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樂(樂)”的音義
問:萬老師,《論語》中“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的“樂”該讀什么音?
答:“樂”的繁體字作“樂”,《說文·木部》“樂,五聲八音總名”,《廣韻》“樂,音樂”。甲骨文作殷墟書契后編上一〇·五,金文作
召樂父匜,羅振玉《增訂殷虛書契考釋》“從絲坿木上,琴瑟之象也”。木上系絲弦,弦樂的象形字。分化為主要的三音三義:一讀yuè, 《廣韻》五角切疑母覺韻入聲,為“音樂、樂器、樂工”及姓氏義;二讀lè, 《廣韻》盧各切來母鐸韻入聲,為“喜悅、安樂、樂于”義;三讀yào, 《廣韻》五教切疑母效韻去聲,訓“樂,好也”,《集韻》訓“樂,欲也”。
“樂”從木制弦樂器義轉為音樂,有音樂則易喜悅,能帶來喜悅者人多喜好而欲求之,詞義派生分化導致讀音變化,軌跡清晰。就漢語音韻發展進程看:前兩讀上古都在“藥部”,只有“疑-來”聲母之別,到中古則分化為“覺-鐸”兩個入聲韻的差別,是入聲韻旁轉的一類。去聲則是從入聲中分化出來的,一般認為到中古前期去聲才獨立,故第三讀yào的音義最為后出。
《論語·雍也》“知者樂水,仁者樂山”,宋邢昺疏:“樂,謂愛好。”為第三個音義,當讀yào。故《王力古漢語字典》“樂”字第三音注“yào,五教切,去,效韻,疑。藥部”,釋義為“喜好,喜愛”,是承《廣韻》音義來的。
參考其他文獻用例,可以比照作區分。《儀禮·鄉射禮》“請以樂樂于賓”,陸德明釋文“以樂樂,下音洛”,是以前一個“樂”為名詞“音樂”義而“如字”讀疑母覺韻入聲yuè,以后一個“樂”為形容詞“快樂”義而“音洛”為破讀來母鐸韻入聲lè。《論語·雍也》“知者樂水”,陸德明釋文“知者樂,五孝反”,“五孝反”同《廣韻》“五教切”,音yào。說明陸德明已分三讀三義,邢昺讀yào,是承陸德明而來。不過,盧文弨校改抱經堂本《經典釋文》此條“五孝反”為“音洛”,是說陸德明本是讀盧各切lè音的,后人改為yào了。
對此,后來者看法有不同。如明秦鉞之《慈湖遺書》云:“音釋家‘樂水’、‘樂山’并五孝反,尤為害道。”認為將《論語》該句中的“樂”讀作“五孝反”yào,是“害道”而不可取的。又如清翟灝《四書考異》云:“此樂字,或言不應音岳,恐《釋文》有訛。然《禮記》‘樂不可極’、‘敬業樂群’、‘有所好樂’,俱一音‘岳’,則先儒自有此音訓。下‘知者樂’,樂字《釋文》亦五孝反,卻屬可疑。”也認為“知者樂水”之“樂”讀“五孝反”yào不是陸德明的本意,可疑。
從“樂”讀lè的“喜悅”義派生出“喜好、欲求”義,破讀音變為yào以區別之,這是上古后期至中古前期單字“音變構詞”破讀大趨勢影響的結果。當時的經師們確實很注意這樣的破讀區別,陸德明《經典釋文》記錄了大量該類別義音變的破讀,本人所建數據庫顯示,《經典釋文》全書注音70803次,其中就有31261次是別義音變的破讀,占總注音數的44.2%。《廣韻》中這類音變破讀字在一千一百條以上。
然而,隨著六朝至隋唐大量雙音詞的出現,這類單字的破讀逐漸變得不那么重要了。有少數保留到近現代漢語中,如“分、為、藏”的平去兩讀,“長、朝、行”的聲母不同等。但更多當時有音變破讀區別的,后來不區分了,如“王、雨、治、比”的聲調不同,“大、敗、見”的聲母變化等,有的用雙音詞替代如“雨-下雨”,有的改變字形如“見-現”,有的讀同一音如“治”的平去兩讀合為去聲一讀等。
就“樂(樂)”的三讀而言,yuè與lè的音義區別一直保留到現代漢語,大家都熟悉。第三讀yào,就很少有人知道了。如就前人的破讀區別及文獻記載而言,“喜好”義讀yào當然是可以的,也合乎古人音讀細分的實際情況。然“喜好”與“喜悅”義差別并不是很大,“智者樂水”,可以是“喜好水”,也可以是“以水為喜悅的對象”,統一讀lè也未嘗不可。從俗從眾求簡便是語言應用中常見的取向,讀lè便利于大眾順利交流,就很好,人為地增加更多的語用區別,未必就是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