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話詞語》序
漢語各方言都有自己特有的方言詞語,這些詞語在當地人民群眾口頭上長期流傳,生動活潑,具有濃厚的地方色彩,除了偶被一些作家采用外,很少見于書面語言。在這方面,北京話的方言詞語是得天獨厚的。
以北京話為中心的北方方言在幾百年前就已經成為漢民族共同語的基礎,從宋元以后白話小說的發展過程可以很清楚地看出一種趨勢,那就是不斷拋棄文言成分和當時北方一些地區的方言詞語,向北京話靠攏。到了《紅樓夢》時期,曹雪芹用純熟的北京口語來刻畫人物,這是在語言運用方面一個很大的突破。隨著這部偉大文學作品的廣泛流傳,北京口語里的一些方言詞語逐漸為人們所熟悉,并且不斷進入書面語言。五四以后,由于現代文學的興起,更常出現在各種文藝作品中。在這方面做出突出貢獻的自然是老舍,老舍的作品對北京方言詞語在書面語言上的運用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近些年來,整理出版了許多京劇劇本和相聲段子,更使得北京方言詞語得到了廣泛流傳。北京方言詞語早已不像其他方言詞語那樣主要只在當地人的口語中使用,它已經成為書面語言詞匯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了。
高艾軍和傅民兩同志利用工作余暇,夫妻合作,用好幾年時間從大量的書面材料中鉤稽整理出這部《北京話詞語》,這是一項非常有意義的工作。這部書只從書面上搜集北京方言詞語,所有例句都注明出處,從例句看詞語的意義和用法,書面未見的詞語或義項一律不收。方言詞語進入書面語言主要有三個特點:第一是寫法有時不固定(如“嘰咕”和“唧咕”,“腳丫兒”和“腳鴨兒”),第二是出現方言專用字(如“旮旯”、“蔫”),第三是詞義有較大變化(如“饑荒”有“債”和“矛盾、糾紛”兩義,“忌諱”可以指“醋”)。不熟悉北京話的人遇到這一類字和詞,往往難于了解它的確切含義,至于外國朋友讀起來就更困難了。這部書正可以在這方面對讀者有所幫助。
這部書對研究北京話和書面語言的關系以及北京方言和普通話的關系也提供了極有用的資料;由于內容包括從《紅樓夢》到現在共二百多年的書面材料,還可以從中看出北京話詞語發展的一些線索。近些年來,漢語方言詞語的研究已為語言工作者所注意,不少人在這方面做了許多有價值的搜集整理工作,但專門研究北京話詞語的著作并不多。我希望這部書的出版不但對查檢書面上出現的北京話詞語有用,而且能夠引起更多的語言工作者的研究興趣,從而推進北京話詞語的研究工作。
林燾
1985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