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這些年,在我的“萬獻初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362424510)上,有很多中小學教師及各類網友,不斷提出大中小學課文中有關古典詩文字詞的讀音與釋義問題。基于這類問題的基礎性與普遍性,我們開辟了一個“博友答問”專欄展開討論,著力解決大家在教學、閱讀和應用中的實際困難,注重知識的準確性、趣味性和應用的便利性,既生動活潑,又有一定的深度。幾年的努力,得到了博友們很好的反響和支持,在此深表謝忱!
這些話題,大多數都是各類語文教材所收經典名篇中的字詞注音、釋義、字形變化和語境辨析等方面的問題,一般都是有分歧和爭議的。這些分歧,大體由于教材的注釋、教參資料的編寫,多數是系統內的教師所為,很少有語言文字、古文獻研究者參與。因而往往就問題自身說事,各呈己見。很少從語言文字和古代文獻的歷史源流來作系統考察,也很少參看歷代相傳的版本源流和章句疏證,容易以現代漢語知識背景的眼光去看待或解釋千百年以前古詩文的用字用詞,以今釋古,六經注我,自然會各言其是,眾說紛紜。
這類對古詩文所用字詞的音義解讀分歧,有的可能是兩者皆通,但在當句語境中有高下之分。如李煜《浪淘沙》詞中“獨自莫憑欄”中的“莫”字,今人的注釋有讀去聲(mù),解釋為“暮、傍晚”的,也有讀入聲(mò),解釋為“不要”而今譯為“一個人不要倚著欄桿遠眺”。但根據詞的語境和情境,把“莫”解為“暮”,讀為mù,當更為合適。試想,由皇帝變囚徒的詞人李煜,日暮時分獨自站在被軟禁的小樓欄桿邊,心如暗暮,回望往日繁華已經暮落的故國舊都,那心情才是最悲凄而不堪回首的,才好引出“別時容易見時難”的傷感。李煜古文辭修養很高,這個“莫”用古音古義是得其宜的。
有的解讀分歧,則是明顯以今釋古的誤讀。就像某位導游把中醫世家大門上的匾額“華佗再見”給外國人翻譯成“拜拜華佗”一樣,其實那是“華佗再現”,即“華佗在世”的意思,“見—現”是一對古今字。再如《木蘭辭》中“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中的“行”,甲骨文作甲四五七,為十字交叉大路形?!靶小弊xháng,表示“道路、行列”,是名詞;破讀xíng,表示“行走、行動”,是動詞。用道路之形擴展表示在路上行走,故“兩足進曰行”,兩只腳板往前邁進的行走統稱“行”。古代軍隊建制,五人為“伍”,十人為“什”,二十五人為“行”,也就是兩伍為什,五伍為行。因此“行伍”一詞應當是并列結構讀háng wǔ,不是動賓結構讀xíng wǔ。“行伍”代指軍隊,“行伍出身”就是當兵出身。木蘭女扮男裝替父從軍,其“同行”不讀xíng,不是一同走了十二年路,應該讀háng,是同在一個班排里同吃同住滾了十二年,這些男兵火伴(同火吃飯的戰友)還不知道木蘭是女的,這才顯得大為驚惶。
為了使解答的信實可靠,我們還是采用“解字講經”的方法,從字形分析入手,貫通其音讀的歷時音變和詞義的歷時演變,結合當篇當句的語境,作系統的源流分析,確定當句中最合適的音讀和釋義,給讀者以“所以然”的信度。字形分析上,以《說文解字》為依據,參照甲骨文金文的形體,向受眾展示古老漢字的表意性,并梳理漢字字形的演變歷程,使原本在大眾印象中形音義并不十分吻合的漢字符號變得形象而生動,如:
弘hóng , 《廣韻》胡肱切,匣母登韻平聲,《說文》“弘,弓聲也。從弓厶聲。厶,古文肱字”?!佰獭奔?img alt="" class="h-pic"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8EEA9F/14261492204623006/epubprivate/OEBPS/Images/figure_0015_0001.png?sign=1753815691-V191gT1Iuc5yJh1lxdvDjU0eDLWJ1ubm-0-fe765e95569e466f65449682ec796ce3">,是男子胳膊曲起顯示肌肉有力的形狀,即“肱二頭肌”。金文作頌鼎,也作
(厷),加手(又)為襯托?!墩f文》“厷,臂上也。從又,從古文。厶,古文厷,象形。肱,厷或從肉”,是說“厶—厷—肱”為一字,表示胳膊有力的大肌,“肱股之臣”的“肱”指胳膊而“股”指大腿?!昂搿睆摹肮③獭睒嬓?,開弓是要有很大力量的,故表示強勁義的“強、彊、弸、張”都從“弓”,用有力的手臂拉開強弓射出箭并發出很有力的響聲就是“弘”,擴展表示“強有力”之義。明白了字形的說解,再看“弘”字時,就有一幅“鐵臂彎硬弓”的畫面躍然紙上,形象生動而易懂易記。
形象認知是最直觀的,也是最便利有趣的學習方法,適合兒童啟蒙學習,故《周禮》八歲入小學,教之以“六書”,就是從基本漢字的字形說解入手,系統學習漢字,然后讀經,就順理成章而易于理解了。魯迅在《漢文學史綱》第一章中說:“今之文字,形聲轉多。而察其締構,什九以形象為本柢。誦習一字,當識形音義三:口誦耳聞其音,目察其形,心通其義。三識并用,一字之功乃全?!庇蓾h字的形體構造來觀察其形音義的歷時演變,從而確定其讀音與釋義,無疑是便利而有效的方法。知其源方能理其流,從漢字原初構形的角度去觀察,把握它的發展脈絡,對其字形、字音、字義的演變及其在某經某句中定位,都會有更深一層的認識,也會有更準確的把握和運用。
基于此,我們選取“博友答問”中有關字詞音義辨析的博文83篇,按所涉及內容分三大類:古文答問23篇;詩詞答問25篇;文化答問35篇。為統一體例,略去提問博友的網名,只用“問”與“答”來表示。為保持答問體的真實性與口語性,盡可能保存博文的原貌,不做大的修改。為保存答問的現場感和生動性,當初附于博文后的一些輔助資料也一并留存。博友們的提問還在繼續,答問也在不斷進行中,待積累到一定的數量,或許還會出版續編。
最后,編制《本書所解字詞音序索引》,以方便讀者的查檢與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