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廣東梅州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是歷史上客家民系的最終形成地、聚居地,更是全世界客家人的精神家園,被譽為“世界客都”。
梅州作為著名的“文化之鄉”,客家人篳路藍縷、披荊斬棘、吃苦耐勞、開基創業、耕讀傳家,崇文重教。以儒家忠孝仁義禮智信、修身治國平天下的儒家文化思想為指導,客家人傳承了古老的漢文化。尤為可貴的是,客家人歷來無論身在何方,無論戰亂遷徙或遭歲月炎涼,都始終追求著一個國家和民族最深厚的潛力——文化。
楹聯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之一,但在明代以前,由于文人墨客一直把楹聯和戲劇當作是詩詞曲賦以外的文字游戲,置于“末技”或“小技”的地位,未能得到較大的發展。直至明代之后,楹聯在明洪武,清康熙、雍正、乾隆等幾個皇帝的推崇下,才從皇家宮廷落到民間百姓家,也從官宦人家、文人墨客的廳堂書齋普及到農家茅舍、三教九流和商賈招牌門面。此后,一批批著名楹聯作家也應運而生,專門的楹聯書籍如雨后春筍,為漢民族這個雅俗共賞的優秀的文學體裁推波助瀾,為這“后發”的幼苗提供生長的沃土。這個時代的楹聯文化,大有后來居上之勢,很快成為文學中應用范圍最廣、使用頻率最高的一種文體。
梅州位于廣東的東北部,東鄰福建,北接江西。雍正十一年(1733)嘉應州(今梅州)成立之后,成為閩粵贛邊區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粵東北地區經濟的發展,刺激了楹聯文化的普及風行。其楹聯文化的積淀久遠深厚,與客家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明清為楹聯的鼎盛時期,這個時候,正是中原部分漢民大舉南遷的年代,南徙的漢民與當地的土著居民很快融為一體,成為漢民族的一個重要的客家民系。
客家人崇文重教,成就了一批著名的嘉應州楹聯作家,如宋湘、李載熙、丁日昌、黃遵憲、丘逢甲等等,不勝枚舉,群星燦爛。專門的聯書也相繼問世,入輯本書的優秀楹聯作品也就大多出于這個時期。如翰林學士李載熙的《集論座位長短聯》是清代咸豐五年(1855)在皇城北平初版;王漱薇纂輯的《梅聯最話》于中華民國二十八年(1939)出版,多取材于明、清和民國時期;陳展騏著的《壽竹廬楹聯》和《壽竹廬楹聯續集》,也于民國年間分別在梅縣和上海出版。
本書收入的400多位楹聯作者的近3000副對聯,是這一時期梅州最有代表性的優秀楹聯作品。這些作者,也大多是這一時期的文化名流。在編輯這本書的時候,為了便于讀者閱讀,我們對部分聯作的創作背景作了簡注,亦對部分聯語加以賞析和點評。
在本書付梓之際,我們深謝李謀元、饒中、魏金華先生等提供入輯作品有關人士。在梅州市委和市政府有關領導的大力支持下,使梅州歷代聯家的心血得以保存,更使梅州楹聯文化得以傳承。但我們囿于聞見,限于水平,未能收集更多楹聯佳作,未能對所收集到的作品作更詳盡詮釋解讀。祈希方家和讀者正繆。
陳平識于梅州 2015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