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唐兩京城坊考》五卷 清徐松撰

徐松是清嘉慶、道光時第一流學(xué)者,其專長主要在唐史和西域史,著有《唐兩京城坊考》五卷、《登科記考》三十卷、《漢書西域傳補(bǔ)注》二卷、《新疆賦》一卷、《西域水道記》五卷。此《唐兩京城坊考》尤為著名,常為研讀唐代文史者所引用,幾視為與《長安志》有同樣史料價值。

此書有徐松自序,謂:“古之為學(xué)者左圖右史,圖必與史相因也。余嗜讀《舊唐書》及唐人小說,每于言宮苑曲折、里巷歧錯,取《長安志》證之,往往得其舛誤,而東都蓋闕如也。己巳之歲(嘉慶十四年),奉詔纂輯唐文(《全唐文》),于《永樂大典》中得《河南志圖》,證以《玉海》所引、《禁扁》(元王士點(diǎn)撰)所載,灼是次道舊帙(宋敏求《河南志》),其源亦出于韋述《兩京記》而加詳焉。亟為摹鈔,愛同球璧。校書之暇,采集金石、傳記,合以程大昌、李好文之《長安圖》,作《唐兩京城坊考》,以為吟詠唐賢篇什之助。”案這段自序是說明此書的資料來源,但由于前人文字簡質(zhì),不易讀懂,致引用此書者對資料來源仍不甚清楚。經(jīng)用《長安志》、《雍錄》、《長安志圖》及其他資料大略勘對,才弄清楚:(1)此書長安部分的圖系根據(jù)《長安志圖》和《雍錄》的圖重新繪制。(2)長安部分的文字是照錄宋敏求《長安志》原文,但《長安志》還旁及長安郊區(qū)及屬縣,上及周、秦、漢以來沿革,此書只記述長安城坊,其他一概刪去。(3)洛陽部分的圖和文字都錄自從《永樂大典》中抄出的《元河南志》中的宋敏求《河南志》部分。(4)再將唐人詩文、小說以及碑志中有關(guān)兩京城坊的史實(shí)和其他記載,摘出補(bǔ)入有關(guān)城坊之中。據(jù)卷五陶化坊“張軫宅”條張穆案語所說“星伯(徐松字)先生卒于道光二十八年三月初一日,此條則將屬纊之前四五日手書示穆,令補(bǔ)入書中”,可見此增補(bǔ)工作一直做到逝世之前。(5)此書刻本題“大興徐松星伯撰,平定張穆誦風(fēng)校補(bǔ)”,可見張穆在增補(bǔ)上也下了工夫。

但此書在今天看來,也有不足之處:(1)宋敏求《長安志》、《河南志》的原文和徐松所增補(bǔ)的沒有加以區(qū)別。(2)徐松所增補(bǔ)的有時沒有詳注出處,更沒注明引書的卷數(shù)。(3)詩文、碑志所記某人住某坊是實(shí)事,而小說如《太平廣記》中的則頗多虛構(gòu),徐松對此一視同仁,未加區(qū)別。(4)宋志本身的闕誤以及今本宋志的闕誤更未能補(bǔ)正。因此,目前有一件工作可以做,即先照錄宋敏求《長安志》、《河南志》原文并加以校正,然后將徐松所增補(bǔ)各條查明注出引書卷數(shù)后有區(qū)別地錄入各坊宋志之后。清光緒二十三年繆荃孫刻有程鴻詔撰《唐兩京城坊考補(bǔ)記》一卷(收入繆輯《藕香零拾》中),也可分別查注引書卷數(shù)后補(bǔ)入。還可據(jù)詩文、小說和新出碑志作增補(bǔ)。這樣做出一部新的《唐兩京城坊考》,當(dāng)比徐松原書更有用處。

版本 (1)清道光二十八年靈石楊尚文刻《連筠簃叢書》本,是此書第一個刻本,其校勘實(shí)出張穆手。(2)《畿輔叢書》本,即據(jù)《連筠簃》本重刻。(3)《叢書集成》本,據(jù)《連筠簃》本排印,圖影印。(4)1985年中華書局點(diǎn)校本用《連筠簃》本,參校北大圖書館藏部分稿本,附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考古研究所繪制的《唐長安城復(fù)原圖》、《唐大明宮圖》和《隋唐洛陽城圖》,并編制全書地名索引。

主站蜘蛛池模板: 洞口县| 许昌县| 万盛区| 铜陵市| 平凉市| 铜梁县| 阿巴嘎旗| 唐山市| 祁阳县| 安平县| 佳木斯市| 乐山市| 浦江县| 恩施市| 惠州市| 铜川市| 本溪市| 封丘县| 临沧市| 汝州市| 揭阳市| 紫阳县| 河南省| 河西区| 海南省| 台北县| 集贤县| 邛崃市| 铜山县| 桓台县| 洛阳市| 方正县| 农安县| 安新县| 彝良县| 上虞市| 岳阳县| 桓台县| 壶关县| 广州市| 城固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