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Is This Book for You?
書名: 巴黎圣母院(英文版)作者名: (法)雨果本章字數: 2206字更新時間: 2019-07-19 11:35:17
美與丑的較量 善與惡的比拼
——“最經典英語文庫”第五輯之《巴黎圣母院》導讀
馬爽
巴黎是世人公認的浪漫之都,那是一個容易激起人們無限遐想和令人無限憧憬的地方。始建于1163年的巴黎圣母院是一座哥特式風格的基督教教堂,是古老巴黎的象征。它矗立在塞納河畔,位于整個巴黎城的中心。它的地位、歷史價值無與倫比,是歷史上最為輝煌的建筑之一。但讓這個教堂真正聞名于世的,卻是著名的浪漫主義作家雨果那部享譽世界的作品——《巴黎圣母院》。
維克多·雨果(1802—1885),法國民族詩人、劇作家、小說家、政論家和文藝理論家,法國浪漫主義文學運動的領袖。他一生中創作活動長達60余年,對整個19世紀的法國文學產生了巨大影響。用法國著名哲學家薩特的話來說,雨果是法國“極少數的真正受到民眾歡迎的作家之一,可能是惟一的一位”。羅曼·羅蘭也曾毫不吝嗇地贊揚過雨果:“在文學界和藝術界的所有偉人中,雨果是惟一活在法蘭西人民心中的偉人。”
雨果在1827年發表的《〈克倫威爾〉序言》中提出了文藝創作要表現廣闊的社會生活,要用對照襯托的方法把自然界、社會生活中一切事物和人的特征性表現出來的原則。他指出:“滑稽丑怪作為崇高優美的配角和對照,要算是大自然所給予藝術的最豐富的源泉。”“丑就在美的旁邊,畸形靠近著優美,粗俗藏在崇高的背后,惡與善并存,黑暗與光明相共。”他認為只有通過這種鮮明對照的原則,方可真正反映出崇高與優美。雨果登上世界文壇、享有國際聲譽的長篇小說《巴黎圣母院》很好地實踐了他的這個原則。在這部作品中,美與丑的強烈對照是作者自始至終、多方面運用的原則,也可以說,這部作品就是作者依據這一美學原則精心塑造的藝術珍品。
《巴黎圣母院》著重表達作家的主觀心靈。雨果運用豐富的想象力和大量的浪漫主義手法,飽含濃情地控訴了當時社會的黑暗、上層人物的丑陋,同時也毫不吝嗇地展示了小人物美麗的內心和對生活的強烈熱愛,并借此抒發作家激憤的情懷、寄托其對生活的理想。
小說取材于15世紀路易十一世統治下的王朝歷史。作品以巍峨雄偉的巴黎圣母院作為小說情節線索的集結點,以底層卑賤的小人物為正面形象,突出描繪了在教會統治下的中世紀黑暗時期,許多善良無辜的人在封建專制下遭受迫害和摧殘的慘劇。
在小說的原序里和在同名電影(1956年版,上影譯制)的一開頭,都記述了雨果談到他自己創作這部小說時的緣起。雨果曾造訪巴黎圣母院,竟然發現圣母院鐘樓暗角墻上用手刻畫了幾個神秘希臘字母“ANArKH”(意為“命運”或“桎梏”)。這幾個希臘字母映入眼簾,令他十分震驚,同時引起了他奇特而豐富的想象。雨果竭力猜測這個痛苦的靈魂究竟是誰,因為在他看來,似乎這個人不把這罪惡和災難的印記留在古老教堂的頂樓,就不甘心離開這個世界。當然,今天,這神秘字跡已經不復存在,連他極其悲哀地記述的那種遭遇也一去不返,留下的只有雨果的筆墨記下的浪漫故事……
雨果決心要通過小說控訴宗教教條的桎梏性,揭示宗教教義與人性的矛盾。
《巴黎圣母院》描寫了發生在中世紀法國的故事: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克洛德外表道貌岸然,卻有著蛇蝎心腸,他瘋狂地愛上了吉卜賽女郎愛斯梅拉達。他被情欲沖昏了頭腦,喪失了理智,以卑劣手段迫使卡西莫多去搶奪愛斯梅拉達,并因此引發后面一連串的悲劇事件。在發現愛斯梅拉達拒絕自己并已深愛他人之后,克洛德轉愛為恨,瘋狂報復。他殺死愛斯梅拉達心目中的“愛人”并嫁禍于她;而面目丑陋卻心地善良的敲鐘人卡西莫多為救愛斯梅拉達奮不顧身、愿以生命為代價。故事主線雖相對簡單,但情節卻跌宕起伏。雨果在小說創作中運用了夸張、對比等多種藝術手法,反映了中世紀法國社會的各個方面,給讀者以深刻的印象。小說的主題主要揭露了宗教的虛偽,宣告了當時法國禁欲主義的破產,熱情謳歌了下層勞動人民的善良友愛、舍己為人的精神。
仔細讀下來,不難發現,宗教教義造成了副主教克洛德的巨大苦悶,而更主要的是他所代表的天主教會勾結專制王權,鑄成了愛斯梅拉達和卡西莫多所代表的社會底層人民的悲慘命運。賣藝女郎愛斯梅拉達和敲鐘人卡西莫多兩個善良的小人物在教會和專制王權殘害下的慘死,有力地控拆了中世紀封建專制制度的黑暗與罪惡。但是,雨果絕不是單純揭露中世紀的黑暗,而是借助中世紀歷史題材,對封建專制和天主教會進行再批判,對波旁王朝的反動暴政進行清算,以啟發人民群眾進一步認清封建專制統治的殘暴,鼓舞他們同封建復辟勢力做殊死的斗爭。作者繪聲繪色地描寫了充滿傳奇色彩的“丐王國”,平民、乞丐、流浪者們互助友愛、精誠團結,向專制王朝、天主教會大膽挑戰,為營救受難姐妹而攻打巴黎圣母院。“丐幫”英勇戰斗的壯烈行動,顯示了人民群眾反封建的強大力量,反映了當時資產階級民主派和廣大人民對波旁王朝及其精神支柱天主教會的憎恨情緒和革命形勢,深刻地體現了1830年“七月革命”的偉大精神。
《巴黎圣母院》這部作品的偉大之處,還在于利用人物之間的內外較量,表現了作者懲惡揚善、宣揚正能量的決心。同為正面人物的卡西莫多與愛斯梅拉達之間在外形上也形成了對比——一個天生麗質、一個丑陋不堪,但是他們的心靈卻都一樣閃耀著光輝;相比之下,克洛德與衛隊長同時作為反面人物,也形成了對比——一個代表著宗教神權勢力,一個代表著封建王權勢力,在外形上,兩人一個莊嚴、一個俊朗,而他們的靈魂卻丑陋不堪……
小說雖以悲劇結局告終,但并沒有讓讀者感到陰郁、悲傷和痛苦,反而令人充滿激情和斗志!所以,《巴黎圣母院》始終閃耀著浪漫主義理想之光。
- 動態影片女孩在大雪中
- The Double(III)雙重人格(英文版)
- 魯濱孫漂流記(Robinson Crusoe)
- The Weird Company
- Mezzanine
- Lost Lenore: The Adventures of a Rolling Stone
- Typee: A Romance of the South Seas
- White Castle
- Around the World in Eighty Days八十天環游地球(III)(英文版)
- 森林流浪:林間的旅程
- Agnes Grey(I) 艾格妮絲·格雷(英文版)
- Kidnapped - 綁架 (英文原版)
- The Outlaw of Torn
- They Hanged My Saintly Billy
- Sweet Second Lo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