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哲學史新編試稿·全二冊(三松堂全集)
- 馮友蘭
- 5227字
- 2021-03-03 17:35:35
第六節 中國哲學史(古代和近代)發展的線索
上述的特點都是中國社會長期停留在封建社會階段的結果。但是停留不等于完全沒有發展。中國社會,即使在過去,也是在不斷發展中的。哲學也是在不斷發展中的。
在過去的階級社會中,社會的根本矛盾,是剝削階級和被剝削階級之間的矛盾。被剝削階級包括一切勞動人民。他們是歷史真正的創造者;他們向居于統治地位的剝削階級的反抗和斗爭,是推動歷史前進的真正動力。
在過去中國的封建社會中,主要的勞動人民是農民。毛主席說:“中國歷史上的農民起義和農民戰爭的規模之大,是世界歷史上所僅見的。在中國封建社會里,只有這種農民的階級斗爭、農民的起義和農民的戰爭,才是歷史發展的真正動力。因為每一次較大的農民起義和農民戰爭的結果,都打擊了當時的封建統治,因而也就多少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只是由于當時還沒有新的生產力和新的生產關系,沒有新的階級力量,沒有先進的政黨,因而這種農民起義和農民戰爭得不到如同現在所有的無產階級和共產黨的正確領導,這樣,就使當時的農民革命總是陷于失敗,總是在革命中和革命后被地主和貴族利用了去,當作他們改朝換代的工具。這樣,就在每一次大規模的農民革命斗爭停息以后,雖然社會多少有些進步,但是封建的經濟關系和封建的政治制度,基本上依然繼續下來。”(《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毛澤東選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第二版,六一九至六二〇頁)
毛主席在這段話里指出了中國的歷史發展的總的線索。這個線索包含兩種情況:一種是,農民起義,推動中國歷史前進;另一種是,因為沒有先進階級的領導,農民革命的果實總是被地主和貴族利用了去。在哲學史方面也有這種情形。
在歷史發展的各階段中,在諸剝削階級中,有些是居于統治地位的,例如奴隸社會中的奴隸主,封建社會中的地主;有些是不居于統治地位的,例如尚在奴隸社會中的地主階級,尚在封建社會中的資本家。占統治地位的剝削階級和不占統治地位的剝削階級,在社會上的地位不完全相同,對于勞動人民的關系也不完全相同。占統治地位的剝削階級,不但占有生產資料,而且能直接運用國家的權力管制和壓迫勞動人民。他們對于勞動人民,有更多超經濟的剝削;勞動人民對于他們,有更大的人身依附。不占統治地位的剝削階級,雖然占有生產資料,但不能直接運用國家機器,對于勞動人民的超經濟的剝削比較少些;勞動人民對于他們的人身依附也比較小些。
占統治地位的剝削階級和不占統治地位的剝削階級,也是互相矛盾,互相斗爭的。不占統治地位的剝削階級,對于占統治地位的剝削階級,也經常進行反抗。他們的反抗,在開始的時候,也往往用全民的名義,自以為他們的反抗具有普遍的意義。事實上,在反抗占統治地位的剝削階級的斗爭中,他們的利益也確是跟勞動人民的利益有一定的聯系。
在中國歷史中,在春秋戰國由奴隸社會進入封建社會的過渡時期,原來的奴隸主貴族起初還是占統治的地位。新出現的地主階級之中,有一部分是從奴隸主貴族轉化過來的,我們稱為從奴隸主貴族轉化的地主階級;有一部分是由手工業者、商人、富農上升來的,我們稱為新興地主階級。這個新出現的剝削階級在當時也還是被統治的。在當時,反抗奴隸主貴族的主要的力量是奴隸和農民;商人和手工業者也都是反抗奴隸主貴族的。在當時歷史的條件下,新出現的地主階級也參加了這個偉大的反抗陣線,并且居于領導地位。農民的起義和奴隸的暴動摧毀了奴隸主貴族的政權。新出現的地主階級利用這些成果,建立了地主階級專政。這個專政,在公元前第2世紀才完全鞏固下來。
后來,地主階級中又分化出來門閥士族,成為地主階級中的上層統治階層。在地主階級中,跟他們相對立的是庶族階層。這兩個階層之間的斗爭,在一定程度上,好像是重復了春秋戰國時期的斗爭。在這個時期,反對門閥士族的主要力量是農民。商人和手工業小生產者也都在反對陣線的行列。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在地主階級中處于先進地位的是庶族地主。第7世紀,隋末唐初的農民大起義,嚴重地打擊了門閥士族的政權。庶族地主乘機取得了政權,利用政治的力量最后消滅了門閥士族。到第8世紀,唐朝的中葉,他們的政權鞏固下來。以后地主階級又分化為縉紳豪強、官僚地主和一般地主兩個階層。他們的利益也是有矛盾的,也經常有內部的斗爭。到了明中葉以后,隨著資本主義的萌芽,封建社會進入了衰落時期。經過明末農民大起義,這兩個階層的矛盾和斗爭,更加尖銳。在這個時期,一般地主是地主階級中的先進階層;他們和自由工商業者有一定的聯系,對于農民也有一定的讓步。
鴉片戰爭以后,中國社會開始向半封建半殖民的地位轉化;中國有了資產階級。在近代也有一種與春秋戰國時代類似的情況。這時的資產階級有兩個來源。有從封建地主官僚轉化過來的資產階級;他們跟封建社會有密切的聯系,只要求改良而不要求革命。有從商人和小生產者轉化過來的資產階級;他們不滿足于改良而要求革命。
中國的資產階級是軟弱的;他們擔負不了反帝國主義和反封建主義的歷史任務。農民在這個時期組織了太平天國和義和團運動,但是還是因為沒有新的階級力量、先進政黨的領導,沒有得到成功。
中國哲學史中的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斗爭,基本上是跟上面所說階級斗爭的情況相適應的,也就是這種階級斗爭在哲學思想戰線上的反映。上面所說的各個歷史時期的,居于統治地位的剝削階級或專政階級中的當權派,所用以鞏固他們的統治的思想工具是宗教和唯心主義哲學。各個歷史時期的不占統治地位的剝削階級跟居于統治地位的剝削階級斗爭的時期,也就是他們上升的時期;在這個時期中,他們的利益跟勞動人民的利益有一定的聯系;他們的知識和生產知識有一定的聯系;他們為了反抗統治階級的麻醉人民的宗教和唯心主義,在這個時期所需要的哲學是唯物主義。在他們戰勝了他們的和勞動人民的共同敵人以后,他們就翻過來用老辦法麻醉人民了。他們所需要的哲學就不是唯物主義而是唯心主義,不是辯證法而是形而上學。
這是從階級根源上說明中國哲學發展的線索。在各個歷史時期中,生產的發展和科學知識的進步,也構成中國哲學發展的認識論的根源。
隨著上面所說的階級力量對比的變化,中國哲學史中的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斗爭達到了幾個高峰。它們的斗爭,有幾個主要的回合。
地主階級與奴隸主貴族的斗爭歸結為地主階級的勝利。在這場斗爭中,在思想戰線上,代表地主階級及其他反抗奴隸主貴族的階級的是唯物主義思想;代表沒落奴隸主貴族的是唯心主義思想。到了戰國末期,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陣營,都完成了它們的壁壘。荀子是唯物主義陣營的主將。他的哲學思想在自然觀和認識論中,吸收了以前唯物主義的成果,建立了一個包括哲學各方面問題的體系。莊子是唯心主義陣營的代表。他收集了以前唯心主義的各種虛構,建立了一個包括許多哲學問題的唯心主義體系。荀子和莊子是這個時期的斗爭中出現的兩個主要的對立面。
在地主階級建立了中央集權專制主義的政權以后,地主階級拋棄了唯物主義哲學。經過了秦末農民大起義,它的在這時候的代言人董仲舒,以孔子、孟子的唯心主義哲學為基礎,建立了宗教的、神學的哲學體系,成為漢代統治階級的官方哲學。在西漢末年農民大起義的影響下,代表“寒門”“細族”的王充,以戰斗的唯物主義戰勝了董仲舒的宗教神學體系。在這場斗爭中,王充和董仲舒是兩個主要的對立面。
此后經過東漢末年農民大起義的打擊,門閥士族的哲學家拋棄了兩漢以來的神秘主義形式,發展了莊子的唯心主義思想,并把《老子》和《周易》也莊子化,建立了思辨的唯心主義玄學。佛教的輸入使門閥士族得了一個新的、有力的武器。佛教認為“一切唯心所造”,而這所謂“心”就是“眾生”的“心”。“心”所造的“業”決定人的富貴貧賤。這種徹底的唯心主義思想,成為門閥士族的特殊地位的理論上的根據。佛教哲學的發展,到唐代的幾個宗派也達到頂峰。
南朝范縝以庶族地主的地位,給佛教的“神不滅”論以有力打擊。繼范縝之后,劉禹錫、柳宗元也從庶族地主的立場提出了唯物主義的觀點。張載又從庶族地主的立場,對于佛教和道教的唯心主義體系從理論上展開批判。可是,在宋代庶族地主的政權鞏固以后,代表它的哲學思想又從唯物主義向唯心主義轉化。經過了唐末農民大起義的打擊,為庶族地主服務的哲學思想又采取了新的形式,建立了唯心主義的道學。程顥和程頤初步建立道學中的主觀唯心主義和客觀唯心主義體系。道學中的客觀唯心主義發展到朱熹達到了頂峰;主觀唯心主義到明代的王守仁達到了頂峰。他們也都是反佛教的,但也都受了佛教的影響。這是唯心主義內部的斗爭。
朱熹以客觀唯心主義反對佛教的主觀唯心主義。這雖是唯心主義內部的斗爭,但有利于唯物主義的發展。朱熹在中國封建哲學中的地位有似于黑格爾在西方資產階級哲學中的地位。朱熹的客觀唯心主義體系,也有“轉變為唯物主義的前夜”的情況。
道學,特別是其中的程朱派,成為縉紳豪強,官僚地主階級的官方哲學。代表一般地主階級、工商業者和市民,有唯物主義傾向的哲學家,紛紛起來,跟道學作斗爭。經過明末農民大起義,反道學的斗爭,也進入高潮。王夫之是這些哲學家的代表。他的唯物主義的哲學體系,主要的是佛教和陸王的主觀唯心主義哲學的對立面。王夫之也反對朱熹的客觀唯心主義,但沒有完全擺脫朱熹的影響。朱熹的客觀唯心主義體系是龐大而細密的。后來的程朱學派,只能重復他所已經說過的東西,沒有能超過他的。在清朝,為統治階級服務的哲學家,覺得王守仁一派可能轉化為像李贄所有的那種反抗思想,認為這是“流弊”,因此重新加強了朱熹哲學的統治地位。在清朝,反對官方哲學的哲學家也都以朱熹為批判的主要對象。戴震就是這些哲學家的主要代表;他完成了反對客觀唯心主義的任務。王夫之、戴震和朱熹、王守仁是中國古代哲學中最后的,也可以說是最大的對立面。
上面所說的這些對立面互相斗爭的過程,也是這些對立面互相轉化的過程。照上面所說的,在某一時期的唯物主義思想達到當時的頂峰的時候,跟它相對立的唯心主義思想,一方面被迫承認一些唯物主義的命題,但加以歪曲和改造,使適應自己的唯心主義體系,同時又以新的形式提出一些新的問題,從這些問題中得出唯心主義的結論。跟這種新形式的唯心主義相對立的唯物主義思想又以這些新問題為基礎,把唯物主義思想提高一層,推進一步。董仲舒把先秦關于“氣”的唯物主義思想,加以綜合,作為他的自然觀的一部分,同時他又把這些學說歪曲了,認為“氣”也有喜怒哀樂,由此建立了他的“天人感應”的神秘主義體系。這就是唯物主義向唯心主義轉化的一個例證。朱熹建立了以“理”、“氣”為中心的哲學,但認為“理在氣先”,成為客觀唯心主義體系。王夫之的哲學也以“理”、“氣”為中心,但認為“理在氣中”,成立了唯物主義的體系。這是唯心主義向唯物主義轉化的一個例證。這就是各時期中的唯物主義哲學和唯心主義哲學互相聯結、互相滲透、互相倚賴的具體情況。這就是哲學中的兩個對立面的同一性的表現,也就是它們的互相轉化的過程。在矛盾的對立面之間,斗爭和轉化不是兩條互不相干的平行線,而是糾纏在一起的一個整體的過程。這個規律在以上所講的中國古代哲學發展的線索中可以看出來,在以后各章對于各哲學家的講述中更可以看出來。
到了近代,首先出現的是從封建地主、官僚轉化的資產階級所領導的改良主義運動。他們在哲學思想戰線上的代表是康有為、譚嗣同和嚴復等。“戊戌變法”失敗以后,從商人和小生產者上升來的資產階級,拋棄了改良主義,采取革命的路線。他們在哲學思想戰線上的代表是孫中山、章炳麟等。在思想戰線上代表這兩大派的哲學家們,都在不同程度上利用他們所能學到的近代自然科學和西方資產階級的社會歷史觀點,以說明世界。他們中的大多數的哲學思想,在不同程度上,有唯物主義的傾向,而且有一定的機械論的因素,但是對于唯心主義也作了很大的讓步。在發展觀上,他們中絕大多數都是進化論的擁護者。在整個的近代時期,資產階級的新文化和封建的舊文化是兩個鮮明的對立面。
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資產階級是軟弱的。它的政治斗爭的歷史任務是急迫的。中國歷史的近代時期是短促的。革命形勢的發展急轉直下,一個觀點剛提出來,未及發展就過時了。由于這種歷史條件,沒有比較成熟的資產階級哲學體系建立起來。
到了“五四”的前夕,隨著資產階級新文化運動的進一步的發展,出現了急進民主派陳獨秀和急進的革命民主主義者李大釗等,發表了具有唯物觀點的著作,向唯心主義作斗爭。
十月革命以后,隨著中國無產階級的壯大,中國哲學史起了根本的變化。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在中國有廣泛的傳播。通過中國革命的實踐和跟各種唯心主義的斗爭,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在中國有充分的發展,成為中國革命和建設社會主義的指南和動力。
完整的現代的辯證唯物主義,隨著中國無產階級革命的發展,也在中國生了根。中國的唯物主義和辯證法觀,到現代發展到了頂峰。
這就是中國哲學史發展的線索。這個線索充分說明了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斗爭和轉化,也說明邏輯與歷史的統一。在以下的各章節中,將更具體地說明這些發展的線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