吟雨軒詩文集序
庚午秋,南昌大學劉經富老師來訪,將陳小從女史的《吟雨軒詩文集》打印稿轉交給我,囑我爲序,並云此乃小從女史之意。小從女史乃名門之後,擅長詩、文、畫,有如古之班昭、蔡文姬之流。其詩文集出版,海內文史學者尤其是研究義寧陳學有素者,詩壇有功底者,必額手稱慶,予尤歡忭雀躍,但自愧何德何能,敢置喙於前?然二十年來,雖未朝夕過從,然結緣並未因歲月流逝而中斷,辭之不敬也。
義寧陳氏,世代書香,詩書傳家。陳寶箴爲政治家而能詩,陳三立爲清末民初大詩人,同光體詩派代表人物。諸子衡恪(師曾)、隆恪(彥和)、寅恪、方恪(彥通)、登恪皆能詩,誠如陳衍所説:「散原諸子多能文辭,余贈陳師曾詩,所謂『詩是吾家事,因君父子吟』者也。」小從亦有詩云:「吾家三代皆好詩,曾祖父輩優爲之。佳話每推曹氏繼,一門吟誦世所知。」
陳小從女史早承其父隆恪、其祖陳三立之謦欬,夙植慧根。隆恪先生於民國十八年十月迎陳三立老人入牯嶺新居有詩云:「依稀萬象牽,稚女迎窈窕。」稚女即言小從。又:「憧憧衡宇望中明,閑引雛鬟踏石行」(《晚晴攜小從散步》)。陳三立居廬山松門別墅,時攜孫女遍遊山中勝境。如云:「何當倚杖聽泉滴,洞口挑雲贈女嬰」(《天泉洞》)。以杖挑一朵雲送給小從,句亦風趣有味。陳三立與隆恪夫婦、孫女小從在雪天攝影留念,賦詩以紀:「竄居亦擁團欒影,雪壑冰枝帶一雛。」可見父祖對幼年小從之憐愛,而當年牯嶺爲詩人墨客薈萃之地,過往拜訪者皆知有此小女聰慧能詩,如夏敬觀詩云:「膝前有女如雛鳳,一室吟聲破泬寥」(《次韻答陳彥和》)。此其樂融融也。
小從十歲能詩:「薄冰浮在水,烏雲滿天飛。雲散太陽出,遠客歸不歸。」此即在廬山所作五絶,初能用心觀察物態。又《賞雪》詩曰:「寒風吹絮飛,千里共一色。群山掩蒼翠。枯樹掛劍戟。舉步登閣望,寒氣逼肝膈。紅梅猶自放,惆悵松與柏。」寫景煉字,儼得其父祖家法。其《述懷詩》云:「吾母畫荻課詩書,吾父把手教平仄。屢言聲律毋強求,熟讀佳構能自得。語貴真實忌虛誇,好詩句句出胸膈。偶呈佳句頻頷首,一字不實輒指摘。」正是年少時學詩的真實寫照。
日寇侵贛北,小從依父母離開牯嶺到萍鄉外祖母家避難,詩風愈加成熟。律句如:「春水流破鏡,微風生夜涼」(《溪橋步月》);「炊煙縈淨緑,隴陌盪新晴」(《初霽次雲姊韻》);「雨擊波紋亂,風邀葉影喧」(《驟雨》);「千年戰骨淒風裏,萬國鄉心淡月中」(《重九登高感懷》);「洗添雲外千峰碧,剪取山中一段泉」(《春夜聞雨》);「露冷粉腮疑有淚,月明秋浦覓無蹤」(《詠白蓮花》);「風撓一壑松濤沸,翠染千山夜色瑩」(《春夜大風雨夜醒》)。絶句如:「花似太真新浴起,雕欄斜倚笑春風」(《雨望》);「最喜輕涼新雨後,鷓鴣啼破一天雲」(《夏雨初晴》)。
更爲難得的是,此時期還有《鬻筐吟》詩,以村人斫竹織筐出行求售事爲題材,描繪貧者的心態與困境:「思欲高其價,又恐無人鬻。」「嗟乎旱爲虐,斗米貴若玉。貧家已斷炊,富家肥雞畜」、「瞻彼威赫者,坐糜千鐘祿。」如此年輕,能有此民胞物與之懷、憂天憫人之情。
小從十八歲有《夢歸廬山故居醒而感賦》:「名山久隔信茫然,剩有煙霞入夢閑。欲訴別來無限事,雞聲驚破萬重山。」至一九四六年隨父母重返廬山而作《匡廬秋興》詩,次首云:「八載流離苦,歸來喜可知。四山圍落日,一壑響風枝。徑僻人行少,山深月上遲。憧憧無限思,微雨夜燈時。」闊別八年後重新回到廬山懷抱,其喜悅可知。其後作詩不多,父母相繼去世後,長達二十年未見賦詩,可見頻繁的政治運動對她創作的抑制。
一九七七年,時局好轉,重睹天日,物換人非,感歎「多少故交零落盡,歸來日暮掩柴關」(《雜感》)。更憶廬山故居:「別來幾度滄桑換,剔抉苔痕認夢痕」(《虎守松門》)。回憶幼年時隨侍祖父遊山:「童言博得慈顔粲,一路輕箯入翠微。」(《隨侍祖父遊山》)
一九八一年冬,小從女史自武昌來南昌,訪西山崝廬故址。感愴淚迸。賦詩云:「碑碎廬傾剩草萊,松風爲奏陸沈哀。一盂麥飯遲三紀,百日維新重九垓。數典益慚昆裔弱,尋根卻幸我能來。牛眠佳壤蔥蘢在,忍聽山翁話劫灰。」自注云:「巧遇原守墓人朱叟,爲詳述墓被盜經過。」滄桑世事,何況無人守護之墓。此後與贛人舊友胡傑安、彭友善建立聯繫。安徽吳孟復教授讀到此詩,用其韻也作了一首極爲痛心的詩,吳先生爲同光體李拔可弟子,自認間接爲散原老之弟子。
三年後,小從女史再訪廬山松門別墅。此年赴京訪李一平世伯。而一平先生正是當年與陳小從父祖同寓廬山之故交。一九九一年往廬山秀峰參加首屆中華女子詩詞研討會,暢遊山南北諸勝。二○○二年上廬山探訪俞家故居,莫不有詩紀事。至高齡,仍有「未了廬山戀,頻以夢中求」、「何當奮腰腳,再事杖藜遊」之志。松門別墅乃其一生不解之情結。
作爲吟壇耆宿的陳小從,於高年移居東莞,「強忍湖居戀,來尋南國芳」。他鄉當故鄉,愈加回憶廬山、武昌諸地往事而未嘗輟筆。
小從女史在晚年,意識其責任在肩:一爲陳家故舊、義寧之學整理考訂文獻資料,撰文配詩,殫精竭慮,此乃至性大孝;二爲詩詞興絶繼廢,固然早年作詩得自父輩鼓勵而天真萌發,而晚年則有意努力推敲字句,研求聲律,以詩留下時代的印記。這些作品大半與她的家世、經歷、親友、父執相關。諸如《述懷詩二十五韻》、《乙丑夏北遊燕京趨謁先君之摯友李一平世伯》六十韻、《先祖散原老人逝世五十週年祭》、《己巳十月廿一日返故里觀光適逢先君奉迎先祖入居匡山週甲之辰》、《松門頌》,洵爲長篇巨作,或用仄聲,或屢用先祖韻,意峭韻促,力大聲宏。《庭聞憶述》七絶十首組詩、《題五十年前所繪松蔭書屋圖》七絶十首、《廬山謡》七絶十首,莫不是有意以詩爲史,《故鄉行》五絶二十首、《今年適逢先祖散原老人就養廬山七十週年》五律,語句簡煉而情懷真淳。
也有不少遊覽、即景、詠物、題畫之作。她的詩承其家傳,骨秀格高,描寫逼真,情感溫摯,在在見其清真秀雅。寫景詩如:「夕陽依遠岫,寒磬潤疏林。雲幻山仍寂,潭空月自明」(《偶成》)。詠梅詩如:「與松同氣類,得雪助精神。素蕊瑤池種,濃妝漢苑春」(《尋梅》),風神搖曳。
二十年來,我曾四次拜見敬重的小從女史。一九八八年十月,江西省詩詞學會成立之時,邀來小從女史,聘爲學會顧問,余始識其懿範風儀。不久胡傑安、王咨臣二先生建議省詩詞學會上書省委宣傳部,以松門別墅辟建陳三立紀念館。一九九四年清明,臺北陳伯虞至武昌,乃遵小從女史之囑,爲此事來南昌訪我,遂共策劃舉辦陳三立學術研討會;九月中旬,由省社聯、省詩詞學會主辦的首屆「陳寶箴、陳三立學術研討會」在昌舉行,邀請全國五十多位專家學者、陳家後裔十多人與會,共研義寧之學。會後我陪外省代表與陳家後裔往遊牯嶺,訪陳三立故居松門別墅,瞻拜依依。九年後,由於省科技廳、廬山植物園的爭取,我與陳氏後裔陳流求、陳美延女史聯絡,終於使史學大師陳寅恪骨灰於二○○三年六月從廣州歸葬廬山植物園。安葬儀式時,第三次見到小從女史,垂垂老矣,聽力甚差。次年小從女史所著《圖説義寧陳氏》出版,寄來六冊,囑咐我分贈省詩詞學會諸吟長。二○○九年夏,廬山管理局舉行「義寧陳氏廬山之旅」活動,陳家後裔六十餘人聚首廬山牯嶺。在雲中賓館開會時,我適在山編《廬山歷代詩詞全集》,聞訊前往與陳三立後裔陳小從、陳流求、美延、雲君等人相見,愉快座談往事。而今又成往事,恍如昨日。
此集的問世,相信會得到文史界、詩詞界的關注,也必有助於史事之考訂,爲創作之借鑒。小從女史爲中國文史殿堂增添了珍寶,我爲之慶幸。
胡迎建寫於南昌青山湖畔泊如齋
時在壬辰初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