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京新記》五卷 存第三卷殘卷唐韋述撰
這是記述唐兩京的最早的著作。韋述是玄宗時著名的史官,《舊唐書》卷一○二韋述傳謂:“述在書府四十年,居史職二十年,嗜學著書、手不釋卷。國史自令狐德棻至于吳兢,雖累有修撰,竟未成一家之言。至述始定類例,補遺繼闕,勒成國史一百一十三卷,并史例一卷……家聚書二萬卷,皆自校定鉛槧,雖御府不逮也。……所撰《唐職儀》三十卷、《高宗實錄》三十卷、《御史臺記》十卷、《兩京新記》五卷,凡著書二百余卷,皆行于代。”《兩京新記》五卷只見于《新唐書》卷五八藝文志、《宋史》卷二○四藝文志和《玉海》引《中興館閣書目》,以后公私書目均不見著錄,可見此書早已亡佚。現存殘卷是日本鐮倉時代抄寫的尊經閣卷子本,存日本金澤文庫,寬政、文化間由日本天瀑山人林衡刻入所輯《佚存叢書》中。據日本學者推測,《兩京新記》原書內容應為:卷一京師總說及宮城、禁苑、皇城,卷二京城總說及萬年縣所領諸坊,卷三長安縣所領諸坊,卷四東都總說及宮城、皇城、東城及諸坊,卷五諸坊。現存卷三殘卷,述京城西半部長安縣所領的五十坊和西市,卷首殘去五坊即朱雀街西最北的五坊。所述以坊內的重要寺觀、官舍、府宅為主,略仿北魏時楊衒之《洛陽伽藍記》舊式,尤詳于寺觀,敘及創置時間和軼事傳聞多神秘色彩。
版本 (1)日本寬政、文化間《佚存叢書》本,是今殘存本的祖本,以后所有各本都從此出。(2)清光緒八年上海黃氏木活字排印《佚存叢書》本。(3)民國十三年商務印書館影印《佚存叢書》本。(4)清伍崇曜輯《粵雅堂叢書》咸豐三年重刻《佚存》本。(5)清光緒崇文書局《正覺樓叢書》重刻本。(6)《叢書集成》本,據《粵雅》本。(7)曹元忠輯本,除《佚存叢書》本外還從《太平御覽》、《太平廣記》、《玉海》等輯出若干條,分西京、東京編為兩卷,收入《南菁札記》中。(8)民國二十五年西京籌備委員會鉛印陳子怡校正本,據《長安志》校正錯簡。(9)周叔迦《訂正兩京新記》,對原卷的錯簡和誤字多有校正,載1936年日本出版的《服部先生古稀祝賀紀念論文集》。(10)《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九本載岑仲勉《兩京新記卷三殘卷復原》,校補亦頗精密,惟未載原文。(11)日本福山敏男《校注西京新記卷第三及解說》本,糾正錯簡后按原卷格式排印,校勘更為精審,日文注記和解說亦有價值,載1953年10月日本《美術研究》第170號。(12)最近辛德勇輯校此書,在前人基礎上又有創獲,已寫定待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