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民國史·大事記·第一卷:1905-1915
- 李新總主編 韓信夫 姜克夫主編
- 2195字
- 2021-03-04 18:14:43
序
李新
《中華民國大事記》一書,經過24年的編纂,終于在中國文史出版社出版了。
1972年9月,中國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中華民國史研究組(1978年9月改為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中華民國史研究室)成立之始,就制訂了編纂一部書(《中華民國史》)和三部資料長期規劃。這部《中華民國大事記》,便是規劃中的三部資料之一。
大事記義屬編年史,編年史在我國歷史載籍中是最早出現的一種體裁。流傳至今的我國第一部史書魯《春秋》,就是編年史。實際上,年代更早的殷商卜辭、西周金文,如果不是零章斷簡,將之按時間的順序編排起來,也有如今天所說的大事記?,F在,隨著人類社會生活的發展和歷史科學的進步,編年史這種體裁在歷史著作中已經失去了領導地位;但由于它有著史實包容量大、客觀性相對較強、形式穩定、便于查檢等特點,也還有其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我們最初決定編一部大事記,就是想利用這種傳統體裁的優點,為民國史研究提供一部可供查考的參考資料。
中華民國的歷史,從1912年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到1949年南京國民政府終結,前后只有38年??紤]到民國的創造經歷了漫長的革命歲月,這部大事記將上限推前到1905年孫中山手創同盟會之日,共計44年。無論是38年,還是44年,比較起縱貫百年、千年的編年史,這部大事記須加處理的史事自然要少得多。但是,編寫民國大事記,以至進行民國史研究,也有其艱難之處。民國是距今最近的一個朝代,億萬人數十年活動遺留下來的文獻,雖經時間消磨,戰亂毀損,依然浩如煙海,尚未很好地爬梳整理。并且,當時的社會斗爭深刻地影響著不止一代人對這段歷史的認識,幾乎每一個稍微重要的事件和人物,都可能引起激烈的爭議。即使不顧及這些,中國的社會生活發展到20世紀,其內容之豐富,其方面之廣泛,也絕非是百年、千年前所能比擬的。所以,當1972年決定開展民國史研究,決定編寫這樣一部大事記的時候,我們的心情是誠惶誠恐的,尤其是當時還處于“文革”期間。不過,我們認為:一門學科的成立,猶如一座大廈的建造一樣,總要先打好基礎,我們就決心來做打基礎的工作,埋頭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做好這件事。不僅這部大事記是這樣,我們的《民國人物傳》和專題資料是這樣,就是我們的《中華民國史》也帶有這樣的性質。
為了便于編寫工作,我們一開始就確定,中華民國史以研究民國時期的統治階級及其政權的活動為中心內容。它是斷代專史,而且主要是斷代政治專史,還不是斷代通史,因此,我們的大事記只能圍繞這—中心內容進行編纂,這是由于當時研究的實際狀況所決定的。但在實際工作中,民國大事記紀事范圍較廣,不僅包括政治、軍事、外交,還涉及經濟、文化,甚至天災地變;不僅包括統治階級及其政權的活動,還涉及人民的革命斗爭和自發反抗??梢哉f,為有利于民國史研究的發展,它提前向斷代通史先走了一步。
在明確編纂指導思想后,我們草擬了《關于編寫〈中華民國大事記〉的要求》。這份要求明確地規定這部大事記是供人們查考的參考資料書,同時提出“觀點正確,內容充實,材料準確,文字簡明”的總體要求,以及“大事突出,要事不漏”的取材方針。此外,考慮到茲事體大,決定以近代史研究所中華民國史研究組(室)為基礎,廣泛尋求協作,并將工作分為兩步進行。第一步先編成征求意見稿,用《中華民國史資料叢稿·大事記》(即“叢稿本”大事記)的書名,在中華書局出版,共35輯,約600萬字;第二步再根據“叢稿本”及各方意見加以修訂,分冊出版《中華民國大事記》(即“修訂本”大事記)。因為情況發生變化,“叢稿本”大事記僅出版了26輯,“修訂本”第一冊發稿后還未及出版,便告中止。有鑒于此,我們從去年春天開始,組織同仁,分途審訂已經出版的各輯大事記,對尚未出版的初稿進行加工修改,仍定名為《中華民國大事記》,全書共800余萬字,改由中國文史出版社出版。
編寫民國大事記是一項艱辛的工作。全體參加者篳路藍縷,齊心協力,沒有因其是參考資料書而掉以輕心,沒有因經驗不足、條件欠備而裹足不前,而是兢兢業業,孜孜以求,把這部資料書的編纂工作當作一項專門的研究去做,努力發掘史料和考實辨偽,注意把握民國史發展的線索,注意摸索歷史事實的來龍去脈,注意吸收學術界的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礎上勤加斟酌史實的取舍,敘事的詳略,文字的繁簡。編年史入手雖易,出手卻很難。但這部大事記,包括“叢稿本”,因為經過這樣反復的修改,我們對其質量還是具有信心的。誠然,這樣說并不意味著這部大事記就不存在弱點和失誤了,它的得失,還有賴于讀者和專家們認真的批評指正。
《中華民國大事記》一書全稿殺青,距開始這項工作已經24年了。時隔24年,本書最初的編寫者,有的已經辭世,有的離開了工作崗位,即使當時的青年人,現在也都年過半百,白發蒼顏。想起大家所付出的辛勤勞動和寶貴年華,我們心中充滿了感激和不安。對于長期以來關心和支持這部書編寫、出版的同事們、朋友們,我們也懷抱著同樣的心情。近年,民國史研究已經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學者,論著不斷出現。它已逐漸從“險學”發展為“顯學”。看到這種繁榮的景象,我們非常興奮。我們相信:民國史將來必會成為一個不朽的史學分科,許多研究者將在此成就他們的事業。但我們仍將一本初衷,繼續埋頭去為未來華美的大廈做好基礎工作。爾后,如果有人覺得我們今天的工作曾經激發過他們對于民國史的興趣,曾經對他們的研究有所助益,那我們,這部書的全體編著、審訂、校閱和所有為這部書出過力的人,都會感到無比的欣慰。
1996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