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書》說略
周天游
一、班固生平與《漢書》成書經過
班固(32—92),字孟堅,東漢右扶風安陵(今陜西咸陽東北)人。是中國古代斷代史體的奠基者。
班氏的祖先是楚人。秦滅楚以后,班氏遷徙到山西與河北的北部一帶。秦末漢初,班壹在樓煩(今山西寧武)養(yǎng)牛馬多達數千群,以財富眾多而稱雄當地。每次他出外打獵,旌旗招展,鼓樂喧天,是個不折不扣的邊地大豪。到了文景時期,班氏家族開始涉足政界。成帝時,班況官居右曹越騎校尉。其女被選入宮中,封為婕妤,得到成帝的寵愛。于是班氏成為皇親國戚,聲名顯赫起來。班況的次子班斿曾隨同劉向一起整理宮中圖書秘籍,因博學有俊才,深得成帝的器重。當時宮中典籍管理十分嚴密,貴為叔父的東平思王上書求取《史記》和諸子書籍,都不獲批準。而成帝卻特將宮中藏書的副本賜給了班斿,實屬難得。這批圖書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吸引了眾多的學者拜訪班家,也為班彪、班固父子撰寫《漢書》提供了重要依據。
班彪(3—54),字叔皮,是著名的儒學大師。兩漢之際,班彪躲避戰(zhàn)亂,來到天水,委身于隗囂。隗囂志大才疏,妄圖與劉秀爭奪天下。班彪頗不以為然,曾著《王命論》以勸誡隗囂。隗囂不從,班彪就隱居到了河西。光武帝在位之初,班彪在河西大將軍竇融的推薦下,一度出任徐縣(今江蘇泗洪)縣令。不久即因病辭官,專心著述。班彪認為司馬遷的《史記》對漢武帝太初(前104—前101)以后的漢代史事,缺而不錄,雖然有褚少孫、劉向、劉歆、馮商、揚雄等近二十位今可知見的學者續(xù)補《史記》,但班彪認為他們或僅是材料的堆砌,或文字鄙俗,都不足與《史記》相匹配。于是他續(xù)采前朝遺事,傍貫異聞,寫《史記后傳》凡六十五篇。今天《漢書》中的《元帝紀》、《成帝紀》、《韋賢傳》、《翟方進傳》、《元后傳》等都明確可知出于其手筆。其余作品融入班固的整理之中,不可一一確認。然而正是由于他的努力,為班固完成《漢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班固九歲時,就在其父的點撥下,“屬文誦詩賦”。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博覽群籍,熟習九流百家之言。他十三歲那年,王充拜訪班家,一經接觸,王充就拍著他的后背說:“此兒必記漢事。”事實也恰恰證明了這一點。無疑,深厚的家學淵源,以及眾多名士的指點與提攜,是班固能寫好《漢書》的重要條件。
建武三十年(54),班彪去世。班固立即離開太學,回家鄉(xiāng)守喪。這年他剛剛二十三歲,即著手寫作《漢書》。不料有人上書漢明帝,告發(fā)他私修國史。因此班固被關入獄中,所有書稿均被沒收。所幸的是,明帝是一個頗有政治頭腦的皇帝,他敏銳地發(fā)現著史對鞏固政權十分有益,特別是他在閱讀了《漢書》的初稿之后,更堅定了自己的信念。因而明帝下令赦免了班固,任命他為蘭臺令史,讓其先完成《光武帝紀》、云臺二十八功臣傳,以及綠林、赤眉、公孫述、隗囂等各種勢力發(fā)展始末的載記。這樣《東觀漢記》的雛形成型,首開官修當代正史之例。此事大功告成后,明帝又命班固繼續(xù)寫作《漢書》。而班固此時已大量閱讀和利用了蘭臺的藏書,為進一步寫作《漢書》做好了充分的準備。他用二十余年的時間,凡武帝以前漢史,以《史記》為藍本,凡武帝太初以后史事,以《后傳》為基礎,多方博采舊聞,整齊故事,上起漢高祖興兵反秦,下迄王莽新朝覆亡,斷代為史,草成《漢書》。
班固為人不似其父淡泊名利,而好趨炎附勢,巴結權貴。章帝中后期,大將軍竇憲擅權,他曲意逢迎,深得賞識。他的家人包括家奴,仗勢欺人,橫行鄉(xiāng)里,甚至家奴還當眾羞辱了洛陽令種競。永元(89—105)初,和帝不滿外戚的專權,在宦官的幫助下,于公元92年從竇憲手中奪回了政權的支配權,竇憲被迫自殺。洛陽令種競乘機報復,告發(fā)班固參預了竇憲的陰謀,將他關入洛陽獄中。不久,班固就死在那里。
班固死后,《漢書》中尚有八表和《天文志》沒有完稿。和帝就命班固之妹班昭續(xù)作八表,又命馬續(xù)協(xié)助班昭補作《天文志》。這樣《漢書》一書,歷經班彪、班固、班昭、馬續(xù)四人之手,歷時近四十年,才最終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