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1916年(民國五年)

1月

1月1日 袁世凱建元,以是年為洪憲元年。大典籌備處是日通告,即日起“所有奏咨暨一切公牘,只署洪憲元年某月某日”。

△ 中華民國護國軍政府在昆明正式成立,云南取消將軍行署、巡按使署,改為都督府。舉唐繼堯為中華民國軍政府都督。

△ 昆明民眾舉行擁護共和紀念大會。

△ 唐繼堯、蔡鍔、李烈鈞聯名發表討袁檄文,歷數袁世凱“叛國稱帝”等二十大罪狀,宣布要約五條:一、“凡屬中華民國之國民,其恪遵成憲,翊衛共和,誓除國賊”;二、“改選中央政府,由軍府召集正式國會,更選元首,以代中華民國”;三、“罷除一切陰謀政治所發生,不經國會違反民意之法律,與國人更始”;四、“發揮民權政治之精神,實行代議制度,尊重各級地方議會之權能,期策進民力,求上下一心,全力外交之效”;五、“采取聯邦制度,省長民選,組織活潑有為之地方政府,以觀摩新治,維護國基”。

△ 袁世凱將原總統府改稱新華宮,府內收發處改為“奏事處”,府內總指揮處改為“大內總指揮處”。

△ 袁世凱公布“洪憲元年度總預算”,歲入4.71946710億元;歲出4.71519436億元。

△ 袁世凱申令提高警權,以維秩序,力保公安。

△ 袁世凱令孔令貽仍襲封“衍圣公”,并加郡王銜。

△ 袁世凱申令“立國根本在乎教育”,著教育部籌議整理擴充各省師范學校。

△ 袁世凱任命徐時震為都護副使分充科布多佐理員。

△ 丹麥在哈爾濱設領,由駐哈俄領代辦。

△ 北京環城鐵路竣工,正式通車。

1月2日 戴戡奉蔡鍔派遣,率部前往貴州策應獨立。24日抵貴陽。

△ 袁世凱令外交次長曹汝霖儀同特任,以酬其庸。按:儀同特任者,系予以特任待遇。

1月3日 袁世凱以凡書“洪憲元年”之對外文件均被退回,遂令對外仍暫用民國名義,對內則書“洪憲”,暫時不加“帝國”字樣。

△ 廣西將軍陸榮廷、巡按使王祖同為掩護廣西獨立活動,是日致電政事堂,請袁“早正大位,以定人心”。18日又電政事堂稱:“近日滬上《中華新報》載有廣西獨立之耗,似此造謠煽亂,殊堪痛恨。”

1月4日 統率辦事處舉行軍事會議,決定分三路進兵云南:川湘兩路暫由第三師全部,第六、七師各一部編成,以曹錕為總司令,馬繼增為第一路司令,由湖南經貴州進兵云南,張敬堯為第二路司令,由四川向云南前進;粵桂兩軍合組之桂邊一路軍,以龍覲光為總司令,由廣西百色向云南攻擊。

△ 黃興復函彭丕昕,稱蔡鍔“軍事優長,亦負眾望,指揮如意,所可斷言”。表示與美政界接洽,以為“財政之一助”。

△ 袁世凱決定派農商總長周自齊為赴日贈勛特使,以大總統所佩之同等大勛章一座頒贈日皇,是日由外交部電令駐日公使陸宗輿通知日本政府。

△ 岑春煊抵上海,與梁啟超密晤。

△ 江蘇將軍馮國璋領銜聯絡各省軍政長官42人,電請政事堂及統率辦事處轉請袁頒令討伐唐(繼堯)任(可澄)。

△ 安徽將軍倪嗣沖、巡按使李兆珍電請袁世凱“早正大位,以定名分,而安人心”。7日奉天段芝貴,湖南湯薌銘、沈金鑒,9日浙江朱瑞、屈映光,山東靳云鵬、蔡儒楷,陜西陸建章、呂調元,上海楊善德、盧永祥,山西閻錫山,10日湖北王占元、段書云,江西李純、戚揚,廣西陸榮廷、王祖同,11日四川陳宧,13日張勛等,先后電請袁“早登大位”,并對云南實行討伐。

1月5日 護國軍第一軍總司令蔡鍔通電討伐袁世凱,并告誓全民四事:一、與全國國民戮力擁護共和國體,使帝制永不發生;二、劃定中央地方權限,圖各省民力之自由發展;三、建立名實相副之立憲政體,以適應世界大勢;四、以誠意鞏固邦交,增進國際團體上之資格。

△ 袁世凱頒令討伐唐繼堯、任可澄、蔡鍔,“著近滇各省將軍巡按使一體嚴籌防剿,毋稍疏忽”,并派虎威將軍曹錕督師待命。

△ 袁世凱申令各省長官曉諭人民“分別順逆”,勿受蔡鍔等“煽惑”。

△ 駐日公使陸宗輿訪日外相石井菊次郎,征詢日政府對袁世凱行帝制之意向。

1月6日 廣東中華革命黨人朱執信及陳炯明等,相繼在惠州等地舉事討袁,朱部號稱中華革命軍,陳部為護國軍。是日,兩軍分別攻占九龍新城鹽田稅關和淡水(屬寶安縣),旋因兵力不敵,均被駐軍擊退。

△ 云南都督府委朱德充步兵第十團團長。所部旋改編為護國軍第一軍第三梯團第六支隊,朱任支隊長。

1月7日 護國軍第一軍總司令蔡鍔函勸北方各師旅團營長,效魯仲連之力拒強秦,取消帝號,法華盛頓之爭取天賦人權,建樹共和,共同討伐袁世凱。

△ 袁世凱申令龍濟光、張勛、馮國璋等簡拔精銳,聽候調用。

△ 參政院議決駁復貴州巡按使龍建章“艷”(上月29日)電所請另行表決國體問題,謂再付國民公決說、元首宣言取消說均不能成立。

△ 護國軍第一軍總司令蔡鍔密電四川將軍陳宧、師長劉存厚,請一致反對帝制,速為策動。

△ 政事堂以云南護國軍實行討袁,是日特通電各省切實查報地方治安情形。

1月8日 外交部電駐日公使陸宗輿,告以赴日贈勛特使周自齊準24日抵東京,希知照日外部。

△ 袁世凱任命王金鏡為陸軍第二師師長;特任王占元為襄武將軍,督理湖北軍務。

△ 中華革命黨江蘇司令長官周應時,蘇州司令吳江左,清江司令臧在新計議起義討袁,因鎮江機關為敵偵破而失敗。是日臧在新在阜寧被捕,旋被殺害。

△ 黨人50余人襲擊上海漕河涇警察分所,黃得余等七人被捕,解松滬護軍使署訊辦。

△ 護國軍第一軍總司令蔡鍔致電南洋華僑籌餉,并函請柏文蔚任南洋籌餉總代表。

△ 教育部公布《國民學校令施行細則》、《高等小學校令施行細則》,突出修身、讀經,強調涵養兒童孝悌忠信諸德,注重《論語》、《孟子》大義。

1月9日 唐繼堯之代表李宗黃抵達上海,次日訪陳其美商討袁事宜,并托轉寄唐致孫中山函,內稱“如蒙訓示,當由李君就近趨候,稟承一切”。

△ 孫中山以日本政府派青木中將來華抵滬調查各派反袁勢力,為爭取日本援助,是日復電上海中華革命黨人,稱:“日府派青木中將來滬調查,而后定方針,宜秘密間接圖利之。”

△ 袁世凱任命吳敬修為肅政史。

△ 內務部令江蘇將軍轉飭所屬,各報應改用洪憲紀元,“如再沿用民國五年,不奉中央政令,即照報紙條例,嚴行取締,停止郵遞”。

1月10日 俄駐英大使訪英外交大臣葛雷,并遞交照會,以袁世凱將行帝制,建議協約國予以承認,以免陷于被動,致招煽動“黨人”起事反袁嫌疑。葛雷即表同情,并于次日將照會內容轉告駐英日使上達日政府。12日,日外相石井答駐日英使稱:無必要因德奧等國承認帝制而改變態度。此時,日使日置益亦報告本國,謂英、法、俄駐北京公使認為,若袁行帝制,應在適當時機予以承認,以免中國政局繼續“動亂”。

△ 護國軍第一軍右縱隊先遣隊董鴻勛支隊離昆明,向四川進發。

△ 都護使駐庫倫辦事大員陳箓電政事堂稱,外蒙官府所有公文均已遵用“洪憲”年號。

1月11日 湖南長沙教育會長葉德輝等電請袁世凱“早登帝位”,并指責蔡鍔、唐繼堯、任可澄“擾已定之國基,樹人民之公敵”,吁請“大張天討”。

1月12日 河南巡按使田文烈等奏請將前明薊遼督師袁崇煥從祀關岳廟。

1月13日 外蒙古博克多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特派那旺那林、扎木彥多爾濟,由庫倫啟程進京向袁世凱呈送禮品。

△ 哈爾濱雙合盛火磨以20萬盧布買妥俄商地列金火磨,繼續生產紅雞牌面粉。

1月14日 貴州巡按使龍建章借出巡之名,潛離貴州。

△ 海軍總長劉冠雄赴上海及長江一帶視察。

△ 袁世凱任命李炳之為陸軍第十三混成旅旅長。

1月15日 日本外相石井菊次郎急電日置益公使,令拒絕慶賀日皇加冕特使周自齊赴日。16日,日置益照會外交部,請周暫緩赴日。

△ 云南都督唐繼堯與任可澄致書梁啟超,謂“長江下游一有動搖,全局立可解決”,盼速定策發謀,并請策劃外交及建國問題。

△ 袁世凱以貴州巡按使龍建章滇亂未平,率行請假,“實屬有意規避”,令著先行離任,付文官高等懲戒委員會依法懲戒,遺缺特任劉顯潛署理。

1月16日 蔡鍔率云南護國軍第一軍主力部隊,由昆明出發向四川納溪、瀘州進發。

△ 駐日公使陸宗輿電外交部,稱日政府“此次拒絕周使,即是蔑視元首之發端。其機關報口氣圖畫,已不以友誼相待”。

△ 江蘇南匯縣張江柵等地饑民,反對屯田繳價,聚眾起事,向富戶索錢米。19日后,斗爭蔓入上海、川沙兩縣,旋因力量分散,被軍警擊散。

1月17日 護國軍第一軍第一梯團劉云峰部鄧泰中、楊蓁兩支隊在新場附近首戰告捷,攻克燕子坡。18日占橫江。19日渡江直搗安邊。20日進克柏樹溪。敵軍望風嘩潰。

△ 貴州省紳商農工各界數千人在省議會集會反對帝制,要求貴州“亟謀自主”,并公推劉顯世為都督。

△ 駐日公使陸宗輿電外交部,極力主張延緩帝制,使“亂事無從蔓延”。

1月18日 孫中山致書康德黎夫人,吁請英國官員停止與袁合作迫害黨人。指出:“香港、上海及新加坡之英國官員,居然與袁世凱合作而熱衷于迫害我愛國同胞……此種行徑,必貽英國政府以不良之后果。”

△ 駐滬國會議員谷鐘秀、孫洪伊等致電各國公使,謂袁僭稱皇帝,已失其元首資格,凡有對外交涉均屬一人之私圖,我全國國民斷無承認余地。

△ 袁世凱申令廢除各省例貢及清末年節壽期貢獻。

1月19日 新華宮發現圖謀刺袁事件,宮內查得炸彈50余枚。京師警察廳督察長袁英被捕,內史沈祖憲、內尉瞿克明等人亦有牽連。

△ 蔡鍔致函河內法總督,言明護國軍起兵以后,袁世凱無代表國家資格,并望對護國軍表同情之誼。

△ 曹錕奉袁命,離岳州西上入川督戰。

△ 日本內閣會議通過警告袁政府不得忽視南方動亂而實行帝制之決議。

△ 袁世凱批準察哈爾地方官員得置買蒙荒。

△ 中華革命黨總理孫中山委鄭紹本為三寶壟支部長。

1月20日 中華革命黨總理孫中山委陳伯豪為宿務支部長。

△ 孫中山致函鄧澤如,告以反袁斗爭計劃,并囑其積極籌款。謂:“云、貴獨立后,鄂、贛、蘇、杭等處均準備發動”, “刻下決注全力于粵省,旁及福建。閩、粵一下,與云、貴打成一片”,一俟“南方軍械補足,即圖大舉北伐”。

1月中旬 廣東陸軍第一師師長龍覲光奉令攻滇,率部進入廣西。

1月21日 蔡鍔所部入川護國軍劉云峰部攻占敘州(今宜賓)。

△ 日公使日置益以護國戰爭爆發,要袁世凱延期實行帝制。同日,日外相石井通知陸宗輿:“若北京政府無視各國勸告及國內動亂情況,實行帝制,日本政府決不承認。”“若至國交中止,殊為二國前途憂慮。”

△ 外交部通告各國駐華公使,袁世凱暫緩登極;并電駐日公使陸宗輿,聲稱:“現因戡平滇亂,政務殷繁,元首不肯正位。二月初旬登極之期現已作罷。此間已密告駐使,希密與外部接洽。”

△ 袁世凱令準貴州巡按使龍建章請辭男爵。

1月22日 《民國日報》在上海創刊。該報系中華革命黨為反對袁世凱復辟帝制而創辦。邵仲輝(邵力子)任經理,葉楚傖任主筆。

△ 護國軍第一軍朱德支隊離昆明北上,兼程奔赴瀘州前線。

1月23日 日海軍中將青木宣純奉令來中國“調查”政局,是日抵上海。次日與梁啟超晤面。

△ 蔡鍔電促川軍第二師師長劉存厚速作準備,克日發動。

△ 京張、張綏鐵路歸并辦理,改名京綏鐵路。

1月24日 都護使駐庫倫辦事大員陳箓、電報會議委員郭世榮同俄國駐庫倫總領事密勒爾簽訂《自治外蒙古電線合同》,凡15條。

1月25日 袁世凱以蔡鍔所部進川,川南重鎮敘州失守,急令“附近各將軍及統兵大員分途進剿”。

△ 蔡鍔電勸四川將軍陳宧發動討袁。

△ 梁啟超致書廣西將軍陸榮廷,敦促早日起義討袁,謂“權謀不可不用,然亦不能久用;利害不可不審,然亦不可太審”。

△ 奉天省寬甸縣鄉民聚集萬余人抗稅,搗毀稅局,毆打稅局局長。

1月26日 護國軍第一軍第一梯團司令官劉云峰命鄧泰中支隊開赴敘北宗場迎戰伍祥禎旅,29日戰于斗牛巖,激戰兩晝夜,敵向自流井潰走。

△ 第十六混成旅旅長馮玉祥率部由瀘州進犯敘州。

△ 戴戡在貴陽紳商農學工各界歡迎會上演說,表示與袁決一生死。

△ 孫中山自東京復函神戶楊壽彭,告捐款3000元收到,并稱:“現在各省活動漸臻成熟,軍需所急,端在巨款,尊處鼎力鼓舞,其結果當不讓南洋、美洲各埠”, “務望竭力相助,以資進行”。

△ 袁世凱令陸軍第十一師改為第九師,以黎天才為師長;張永成署第十一師師長,陳光遠兼署第十二師師長。

1月27日 貴州宣布獨立,原護軍使劉顯世稱都督,以戴戡任護國軍第一軍右翼總司令。另以王文華為東路軍總司令,出兵湖南,以拒入湘北軍。

△ 劉顯世布告貴州都督府成立,并令委何麟書為民政廳長,張協陸為財政廳長,胡曜為軍法局長,李映雪為軍警局長。

△ 歐事研究會成員程潛等10余人,由香港抵昆明,與唐繼堯等共商討袁事宜。4月30日,程赴湖南靖縣組織討袁軍事力量。

△ 袁世凱任命王懋賞為陸軍第六混成旅旅長。

1月28日 梁啟超致函日人犬養毅,綜述反袁情形,并派周善培往見,“期于患難相扶”。

△ 袁世凱以惠州反袁軍被龍濟光擊退,加封龍郡王銜。

1月30日 廣惠鎮守使、廣東陸軍第一師師長龍覲光到達南寧,準備向云南進攻。

1月31日 川軍第二師師長劉存厚響應反袁護國,率部進駐納溪。

△ 護國軍第一軍董鴻勛支隊占領四川永寧(今敘永)城。

△ 護國軍劉云峰部楊蓁支隊在敘東白沙場與馮玉祥第十六混成旅遭遇,大戰三晝夜,馮被擊潰,率部遁去。

是月 護國軍第二軍總司令部在昆明成立,以李烈鈞為總司令,何國鈞為總參謀長。

△ 中華革命黨黨務部長居正奉孫中山命抵青島,策劃山東討袁軍事。

△ 中華革命黨討袁軍美洲華僑敢死先鋒隊在加拿大成立,隊員300余人。2月,分三批抵達日本橫濱,擴充至500余人。5月初由夏重民率領入山東濰縣,改編為中華革命軍東北軍華僑義勇團,受東北軍總司令居正指揮。

△ 孫中山致書擁袁各將領,勸勿助逆,“倡樹義幟,擁護共和”。

△ 葉友才等在上海開設“華生電器廠”,初造小件電器用品,嗣后增資制造各種電風扇和電動機等。

△ 王芝舫在漢口創立漢昌燭皂廠無限公司,制造肥皂、洋燭,資本2.4萬元。

主站蜘蛛池模板: 衡阳县| 孝义市| 万荣县| 鄯善县| 崇左市| 大足县| 礼泉县| 陵川县| 泰州市| 南开区| 山阳县| 洞口县| 中江县| 鄯善县| 塘沽区| 衡山县| 库尔勒市| 玉门市| 平阴县| 怀远县| 上饶县| 东海县| 松潘县| 昌黎县| 汪清县| 宜城市| 河南省| 伊宁市| 吴堡县| 甘谷县| 获嘉县| 石屏县| 聊城市| 马龙县| 武平县| 太白县| 平陆县| 临澧县| 通江县| 佛教| 石景山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