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民國史·人物傳(第二卷)
- 李新總主編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史研究室
- 2627字
- 2021-03-04 18:06:02
達浦生
陸琢成 朱正誼
達浦生,名鳳軒,字浦生,以字行,經名努爾·穆罕默德,江蘇六合人。他是中國伊斯蘭教知名的大阿訇,也是回族中有影響的愛國教育家。1875年5月14日(清光緒元年四月初十)出生于一個研究回文的家庭。
達氏一姓是在元朝時期由新疆來至內地的,他們的祖先達布臺是元朝的一名將軍,曾官居臺州路(今浙江省浙東地區),元亡后他的一支子孫定居六合,以達為姓。
達浦生的父親達象乾,是六合縣伊斯蘭清真寺的阿訇。達浦生青少年時代跟父親學習經文和阿拉伯文,1893年他自肩行李,長途跋涉來到北京,以求深造。
北京的回民很多,其中心清真寺是歷史悠久的牛街清真寺。這里的教長是對古蘭經義和阿拉伯文、伊朗文造詣很高的王浩然阿訇。達浦生就是慕名北上拜王阿訇為師的。達氏抵京的第二年,發生了中日甲午戰爭,戰事的結果不僅迫使中國忍受割地賠款的痛苦,而且造成中國面臨瓜分的危機。失敗的恥辱深刻地激發了中國各階層人士的愛國心,也激發了青年達浦生的愛國思想。他師事王阿訇時,還時常聽到老師講述19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有關陜甘和云貴等地的回民起義的故事,他感嘆時艱,更堅定了愛國思想。當時大多數回民只學習阿拉伯文,念誦經文,不重視漢文學習,尤其西北邊遠地區,甚至有反對讀漢文書本的。這就造成回民的文化水平與漢民有一定差距。王浩然認為應舉辦回民學校,提高回民文化,才能改善他們的生活和社會地位。達浦生贊同這一主張,并決心為其實現而盡力。
1899年,達浦生完成學業后,北京的教友們曾邀他留京擔任阿訇,他沒有接受,抱著為回民做些切實的基礎工作的決心回到家鄉,六合縣的教眾就請他擔任本縣清真寺的教長。在此期間,達浦生在城內創辦了一所廣益啟蒙學堂,招收回民子弟入學就讀。它是六合縣最早成立的學校之一。他在推行新的教育內容時,耐心地向教眾宣傳不應囿于經堂教學,而應讓子弟學習漢文和數學等新的內容。他勇于任事、辛勤辦學,頗得當地回族群眾的信任和尊重。
1907年,王浩然阿訇從土耳其回國時邀來兩名土耳其籍教師,把北京牛街清真寺的回文學堂擴充為回文大學。教學內容除了原有的經義、回文之外,增加漢文、數學及一些時務知識課。達浦生應王阿訇的邀請再度來到北京,因王阿訇年事較高,由達主持校務。這所大學培養了不少人才,知名的馬松亭阿訇,即是該校畢業生。
1912年民國成立,是年秋馬鄰翼(字振五)任甘肅提學使(后改稱教育司長、廳長),邀達浦生擔任省視學兼回民勸學所所長。達去蘭州赴任,在職六年走遍了隴東、隴西、隴南和寧夏、青海(當時寧夏、青海均為甘肅省轄地)各地,輔導各縣開辦學校,有些地方需留駐在那里一兩個月,直至學校開學上課,才轉往別處。達浦生辛勤而踏實地推動回民教育,為地方作育人才,使他在甘肅回族民眾中享有聲望。回民中發生糾葛,也常請他出來排難解紛。
1918年,他自甘肅返回六合,再次從事家鄉的回民教育工作。20年代初,上海福佑路清真寺邀請達浦生去滬任教長。為了籌集興辦回民教育的經費,上海的幾位從事國際貿易和交通界的教友,合組了一個進行對外貿易的商號——協興公司,準備以經商盈利所得資助教育。達浦生有意于出國,作游學考察,于是就作為協興公司的一員代表于1921年出國,先至麥加朝圣,游歷中東,回途暢游印度、馬來亞、檳榔嶼、新加坡,并在錫蘭(今斯里蘭卡)住了相當時期。他在考察各地穆斯林居民的教育情形的同時,也結識了不少伊斯蘭教界領袖和名流。
1928年,達浦生從南洋回到上海,福佑路清真寺的教眾再三懇切地邀請他擔任教長。達浦生借主麻日禮拜的機會,作了一次演說,講述國外見聞,并建議在上海辦一所伊斯蘭師范學校。教眾踴躍認捐,次年于西門內方浜路青蓮街建成一座三層大樓,一、二層為敦化小學,三層為伊斯蘭師范校舍,秋季開學上課。小學部大多數為伊斯蘭教眾子女,師范部招收回族青年培養師資和研究古蘭經義,畢業生選優資送前往阿拉伯國家留學深造。北京大學已故的著名阿拉伯語學者馬堅教授,就是該校第一屆畢業生。
1937年“八一三”淞滬抗戰中,日本侵略軍進攻上海,歲末福佑路清真寺被日軍占領,伊斯蘭師范也被迫停辦,該校學生不少人奔赴后方參加抗戰工作。達浦生在上海租界內安置完畢清真寺和伊斯蘭師范各項事務之后,目擊日軍野蠻暴行,為堅持抗戰盡一己之力,認為有必要向國外宣傳抗戰,向伊斯蘭教國家揭露日軍侵華罪行,喚起國際輿論共申正義,援助中國抗戰。他在上海組成一個中國回教抗日宣講團,得到教眾及校董的贊助,乃于1937年9月由滬出發,一路經香港、新加坡、南洋各埠至巴基斯坦,與當地伊斯蘭教領袖真納會見,得到真納的熱情接待。再由巴基斯坦西行至開羅,在開羅埃茲哈大學作多次公開講演,聲討并宣傳日軍侵華的種種罪行,呼吁中東伊斯蘭教國家共申正義援助中國抗戰。他發出要為拔掉插在祖國土地上的日本旗子而竭盡全力的誓言。他以阿拉伯文寫了一冊《告世界同胞書》。埃及國王法魯克及皇后特為接見他,并設筵款待。此行使得日本帝國主義向中東各國的反宣傳被一掃而清,中東各國的報紙紛紛刊載譴責日軍暴行的文章、圖片與新聞消息。
1939年夏,達浦生回國前往重慶。當時《新華日報》記者專程采訪,發表報導,譽為愛國阿訇。后方社會各界及政府也對達的國外宣傳抗戰表示贊揚。為了給抗戰作育人才,經過達浦生的多方努力,把上海伊斯蘭師范遷移后方,擇定在甘肅平涼復校,校名定為平涼伊斯蘭師范,于1939年10月開學。學生除戰區西來的回族青年外,亦就地招收回民青年。校長一席仍由達浦生擔任。其后由于“法幣”貶值,學校經費困難,國民黨政府教育部乘機于1941年將平涼伊斯蘭師范改名國立隴東師范,并由教育部直接管轄。1943年教育部另派校長,達浦生改任國民參政會參政員,常住西安。
抗日戰爭勝利后,達浦生回到上海,因經濟拮據,常債臺高筑。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他應周恩來總理的邀約來到北京,參加政協會議。他與伊斯蘭教界人士發起籌組中國伊斯蘭教協會,并任該會副主任。他還擔任民族事務委員會委員和中國伊斯蘭教經學院副院長,1958年起任院長。達浦生擁護中國共產黨和政府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在加強民族團結和統一戰線方面做了不少有益的工作。1952年率領中國伊斯蘭教朝覲團去麥加朝覲。1955年他隨周恩來總理率領的中國政府代表團去印尼萬隆出席亞非會議,任代表團的顧問。1954年起,他是第一、二、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二屆宗教組長,第三、四屆常委。他又受聘為最高人民法院顧問。
1965年6月21日,達浦生病逝于北京。
主要參考資料
達浦生:《自傳手稿》,未刊。
陸廷玨輯:《達浦生年譜資料》,未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