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章 農業廢棄物資源化綜合利用概述本章內容由陳維春起草、朱建國修改.

第一節 農業廢棄物資源化綜合利用的概念及其歷史發展

一、農業廢棄物資源化綜合利用的概念

(一)自然資源的概念與分類

1.自然資源的概念

《辭海》對“自然資源”概念定義如下:自然資源“一般指天然存在的并有利用價值自然物,如土地、礦藏、氣候、水利、生物、海洋等資源。是生產的原料來源和布局場所”。《辭?!?下).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9:4962.《環境科學大辭典》將自然資源定義為,“在一定的技術經濟條件下,自然界中對人類有用的一切物質和能量,如土、水、氣、森林、草原、野生動植物等”。《環境科學大辭典》.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1991:871.《中國百科大辭典》引用了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給出的自然資源如下定義:《現代科學技術知識詞典》將自然資源定義為“自然環境中與人類社會發展有關的、能被用來產生使用價值并影響勞動生產率的自然諸要素。包括有形的土地、水體、動植物、礦產和無形的光、熱等資源”。《現代科學技術知識詞典》第三版(下卷).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2744.《中國大百科全書》對自然資源定義為“自然生成、以自然狀態存在、主要受自然規律支配的資源。從其自身的更新速度可分為可更新資源和不可更新資源;從自然形態角度可分為土地與土壤資源、礦產資源、生物資源、水資源、能源資源、環境資源等”。《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二版簡明版).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11:9-544.聯合國出版的文獻將自然資源解釋為:人在其自然環境中發現的各種成分,只要它能以任何方式為人提供福利的都屬于自然資源;也即自然資源包括了地球上及其周圍空間范圍內的一切要素,它既包括地球天體形成過程中生成的各種無生命物理成分,如礦物、巖石;又包括地球演化過程中生成的各種有機或無機產物,如植物、動物、水、空氣、土壤、化石,以及地形、景觀等。曹明德.環境與資源保護法[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203.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將自然資源定義為:即“在一定的時間、地點條件下,能夠產生經濟價值,以提高人類當前和未來福利的自然環境因素和條件。通常包括礦物資源、土地資源、水資源、氣候資源與生物資源等。自然資源僅為相對概念,隨社會生產力水平的提高與科學技術進步,部分自然條件可轉換為自然資源”;同時該定義還按照自然資源的可再生性,將自然資源劃分為“可再生自然資源”、“可更新自然資源”和“不可再生自然資源”。《中國百科大辭典》.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9:7163.從自然資源保護與可再生利用的角度考慮,本書作者認為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的上述定義,比較全面準確地概括了“自然資源”的定義,它既強調了自然資源與時間和技術之間的關聯性,也強調了自然資源的經濟價值,即自然資源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可以無償獲取的無價物,而是具有經濟價值和生態價值的有限資源。其中,許多自然資源是我們生存所必不可少的,而其他自然資源則用于滿足我們的種種需求和愿望。

由此可見,自然資源就是自然界中存在的可供人類利用的一切物質和能量的總稱。自然資源種類會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和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而變得越來越多。原來自然界中對人類無用(即暫時沒有發現其用途)的物質也可以變成有用的資源。例如,遠古時代人類不知道煤有用,后來知道煤可以用作燃料,現在還可以從中提取多種化工原料,成為重要的自然資源;又例如,石器時代的人們尚未發現鐵礦及鐵元素的用途,故而使用經過精心打磨的石器作為狩獵或農耕工具,但當發現鐵礦及鐵的冶煉方法后,就此改變了人類的農業生產方式。自然資源是社會財富的根本來源,也是人類社會存在和賴以發展的最基本條件之一。

2.自然資源的分類

自然資源可以依據不同標準、不同目的,進行不同的分類。

(1)根據物質組成成分不同,可以劃分為:生物資源與非生物資源。

① 生物資源。生物資源是指從生物圈中可獲取的動植物及微生物資源。包括林木、谷物、各類水果或堅果、野生動物或鳥類、食用菌類、藥用植物、魚類及其他海洋生物。

② 非生物資源。非生物資源指由非生命物質構成的資源。例如,土地、水、空氣、土壤,以及煤炭、石油以及含有金、銀、銅、鐵、砷等礦物質金屬的各類礦物質資源。

(2)根據實際利用情況不同,可以劃分為潛在資源和現實資源。

① 潛在資源。潛在資源是指那些存在于某一區域,以當前技術條件或發展水平暫時無法利用,但將來經濟發達或技術提高后有可能開發利用的資源。例如,因采掘、收集、冶煉、分離、運輸等現實條件尚不具備使用能力,但未來條件成熟有可能被人類所利用的自然資源,即可定義為潛在資源。

② 現實資源?,F實資源是指那些經過勘探,數量和質量已經確定,且當前正在使用的資源。例如,已從地下開采的銅、鐵、金等各類礦質資源,或石油、煤炭、天然氣等化石能源,或可以采集、捕獲的林木、谷物、魚類、獸類等動植物資源。自然資源的開發,如木材加工,取決于現有的技術以及所涉及的成本。

在現實資源之中,可以采用現有技術加以開發且有利可圖的部分稱為資源儲備。

(3)根據可再生性的不同,可將自然資源劃分為可再生資源與不可再生資源。

① 可再生資源??稍偕Y源是指那些易于再生或復制的資源。比如,空氣、水及生物等。其中,有一些資源,如陽光、空氣和風等,是持續可用的,其數量并不受人類消耗的影響。許多可再生資源可以因人類的使用而耗盡,但還可能會得以再生,從而以一定的流量維持下去。農作物之類可再生資源的補充時間較短;水之類的其他可再生資源則要花費相對較長的時間,而森林之類的其他可再生資源則需要更長的時間。

② 不可再生資源。不可再生資源是指人類目前可以利用,但需要相當長的地質時期才能形成的自然資源。礦質資源或化石能源就歸此類。此類資源的形成過程相當緩慢,少則數千萬年,多則上億年。其形成必須有適宜的地質條件或地質過程。這類資源一旦耗盡,就無法再生。其中,金屬礦物可以循環利用,而礦物和化石卻無法實現循環利用。因此,人們將上述資源稱為不可再生資源。

(二)資源、資源化和綜合利用的概念

1.資源與再生資源的概念

資源是指任何一種有形或者無形、可利用性有限的物體,或者是任何有助于維持生計的事物。資源對于人類來說非常重要,因此我們將某些信息價值與其聯系在一起。動植物及礦產資源因可用于生產商品,而具有了經濟價值;森林、山脈等自然資源的俊秀之姿,使其具有了審美價值;大自然對居民的饋贈,或者不同人群對資源歸屬的分配,諸如土地資源或水資源等,又是其具有了法律意義;此外,人類社會的延續對資源的持續性需求,使資源還具有了倫理價值——人類為了后世子孫的延續與繁榮,使得保護和保留這些資源,成為人類的道德上的責任和義務。

我們認為,資源包括自然資源,但絕非僅包括自然資源。很多自然資源被人類作為原材料使用之后,留下了某些原所有人或持有人無法利用的廢棄物。這些廢棄物在其他地方或其他人那里仍然具有資源的某種特性,即具有可以用作原材料或替代資源的特點。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廢棄物是“放錯了地方的資源”。這也是廢棄物資源化的基礎和前提條件。

我國2006年頒布的《再生資源回收管理辦法》對再生資源進行了界定。該法規定,再生資源是指在社會生產和生活消費過程中產生的,已經失去原有全部或部分使用價值,經過回收、加工處理,能夠使其重新獲得使用價值的各種廢棄物。再生資源與可再生資源既有共性,又有區別。共性在于兩者都是可以循環地被人類所利用;區別在于再生資源主要指已被廢棄的物質或能量可以通過人工手段再生利用,而可再生資源則是指通過自然循環規律可以無限循環的自然資源。所以,可再生資源屬于一次性資源,而再生資源屬于二次性資源。

2.資源化的概念

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農業廢棄物產出量最大的國家之一,而絕大多數農業廢棄物沒有被作為一種資源利用,隨意丟棄或者排放到環境中,使一部分“資源”變為“污染源”,對生態環境造成了極大的影響。從資源經濟學的角度來看,農業廢棄物本身就是某種物質和能量的載體,是一種特殊形態的農業資源,是農業生產和農村居民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種非產品產出。從廢棄物再利用和循環經濟角度出發,資源化是指對已經成為廢棄物的各種物質采取措施,進行回收、加工、循環利用、交換等方式,對廢棄物進行利用,使其轉化為可利用的二次原料或再生資源。

我國2008年《循環經濟促進法》對資源化的定義是,將廢棄物直接作為原料進行利用或者對廢棄物進行再生利用。2012年科技部、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環境保護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商務部和中國科學院聯合發布的《廢物資源化科技工程“十二五”專項規劃》中對廢棄物資源化作出了更詳細的界定。該規劃認為,廢棄物資源化通常指已退出生產環節或消費領域的固體物質;通過技術、經濟手段與管理措施,在實現無害化處置和減少污染物排放的同時,回收大量有價物質,提高廢棄物綜合利用率,具有公益性和經濟性的雙重特性。

3.農業廢棄物資源化綜合利用

綜合利用指對自然資源、原材料效能的多方面利用,或制成多種產品以及利用各種廢棄物制造和提取多種產品的活動。資源化綜合利用主要是針對各種各樣被原所有人或持有人拋棄的廢棄物,通過回收、加工、循環利用、交換等方式,將其視為原料或替代資源而進行多重利用的活動。1996年,國務院印發的《國務院批轉國家經貿委等部門關于進一步開展資源綜合利用的意見》(國發[1996]36號)對資源綜合利用的范圍進行了界定。該意見規定,資源綜合利用主要包括:在礦產資源開采過程中對共生、伴生礦進行綜合開發與合理利用;對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渣、廢水(液)、廢氣、余熱、余壓等進行回收和合理利用;對社會生產和消費過程中產生的各種廢舊物資進行回收和再生利用。

農業廢棄物資源化綜合利用則是針對農業廢棄物這種特定的廢棄物種類,通過回收、加工、循環利用、交換等方式,對其進行多重利用的活動。它既包括對農產品生產、加工過程中產生的廢渣、廢水(液)、廢氣、余熱、余壓等進行回收和合理利用;也包括對農業生產和消費過程中產生的各種廢舊物資進行回收和再生利用。例如,利用制糖廢渣、濾泥、廢糖蜜生產的電力、造紙原料、建材產品、酒精、飼料、肥料、賴氨酸、檸檬酸、核甘酸、木糖,利用畜禽養殖污水生產的肥料、建材產品、沼氣、電力、熱力及燃料,利用農作物秸稈生產氨化飼料、壓縮燃料、建筑材料、手工藝術品原料等。

(三)農業廢棄物資源化綜合利用的意義

作為一個人口大國、農業大國和經濟高速發展的發展中國家,資源匱乏已經成為我國未來經濟發展的瓶頸。因此,如何最大化地對農業廢棄物予以資源化綜合利用,化解資源瓶頸是我們亟待解決的問題。所以,可再生的農業廢棄物的資源化再利用與綜合利用不僅具有理論意義,更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這也是人類應對資源消耗日益增長的明智之舉。

1.“變廢為寶”有利于滿足居民日益增長的消費與需求

當我們把自然資源的儲量、原料、消費增長與人口增長的壓力以及能源等全部加起來考慮時,我們不知道是否有足夠的自然資源滿足我們人類日益增長的各種需要。事實上,在提出任何合理答案之前,我們應對三個因素進行某種估計,即人口增加的可能規模、人類各種消費的可能數量以及原料和能源可供利用的經濟價值。原料的使用量,取決于人口的數量和消費要求。由于生物圈的自然資源是有限的,而人口的幾何級數增長卻似乎是無限的,除非人類遭遇大量的饑荒與死亡;否則人類社會對資源的需求量將會是無限增長。

我國自然資源雖然很豐富,但人均占有量少,開發利用效率低,浪費大,導致了嚴重的生態環境惡化和自然資源危機。特別是我國目前正處于經濟快速發展時期,自然資源的消耗速度比過去還會加快,帶來的自然資源危機和生態環境問題會更加嚴峻。許多地區森林草原植被破壞、亂占耕地、亂墾濕地、盲目開礦、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和鹽堿化、水源缺乏、大氣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生物資源過量消耗、地下水位嚴重下降等情況,至今不僅沒有得到有效控制和防治,局部地區還有繼續惡化的趨勢。我國的國民生產總值是美國的1/15,日本的1/6,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僅為發達國家的1/60~1/50,而我國的環境污染在某些方面已經接近甚至超過歐美日等發達國家20世紀50年代或60年代最嚴重的污染水平。何希吾,姚建華等.中國資源態勢與開發方略.武漢: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549.這與我國近幾十年采取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及先污染后治理的粗放發展模式密不可分。在一定程度上講,我國近幾十年經濟的快速發展是以大量消耗資源和犧牲環境為代價的,這樣的發展不但難以長久持續,也無法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消費與需求。

面對我國目前日益嚴重的資源瓶頸,農業廢棄物資源化綜合利用不失為一種有效的資源補充或替代。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人口占全國總人口比重雖然有所降低,但仍占70%以上。從能源消費角度看,生物質能仍是農村主要能源之一,農村生活用能源仍有57%依靠薪柴和秸稈。薪柴消費量超過合理采伐量的15%,導致大面積森林植被破壞,水土流失加劇和生態環境失衡孫振鈞,孫永明.我國農業廢棄物資源化與農村生物質能源利用的現狀與發展.中國農業科技導報,2006,8(1):6-13.?!熬盼濉币詠淼娜珖鷳B農業建設實踐已經證明,有效利用農林廢棄物和農村居民生活廢棄物,發展農村沼氣等能源工程和生態農業模式,不但可以有效滿足農民日益增長的能源消費與需求,而且可以很大程度減少資源浪費和降低環境影響。

2.“化害為利”有利于保護環境和居民身體健康

農業廢棄物污染主要表現為:①秸稈焚燒和畜禽糞便引起的空氣污染;②重金屬、農藥和獸藥殘留引起的土壤和地表、地下水污染,進而影響農產品質量安全等;③農業殘膜造成的“白色污染”,不但會造成土壤結構破壞和地力下降,而且被牲畜誤食后嚴重影響其生命安全;④畜禽糞便、廢棄秸稈、生活垃圾等造成水體污染,會導致水體富營養化,或飲用水水質嚴重惡化;⑤農業廢棄物隨意丟棄,可引起細菌、病毒肆意滋生和傳播。

合理利用農業廢棄物可有效降低或消除上述環境污染,促進生態良性循環,減輕森林資源破壞,減少土壤侵蝕和水土流失,保護生物多樣性。此外,據全國化肥試驗網長期定位試驗和國家土壤肥力與肥料效益監測資料,近年來,我國耕地有機質含量有下降趨勢,土壤緩沖能力減弱,抗災能力衰退,化肥利用率低,土壤肥力降低。實現農業廢棄物肥料化利用,生產有機肥料可補充土壤養分,提高土壤營養元素有效性,并有助改善土壤質地與結構。

對于絕大多數沒有自來水供應的農村地區而言,農業廢棄物對地表飲用水源的污染,也直接對農村居民的身體健康構成極大威脅。近幾十年來,我國眾多癌癥村的出現,與飲用受到污染的飲用水源密不可分。例如,淮河支流沙潁河河畔有2400多人的黃孟營村,14年來已有114名村民因患癌癥去世;另外目前還有10人已經確診患有癌癥,7人懷疑患有癌癥。可見,因廢棄物導致的水體重度污染,已經嚴重地威脅到周邊居民的生命安全。淮河岸驚現20余“癌癥村”,http://special.fh21.com.cn/ill/aiz/20060417/17160896.shtml.

3.“循環利用”有利于農村居民增收

農業廢棄物不進行再利用,會造成環境污染、資源浪費、碳排放增加等負面影響;而反之,農業廢棄物進行再利用,將可以減少污染、降低資源或能源消耗,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或可研發出新的有用產品等。例如,美國有24個農業州,每年有大量秸稈需要處理,有的地方把秸稈當作建筑材料,將整捆秸稈進行高強度擠壓后填充進新房墻壁;德國一項獲得國際專利的技術把復合性工農業廢棄物和再生物料混合,經特別處理制造出輕質高效節能的建筑材料,保溫效能高、耐火性能和隔音性能強。而在我國,每年生產黏土磚需要消耗7000多萬噸原煤,而且使用傳統磚料建筑的空調能耗也要大幅度增加,所以用秸稈替代黏土磚無疑是環保節能的好方法。此外,秸稈還可以制造人造絲和人造棉、糠醛、飴糖和酒類。而根據去年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可再生潔凈能源實驗室的研究成果,秸稈還可以用來制取生物油,產油率達50%以上,價格則僅有柴油和重油的43.2%和63.1%。解放網.農業廢棄物,不是廢物.2008年4月6日.目前,我國部分地區也有利用作物秸稈生產壓縮燃料或進行秸稈規模化沼氣利用的,通過再生利用技術,大量消耗作物秸稈生產再生能源的同時,也為生產作物秸稈的農民開辟了新的農業增收渠道。

在日本的米山町有3.6萬頭牲畜,是日本著名的生豬和肉牛產地,出產的大米也很有名。過去這里的牲畜糞便處理是個難題。當地農協和政府認識到,利用牲畜糞便和稻殼生產有機肥,不但可以解決污染問題,而且可以增加土地肥力,生產有機大米,增加農民收入。米山町農業資源循環設施主要是運用工廠化快速堆肥發酵技術,把豬、牛、雞的糞便與稻殼混合后,制成高效無害有機肥;并對牲畜尿液進行無害化處理。米山町的“處理站”建好后,當地的化肥使用量明顯減少,農業循環經濟取得了多贏的局面。此外,根據日本有關法律,從2004年11月起,家畜排泄物禁止露天堆放。而日本的《食品循環法》也規定,到2006年排放含有生鮮有機物質垃圾的單位要減排20%,同時對排放的垃圾有義務進行循環利用。有了法律的約束,畜禽糞便的處理設施就有了需求。這樣的處理中心每天的收入可以保證其運營。解放網.農業廢棄物,不是廢物.2008年4月6日.

4.“技術創新”有利于產業化發展

自從科學家掌握了元素的規律以來,人們知道所有原子的基本組成成分——基本粒子數是相同的。電子、質子、中子等這些基本粒子的不同排列和不同數目,使得元素具有了不同的性質和重量,并且決定了它們如何同別的原子相結合而形成分子。原子之間的鍵合產生結晶結構或晶格,可以由結晶學的新技術進行研究。一旦把它們弄清楚,在理論上并且經常在實踐上就可以經過模仿和實驗,制成類似天然物質的合成物,使之具有人們所需的堅韌度、傳導性或其他要求的特性。芭芭拉·沃德,勒內·杜博斯.只有一個地球——對一個小小行星的關懷和維護.公害委員會譯校,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148.

農業廢棄物資源化綜合利用技術,是基于人類對物質組成成分的深入了解及其廣泛運用。現在,不僅發達國家廣泛地利用廢棄物資源化綜合利用技術,而且像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也已經開始在諸多方面研發適合本國國情的農業廢棄物資源化綜合利用技術,并且很多此類技術已經相當成熟。例如,榮獲2008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的“農業廢棄物氣化燃燒能源化利用技術與裝置”就是這種技術。該技術已經形成了適合于我國國情的農業廢棄物氣化發電系統,設備已全部實現國產化,設備生產成本不到國外同類技術的2/3,運行成本也降低50%左右。“農業廢棄物氣化燃燒能源化利用技術與裝置”的推廣應用,不僅為解決我國農村普遍存在的“秸稈焚燒”難題提供了有效途徑,更對發展農村經濟、提供農村清潔能源、提高農民就業創造了有利條件。

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所長吳創之曾經指出:“我國承擔著很重的節能減排任務,我們應該把農村的資源、農村的能源和農村的發展結合起來?!眳莿撝嬎懔艘还P賬:目前國際上減排1噸二氧化碳,就可節約成本約為140美元;如果我國一個農村集鎮利用周邊農業廢棄物建設一座10兆瓦的電廠,每年就可以減少大約6萬噸的二氧化碳排放。這樣算來,新的生物質發電技術如果得到推廣,將可為國家省下一筆不菲的二氧化碳減排成本。新華網.農業廢棄物回收新技術.2009年8月24日.

二、農業廢棄物資源化綜合利用的歷史發展

早在12世紀,中國南宋著名學者朱熹就提出“天無棄物”的觀點。中國大百科全書·環境科學.北京·上海: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3:136.這是我國廢棄物資源化思想的萌芽,但長期以來人類開發和利用廢棄物等物質資源的廣度、深度和有效程度卻始終受到科學技術和經濟條件的制約。因此,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水平也隨科學技術水平和經濟條件發展而逐步提高,“天無棄物”的思想才能得以更好地實現。

我國現代農業廢棄物資源化綜合利用經歷了以下幾個發展時期。

(一)農業廢棄物資源化綜合利用萌芽時期(新中國成立~1979年《關于工業“三廢”綜合利用的若干規定》發布)

新中國成立以后,中國政府在1956年提出了“綜合利用”工業廢棄物的發展方針。20世紀60年代末,又提出了“三廢”處理和回收利用的概念。1973年8月,國務院召開第一次全國環境保護會議,審議通過了我國第一個環境保護方面的政策性文件——《關于保護和改善環境的若干規定》。該規定確立了“全面規劃、合理布局、綜合利用、化害為利、依靠群眾、大家動手、保護環境、造福人民”的環境保護工作32字方針,并使“綜合利用、化害為利”成為環境保護的一項原則。由此,我國廢棄物管理的基本原則得以確立。

1977年4月,國家計委、國家建委和國務院環境保護領導小組聯合下發了《關于治理工業“三廢”,開展綜合利用的幾項規定》的通知;1979年,中國政府又制定了《關于工業“三廢”綜合利用的若干規定》等法令,規定工業廢渣無償利用,廢渣產品在一定時期內減免稅收等。

這些政策文件的出臺,標志著中國以治理“三廢”和綜合利用為特色的污染防治開始萌芽。但這個時期主要針對的是工業“三廢”的“資源化綜合利用”,對于農業廢棄物并沒有予以關注。

(二)農業廢棄物資源化綜合利用形成時期(1979年《環境保護法(試行)》頒布~1995年《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頒布)

197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試行)》的頒布,標志著我國環境保護進入法治化階段。該法第四條規定了我國環境保護工作的方針:全面規劃,合理布局,綜合利用,化害為利,依靠群眾,大家動手,保護環境,造福人民。這是對《關于保護和改善環境的若干規定》確立的環境保護方針的法律化。不僅如此,該法還明確要求加強企業管理,實行文明生產,對于污染環境的廢氣、廢水、廢渣,要實行綜合利用、化害為利。此外,該法第一次對農業環境保護提出了要求,即積極發展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推廣綜合防治和生物防治,合理利用污水灌溉,防止土壤和作物的污染。

此后,國務院于1983年2月發布了《關于結合技術改造防治工業污染的幾項規定》。該規定要求各工業企業要緊密結合技術改造,開展工業廢棄物的綜合利用。要求做到:①充分回收利用工廠的余熱和可燃性氣體,作為工業或民用的燃料和熱源;②采用清污分流、閉路循環、一水多用等措施,提高水的重復利用率;③把廢棄物中的有用物質加以分離回收,或者進行深度加工,使廢棄物轉化為新的產品;④凡本企業不能綜合利用的廢棄物,要打破企業界限和行業界限,免費供應利用單位,經過加工處理的,可收取少量加工費,但不得任意要價。1985年,國務院批轉了原國家經委《關于開展資源綜合利用若干問題的暫行規定》(國發[1985]117號),該規定指出:開展資源綜合利用是一項重大的技術經濟政策,對合理利用資源,增加社會財富,提高經濟效益,保護自然環境,都有重要意義。該規定制定了一系列鼓勵開展資源綜合利用的政策和措施,調動了企業開展資源綜合利用的積極性。

1995年我國《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的頒布,意味著我國固體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已經法定化。該法明確提出了“三化”原則,即國家對固體廢棄物污染環境的防治,實行減少固體廢棄物的產生、充分合理利用固體廢棄物和無害化處置固體廢棄物的原則。《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第3條.同時,該法還明確規定,國家鼓勵、支持綜合利用資源,對固體廢棄物實行充分回收和合理利用,并采取有利于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活動的經濟、技術政策和措施。

此外,國務院于1993年8月20日第七次常務會議審議通過的《90年代中國農業發展綱要》第二個方面“90年代農業發展的總體布局”中特別提出了“要積極推廣秸稈氨化技術”,“重視水產品的加工和綜合利用”。

由上可以看出,我國是在20世紀80年代初期開始有限地進行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并于80年代中期提出了“資源化、無害化和減量化”作為控制固體廢棄物污染的技術政策。這是由于廢棄物放置場地緊張,處理費用浩大,也由于資源缺乏,因此提出了“資源循環”的口號,開始從固體廢棄物中回收資源和能源,逐步發展成“資源化”?!百Y源化”是固體廢棄物處理的主要歸宿。在這個意義上,固體廢棄物被稱為“放錯了地點的原料”。中國大百科全書·環境科學.北京·上海: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3:131.同時,由于受資金、技術和其他原因的影響,我國固體廢棄物處理利用的發展趨勢必然朝向采用無害化為先導、資源化為目的,進行減量化方向發展。

(三)農業廢棄物資源化綜合利用發展成熟時期(1996年《關于進一步開展資源綜合利用的意見》發布~2008年《循環經濟促進法》頒布)

1996年,國務院印發了《國務院批轉國家經貿委等部門關于進一步開展資源綜合利用的意見》(國發[1996]36號),這是新時期指導我國資源綜合利用的綱領性文件,是國發[1985]117號文件的修改、補充和完善。該意見認為,十年來,我國資源綜合利用規模不斷擴大,技術水平不斷提高,在增加社會財富,緩解資源緊缺狀況,提高企業經濟效益,治理污染,改善環境,促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和可持續發展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此外,很重要的一點是,該意見要求各地區、各部門要根據國家有關法規,結合當地實際情況,積極制定一些地方性的法規,促進資源綜合利用的規范化、法制化。為此,我國于1996年和2003年兩次修訂了1985年發布的《資源綜合利用目錄》,使資源綜合利用成為我國一項重大的技術經濟政策,也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一項長遠的戰略方針。

這些目錄的修訂對于農業廢棄物資源化綜合利用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在1985年的目錄中,與農業廢棄物有關的僅有兩個方面:①利用蔗渣、甜菜渣、濕濾泥、廢糖蜜、濕廢絲等生產的造紙原料,纖維板、碎粒板、酒精、醋酸、味精、酵母、濃縮飼料、干粕飼料、檸檬酸的發酵原料等產品;②利用林木采伐、造材截頭和加工剩余物生產的產品。而1996年的目錄則在很多方面擴大了農業廢棄物資源化綜合利用的范圍,如僅林產品廢棄物的資源化綜合利用就包括了:①利用林木采伐、造材截頭和加工剩余物、邊角余料、次小薪材、撫育間伐材、農作物秸稈、糧食殼皮等為原料加工生產的木材纖維板,包括中密度纖維板)、刨花板、小膠合板、細木工板、紙漿、紙和紙板、輕體板、壓縮板、竹碎料板、木竹片、地板塊、木旋制品、水解酒精、栲膠、樹皮膠、松香、松節油、生漆、糠醛、飼料、酵母、針葉飼料、木炭、活性炭、小木竹制品(如木竹牙簽、小灰條子、木竹條等)、草酸、鋸末炭棒以及長度在2米以下的板方材;②利用木竹皮、葉、根、鋸末生產的木耳、香菇及香精、香料、中藥材;③利用鋸末、落地棉生產的機油濾芯、酚醛或脲醛塑料;④利用刨花、鋸末生產的菱鎂制品。2003年的目錄則專門增加了一類,即第四類綜合利用農林水產廢棄物及其他廢棄資源生產的產品。四、綜合利用農林水產廢棄物及其他廢棄資源生產的產品:41.利用林區三剩物、次小薪材、竹類剩余物、農作物秸稈及殼皮(包括糧食作物秸稈、農業經濟作物秸稈、糧食殼皮、玉米芯)生產的木材纖維板(包括中高密度纖維板)、活性炭、刨花板、膠合板、細木工板、環保餐具、飼料、酵母、肥料、木糖、木糖醇、糠醛、糠醇、呋喃、四氫呋喃、呋喃樹脂、聚四氫呋喃、建材產品;42.利用地熱、農林廢棄物生產的電力、熱力;43.利用海洋與水產產品加工廢棄物生產的飼料、甲殼質、甲殼素、甲殼胺、保健品、海藻精、海藻酸鈉、農藥、肥料及其副產品;44.利用刨花、鋸末、農作物剩余物、制糖廢渣、粉煤灰、冶煉廢礦渣、鹽化工廢液(氯化鎂)等原料生產的建材產品;45.利用海水、苦咸水產生的生產和生活用水;46.利用廢動、植物油,生產生物柴油及特種油料——參見《資源綜合利用目錄(2003年修訂)》(發改環資[2004]73號)。

此外,1996年我國還發布了《“九五”資源節約綜合利用工作綱要》和《能源節約與資源綜合利用“十五”規劃》?!熬盼濉本V要認為,資源節約綜合利用是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中一項長遠的戰略方針,是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途徑之一,任何時候都必須堅持“資源開發與節約并舉,把節約放在首位”的方針,重視和加強這項工作。該綱要還指出,依靠技術進步,促進結構優化和升級,重視資源節約綜合利用新技術、新產品的開發、示范和推廣,提高企業工藝、技術和裝備水平,是大幅度提高資源能源利用率的重要手段。該綱要的目的是,通過堅持資源節約綜合利用與環境治理相結合,通過節能降耗,減少廢棄物排放;通過綜合利用治理工業污染,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但這兩個綱要明顯針對能源行業廢棄物資源化綜合利用,對農業廢棄物資源化綜合利用還尚未提及。

1999年4月12日,國家環境保護總局發布了《秸稈禁燒和綜合利用管理辦法》。這是我國第一個專門針對秸稈這種農業廢棄物的綜合利用與處置管理的部門規章。它要求各地應大力推廣機械化秸稈還田、秸稈飼料開發、秸稈氣化、秸稈微生物高溫快速漚肥和秸稈工業原料開發等多種形式的綜合利用成果;并且通過法規的形式,明確了各地的秸稈綜合利用率要求,即到2002年,各直轄市、省會城市等重要城市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60%;到2005年,各省、自治區的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85%。

此外,2007年6月14日農業部辦公廳發布了《關于進一步加強秸稈綜合利用禁止秸稈焚燒的緊急通知》。該通知指出,秸稈綜合利用,禁止焚燒秸稈,一方面可以變廢為寶,提高資源利用率,提高農民收入;另一方面可以保護環境,保護人民身體健康,保持交通、民航暢通運行,是落實科學發展觀,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重要舉措。該通知還總結了近幾年全國農業、農機系統在全國范圍內推廣的秸稈資源化綜合利用的途徑,包括:“直接還田”、“保護性耕作”、“秸稈養畜”、“壓塊制?!?、“生物腐熟”、“秸稈氣化”、“培育食用菌”和“制造工業原料”等。這些技術措施和途徑有力地推動了秸稈綜合利用工作,有效減少了秸稈焚燒。該通知還要求各地要結合本地區實際,采取有效措施,選擇推廣適合本地區特點的秸稈綜合利用技術,加快推進秸稈綜合利用工作,有效遏制秸稈違規焚燒。

2001年3月20日,國家環境保護總局通過了《畜禽養殖污染防治管理辦法》。該辦法確立了畜禽養殖污染防治實行綜合利用優先,資源化、無害化和減量化的原則。該辦法要求畜禽養殖場應采取將畜禽廢渣還田、生產沼氣、制造有機肥料、制造再生飼料等方法進行綜合利用。并且對那些用于直接還田利用的畜禽糞便,應當經處理達到規定的無害化標準,防止病菌傳播。

2002年6月29日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八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清潔生產促進法》。該法要求對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棄物、廢水和余熱等進行綜合利用或者循環使用。該法明確要求,農業生產者應當科學地使用化肥、農藥、農用薄膜和飼料添加劑,改進種植和養殖技術,實現農產品的優質、無害和農業生產廢棄物的資源化,防止農業環境污染。這是我國第一次在法律的層面要求農業生產廢棄物的資源化。但遺憾的是,采取何種措施實現農業生產廢棄物資源化,該法并沒有予以明確的規定。

2004年修訂后的《固體廢棄物污染環境防治法》增加了農業廢棄物資源化綜合利用的規定。該法規定,國家鼓勵科研、生產單位研究、生產易回收利用、易處置或者在環境中可降解的薄膜覆蓋物和商品包裝物。使用農用薄膜的單位和個人,應當采取回收利用等措施,防止或者減少農用薄膜對環境的污染。《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第19條。從事畜禽規模養殖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收集、貯存、利用或者處置養殖過程中產生的畜禽糞便,防止污染環境。禁止在人口集中地區、機場周圍、交通干線附近以及當地人民政府劃定的區域露天焚燒秸稈。《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第20條。此外,該法還要求各級地方人民政府應制定農村生活垃圾污染環境防治的地方性法規。這是第一次通過法律的形式明確了農業廢棄物資源化綜合利用的范圍。但這個定義的范圍還有些狹窄,不利于農業廢棄物資源化綜合利用的發展。

2005年國務院發布了《關于加快發展循環經濟的若干意見》。該意見針對我國傳統的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長方式,以及資源利用率低和環境污染嚴重的現實情況,要求大力發展循環經濟。該意見的四個重點工作中有兩個是與資源化綜合利用相關的:一個是大力開展資源綜合利用,最大程度實現廢棄物資源化和再生資源回收利用;另一個是大力發展環保產業,注重開發減量化、再利用和資源化技術與裝備,為資源高效利用、循環利用和減少廢棄物排放提供技術保障。該意見還要求結合我國國情,加快研究建立和健全循環經濟的法律法規體系,包括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的法規和規章。

2006年12月24日,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發布了《“十一五”資源綜合利用指導意見》。該意見認為,開展資源綜合利用,是實施節約資源基本國策,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發展循環經濟,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重要途徑和緊迫任務。該意見也認識到資源綜合利用有利于保障資源可持續利用,減輕環境污染壓力。該意見還認識到,我國缺乏資源綜合利用專項法規,雖然國家發布了一系列鼓勵企業開展資源綜合利用的規范性文件,但現有政策的連續性及政策的支持力度還不能適應形勢發展需要。部分地區還存在政策落實難、執行中有偏差等問題。該意見確立了資源綜合利用的基本原則,包括:堅持擴大利用、高效利用和清潔利用的原則、堅持政策激勵原則、堅持市場導向原則、堅持技術促進原則和堅持全社會參與原則。該意見第一次單獨將農業廢棄物作為資源化綜合利用的一個重點領域,包括重點發展農業廢棄物(包括秸稈、農膜、畜禽糞便等)、農產品加工副產品、林業“三剩物”、次小薪材等資源化利用;發展木基復合材料和經濟合理的代木產品,綜合利用農業廢棄資源開發生物質能源。

2008年8月29日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四次會議通過了《循環經濟促進法》。該法對“循環經濟”、“減量化”、“再利用”和“資源化”都進行了界定。參見《中華人民共和國循環經濟促進法》(2008年8月29日):本法所稱循環經濟,是指在生產、流通和消費等過程中進行的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活動的總稱。本法所稱減量化,是指在生產、流通和消費等過程中減少資源消耗和廢棄物產生。本法所稱再利用,是指將廢棄物直接作為產品或者經修復、翻新、再制造后繼續作為產品使用,或者將廢棄物的全部或者部分作為其他產品的部件予以使用。本法所稱資源化,是指將廢棄物直接作為原料進行利用或者對廢棄物進行再生利用。該法認為,國家應鼓勵和支持農業生產者和相關企業采用先進或者適用技術,對農作物秸稈、畜禽糞便、農產品加工業副產品、廢農用薄膜等進行綜合利用,開發利用沼氣等生物質能源。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林業主管部門應當積極發展生態林業,鼓勵和支持林業生產者和相關企業采用木材節約和代用技術,開展林業廢棄物和次小薪材、沙生灌木等綜合利用,提高木材綜合利用率。

主站蜘蛛池模板: 婺源县| 香格里拉县| 昌吉市| 固始县| 科尔| 化德县| 赣榆县| 安阳县| 朝阳县| 五大连池市| 连平县| 九江市| 东宁县| 张家港市| 嘉荫县| 张家口市| 临沂市| 安图县| 康平县| 大港区| 佛学| 自治县| 丁青县| 虎林市| 陆川县| 新乐市| 穆棱市| 襄樊市| 嘉义县| 平乐县| 黄骅市| 西充县| 曲沃县| 芜湖市| 澄迈县| 安康市| 永和县| 吉林市| 汪清县| 黑山县| 牙克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