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民國史·大事記·第九卷:1940-1942
- 李新總主編 韓信夫 姜克夫主編
- 20932字
- 2021-03-04 18:12:44
3月
3月1日 國民政府公布《民國二十九年軍需公債條例》,定額國幣12億元,年息六厘,自民國三十一年(1942)開始還本,自公布之日施行。同日,公布《民國二十九年建設金公債條例》,定額英金1000萬鎊,美金5000萬元,年息五厘,民國三十一年開始還本,自公布之日施行。
△ 國民政府公布《民國二十九年江蘇省整理地方財政公債條例》,定額國幣1000萬元,年息6厘,民國三十一年12月31日還清,自公布之日施行。
△ 蔣介石在重慶主持中央政治學校高等科第一期開學典禮,并作《現代公務人員之要件》的講演,提出有實際的知識和技能;有正確的人生目標和熱誠的責任心;有健全的體格和振奮的精神乃為現代公務人員的三大要件。
△ 資源委員會在四川瀘縣成立瀘縣酒精廠,由陸寶愈主持,有員工313人。抗戰勝利后結束。
△ 第四戰區下達桂南靈山戰役作戰命令:以主力使用于邕欽路以東地區,有力一部使用于邕欽路以西地區,邕欽路以東部隊編為東路兵團,轄第十六集團軍之第四十六軍,第二十六集團軍之獨立第一、二、三團,第三十五集團軍之第六十四軍,統歸吳奇偉指揮。以第四十六軍主力推進于小董東北地區,第六十四軍控制于靈山西北地區。
△ 第九戰區薛岳部在江西奉新北花廟前襲擊日軍,毀敵汽車五輛,斃敵少將佐藤金治等10余人,斃傷士兵100余人。薛部少尉排長溫維新在戰斗中陣亡。
△ 廣西省主席黃旭初出巡桂南前線事畢返桂林,對記者稱:敵擾賓陽,民房民食被焚掠一空,食宿無著,為狀至慘。省府已定積極救濟災民,幫助恢復戰區生產。4日,省府決定辦理貸款及建造棚屋。
△ 晉東南解放區各界民眾舉行反汪大會,朱德致開會詞,指出:我們反對汪精衛,反對一切實際走上汪精衛道路,還在抗日營壘中的汪精衛;反對分裂倒退,反對妥協投降。
△ 山東八路軍將領徐向前、羅榮桓等通電討汪,表示愿作前驅,“置國家于抗戰團結之坦途,拯民族于獨立自由解放之大道”。
△ 四川青、紅幫等秘密幫會合組為國民自強社,是日在重慶成立,石孝先任主任干事。
△ 日本中國派遣軍總司令西尾壽造簽發日本方面參加香港會談代表今井武夫、鈴木卓爾和臼井茂樹的身份證明。3日,國民政府秘密確定參加會談的人員為:重慶行營參謀處副處長陳超霖、最高國防會議主任秘書章友三及自稱“宋子良”的特工人員。預備人員為侍從次長、香港特使張漢年,聯絡員張治平。
△ 日本藏相櫻內幸雄在議會答辯關于解決增加侵華軍費之質詢時稱:日本將來通過與汪精衛新政權的經濟合作,可得到莫大的經濟利益,不僅可以解決增加的戰爭費用,而且還會有余。
3月2日 軍事委員會政治部在重慶召開政工會議,歷時三日,決議健全各軍政治部,取消師政治部。
△ 蔣介石電復衛立煌,“圍擊陵川一帶八路軍事宜仍照原計劃實施”,至請增加晉東南兵力一事,“暫從緩議”。
△ 新四軍一部夜襲湖北天門,殲滅日偽軍200余人,俘200余人。
△ 東北抗聯第一路軍第一方面軍一部襲擊吉林省臨江珍珠門、太陽岔一帶的偽警防隊和森林警察隊。5日,又在臨江三岔子東南襲擊偽軍三團和偽森林警察隊。6日,其主力部隊100余人在濛江縣灣溝痛擊敵長島工作班,斃傷敵人11名,繳獲機槍一挺,步槍9支,匣槍三支,糧食400斤。
3月3日 日軍陷蘇北淮陰、宿遷、漣水、泗陽。
△ 偽大民會發表《更新宣言》,略稱:與日本“促進善鄰提攜,確立互助互惠關系”, “協助建立東亞新秩序,建立世界和平”。并擁護響應汪精衛之“和平運動”,支持“新中央政府”的成立。
3月4日 國民黨中央在重慶召開各戰區參謀長會議,蔣介石到會發表訓詞,要者為:總結各戰區冬季攻勢的戰術原則,目前亟應研究的對策:一、對于敵人堅守據點及交通線之對策;二、對于少數敵人防守廣大地區之對策;三、對于敵軍湊集小部隊臨時編成增援隊之對策;四、對于敵人威脅我軍側背之對策;五、克復據點防敵反攻之對策;六、敵軍堅守不出時誘敵就殲之對策;七、打擊敵人混成營兵力之對策;八、對敵集中運輸之對策。11日閉會。
△ 國民黨中央在重慶召開人事行政會議,蔣介石在會上作關于實行“行政三聯制”的講話。10日閉會。
△ 國民政府公布《民國二十九年福建省生產建設公債條例》,定額國幣2000萬元,年息五厘,滿20年還清,自公布之日施行。
△ 蔣介石電令四川省政府秘書長賀國光,“對于縣行政,應特別注重清查戶口,清丈土地,并令各縣與鄉、保互相比賽,以明功過優劣”。
△ 中蘇文化協會改選,孫科繼任會長,邵力子、陳立夫任副會長,梁寒操、張沖、戈寶權、米克拉舍夫斯基、米海耶夫、巴庫林、郭沫若、侯外廬等39人為理事。
△ 朱德為駁斥國民黨頑固派對八路軍的誣蔑,向華北同胞陳述八路軍戰績及一貫主張:一、本軍在華北抗戰已歷三年,作戰5000次以上,收復失地數十縣,消滅敵寇20余萬,繳獲之多,冠于全國,事實昭彰,人人共知。二、本軍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之發起者與堅持者,必抗戰到底,驅逐日寇出中國。本軍內部實行官兵平等,不打人,不罵人,經濟公開,士兵開會自由,官兵人人受教育,上下級親愛團結。本軍實行軍民一致,不拉兵,不拉伕,不拉牲口,優待抗日軍人家屬,幫助民眾春耕秋收,保護抗日政權及抗日民眾團體。三、實行總理遺囑,喚起民眾抗戰到底,公開揭發一切漢奸。
△ 八路軍第一二九師在冀南地區第二次反擊石友三部的戰役開始,歷時七日。石軍被擊退至河南民權以東、隴海鐵路兩側地區。是役共斃、傷、俘石軍3600余人。
△ 日陸相畑俊六在東京演說稱:“開放長江系出于日方之自愿,并不負任何義務,此事由駐華日軍當局處理。”
3月5日 國民政府明令公布《綏遠省境內蒙古各盟旗地方自治政務委員會組織大綱》,凡16條,規定該會隸屬行政院,并受中央主管機關及中央指導大員之指導。設委員19人至24人,人選由國民政府派充,并于委員中指定委員長一人,常務委員三人。
△ 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國民政府委員、中央研究院院長蔡元培在香港逝世,享年74歲。
△ 國民政府以樊仲云、陳中孚、梅哲之、湯良禮、羅君強、金雄白、傅式說、朱樸、陳春圃、顧忠琛、汪曼云、章正范、黃大偉、蔡洪田、張載伯、劉云、黃香谷、周斐成、張子孝、張一塵、張克昌、黃敬齋、湯澄波、張德欽、盧英25人,“均屬附逆有據”,是日發出通緝令,著“全國軍政機關一體嚴緝務獲,歸案懲辦”。
△ 中共中央、中央軍委發出《關于晉西事變后我之基本政策的指示》,指出:閻錫山在與我方談判中,表示他是“國共兩黨之間的中間力量”,因此,我們應“繼續團結閻錫山,鞏固山西舊軍力量在閻的指揮下,不使發生不利于我們的分化,保存閻在呂梁山脈的地盤,不使某方進駐。八路軍與新軍亦不進駐,恢復新軍與閻之指揮隸屬關系,以利華北與西北之抗戰”。
△ 第三戰區第二游擊區規定新四軍在蘇南的第一、二支隊統歸第一支隊司令陳毅指揮。并規定蘇南新四軍的活動范圍在高資、碼廟、東昌街、行香街、上馬場之線以西,溧(水)武(進)公路及碼西湖以北,長江以南地區;陳毅部之司令部位置在瓦屋山以北、南鎮街以南的山岳地帶,非有第三戰區第二游擊區的命令不得越過指定地境。
△ 八路軍第一二九師反擊朱懷冰部的磁、武、涉、林戰役開始,戰至8日,殲滅朱部萬余人,俘虜第九十四師參謀長蔣希文、鹿鐘麟部的參謀長王斌、藍衣社雷鳴遠、武安自衛軍軍長胡象乾等,并控制了武涉公路以南,西平羅、臨淇以北地區。
△ 國立西南聯合大學300余名工友舉行罷工,要求改善生活待遇。7日復工,并出版壁報,揭露國民黨“腐化”、“專制”及在“陜西、河北各地開始剿共”之倒退行徑。
△ 鄂中京山地區日軍1000余向新四軍豫鄂挺進縱隊駐地丁家沖、石板河進犯,該軍第六團與敵激戰竟日,將其擊退。
△ 日本華南方面軍參謀長根木博訪問南京,向中國派遣軍總部建議:以南寧為根據地,進而攻打柳州,再以三個追擊隊構成向重慶追擊的形勢;同時,在華中進攻長沙,沿揚子江向重慶插入一支挺進隊;在華北則進行西安作戰。中國派遣軍以“即便把現在的戰線加以擴大,也很難用武力使重慶屈服”為由,未予采納。
△ 日本興亞院會議決定,在汪精衛中央新政府建立時,日本派遣專使參加“還都”典禮,并派遣特派大使與新中央政府談判締結調整“國交”條約。
3月6日 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中央監察委員會電唁蔡元培家屬,并派吳鐵城代表致唁。同日,孫科、孔祥熙、戴傳賢、王世杰、潘公展、朱家驊等分別電蔡元培家屬表示哀悼。7日,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會決議,由國民政府褒揚蔡元培,發治喪費一萬元,未成年子女教育費二萬元,生平事跡交黨史史料編纂委員會,由中央秘書處及中央宣傳部主持籌備追悼會。
△ 中共中央發出關于抗日根據地政權問題的黨內指示,指出:抗日民主政權的性質是“民主統一戰線的”, “是一切贊成抗日又贊成民主的人們的政權,是幾個革命階級聯合起來對于漢奸和反動派的民主專政”。指示抗日民主政權在人員分配上,共產黨員占三分之一,非黨的左派和進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中間派占三分之一。特別強調“必須保證共產黨員在政權中的領導地位”, “保證黨的領導權”。
△ 八路軍第一二九師一部攻克濮縣、觀城、仙莊、六塔集、衛城集、柳格集、東北莊、雙廟集等石友三部據點,殲滅高樹勛部、石友三部1000余人。
△ 日軍步、騎兵1000余,附炮數門,自廣東新會經大小梅山向麻塘進犯,7日陷中山縣。
3月7日 軍事委員會任命張瓊為第二軍副軍長。
△ 蔣介石手擬對八路軍的“訓令”五條:一、不應認防地為私有,不應掩護叛軍與襲擊友軍;二、應言行一致,協力互助,建立共信;三、不應擅委官吏,更不應殘殺政府官吏;四、不應盡征民糧,斷絕民食;五、不應擅發私鈔。
△ 司法院院長居正在重慶發表廣播講演,勖勉國民當前努力的目標:“第一,不要忘記總裁提倡的新生活運動;第二,不要忘記厲行節約運動;第三,希望大家服行兵役,踴躍從軍。”
△ 中共中央指示朱德、彭德懷,在山西反摩擦斗爭取勝的形勢下,應對衛立煌有所讓步;在汾離公路以南則與閻錫山休戰,維護閻的地位。
△ 毛澤東電唁蔡元培家屬,稱蔡元培為“學界泰斗,人世楷模”。9日,中共中央電唁蔡元培家屬稱:孑民先生“為革命奮斗40余年,為發展中國教育文化事業勛勞卓著,培植無數革命青年及促成國共兩黨合作”,并告以特派廖承志代表致唁。
△ 八路軍第一二九師一部在晉東南壺關附近殲滅日偽軍百余人。
△ 日軍2800余人進攻魯南山區之白彥,八路軍第一一五師特務團、第六八六團、蘇魯支隊等部奮起反擊,戰至22日,殲敵800余人,繳獲長短槍350余支,并收復費縣以西廣大地區。
△ 日軍1500余人進犯山東滕縣。13日,八路軍第一一五師一部將敵擊潰,殲滅500余人。
△ 日海軍陸戰隊一部由蘇北射陽河進犯阜寧,是日阜寧失陷。
△ 日、中雙方代表今井武夫、鈴木卓爾、臼井茂樹和陳超霖、章友三及“宋子良”,在香港東肥洋行舉行會談,10日結束。會談主要議題為:對日政策、承認偽滿洲國、共同防共等問題。日方代表要求重慶政府放棄抗日政策。中方代表表示,實現和平后中國自然停止抗日活動,并稱“滿洲國”已成既定事實,事到如今中國并不反對,蔣介石對于承認“滿洲國”并無異議,因此對“滿洲國”采取沉默態度而事實上承認。關于日、中兩國締結共同防共協定,中方代表表示同意,并允許將內蒙作為共同防共的特殊地區。日方代表提出在華駐軍防共,在滿洲駐軍加強對蘇戰備。對此,中方代表表示日軍可相當長地推遲在重要地區撤軍的時間。此外,雙方還就經濟合作、蔣汪合作問題進行商談,中方代表完全贊同日方提出的合作內容,要求明確以日本為主、中國為輔的合作關系。以上會談內容,由日方寫成“備忘錄”。中國方面由于尚需請示蔣介石,故未簽字。
3月8日 西藏熱振呼圖克圖暨噶廈致電林森、蔣介石,對國民政府特派吳忠信來藏主持第十四世達賴轉世坐床大典“感戴無暨”。“至于中日戰事,現正由三大寺暨各寺喇嘛大舉祈禱,祈禱中央勝利”。
△ 國民政府任命馬君武為國立廣西大學校長。
△ 縣政計劃委員會主任委員李宗黃向中央社記者稱:該會已成立法制、人事、警政、教育、土地、合作、農業、交通、衛生、慈善事業等15個專門委員會,人員121人,從事擬訂新縣制有關法規,研究每一專門問題。
△ 重慶各界婦女舉行“三八節”大會,李德全主持。大會通過宣言、討汪通電、慰問前方將士電等,并通過如下決議:要求國民政府在憲法上明文規定婦女在政治上、經濟上、教育上和社會上一律平等,確實保障婦女地位;請求國民政府普遍建立婦女組織;要求國民政府通令全國工廠,實行男女同工同酬等。
△ 第五戰區游擊部隊潛入漢口租界“力”字第一碼頭附近,乘夜將守備日軍10余人盡行殲滅,并火燒敵軍需品。
△ 汪偽中央公布日本國會對華政策12條,要點為:對于汪偽中央政府,“予以全面的支持”, “期待新中央政府成立,迅速具有統一國家之實力,日本將先作國際法上合法之承認”; “近衛聲明善鄰友好、共同防共、經濟提攜三原則,中國人民應予充分徹底理解”;希望“重慶贊成和平運動,分解而加入新中央政府旗幟之下”。
△ 偽新民會改組儀式在北平中南海懷仁堂舉行,并發表《新民會綱領》,宣稱:該會“為新中國建設之精神團體,與臨時政府表里一體,同為國家機構的民眾實踐組織”。綱領要點為:一、發揚新民精神,顯示王道;二、實行反共,復興文化,確立和平;三、振興產業,改善人民生活;四、睦鄰結盟,以建設東亞新秩序。3月30日,制定《民國二十九年度工作實施要綱》,內容一為確立新民會的指導理論,二為謀求各個組織的擴大與加強。8月17日,推舉王揖唐為會長,安藤、繆斌為副會長。
△ 美國進出口銀行宣布,該行董事會已批準對中國政府貸款2000萬美元。同日,美國總統羅斯福向報界發表談話,稱美國醫藥援華委員會已收得捐款55萬美元,將悉數購買藥品捐助中國。9日,蔣介石致電羅斯福,對美援華表示衷心感謝。
3月9日 第一戰區司令長官衛立煌請求八路軍停止對朱懷冰部的進攻,表示愿意同八路軍談判。八路軍總部指示第一二九師接受衛的請求,并作如下讓步:唐天際部撤至陵川;臨屯公路以南,長樂、高平公路以西之八路軍撤至公路以東、以北;并請衛立煌保證八路軍高、陽、垣、曲兵站一線來往人員之安全。14日,八路軍總部同第一戰區談判達成協議,以臨屯公路及長治、平順、磁縣之線為兩軍分界線,八路軍撤至該線以南,第一戰區部隊由河南濮陽、南樂撤退至封丘以北地區。
△ 日軍1000余分九路進犯山東東平,八路軍第一一五師一部將敵擊潰,殲滅300余人。
△ 日軍9000余人分十路向平西抗日根據地“掃蕩”,八路軍蕭克部在民眾配合下,展開反“掃蕩”,激戰三日,殲敵800余人,擊落日機一架,擊毀火車一列。
△ 察南、北平郊區各據點日偽軍9000余人,分十路向平西抗日根據地“掃蕩”。平西軍民展開反“掃蕩”斗爭,歷時14天,斃、傷、俘日偽軍900余人,敵于22日潰走。
△ 日軍1500余、飛機三架進犯晉西北靜樂縣。
△ 日軍第十一軍司令官岡村寧次奉調回國任軍事參議官。17日回國,臨行告別各師團長,稱其最大之憾事為未能摧毀中國之抗戰企圖,卻將眾多官兵戰死在中國。
△ 日本首相米內在參議院發表談話,申述日本政府處理“中國事變”之方針,在于“建設新秩序,以保持東亞永久安定,更進而貢獻于世界之和平”,并稱:“以汪精衛為中心之中央政府行將成立。帝國決定從速承認,并予以全面之援助。”他要求日本國民應“依據既定方針,舉國一致,遭遇任何困難,誓向事變解決一途邁進”。
3月10日 第六十四軍鄧龍光部、第二十六集團軍蔡廷鍇部對桂南日軍發動春季攻勢。13日,敵第五師團及臺灣混成旅團主力受鄧、蔡兩部攻擊,分由郁江右岸及欽(縣)靈(山)路反攻,圖迂回包抄鄧、蔡部。
△ 鹿鐘麟密電程潛,告朱懷冰部在晉東南“被共軍夾擊,四十、二十七軍既令北開,按目前之形勢,應飭龐(炳勛)軍由陵川以南地區繞至林縣,范(漢杰)軍進至樹掌。若悉由陵川繞樹掌前進,則共軍扼守,恐曠日持久,朱軍將消耗盡凈,豫北、冀南將淪于共手”。
△ 蔡元培靈柩由香港道福寺暫厝于東華義莊殯舍,香港各界扶柩、執紼者5000余人。同年安葬于香港仔華人永遠墳場。
△ “宋子良”與章友三、陳超霖根據7日中日雙方會談“備忘錄”的條款,提出《和平意見對案》八條,要點為:“原則上同意”考慮承認“滿洲國問題”;放棄抗日容共政策;共同防共;經濟合作;聘請日本軍事及經濟專家為顧問;適當處理汪精衛問題;日本應于和平妥協時將軍隊從速全部撤退等。
△ 板垣征四郎在南京發表《陸軍紀念日感言》之廣播講話,聲稱全力支持汪精衛新中央政府的建立,并愿將日本占領之中國廣大區域,交給“行將誕生之新中央政權統轄之下”。
3月上旬 日軍進犯廣東中山縣,肆意焚燒殘殺,難民紛紛逃避,連日達二萬人以上,廣東省主席李漢魂特電撥款五萬元施行急賑。
3月11日 毛澤東發表《目前抗日統一戰線中的策略問題》,提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發展進步勢力,爭取中間勢力,孤立頑固勢力”的策略方針,和“有理”、“有利”、“有節”的斗爭原則。
△ 蔣介石嚴令鹿鐘麟、朱懷冰、石友三、孫良誠、丁樹本等部不準退過黃河,受龐炳勛統一指揮,繼續對八路軍進攻。
△ 衛立煌令第九軍郭寄嶠部、第十四軍陳鐵部、第二十七軍范漢杰部、第四十七軍李家鈺部、第九十三軍劉戡部集結晉東南高平、陵川地區;第四十一、第七十一軍渡黃河北進;第四十軍由陵川向豫北林縣開進,聯合進攻八路軍。
△ 日機九架襲擊贛北浮梁,被第九戰區薛岳部擊落一架,墜貴池,飛行員三人斃命。
3月12日 國民黨中央舉行孫中山逝世十五周年及國民精神總動員一周年聯合紀念會,勉勵國人“貫徹精神總動員綱領,排除一切障礙,完成國家統一,走向民族復興大道”。同日,蔣介石發表《告全國同胞書》,稱一年來各方面之成效與收獲為中外所贊賞,指出精神總動員的功用在造成蓬勃奮發、精神向上的風氣,一切工作要求“切實”,努力依照綱要三要點,做到“持久”、“徹底”與“堅忍”,提出今后精神總動員的方針為:具體實行綱領,加強經濟斗爭,提倡工作競賽,充實國民月會。
△ 香港華僑工商教育界140余團體通電討汪,并盼國府再頒明令,懸重賞緝捕巨奸,用申法紀。
△ 陜甘寧邊區學生聯合救國會致書國民參政會,要求給予青年以參政權,并以如下意見交國民參政會:一、明令修改國民大會選舉法及憲法草案,確定年滿18歲以上的青年,均有同等選舉權與被選舉權;二、各省、市、區及戰地青年學生救國聯合會每萬人會員,選舉代表一人,各大學選舉代表一人,參加國民大會。
△ 桂南靈山戰役開始。第四十六軍一部攻擊大塘、小董間之日軍,占領崠匡附近之高地及大路嶺。同日,第一八八師占領十二,截斷邕欽路。
△ 新四軍陳毅所部襲擊江蘇揚中一帶日軍,斃敵200余人。
△ 新四軍李先念部在湖北應山楊家崗、張揚店擊潰偽軍劉光部300余人。
△ 汪精衛發表所謂《和平宣言》,聲稱“中央政治會議”召開在即,“中央政府”成立有期,今后將在“中央政府”領導下,對外調整邦交,對內實施憲政,實現和平;切望“重慶方面拋棄成見,立即停戰,共謀和平,俾和平方案之實現”。同日,米內響應汪精衛之宣言,表示全力支持與援助汪精衛成立新中央政府,并準備從速承認。
△ 《蘇芬停戰條約》在莫斯科簽字。同日,駐蘇大使楊杰發表談話稱:“蘇芬戰爭結束后,蘇聯將加強援助中國,日蘇不可能接近。”
3月13日 教育部在重慶召開國民教育會議,討論推進國民教育問題。蔣介石出席并講話,稱“國民教育為一切之根本”,希望各省、市教育行政人員“以勇銳之精神,貫徹國民教育之計劃”; “策動地方賢達士紳,一致協成此舉”; “注重師資培養,實行就地督導”; “酌用競賽方法,厲行實施考核”。會議16日閉會,通過議案27項。
△ 國民黨中央宣傳部、社會部及新生活運動總會、重慶衛戍總司令部、賑濟委員會等召開會議,商定加強行都力量辦法三項:一、救濟服務機關一元化。二、充實及集中服務隊之組織,并統一其指揮。三、擴大空襲緊急救濟聯合辦事處之組織及職權。
△ 朱德、彭德懷致電衛立煌,表示愿將駐晉東南陵川、高平之八路軍第三八五、第三四四旅主力一律撤至樹掌以北地區。
△ 山西新軍、犧盟會負責人薄一波等致電閻錫山,表示不咎既往,愿對山西新、舊軍關系謀合理解決,停止沖突,繼續團結抗戰。
△ 日軍700余進襲晉西北靜樂縣西北之馬坊鎮。20日,靜樂日軍800余、飛機三架攻陷嵐縣。23日,嵐縣日軍700余人陷普明鎮,八路軍第一二〇師一部與敵激戰一夜,敵不支向靜樂潰退,嵐縣收復。
△ 陳公博由香港返上海會見汪精衛,汪稱:“政府再不組織,只有宣布和平運動失敗。”陳稱:“南京極力向日本交涉得到最優之條件,但務必通知重慶,全國一致,然后乃和。”
△ 偽滿洲國國務總理張景惠發表聲明,表示偽滿洲國對汪偽政府之成立,予“不惜一切之援助”,并希望中、日、“滿”“一致實現東亞永久之和平”。
3月14日 湖南省臨時參議會開會,議定實行新縣制之要項三點:一、分期實行新縣制,各縣不得逾規定三年內期限;二、整理保甲;三、統一地方武力,實行警保聯系。
△ 林伯渠致電程潛,指出,陜甘寧邊區“雖然取消了陜省政府所派12縣縣長,摩擦糾紛仍不能根本消除”,要求國民政府“明令承認邊區政府,確定邊區范圍”。
△ 中共中央書記處、中央軍委指示朱德、彭德懷等,目前的反摩擦斗爭必須注意自衛原則,不應超出自衛的范圍,尤其對中央軍應注意此點,因國共合作主要就是同中央軍的合作;同時指出目前山西、河北的反摩擦斗爭即須告一段落,不應再行發展。
△ 八路軍隴海南進支隊一部在江蘇睢寧縣北殲滅偽軍王宣梁部一個支隊。20日,在睢寧、宿遷邊境殲滅偽和平救國軍第三獨立團一部,斃偽隊長劉厚仁以下80余人,俘30余人。
△ 成都搶米事件。國民黨特務康澤命令二三百名特務化裝為貧民闖入成都潘文華之重慶銀行,搶劫米庫,搗毀銀行,后反誣共產黨所為。晚,國民黨特務在成都進行大逮捕,中共川康特委書記、八路軍駐成都代表羅世文及車耀先、洪希宗等10余人先后被捕。15日,成都各報登出“共產黨煽動饑民搶米”的特大新聞,以此稱共產黨“破壞抗戰,破壞團結”。旋中共成都市委發表《為搶米事件告成都市民書》,揭露反共分子的陰謀。
△ 上海郵電、水電、碼頭、印刷、棉紡等100余工會以汪精衛竊用工會名義,捏造響應“和平運動”,聯名致函中央日報社予以否認,表示擁護抗戰國策,聲討汪逆。
△ 桂南欽州日軍第二十八師團一部附騎、炮兵,由牛岡經平吉向第六十四軍陣地進犯。南寧附近日軍第五師團一部由良慶沿蒲津路東竄南陽鄉,是日陷永淳。
△ 日軍發言人在上海對記者稱:南京新中央政府成立后,確有保障外人在華合法利益之能力,第三國之利益將不被干涉,其范圍包括在華貿易權、投資權及發展文化事業權。
△ 中國國家社會黨特別委員會、中國青年黨政治行動委員會分別發表宣言,響應汪精衛之所謂《和平宣言》,表示將以全力支持汪精衛新中央政權成立。
△ 英、美兩國政府分別通知日本政府,表示兩國決維護《九國公約》之規定,并不因中國汪偽政權的成立而改變對華之態度。
3月15日 中國復興商業公司與美國世界貿易公司簽訂《中美售購華錫合同》,雙方洽商中國應交華錫總額為四萬噸(每噸3000磅),分七年分批交付。華錫裝運地點為海防、仰光、香港或其他中國境內境外之海口或鐵路終點,每磅售價美金一分。
△ 國民政府特任陳濟棠為農林部部長。
△ 朱德、彭德懷致電蔣介石,表示愿將駐晉東南高平、陵川境內之八路軍除留小部分維護兵站外,一律撤至平順線附近,豫北輝縣、林縣各部一律撤至漳河沿岸。16日,八路軍第一二九師命令以上地區之部隊撤退。
△ 周佛海發表談話,對重慶國民政府誘降,聲稱中央新政府的成立對全面和平不會有妨礙,假使重慶政府愿意與日本停戰議和,準備以全力促成;中央政府成立后,對重慶政府“不僅沒有絲毫敵對的心理,而且是抱著無限的期待”。
3月16日 國民政府明令褒揚蔡元培,令稱:蔡元培“道德文章,夙負時望。早歲志存匡復,遠歷重瀛,研貫中西學術。回國后銳意以作育人才促進民治為己任,先后任教育總長、北京大學校長及大學院院長,推行主義,啟導新規,士氣昌明,萬流景仰。近長中央研究院,提倡文化事業,績效彌彰。方期輔翊中樞,裁成后進,高年碩學,永為黨國儀型”。發給治喪費5000元,并派許崇智前往致祭,生平事跡存備宣付國史館。
△ 蔣介石在陸軍大學講演《今日高級軍官之急務》,指出指揮官與幕僚長作戰的惟一要務“為激發全軍官兵的敵愾心”;軍事勝利的第一個要訣為“準備”二字;軍事最后勝利之最大秘訣在“決心堅定,始終不撼”之中;今日幕僚長與指揮官的急務為監督命令之貫徹。
△ 魯中沂水、莒縣、銅井等地日偽軍500余人,竄至沂蒙山八路軍駐地搶糧,行至沂水西南之孫祖,被八路軍山東縱隊第二支隊擊退,斃傷敵120余人,八路軍收復銅井。
△ 桂南日軍第二十八師團陷陸屋、舊州。永淳方面日軍竄抵沙洋東南一帶,與第六十四軍一部展開激戰。
△ 日軍2000余人開始對豫皖蘇邊蕭(縣)、宿(縣)、永(城)、碭(山)地區進行分區“掃蕩”。新四軍第六支隊一部及地方武裝5000余人展開反“掃蕩”,連克李石林、王白樓、張大屯、黃口車站等日偽軍據點。4月1日又發起山城集戰斗,迫使敵人撤回原防,粉碎了日偽軍“掃蕩”。
3月17日 駐英大使郭泰祺在倫敦發表談話,認為英國需要中國友誼,“但若對于日本過于采取‘綏靖’政策,則此項友誼必受嚴重之打擊”;并稱:“日本在亞洲和太平洋推行之計劃,乃系針對英、法、美、蘇、荷各國而發,與其對付中國毫無二致。”
△ 桂南日軍第五師團、臺灣混成旅團攻陷靈山,守軍第六十四軍鄧龍光部、第二十六集團軍蔡廷鍇部主力向靈山西北方向撤退。22日,鄧、蔡兩部反攻,克復靈山。
△ 汪精衛、陳公博等抵南京。18日,汪精衛會見日本派遣軍總司令西尾壽造和板垣征四郎,報告召開“中央政治會議”及“中央政府”成立之籌備事宜。西尾表示全力支持,并聲明擬交還日軍管理的礦山和工廠。
△ 日軍參謀總長閑院宮向西尾壽造發布《關于“桐工作”的指令》,要求中國派遣軍總司令部全力展開停戰交涉,條件為:日中兩國以“善鄰友好”、“共同防共”、“經濟提攜”為調整邦交的基本原則。中國方面應承認“滿洲國”, “放棄容共抗日政策”;日中兩國締結防共協定,日本在蒙疆及華北重要地區駐扎必要的軍隊,蒙疆為防共特殊地區;日中兩國在華北及長江下游地區實行經濟合作。在華南沿海特定島嶼(包括海南島)實行海軍軍事方面的密切合作。“中國從日本招聘軍事、經濟顧問”,并保證日本人在中國內地的居住和經商自由。《指令》還提出《關于處理“桐工作”和建立新中央政府工作關系的要領》,規定停戰協定若在汪精衛政府建立之前簽定,應促進其“對重慶的合作”,若在汪精衛政府成立之后,“應盡最大努力使重慶加以承認”, “并促使蔣汪合作,努力在蔣汪合作的基礎上開始正式和平談判”。
3月18日 傅作義下達反攻五原的作戰命令,令新三十一、三十二師及第一〇一師、新六旅、新五旅、新騎四師以及游擊軍等部在3月20日夜12時同時向五原新、舊兩城及外圍據點發動總攻擊,各部須于19日夜進入攻擊準備位置。
△ 行政院公布《田賦推收通則》,凡19條。
△ 中國國家社會黨在重慶發表宣言,斥責汪偽政府假借該黨名義發表附逆謬論,申明該黨“堅決抗日”,決不與汪偽“同流合污”,當與國人共起而誅之。
△ 抗日軍政大學第四分校在淮北成立,彭雪楓任校長,吳芝圃、張震任副校長,蕭望東任政治部主任。
△ 陶希圣在香港《大公報》發表《日汪所謂中央政治會議》一文,披露汪精衛等與日本訂立關于樹立新中央政府之步驟,“第一步以汪為中心,召集‘國民黨代表大會’,第二步召開‘中央政治會議’,第三步在南京成立‘國民政府’,使用青天白日旗”。
△ 日本中國派遣軍總司令部修訂《“桐工作”指導行事預定表》,決定3月27日、28日、30日、31日舉行日本、重慶正式會談;4月5日發表《和平宣言》;4月10日停戰;4月11日、12日汪、蔣合作通電;4月16日、17日、18日、19日、20日舉行講和會議。最后于4月20日樹立中央政府。
△ 日本華北派遣軍最高指揮官發表布告,聲稱愿將歷來代管的各礦山及工廠,速行移讓于臨時政府;遇有必要時,擬依據中日經濟合作之原則,分別妥為處理。同日,偽臨時政府布告稱:所有日軍管理的各礦山、工廠的業主,應即克日前赴主管官署,提出歸還原業之聲明,一俟政府接收之后,即當分別次第發還。
3月19日 駐蘇大使楊杰返抵重慶述職。
△ 軍事委員會任命陳公俠為第六十四軍軍長,張弛為副軍長。
△ 日軍一部向桂南佛子坪、豐塘之線發動攻擊,第四戰區東路兵團(第十六、二十六、三十五集團軍各一部)御敵受重創,至20日退至靈山東北之羅逢、樂民、蘇村、石塘之線,與敵對峙。
△ 日本華北方面軍在天津召開各兵團參謀長會議,部署“掃蕩”華北抗日根據地,要求各兵團繼續執行“高度分散部署”的辦法,“討伐肅正”。“討伐重點指向剿滅共產匪團;肅清京漢、津浦兩線中間的冀中地區,打通滏陽河及衛河水路”。以第二〇七、一〇一師團、獨立混成第十五旅團、第十二軍等部具體執行。
△ 汪精衛公布《中央政治會議組織條例》、《中央政治會議組織要綱》及出席“中央政治會議”30人名單:汪偽國民黨中央執監委員陳公博、周佛海、褚民誼、林柏生、梅思平、丁默邨、劉郁芬、葉蓬、李圣五、曾醒;偽臨時政府王克敏、王揖唐、齊燮元、朱琛、殷同;偽維新政府梁鴻志、溫宗堯、陳群、任援道、高冠吾;偽蒙古聯合自治政府卓特巴札布、陳玉銘;國家社會黨諸青來、李祖虞;中國青年黨趙毓松、張英華;無黨無派人士趙正平、楊毓珣、岑德廣、趙尊岳。列席二人:彭東原(廣東)、何佩瑢(湖北)。
3月20日 蔣介石在重慶對中央訓練團役政人員講述目前役政改進之要點,稱地方自治為兵役制度之基礎,應協力推行新縣制。指出前方部隊補充后不能維持原有戰斗力;補充部隊組訓不良,教育不合前方需要;補充部隊不能按時到達,乃為目前役政之缺點。
△ 五原反攻戰開始。晚12時,孫蘭峰第三十一師主力及五臨警備旅一部附炮兵一營向五原新城西關及黑頭圪旦之日軍發起猛攻。日軍憑借堅固工事掩護,以猛烈火力向孫部進攻。21日,孫部主力全殲西關之敵,進入城內掃蕩義和渠之敵。五臨警備旅亦攻占白桓及黑頭圪旦,另一部攻占白桓以東地區。日軍據守城內兩處據點,孫部屢攻不克。
△ 夜12時,彭慶榮部第三十一師附炮兵二營向五原舊城及廣盛西發起進攻。戰至21日晨,將前后補紅地區偽蒙軍擊潰,殘敵逃回舊城內。第九十四團乘機向舊城進攻,第九十五團向廣盛西進攻,敵不支向東潰逃,廣盛西及五原舊城克復。
△ 第五戰區李宗仁部攻入安徽安慶日軍機場,焚汽油800余桶。
△ “宋子良”向日方和談代表鈴木卓爾透露:困擾蔣介石的最大問題是承認“滿洲國”,因而重慶方面遲遲不決定。21日,“宋子良”乞求鈴木對重慶遲遲延期答復予以諒解。
△ 汪偽中央政治會議在南京召開。汪精衛主持并致詞。會議決議:一、授權汪精衛決定中日新關系調整方針。二、通過國民政府成立大綱案。政府名稱為“國民政府”,首都設于南京,國旗為青天白日滿地紅。三、政府成立日期為3月30日。下午,汪精衛接見中日記者團,稱中央政治會議有兩大重要方針:一、實現和平;二、實施憲政,并稱:中央政治會議的召開,標志著“和平運動”已確立穩固基礎。
3月21日 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會通過《關于國民大會代表選舉無法完成之補救辦法案》、《關于國民大會遼、吉、黑、熱四省代表之產生方法案》及《推進邊遠省區民運工作的原則》。
△ 國民政府公布《特種股份有限公司條例》,凡11條。
△ 軍事委員會任命莫與碩為第八十六軍軍長,馮圣法為第九十一軍軍長。
△ 蔣介石接見中央政治學校新聞專科畢業學生,稱新聞記者應為“國家意志所由表現之喉舌”和“社會民眾啟迪之導師”,并勖勉他們“善盡普及宣傳之責任”; “善盡宣揚國策之責任”; “善盡推進建設之責任”; “善盡發揚民氣之責任”。
△ 國民參政會華北戰區視察團結束對陜西、山西、河南、河北等地的視察,是日返抵重慶。團長李元鼎對記者稱“前線軍民合作實為水乳交融”, “各地建設亦有進步”。
△ 憲政座談會與憲政促進會籌備會在重慶舉行茶會,討論對憲政問題的意見,張瀾、章伯鈞、董必武、黃炎培等40余人參加。張瀾、沈鈞儒發言稱:實施憲政已成為全國一致的要求,不發動人民參加討論,則憲政是空架的。要求國民政府公布第四次國民參政會通過的“全國人民都有政治自由”的實施憲政議案。
△ 新疆省政府主席李溶在迪化病逝。4月4日,國民政府以李溶“籌維省治,安定邊陲,六載以還,勛勤懋著”,予以明令褒揚。
△ 經濟部采金局設立四川省安平區金礦勘探隊,辦理四川綿陽、江油等縣金礦勘探開采事宜。
△ 軍令部制定《剿辦淮河流域及隴海路東南附近地區非法活動之異黨指導方案》,擬調集李品仙、韓德勤、李明揚等部兵力萬余進攻淮河流域及隴海路東南附近之八路軍、新四軍。并“預期于6月中旬以前,肅清該地區內非法活動之異黨勢力”。蔣介石批示:“開始動作,最多不得過半個月,必須用最迅速之行動將其一網打盡。”
△ 蔣介石密電衛立煌,令其必須限定時日令八路軍撤至長治、邯鄲之線以北地區,“我軍應在長治、邯鄲之線從速筑構防線,不得任其自由南犯”。
△ 第四戰區東路兵團一部由橫縣附近南渡邕江,向大塘方面推進,靈山之日軍先后由北南鄉、江口、平南、平山等處向西南方向撤退,在武利圩、百勞圩固守。22日,克復靈山。
△ 董其武第一〇一師及王子修新六旅擊潰烏拉壕和烏加河之日偽軍,破壞橋梁兩座。22日,日軍乘汽車80余輛向王子修部進攻,王部不支向山麓撤退。烏加河北岸日軍強修浮橋,被第三〇二團全力阻擊,未能得逞,該團傷亡20余人。午后董其武率援軍將敵擊潰,占領橋頭堡陣地。至此,五原新、舊城外圍各據點收復。
△ 門炳岳部騎六軍一部向偽蒙軍第八師發動攻擊,敵不支向五原新城潰逃,復遭新三十一師孫蘭峰部痛擊,向北山逃竄,又被預伏在灶火渠之第一〇一師及民眾截擊,消滅殆盡。
△ 中共中央發出《關于時局的指示》,指出:在汪精衛積極組織傀儡政府,民族危機更加嚴重的局勢之下,“共產黨有與國民黨及各界人民進一步團結抗日的必要與可能”; “在一切地方,如果國民黨軍愿意接受我們的提議,停止向我進攻,我應立即停止反摩擦行為”; “訂立和平,以影響頑固派,爭取同盟者”。
△ 八路軍第一二九師冀西游擊隊及倪志亮晉冀豫邊區縱隊一部在河北元氏黑水河戰斗中,斃傷日偽軍200余人,俘日軍一人,繳獲山炮一門。
△ 日軍艦三艘炮擊廣東赤灣,并派兵千余登陸,竄至南山與第四戰區一部在南頭附近激戰。
△ 日軍陷澳門,并向澳門當局提出如下要求:一、澳門受日本保護,每月擔負日方費用40萬元港幣;二、將反日分子驅逐出境;三、準許日方派員會同島上警察挨戶搜索;四、準許本軍用票在島上流通。31日,葡萄牙外交部發言人稱:日本占領澳門附近中國之若干海島后所引起的有關問題,正由日政府與澳門當局接洽中。
△ 汪偽中央政治會議舉行第二次會議,決議通過偽《國民政府政綱》、《中央政治委員會組織條例》、《國民政府組織系統表》、《修正國民政府組織法第15條》、廢止臨時政府、維新政府名稱及善后方法等案。決定設立“華北政務委員會”, “臨時政府”已辦政務由“國民政府”令“華北政務委員會”接收,并遵照“中央”法令從速調整。“維新政府”已辦政務由“國民政府”直接接收,并從速調整。“臨時政府”公務人員由“華北政務委員會”盡量任用,“維新政府”公務人員由“中央政府”盡量任用。
3月22日 蔣介石密電程潛、衛立煌,令其從速將晉東南八路軍“如期撤至長、邯路以北地區”, “將在高平以東陵川境部隊除少數維護兵站線外,一律撤至平順”, “將在輝縣、林縣之部隊一律撤至漳河沿線”, “將白晉路以東、長治東陽關、邯鄲線以北地區部隊撤退,并嚴密監視其是否按指定路線撤退”。
△ 下午3時,第十一戰區傅作義部孫蘭峰新三十一師副師長王雷率第九十一團在炮兵協同下,攻占五原新城內日軍特務機關和屯墾辦事處日軍司令部,全殲守敵,五原新城遂告收復。
△ 汪偽中央政治會議舉行第三次會議,決議通過《華北政務委員會組織條例》、《實施憲政》、《重慶政府處置方法》等案,并頒“國民政府”各院、部、會及綏靖主任人選。《重慶政府處置方法》規定:“國民政府”成立后,重慶政府對內、對外各種法令及條約、協定、契約等一概無效,所有軍隊應即停戰,等待命令,所有公務人員應于最近期間到南京報到。“國民政府”人員名單:主席林森(汪精衛代理);行政院長汪精衛,副院長褚民誼;立法院長陳公博,副院長(待定);司法院長溫宗堯,副院長朱履和;監察院長梁鴻志,副院長顧忠琛;考試院長王揖唐,副院長江亢虎。內政部長陳群,外交部長褚民誼,海軍部長汪精衛(兼),軍政部長鮑文樾,財政部長周佛海,教育部長趙正平,司法行政部長李圣五,工商部長梅思平,農礦部長趙毓松,鐵道部長傅式說,交通部長諸青來,社會部長丁默邨,宣傳部長林柏生,警政部長周佛海(兼),賑務委員會委員長岑德廣,邊疆委員會委員長羅君強,僑務委員會委員長陳濟成,水利委員會委員長楊壽楣,行政院秘書長陳春圃。最高法院院長張韜,行政法院院長林彪。審計部長夏奇峰,銓敘部長江亢虎(兼)。軍事委員會委員長汪精衛,參謀本部部長楊揆一,軍事參議院院長任援道,軍訓部長蕭叔萱,政治訓練部長陳公博(兼)。華北政務委員會委員長王克敏。開封綏靖主任劉郁芬,武漢綏靖主任葉蓬,華北綏靖軍總司令齊燮元,蘇浙皖三省綏靖軍總司令任援道。
3月23日 中共中央書記處召開會議,聽取秦邦憲關于國共兩黨關系的報告。會議決定秦邦憲、林伯渠、鄧穎超、董必武四人出席此次國民參政會。
△ 中央研究院評議會選舉翁文灝、朱家驊、胡適為院長候補人選,選舉姜立夫、吳有訓、茅以升、呂炯、陳寅恪、陳垣、趙元任等為第二屆評議員。
△ 八路軍第一二〇師彭紹輝第三五八旅配合民眾武裝殲滅嵐縣日軍130余人。24日,克復嵐縣縣城。
△ “宋子良”與鈴木卓爾在香港會談。“宋子良”出示蔣介石轉告板垣的急電,內容為:蔣介石本人對于非正式代表提出的“備忘錄”基本上無異議,但在承認“滿洲國”問題上遭到東北將領等反對,現在正努力說服,最后不得已時亦有施以鎮壓手段的考慮;現在距離成立新中央政府的時間已迫在眼前,因此可否將正式的最高代表的會談延期到4月中旬;新中央政府成立日期問題也請一并重新加以考慮。隨后鈴木請示中國派遣軍總司令部,總司令部答復同意按蔣的意見處理,并指示會談即使延期到4月,也不要使對方失去希望。
△ 汪精衛在南京發表題為《國民政府還都的重大使命》的廣播講話,宣稱“國民政府還都”,就是要統一起來做和平運動,完成實現和平,實施憲政兩大使命;中央新政府的成立和還都,標志著“和平運動”已到了一個新階段;希望“重慶方面破除成見,加入到和平運動中來”, “盼林(森)主席早一點回到南京來”。
3月24日 重慶各界舉行追悼蔡元培大會,蔣介石、吳敬恒、王寵惠、孔祥熙、戴傳賢、于右任、張繼等參加致祭,張繼、吳敬恒先后報告蔡元培生平事跡、學術成就等,最后宣讀國民政府及國民黨中央祭文。同日,四川、貴州、廣西、湖南、浙江等省及香港均舉行追悼大會,吊祭蔡元培。
△ 《益世報》在重慶復刊,主任委員病休,職務由牛若望兼代。按:該報已有25年歷史,七七事變后,平、津兩館被迫停刊,遷往云南。
△ 日本水川伊夫中將率殘兵逃出五原,圖渡烏加河逃往大佘太,是日被傅作義部游擊部隊擊斃,殘兵大部被殲滅,一部分落入烏梁素海淹死,20余人落荒逃遁。
△ 日軍反攻五原。日軍小島騎兵集團主力和黑田第二十六師團一部,附炮30余門,密集烏加河畔,向董其武部第三〇一團陣地猛攻,并以飛機10余架掃射轟炸,掩護步兵乘船渡河。董部奮勇阻擊,團長宋海潮身中七彈,隨從人員大部陣亡,黃昏后奉命后撤。
△ 汪精衛公布偽中央政治委員會委員名單:中央政治委員會主席汪精衛;當然委員汪精衛、陳公博、溫宗堯、梁鴻志、王揖唐、王克敏;列席委員褚民誼、朱履和、江亢虎、顧忠琛;指定委員周佛海、褚民誼、陳璧君、梅思平、陳群、林柏生、劉郁芬、任援道、焦瑩、陳君慧、葉蓬、陳耀祖、李圣五、丁默邨、傅式說、楊揆一、鮑文樾、蕭叔萱、李士群;聘請委員齊燮元、朱琛、卓特巴札布、殷同、高冠吾、趙正平、繆斌、趙毓松、諸青來、趙尊岳、岑德廣。
3月25日 東北抗聯第一路軍第二方面軍在吉林和龍縣紅旗河伏擊日軍“討伐隊”,斃敵官兵100余人,俘虜30余人。26日,又在花臉砬子斃傷日軍40余人。
△ 陜西省府主席蔣鼎文發表反共演說,稱:中國共產黨“不擁護三民主義,不服從蔣委員長的統一領導”,既未履行其諾言,且更趨于封建勢力的造成,將成為歷史的罪人,云云。
△ 河北贊皇、元氏日軍500余,在飛機掩護下出犯,八路軍第一二九師一部在元氏西南之東西臺城地區予以阻擊,并擊落日機一架。
△ 日本政府決定:派遣阿部信行為“駐華全權大使”,派遣松平、小山兩議長為“慶祝使節”,參加汪偽政府“還都”典禮。
△ 日本陸軍省軍務局長武藤在議會上聲稱:日本政府準備向汪偽政府“放棄租界權利,期望第三國亦采取同樣行動”,并稱:日本政府“準備采取步驟對付拒絕交還租界的國家”。
△ 河北井陘煤礦紅莊礦井因年久失修起火,日軍恐燒壞煤井,下毒手封井,井下礦工數百人全部燒死。
3月26日 行政院會議決議,自本年7月1日起施行《遺產稅暫行條例》。
△ 國民政府修正公布《財政部組織法》,規定財政部設關務、稅務、國庫三署和總務、鹽政、賦稅、公債、錢幣五司,以及直接稅、會計二處。
△ 南洋華僑籌賑總會主席陳嘉庚及莊西言、李鐵民等率南洋華僑歸國慰勞團部分團員自仰光飛抵重慶,重慶各界代表3000余人前往機場歡迎。陳嘉庚在機場臨時茶會上對記者闡明歸國目的:一是向抗戰軍民致敬慰之意;二是考察戰時國內狀況,帶回南洋向華僑報告宣傳,使千萬華僑增加愛國熱心,以外匯財力助祖國抗戰;并稱:“第八路軍所在地延安,亦擬前往視察。”
△ 周恩來、任弼時、鄧穎超、蔡暢、陳琮英、陳郁等九人自蘇聯經迪化、蘭州、西安,是日回到延安,并帶回國民政府發給八路軍的一批薪餉。毛澤東、陳云等前往迎接。在當晚舉行的歡迎大會上,周恩來講話指出:從報刊上看到國內許多人準備妥協投降,搞摩擦分裂及倒退的現象,實令人痛心。在全黨全國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投降派必定失敗,中國抗戰定能獲得最后勝利。按:周恩來因臂傷于1939年夏赴蘇治療。
△ 新四軍參謀長兼江北指揮張云逸致電蔣介石等,請其制止進攻新四軍皖東部隊之行為,并嚴懲為首指使之徒,撫恤傷亡。
△ 第五戰區李宗仁部與日軍在豫南信陽城郊激戰。27日,李部攻入信陽,日軍南潰。
△ 白崇禧部克復桂南靈山之陸屋、舊州。
△ 日偽軍2000余人向新四軍豫皖邊永城、蕭縣地區“掃蕩”。新四軍第六支隊隊長彭雪楓率部反擊,斃傷日偽軍1000余人,殘敵潰逃。
△ 汪偽中央政治委員會公布該會各專門委員會主任委員人選:法制梅思平、內政陳群、外交徐良、軍事鮑文樾、財政陳之碩、經濟陳君慧、交通李祖虞、教育焦邨,中央政治委員會秘書長周佛海。27日,又增設社會事業專門委員會,蔡洪田任主任委員。
3月27日 監察院派員視察貴州、湖北、四川等省政務,視察事項為:精神總動員、民政、財政、教育、建設、保安、軍事、禁政、救濟、司法。
△ 五原戰役結束。董其武部第一〇一師一部扒開烏加河南堤,引水淹沒烏加河至五臨公路,日軍陷入泥淖之中,董部乘勢向敵猛攻,城內日軍在飛機導引下,逃出城區,向烏加河北逸去,五原失而復得。是役共殲日偽軍300余人,俘虜50余人,繳獲汽車40余輛。
△ 香港《自由》、《天演》、《南華》三報反汪工友回國服務團到達重慶。
△ 燕京大學校長司徒雷登月前抵達重慶,是日在嘉陵賓館講演華北現狀,孔祥熙、陳立夫、吳鐵城及燕京大學旅渝學生200余人參加。
3月28日 第一戰區衛立煌部乘夜攻入日軍占領區河南淮陽。
△ 蔣介石密電李品仙,令其“肅清淮南路兩側及蒙、渦、宿、永等附近之異黨組織”, “將其壓迫于大江以南,或一舉剿滅之”。同日密電韓德勤,令其“先肅清江都邊境及漣水、宿遷、沭陽邊境附近地區之異黨,爾后與二十一集團軍協力相機進剿洪澤湖南北地區之異軍”。
△ 程潛密電蔣介石,報告第二、八、十戰區對八路軍的作戰部署:第二戰區“晉東南方面十八集團軍應遵照規定作戰地境迅速于長白路以東、邯長路以北地區服從作戰任務,所有經晉城、陵川通林縣之交通著由衛(立煌)副長官統籌部署,以兩個師以上兵力占領”。第八戰區之隴東“密派有力部隊嚴密監視中共勢力,絕不準其對平涼進擾”。第十戰區“對陜北中共部隊應配備有力部隊于洛川附近,絕不準其南犯”。
△ 軍政部、軍令部制定《剿辦蘇皖邊區非法活動之異軍指導方針》,擬以李品仙部及韓德勤部“預為充分之準備,迅速進出于淮河南北附近地區,將盤踞該地之異軍壓迫于大江以南,或相機殲滅之”。
△ 日軍2000余,飛機五架攻陷晉西北臨縣,次日又退出該縣。
△ 英駐日大使克萊琪在東京日英協會發表演說稱:英日兩國系“為共同目標而努力,此目標即為永久之和平,抗拒外來之壓力”。4月3日,駐英大使郭泰祺駁斥克萊琪之演說,稱英國“與日本之和平,即為中國之滅亡”。
3月29日 林森在革命先烈紀念日對全國將士和同胞以及友邦人士發表廣播講演,痛斥汪偽漢奸組織之叛國罪行,表示與蔣委員長同心同德,督率全國文武官吏和人民,護衛國家民族整個的領土與主權完整,目的一日不達到,奮斗一日不終止,希望各友邦自今以往,始終給我們一貫之同情與更多之援助。
△ 國民黨中央宣傳部為聲討汪偽組織,自是日至4月1日,邀請林森、吳鐵城、陳立夫、居正、于右任、戴季陶、孔祥熙、翁文灝、何應欽、王世杰、邵力子、李德全等黨政要人向國內外作廣播講演。
△ 八路軍第一二九師趙基梅獨立支隊襲占山西壽陽冀家坳日軍據點,殲滅偽軍80余人。
△ 臺灣獨立革命黨、臺灣民族革命總同盟等抗日團體合組成為臺灣革命團體聯合會。該會的基本任務為:一、促進成立革命政黨;二、建立祖國與臺灣的正常關系;三、發展臺灣內部革命斗爭;四、開展前方及淪陷區臺胞的革命工作。
3月30日 國民政府明令全國嚴緝陳公博、溫宗堯、梁鴻志、王揖唐、趙正平、趙毓松、諸青來、岑廣德、陳濟成、楊壽楣、林彪、夏奇峰、江亢虎、任援道、劉郁芬、齊燮元、王克敏、汪時璟、朱履和、江履謙、李文濱、徐良、嚴家熾、陳維達、卓特巴札布、夏肅肇、潘毓桂、傅侗、曾醒、陳玉銘、楊毓珣、何佩瑢、許繼祥、戴英夫、汪瀚章、蔡培、何庭流、趙叔雍、周化人、李祖虞、彭年、胡蘭成、孔憲鑒、李士群、鄧祖禹、沈爾僑、王修、劉培緒、鄭大章、李歐一、富雙英、湯爾和、王蔭泰、殷同、朱琛、董康、蘇高仁、余晉和、趙琪、江朝宗、馬良、徐蘇中、唐蟒、張永福、張英華、張顯之、凌霄、陳之碩、陳君慧、何炳賢、陳伯藩、唐惠民、陳輝祖、焦瑩、蕭叔萱、高冠吾、張韜77名漢奸。
△ 汪偽國民政府在南京成立。汪精衛及各院、部、會主要人員陳公博、周佛海等宣誓就職。汪精衛宣讀《國民政府還都宣言》,聲稱“國民政府”還都南京,“使向于實現和平,實施憲政之大道勇猛前進”,并希望重慶方面“破除成見,亟謀收拾,共濟艱難”。會后,發表對日廣播演說,對日本的支持表示“深切之謝意”,并愿為中日關系“因調整而得到共存共榮,東亞之和平與秩序得到永久堅固之基礎”而繼續努力。
△ 外交部照會各國駐華使節,并訓令中國駐外使節照會各駐在國政府,鄭重聲明:南京汪偽政府或中國他處存在之其他偽組織,其任何行為當然完全無效,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絕對不予承認,深信世界自尊之國家,對中國境內之日本傀儡組織決不予以法律上或事實上的承認。
△ 上海學生舉行總罷課,反對汪精衛傀儡政權成立。學生沖破巡捕房的干涉,高呼口號,到租界各馬路散發討汪傳單。
△ 美國務卿赫爾發表聲明,不承認南京之汪精衛偽政府,繼續承認重慶國民政府為中國之合法政府。
△ 全國慰勞總會舉行會議,決議聘請陳誠為會長,谷正綱、馬超俊、郭沫若為副會長。
△ 桂林行營命令桂南各部在堅守已占據之陣地的同時,組織各種出擊隊,襲擊并破壞敵之交通、通信及敵偽政治、經濟,并將主力置于適當地區集結整訓,為爾后反攻南寧做好準備。
△ 東北抗聯第三路軍第三支隊250余人,連續襲擊嫩江東北四站和二十里河屯。兩次戰斗中繳獲步槍21支,手槍一支,子彈1300余發。
△ 日軍千余、飛機三架攻陷晉西北方山縣,八路軍第一二〇師一部及山西新軍第二縱隊與敵戰至次日,收復該縣。
△ 河北武安日偽軍1000余分三路向八路軍邊區縱隊進攻,遭八路軍一部反擊,殲敵130余人。
△ 汪偽中央政治委員會召開會議,通過各院、部、會組織法,中央機關經費支配和官俸等級等提案,并公布立法委員和軍事委員會委員名單:立法委員為杭錦壽等50人,軍委會委員為陳公博等26人,常務委員為陳公博、周佛海、劉郁芬、齊燮元、鮑文樾、楊揆一、任援道、葉蓬、蕭叔萱。
△ 偽華北臨時政府、偽華中維新政府發表宣言,宣布自即日起解散。
△ 偽華北政務委員會成立,王克敏任委員長,常務委員王克敏、汪時璟、齊燮元、湯爾和、王蔭泰、殷同,委員為朱琛、王揖唐、董康、蘇體仁、余晉和、趙琪、江朝宗、馬良、潘毓桂。該會為汪偽政府的直屬機構,受其委托處理華北轄區內一切政務,下設內務、財務、綏靖、教育、實業、建設等署和政務廳。
△ 周佛海與日本橫濱正金銀行上海分行經理岸浪義質簽訂《政治借款契約書》,總金額法幣4000萬元。
△ 日本首相米內光政發表廣播演說,表示對汪政權“不惜予以全般的援助”,希望各國迅速“認識此新事態而予以協力”。
△ 日本陸軍省召開會議,研討參謀本部關于撤退在華軍隊的提案,參謀總長閑院宮、陸相畑俊六等出席。決定:“如本年內中國事變仍不能解決,則自1941年初開始自動撤兵,到1942年底,將兵力縮小至以防守上海的三角地帶及華北察、綏一隅為限。”
3月31日 國民黨中央常務會議作出《關于國大代表產生問題的決議》,規定:國民大會代表之區域選舉及職業選舉,如確有變動或事實上之窒礙,不得依法完成時,應由國民政府遴選另定。
△ 監察院長于右任在重慶發表《以勝利擊破汪倭毒謀》的廣播演講,呼吁各界同胞切實認識中華民族的總危機,以中山主義對明治遺策,收復既失領土,造成獨立自由之中華民國。
△ 駐英大使郭泰祺、駐法大使顧維鈞、駐蘇大使楊杰、駐美大使胡適等聯名通電討汪,表示誓遵國策,以維友邦同情,而正國際視聽。
△ 宋藹齡、宋慶齡、宋美齡抵重慶。4月3日,重慶各界婦女舉行盛大歡迎會。午后,宋氏三姐妹至新生活指導委員會視察,并參觀重慶孤兒院,宋慶齡稱贊孤兒院工作成績優異,稱“將來必不致產生汪精衛一類之人物”。
△ 延安成立蒙古文化憲政促進會,參加者有蒙、回、藏、漢等族人員,吳玉章、李富春、林伯渠等為理事。
△ 新四軍參謀長張云逸電告蔣介石,安徽第五區專員兼第十縱隊司令李本一部1000余人,皖東行署莫、甘支隊2000余人,定遠縣吳子約部五六百人,近日襲擊新四軍駐大橋之江北指揮部及第四支隊司令部,要求制止此種破壞抗日的倒退行為。
△ 日本中國派遣軍總司令部向鈴木卓爾提出今后對“桐工作”的方針,指出:“桐工作”重新進行時,應向重慶說明“汪政權的成立不妨礙汪蔣事后合流的可能性,日方保留對汪政權的承認即有此意”。并提出汪蔣事后合流的工作期限訂于今秋,而今夏為整體工作成敗的關鍵。
△ 日軍第三十六、四十一師團及獨立第九混成旅團6000余人圍攻晉東南沁縣,八路軍第一二九師一部與敵戰至4月2日,殲敵500余人。
是月 國民政府決定四川、西康、貴州、陜西、甘肅、河南、安徽、湖北、江西、廣東、廣西、福建、浙江各縣、市自衛總隊一律改編為國民兵團,團隊以下各級部隊和后備隊6月以后次第成立。
△ 軍事委員會任命梁培璜為第十九軍軍長。
△ 何應欽檢討對日作戰潰敗原因:一、部隊作戰缺乏協同動作;二、無死守陣地之決心與必勝的信念;三、構筑防御陣地忽略縱深配備;四、謊報軍情,過度夸大敵情,用意在減輕自己之責任;五、破壞交通線不得要領,或遲或早或不徹底;六、指揮機關臃腫重迭;七、對上級命令不研究,奉行不力;八、魚肉百姓,擾民作惡。
△ 山西犧盟會第二次代表大會在沁源召開,提出繼續團結閻錫山共同抗日,并決定山西新軍在八路軍的領導下進行整軍,加強戰斗力。會后,犧盟會即宣告結束。
△ 汪偽中央政治會議決定對重慶政府的處置方案:“一、重慶政府如放棄抗戰容共政策,并接受中日新關系調整方針,則可加入中央政府。二、國民政府還都后重慶方面對內及對外各種政令及條約、協定、契約等一概無效。三、在重慶政府指揮下之軍隊如自愿停戰來歸中央者,中央政府一概容納,并予以種種便利。四、重慶政府所有公務人員如能于中央政府成立后半年內回京者,中央政府應以原級原俸令其繼續任職。”
△ 河北旱災,災民大饑,有食樹皮、泥土為生者,致死甚眾;有食麥草充饑者,致夏收無望,尤以保定、天津地區為甚。受災村鎮1.5萬余處,災民達300萬。山東省災區亦達5000村鎮,災民近百萬。日軍乘機強迫逃津災民在津特三區偽勞工協會領取出關證,出關者日約30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