中國能源安全問題將得到進一步保障。據普氏能源資訊統計,2013年來自中東的原油進口增長了8.6%,達到1.4654億噸,占到了總進口量的52%;來自拉美和非洲的原油基本穩定在2770萬噸、6424萬噸;購買自亞太的原油則下降了17%,至644萬噸。其中,由于伊拉克石油產量增加且向亞洲買家提供的原油報價下滑,來自伊拉克的進口同比上年大漲了50%,達2351萬噸,成為2013年度增幅最大的原油進口。此外中國從阿曼的進口量則較2012年增長了30%,達到2547萬噸;從阿聯酋進口量較2012年增長了18%,達到1028萬噸;從哈薩克斯坦進口量增長了12%,至1198萬噸。
(3)預計到2030年我國石油需求將達到6.8億~7.9億噸
通過對《2030年國家能源戰略研究》項目組、IEA(國際能源署)、EIA(美國能源署)等國內外主要機構近年來對我國未來石油需求預測的對比分析,IEA 2011年預測結果比《2030年國家能源戰略研究》項目組2010年的預測結果低5000萬~7000萬噸,估計這與近兩年我國經濟結構轉型、經濟增速放緩預期更強烈有關;而EIA(美國能源署)的2011年預測結果比《2030年國家能源戰略研究》項目組預測高出8000萬噸。
按照《2030年國家能源戰略研究》項目組預測結果,預計到2030年,我國石油需求基準方案為7.4億噸,低方案為6.8億噸,高方案為7.9億噸,見表1-11所示。
表1-11 國內外主要機構對我國石油需求預測

(4)天然氣資源勘探尚處早期,資源儲量呈快速增長勢頭
我國常規天然氣儲量呈現快速增長勢頭,但勘探程度不高,大體相當于美國相當儲量快速增長階段的初期。根據2003年新一輪全國油氣資源評價,截至2005年底,我國天然氣地質資源量35 萬億立方米,可采資源量22 萬億立方米,勘探處于早期。
根據2008年國土資源部組織石油公司開展的動態評價顯示,截至2010年底,我國天然氣地質資源量52 萬億立方米,可采資源量32 萬億立方米,天然氣地質資源量增長49%,鄂爾多斯、四川盆地增加較多。其中,鄂爾多斯盆地致密砂巖氣開發技術的進步使得天然氣地質資源量由4.7 萬億立方米增加到15.2 萬億立方米,可采資源量由2.9 萬億立方米增加到8.9 萬億立方米。四川盆地天然氣勘查獲得重要成果,天然氣地質資源量由5.4 萬億立方米增加到9.3 萬億立方米,可采資源量由3.4 萬億立方米增加到5.8 萬億立方米。
“八五”至“十一五”期間,我國常規天然氣儲量快速增長,四個五年間分別新增天然氣探明地質儲量0.7萬億立方米、1.16萬億立方米、2.54萬億立方米和3.12萬億立方米,如圖1-31所示。特別是“十一五”以來,發現新增地質儲量超過千億立方米的氣田10 個,見表1-12。其中,“十五”已有重大進展的普光氣田又新增近1500 億立方米的地質儲量,使海相碳酸鹽巖天然氣勘探跨上了新臺階;同時,四川盆地陸相深層上三疊統須家河組天然氣勘探也在川中廣安、重慶合川等區塊新增3500億立方米的地質儲量,呈現廣泛含氣的局面。另外,鄂爾多斯盆地蘇里格氣田擴邊勘探成果大,新增超過地質儲量5000 億立方米;此外新疆塔中、克拉美麗,黑龍江徐深等多地呈現了千億立方米規模的局面。

圖1-31 “六五”以來我國新增天然氣地質儲量
(數據來源:中國國土資源部)
表1-12 “十一五”期間我國天然氣田重大發現

注:數據來源:中國國土資源部。
“十二五”前兩年,天然氣資源勘查取得顯著成果,新增天然氣探明地質儲量16835億立方米,年均增長8418億立方米。其中,勘查新增地質儲量超千立方米的氣田有4個,分別為鄂爾多斯盆地蘇格里氣田、靖邊氣田、四川盆地元壩氣田、成都氣田。截至2012年底,中國累計探明氣田247個,累計探明天然氣地質儲量10.8萬億立方米。
我國常規天然氣剩余可采儲量也呈持續上升態勢。從2002年到2012年,我國天然氣剩余可采儲量由2.02萬億立方米增至4.38萬億立方米,翻了一番,年均增速達到9.0%,如圖1-32所示。按照2012年我國天然氣產量測算,儲采比為40.8年。

圖1-32 我國天然氣剩余可采儲量及增速(2002~2012年)
(數據來源:中國國家統計局)
2006年,山西沁水盆地建成煤層氣產能4億立方米,標志著我國以煤層氣為代表的非常規天然氣勘探進入初期階段。根據新一輪資源評價結果顯示,我國2000m以淺的煤層氣地質資源量為37萬億立方米,可采資源量為11萬億立方米,名列世界第三,但目前勘探程度很低,煤層氣探明儲量僅占資源量的0.3%。
(5)天然氣產量和消費量快速增長,天然氣進口來源
2000年以來,我國天然氣市場進入快速發展時期。從2000年到2013年,我國天然氣產量從272億立方米增至1170億立方米,并于2011年首次突破1000億立方米大關,年均增速達14.2%,2013年天然氣產量位居世界第六位,僅次于美國、俄羅斯、伊朗、卡塔爾和加拿大。期間,我國天然氣消費量從245億立方米增至1676億立方米,并于2010年首次超過1000億立方米大關,年均增速高達19.1%,成為世界第四大天然氣消費國,僅次于美國、俄羅斯和伊朗。2006年我國開始進口天然氣,進口量從9.4億立方米增至2013年530億立方米,年均增速高達124%,天然氣對外依存度也由2006年的2%提升至2013年的31%,見圖1-33。

圖1-33 我國天然氣產量、消費量和對外依存度(2000~2013年)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
城市燃氣是拉動我國天然氣消費增長的主要動力。2000年以來,我國天然氣消費結構向多元化發展,城市燃氣成為增長最快的用氣部門。2000~2013年,我國城市燃氣消費量由43億立方米增至687億立方米,占消費總量的比重由18%上升至41%;工業燃料用氣由101億立方米增至469億立方米,所占比重由41%降至28%;發電用氣由10億立方米增至302億立方米,所占比重由4%上升至18%;化工用氣量由91億立方米增至218億立方米,所占比重由37%下降至13%,如圖1-34所示。

圖1-34 2000年與2013年我國天然氣消費結構對比
(數據來源:《2013年國內外油氣行業發展報告》)
我國天然氣進口分為管道氣進口和LNG進口兩種方式。其中,管道氣進口目前主要以2009年底建成的中亞天然氣管道為主,2010年進口量為44億立方米,2011年快速增加至144億立方米,2012年快速增加至228億立方米,2013年快速增加至280億立方米,未來中亞管道進口量還將繼續上升;2008年啟動建設的中緬天然氣管道進展順利,2013年7月建成投產;中俄管道天然氣進口談判繼續推進,中亞、中俄、中緬三大管道氣進口實現了我國管道天然氣進口的多元化。
目前我國LNG進口主要來自卡塔爾、澳大利亞、印度尼西亞和馬來西亞的合同氣,以及也門、埃及、尼日利亞等國的現貨氣,現貨進口量約占我國LNG進口總量的13%。2013年,我國沿海建成LNG接收站9座,投用LNG接收站7座。其中廣東大鵬LNG接收站進口量最大達到610萬噸,占LNG進口總量的34%;福建莆田LNG接收站進口量約320萬噸,占18%;江蘇如東LNG接收站進口量304萬噸,占17%;上海洋山LNG接收站進口量為270萬噸,占15%;大連LNG接收站進口量約189萬噸;寧波LNG接收站進口量約90萬噸;2013年投用的曹妃甸LNG接收站進口量約8萬噸。
(6)預計到2030年我國天然氣需求將達4000億立方米左右
通過對《2030年國家能源戰略研究》項目組、IEA(國際能源署)、EIA(美國能源署)等國內外主要機構近年來對我國未來天然氣需求預測的對比分析,其中,IEA的基準情景預測結果大幅低于另外兩家機構的預測結果,差距超過1000億立方米;而IEA的三種情景預測結果范圍較窄,預計2030年中國天然氣需求最高不超過4200億立方米;而國內《2030年國家能源戰略研究》項目組預測結果低方案與高方案范圍較寬,中間值大體為4000億立方米左右。
按照《2030年國家能源戰略研究》項目組預測結果,預計到2030年,我國天然氣需求基準方案為3900億立方米,低方案為3300億立方米,高方案為4400億立方米,見表1-13。
表1-13 國內外主要機構對我國天然氣需求預測

1.2.3 我國石油天然氣可持續發展面臨的問題和挑戰
(1)國內油氣供給難以滿足需求,對外依存度越來越大
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石油勘探進入穩定發展階段,天然氣勘探進入快速發展階段,平均每年新增探明石油可采儲量1.5億噸以上、新增探明天然氣可采儲量2000億立方米以上。近年來,由于油氣價格一直維持在較高水平,石油
企業投入了更多資金進行油氣勘探開發,每年新增儲量仍有上升的趨勢。油氣儲量增長帶動了油氣產量的持續增長,從1990年到2013年,全國原油產量年均增速2.0%、天然氣產量年均增速達10.2%,我國石油天然氣工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
但是,石油天然氣工業的快速發展趕不上我國國民經濟的高速增長。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國民經濟保持持續高速增長,帶動油氣需求的急劇上升。從1993年開始我國成為石油凈進口國,從1996年開始我國成為原油凈進口國,從2006年開始我國成為天然氣凈進口國,并且原油對外依存度已由2000年的23%上升至2013年的57%,天然氣對外依存度已由2006年的2%上升至2013年的31%,我國對國外油氣資源的依賴程度日益擴大。1990~2013年我國原油需求年均增速達到7.0%、天然氣需求年均增速達到12.1%,均高于國內油氣產量的增長速度,產量與消費量的差距越來越大。特別是從2009年起,我國進口原油1.92億噸,已超過國內原油產量,原油對外依存度已突破50%。未來隨著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油氣需求將會進一步增加,預計到2030年我國石油需求缺口將達到5億噸左右,石油對外依存度將達到70%左右;天然氣需求缺口將超過1000億立方米,天然氣對外依存度將接近30%。
(2)國內油氣勘探開發難度越來越大,長期增儲上產或穩產面臨嚴峻挑戰
我國從20世紀90年代起,油氣勘探整體進入以巖性油氣藏為主的階段。這意味著油氣資源尋找難度、勘探難度加大。因為巖性油氣藏其形態不規則、分布無規律、識別難,勘探技術難度大于傳統的構造油氣藏;且儲集層孔隙度、滲透率較低,而孔隙度的大小決定了儲集層儲集油氣資源的數量,滲透率的高低決定了油氣運移的效率和最終產能。
“十五”以來新區儲量構成與“九五”相比發生了很大變化,隨著勘探進入隱蔽和碳酸鹽油氣藏勘探階段,新增探明儲量品位發生了變化,低滲透、稠油、特殊巖性油藏等高難度開發油藏儲量比例逐漸增加。中石化的低滲、稠油、特殊巖性三類油藏新建產能動用儲量比例由“九五”的51.1%上升到“十五”期間的70.1%,產能比例由44.7%上升到66.1%。新增儲量品位變差,將進一步增加產能建設的難度。東部油田新增儲量規模比較小、埋藏變深、品位變差,受儲量品位的影響,新區產量達產率會進一步降低。西部新區井深、產量低、效益差、環境差,會進一步增加產能建設的難度、影響產能建設的節奏。經過多年勘探,比較容易發現的高品質石油資源大部分已經找到,剩余的待發現石油資源主要分布在沙漠、戈壁、黃土塬和海上深水區等地理條件復雜的地區,以及低滲透、裂縫等非均質儲層中,未來的勘探開發難度更大。
老油田總體已經進入開發后期,產量遞減不可避免。截至2005年底,全國已動用可采儲量的采出程度為73%,油田生產綜合含水84.1%。全國已開發油田尚有剩余可采儲量16.7億噸,儲采比為9.2年。上述表明,全國主力油田大多已經入“高含水和高采出程度”的“雙高” 開采階段。根據國內外主要油田的開發歷程,當可采儲量采出程度超過50%以后,產量會出現遞減。統計我國已開發主力油田的情況,可采儲量采出程度大于60%的油田共有可采儲量46.9億噸,占動用可采儲量84%,年產油1.21億噸,占全國石油產量的72%;含水超過60%的高含水油田共有可采儲量47.4億噸,占動用可采儲量的85%,年產原油1.19億噸,占全國石油產量的71%。因此,我國已經入“雙高”開采階段的主力油田目前已進入產量遞減階段。如果沒有相當多的新儲量投入,全國石油產量的穩產和增產面臨嚴峻挑戰。
(3)非常規油氣資源開采還存在經濟效益差、關鍵技術有待攻關等問題
盡管近年來我國已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加強非常油氣資源的開發利用研究,但相對于常規油氣資源而言,我國非常規油氣資源開采還存在開采難度大、經濟效益差、關鍵技術有待攻關等問題。
例如,目前我國油砂開采技術只局限于分離實驗,還沒有進行礦場的小試、中試,開采方面的知識還只局限于國外的文獻調研。而且,中國的地質條件與國外不一樣,開采方式、方法必然也會有所差異。要想對中國油砂進行有效開采并形成系列成熟技術,目前必須進一步加大投入,整合力量,進行油砂開采、分離的系列技術研究。另外,我國煤層氣開采也存在三大技術難題:一是煤層氣地質選區和高產富集區預測技術;二是煤層氣低成本開發鉆完井技術;三是煤層氣壓裂、排采工藝技術,煤層氣產業要提高效益首先要提高單井產量,而有效的壓裂方式和排采工藝目前還只是探索階段。
非常規油氣資源生產一般耗能大、耗水量大、成本高。據統計,生產1t非常規石油平均需要消耗能源0.4噸油當量左右,消耗水大約3t,因此在水資源稀缺的地方難以大規模開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