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民國史·人物傳(第六卷)
- 李新總主編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史研究室
- 4249字
- 2021-03-04 18:06:33
譚平山
譚平山,名鳴謙。廣東高明縣人。1886年9月28日(清光緒十二年九月初一)生。父親譚超凡,以裁縫為業。譚平山早年喪父,家境清貧,少年入塾攻讀,后在哥哥支持下完成學業。1898年入高明東洲書院學習,1904年秋考入肇慶肇羅中學,1908年升入廣東兩廣優級師范學校。在校期間,譚平山受孫中山民主革命思想影響,不滿清廷腐敗統治,于1909年加入中國同盟會。
1910年,譚平山從兩廣優級師范畢業,到雷州半島任雷州中學數學教員,后任校長,同時積極從事反清革命活動。辛亥革命后,1912年初,被選為廣東省臨時議會代議士(議員)。1916年到陽江中學任教。
1917年夏,譚平山與同鄉譚植棠及陳公博一起考入北京大學,在文科哲學門學習。1918年11月,和傅斯年、羅家倫等組織新潮社,創辦《新潮》雜志。譚為《新潮》創刊號撰寫《哲學對于宗教之關系》,宣傳新文化新思想。蔡元培閱后十分贊賞,特在文后加上評語:“此論甚有見地。”1919年春,譚又撰《“德謨克拉西”之四面談》,表達他對社會主義的向往,同時介紹《資本論》和《共產黨宣言》,并詳細介紹德國社會民主黨的黨綱。5月,他投身五四運動,參加了痛打章宗祥、怒斥陸宗輿、火燒趙家樓的斗爭,曾被北京政府逮捕關押。在北大期間,譚平山還參加了李大釗發起的馬克思主義研究會。
1920年7月,譚平山從北京大學畢業回到廣州,在廣東高等師范學校任哲學教授。他在廣州積極宣傳新思潮,8月發起組織廣州社會主義青年團。10月,與陳公博、譚植棠等創辦《廣東群報》,負責新聞編輯,繼續致力于革命思想的傳播,介紹各國共產黨和工人運動情況,受到進步青年的熱烈歡迎。12月,陳獨秀應廣東政府之邀到廣州,任廣東教育委員會委員長。陳獨秀向譚平山、譚植棠、陳公博等人多次提出:“以小集團領導民運是擔負不起的,為使廣東民運獲得更大的發展,必須建立一個領導組織。”并說“北京、上海已有共產主義集團的組織”,征求他們參加這個組織的意見,譚等表示贊同。1921年2月,在陳獨秀的指導下,譚平山與沈玄廬主編《勞動與婦女》周刊,撰著文章,宣傳婦女解放與社會主義。
3月,譚平山與陳獨秀、陳公博、譚植棠等“開始組織真正的共產黨”,即中國共產黨廣東支部,譚任書記。嗣后,創辦宣傳員養成所,作為宣傳馬克思主義、培養革命干部的陣地。與此同時,他深入工人中去開展工作,組織工人夜校,自任夜校董事會董事長,并建立廣州土木建筑、茶居等行業工會。7月,中國共產黨在上海召開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譚平山因協助陳獨秀籌集廣東大學經費沒有出席,派陳公博參加大會。會后成立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譚被選任南方分部主任。8月,中國共產黨廣東支部正式成立,譚平山擔任書記。是年冬,他組織三百多工人支援廣州車衣工人的罷工斗爭,取得勝利。1922年1月,香港海員工人進行大罷工,譚平山領導的中國共產黨廣東支部發表《敬告罷工海員》的聲明傳單,支持海員工人罷工斗爭。與此同時,譚還加強對廣東社會主義青年團的領導工作,3月在廣東社會主義青年團成立大會上,被選為執行委員會書記。5月,出席在廣州召開的第一次全國勞動大會,被推為主席團成員之一,參加領導組織這次大會。
1922年7月,譚平山參加了在上海舉行的中共“二大”,被選為中央委員。1923年4月,譚與陳獨秀一起被孫中山任命為大元帥府大本營宣傳委員會委員。6月,中共在廣州舉行“三大”,確立了國共合作的方針,決定共產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譚平山參加了這次大會,被選為中央委員、中央局委員,后任中央駐粵委員,具體負責與國民黨的聯絡工作。10月初,蘇聯顧問鮑羅廷來到廣州,譚向他介紹了孫中山和國民黨。同月下旬,譚平山被孫中山任命為國民黨臨時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和廖仲愷等九人一起負責籌劃國民黨改組事宜。他還兼任書記、組織員,為改組國民黨做了大量工作。
1924年1月,譚平山參加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當選為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和常務委員,兼任中央黨部組織部長。他安排許多共產黨人擔任國民黨的各級領導職務,有力地促進了國民革命的蓬勃發展。同時也引起國民黨右派的不滿,說“組織部是黨中央最重要的機關,由共黨譚某主持,本黨的一切章程由他擬訂,各地組織方面的人員由他委派,弄得本黨的忠實黨員都不愿登記”。5月,譚任國民黨農民運動委員會委員;9月,任第二屆農民運動講習所教授;10月,任“革命委員會”全權委員,動員和組織軍隊和工農武裝平定商團叛亂。1925年1月,在中共“四大”上,譚平山再次被選為中央委員、中央駐粵委員;稍后被任命為駐國民黨中央黨團書記。1926年1月,他出席國民黨“二大”,向大會作《黨務總報告》,再次當選為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常務委員、政治委員會委員、中央組織部長,還負責中央執行委員會秘書處工作。5月,蔣介石等人提出的“整理黨務案”在國民黨二屆二中全會獲得通過后,譚被迫離開國民黨中央黨部,被中共中央派為國共兩黨聯席會議代表。
1926年11月,譚平山代表中國共產黨出席在蘇聯莫斯科召開的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第七次擴大全會,向大會遞交了《關于中國問題》的書面報告。他在代表中國委員會向共產國際執委會擴大全會作報告時強調,“目前的革命,就其性質來說,是資產階級革命,但革命領導權應屬于無產階級”。他被選為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主席團委員、中國委員會主席。期間,還被莫斯科中山大學授予“榮譽學生”的稱號。
1927年2月,譚平山返回國內。他在中共廣東區委主辦的《人民周刊》上撰文,稱“中國革命勝利可以推動世界革命”。他未出席3月在武漢舉行的國民黨二屆三中全會,但仍被選為中央常務委員、政治委員會委員、國民政府委員兼農政部長。4月4日,在武漢中央農民運動講習所開學典禮上,他指出:“中國革命就是為解決農民問題”,“要解決土地問題,一定要使農民自己掌握政權”。月底,在武漢參加中共“五大”,被選為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農民部部長;5月,又被選為中央農民委員會委員,負責發展農民運動。其時,以兩湖為中心的農民運動蓬勃發展起來以后,受到一些人的批評,稱其“過火”,譚平山在農政部長就職典禮上為此進行辯白:“現在農民運動發展之時,難免發生種種復雜問題,但不要奇怪,在革命的觀點看,這種現象并不是不好的現象。”但是共產國際批評譚平山不提沒收土地,而國民黨右派更是多加責難。6月底,譚平山稱病離開國民政府。7月13日,即汪精衛“分共”前兩日,譚平山根據中共中央指示,與蘇兆征聯名發表公開辭職書,退出武漢國民政府。
譚平山與李立三等7月19日從武漢抵達江西九江,商定在南昌發動暴動,以反對國民黨“清黨”、“分共”。27日,他與李立三等抵南昌,加緊籌劃起義事項,任中共前敵委員會委員。30日,張國燾來到南昌,阻止按期起義,譚平山堅決反對。南昌起義成功后,譚任革命委員會委員、主席團主席。8月3日,他隨起義部隊南下,輾轉贛南、閩西等地。起義部隊在潮汕失敗后,他經海豐到香港,后轉赴澳門。11月,在“左”傾懲辦主義的影響下,中共中央臨時政治局擴大會議通過《政治紀律決議案》,其中譚平山被開除黨籍,原因是他說過張國燾若反對起義,就把張殺掉的話。兩個月后譚平山從澳門回到上海,始知自己已被開除黨籍;但他一如既往地關心黨的工作,關心中國革命的發展。譚曾致信中共中央,指出“左”傾盲動主義的一些政策和行動是“超時代”的,但沒有受到重視,反而被當做反面教材公開批判。
1928年2月,譚平山在上海與一部分脫黨的中共黨員和國民黨左派聯系,成立國民黨左派聯合辦事處,準備成立新黨。稍后,中華革命黨在上海成立,譚平山實際負總責,宣傳孫中山三大政策,提出“科學的三民主義”,反對蔣介石的假三民主義。他還起草了《中華革命黨宣言草案》。1930年春,鄧演達回國后,譚平山與鄧決定將中華革命黨改名為中國國民黨臨時行動委員會(第三黨),從事反對蔣介石獨裁統治的活動,任臨時中央執委。翌年,因和鄧對黨的綱領、指導思想等存在分歧,譚即去香港活動。1933年11月,李濟深等在福建成立人民政府反蔣,譚平山積極支持,一面設法與中共聯系,一面組織第三黨干部赴閩。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后,國共實現第二次合作,譚平山從香港經廣州赴武漢,投身抗日斗爭。1938年3月,他參加起草《抗戰建國大綱》。嗣后,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指導委員和設計委員、三民主義青年團中央干事會常務干事兼法制委員會主任,并任歷屆國民參政會參政員。
1939年1月,國民黨五屆五中全會決定“防共”、“限共”、“溶共”的方針,譚平山看到蔣介石故態復萌,此后不再參加國民黨、三青團的會議。與此同時,譚平山受到周恩來、董必武等的關心。他曾要求恢復共產黨黨籍,到解放區去,被周、董勸留在國統區,做團結抗日民主力量的工作。皖南事變發生后,譚平山支持中共代表的抗議活動,拒不參加二屆參政會,堅持團結抗戰的立場,在成都和重慶積極參加爭取民主、進步,反對分裂、倒退的抗日愛國活動。1943年初,譚與陳銘樞、楊杰等在重慶發起組織民主同志座談會,以座談國內外時事為主要形式,宣傳抗日,團結各種民主力量。8月,籌議成立國民黨內民主派的組織——三民主義同志聯合會,設立十人籌備小組,他為主要負責人之一。翌年開始吸收會員,并醞釀制定政治綱領和組織章程。1945年10月,三民主義同志聯合會第一次全體大會在重慶舉行,譚平山被選為中央干事會常務干事,實際主持“民聯”的工作。
此后,譚平山積極領導“民聯”參加民主進步運動和反內戰斗爭。1946年1月,譚平山參觀《新華日報》舉辦的延安生活藝術展覽會,題詩一首曰:“開荒堅抗戰,辛苦衛疆封。耕作豐衣食,弦歌歇佃傭。打開民主路,敲響自由鐘。旋轉乾坤運,時賢正折沖。”被認為“年齡雖老,而思想卻永遠年青”。5月,與馮玉祥、李濟深等乘船離開重慶赴上海。在船上創辦《民聯日報》,馮玉祥任社長,譚任總編輯。1947年5月,國民黨統治集團加緊對民主進步人士的迫害,譚平山再度流亡香港,繼續領導“民聯”成員進行革命活動。其后,譚與國民黨諸民主人士共商聯合大計,參加了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的籌建工作。1948年1月,“民革”正式成立,他被選為中央常務委員。5月,譚平山代表“民聯”與其他民主黨派負責人及無黨派人士聯合通電,響應中共提出召開新政協會議、成立民主聯合政府的“五一號召”。9月,與沈鈞儒、郭沫若等乘船離開香港北上,參加籌備新政協工作。翌年2月到達北平,任新政協籌備會常務委員,負責主持起草政協組織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譚平山歷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政務院政務委員、政務院人民監察委員會主任,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民革第三屆中央副主席等職。
1956年4月2日,譚平山在北京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