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轉型時期的一面鏡子
莎士比亞四大悲劇之一的《哈姆雷特》,創作于1601年,時值歐洲文藝復興運動進入晚期和英國伊麗莎白女王去世(1603年)前兩年,因而,《哈姆雷特》不僅體現了文藝復興的思想意識,而且反映了英國社會轉型時期的種種矛盾沖突。
莎士比亞以早期的“丹麥王子復仇”的故事為框架,將文藝復興時期所崇尚的古希臘羅馬文化植入其中,使這部悲劇具有了新的時代背景,被認為是文藝復興時期的一面鏡子。丹麥王子哈姆雷特的叔叔克勞迪斯是一位馬基雅弗利主義(參閱“最經典英語文庫”第三輯的《君主論》)的信奉者,為達目的不擇手段,他毒死了國王,篡奪了王位并娶了王后。哈姆雷特從國外回來以后,老國王的鬼魂告訴他自己致死的原因,哈姆雷特決定復仇。此時,國王克勞迪斯開始懷疑哈姆雷特,在大臣波洛涅斯的建議下,克勞迪斯利用大臣的女兒、哈姆雷特的情人奧菲利亞去試探哈姆雷特,被哈姆雷特識破。之后,克勞迪斯又指使哈姆雷特的兩個同學羅森格蘭茲和吉爾登斯頓去試探他,都被王子一一識破。哈姆雷特借一次劇團到宮廷演戲的機會,驗證了老國王鬼魂的話。哈姆雷特在力圖說服母親疏遠克勞迪斯國王時,誤殺了躲在帷幕后面偷聽的波洛涅斯。隨后,國王派哈姆雷特去英國索討貢賦,想借別人之手除掉哈姆雷特。哈姆雷特識破陰謀,中途折返丹麥。奧菲利亞因父親被情人所殺而精神失常,落水身亡。國王乘機挑撥波洛涅斯的兒子雷歐提斯以比劍為名,用毒箭刺死哈姆雷特。在最后一場比劍中,哈姆雷特、國王、王后及雷歐提斯同歸于盡。
《哈姆雷特》的悲劇性包含了四個主要層次。
第一個層次涉及謀殺君王,篡奪王位,進而謀害王子的政治悲劇成分。克勞迪斯為達目的不擇手段,殷勤、誠摯的外表下隱藏著魔鬼的內心。第二個層次涉及代表著文明進步的正面人物同丑惡與罪惡展開斗爭的社會悲劇成分。在克勞迪斯周圍聚集著波洛涅斯等一批趨炎附勢、阿諛奉承的朝臣,他們為克勞迪斯的陰謀充當幫兇。第三個層次涉及因盲目而卷入政治沖突,導致毀滅的家庭悲劇成分。波洛涅斯自作聰明,事事插手,導致自己被誤殺,女兒奧菲利亞瘋癲溺水而死,兒子雷歐提斯則充當了克勞迪斯謀害哈姆雷特的工具,死于非命。第四個層次涉及愛情被摧殘、被利用的悲劇成分。奧菲利亞的天真,皇后的缺乏辨別力,使她們都在險惡的環境中被利用而成為犧牲品。
主人公哈姆雷特的品格體現了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精神。文藝復興時期正是歐洲社會從中世紀封建制度向近代資本主義轉型的時期,植根于這一時期的人文主義思潮勢必體現著新舊交織的歷史特征。人文主義的產生與當時在大學興起的哲學、醫學、民法學、修辭學等人文學科密切相關,這些學科側重講授古希臘、羅馬文化,強調人的實現的重要,更多地關注人而不是人以外的某種事物理論或學說。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正是資產階級人性思想的最初形態,其本質就在于它高揚作為一種理性動物的人的尊嚴的觀念,崇尚古典文學在知識和精神自由中所展示出的人的本質,這一觀念與中世紀天主教宣揚的經院哲學與神學命定論相對立。
哈姆雷特崇尚古希臘、羅馬文化,注重對人性的思考,他一方面汲取了文藝復興早期有關人類偉大的觀念,同時又在現實中發現了人性渺小、卑微的一面。受蘇格拉底“認識你自己”這一古老遺訓的浸潤,哈姆雷特不斷自我審視,自我剖析,在克服懷疑、摒棄錯誤的過程中逐步走向高尚,這種自省精神對于人類追求真善美具有重要意義。憂郁和躊躇是哈姆雷特性格的一大特征。對“生存還是毀滅”(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 )的思考,揭示了哈姆雷特始終秉持的社會責任感、宗教信仰以及理性主義的懷疑精神。在躊躇和懷疑中,他將復仇的過程升華為正義對邪惡的斗爭,在社會轉型的混亂時代,哈姆雷特所要擔當的是重整乾坤的社會責任。
如果您是英文愛好者中的一員,希望您通過閱讀英語原文,來欣賞這部作品,這無疑是種無法替代的精神享受。
如果您是學生家長,建議您給上中學或大學的孩子準備一套“最經典英語文庫”,放在書架上。它們是永遠不會過時的精神食糧。
如果您是正在學習的大中學生,也建議您抽空讀讀這些經時間檢驗的人類精神食糧文庫里最經典的精品。一時讀不懂不要緊,先收藏起來,放進您的書架里,等您長大到某個時候,您會忽然發現,自己開始能讀,而且讀懂了作品字里行間的意義時,那種喜悅感,是無法言述的,也是無與倫比的。您可能也會因此對走過的人生,有更深刻的感悟與理解。
關于這套圖書的裝幀設計與性價比:完全按歐美出版規則操作,從圖書開本,到封面設計,從體例版式,到字體選取,但價錢卻比歐美原版圖書便宜三分之二,甚至更多。因此,從性價比看,它們也是最值得收藏的。
——馬玉鳳
- 愛倫·坡詩歌全集(英文版)
- Tarzan the Untamed
- Cause to Run (An Avery Black Mystery—Book 2)
-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a Pure Woman
- In the South Seas
- War of the Classes
- The Prayer Seeker - 禱告引導者 (英文原版)
- The Three Musketeers 三個火槍手(V)(英文版)
- Robinson Crusoe - 魯濱遜克魯索 (英文原版)
- Moll Flanders(II)摩爾·弗蘭德斯(英文版)
- Mercedes of Castile Or,The Voyage to Cathay
- My Lady Ludlow(II) 勒德洛夫人(英文版)
- Random Acts of Senseless Violence
- Philebus
- A Passionate Pilgri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