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舉·秀才(中國文化叢書·書禮傳家)
- 徐梓 王立剛
- 2201字
- 2020-03-06 10:49:59
●“秀才”一詞是來源于哪里?
就現有的文獻來看,“秀才”一詞最早見于《管子·小匡》。《管子·小匡》中有“農之子常為農,樸野而不慝,其秀才之能為士者,則足賴也。”意思是說農家的子弟常是農民,他們樸實而不奸惡,其中能夠成為士人的優秀人才,就足以信賴。在這里,“秀才”表示的是“優秀人才”的意思。
實際上,在先秦歷史文獻中,往往將有學問和有才能的人,稱作“秀士”或“俊士”。在《呂氏春秋·懷寵》中,有“舉其秀士而封侯之,選其賢良而尊顯之”的說法,高誘注釋說:“秀士,俊士。”這里“秀士”與“賢良”并列,一個強調文才、一個側重德行顯而易見,而且,秀士與俊士完全等同。而《禮記·王制》則說:“命鄉,論秀士,升之司徒,曰選士。司徒論選士之秀者而升之學,曰俊士。升于司徒者不征于鄉,升于學者不征于司徒,曰造士。”鄭玄注釋說:“秀士,鄉大夫所考,有德行道藝者。”這里的秀士,也強調了德行,而且,秀士是鄉里的優秀者,而俊士則是已經升入國學學習的人。鄭玄認為,“秀士”形成于“鄉里”,“鄉里”也就是今天所謂的“社區”(community),社區意味著生活在這一地域內的人相互之間是熟識的。
一個人的“德藝”如何,特別是德性德行到底怎樣,只有從其生活的“鄉里”才能知道,因為只有這里的人對他的平日生活才是真正了解的,通過了解其平日生活中的行為,與簡單地靠一次面試或者一次筆試,以考察一個人真正的德性德行,其差別是顯而易見的。
總之,早期儒家思想家們的根本著眼點在于“鄉論”,即“秀才”是鄉里人們共同推薦的。
◎人才選拔
“秀才”一詞在社會上廣為流行,是在漢武帝以后,而且和察舉制有關,是察舉的科目之一。
察舉制是始于漢朝、一直延續到隋朝的選官制度。定期的察舉科目,稱為常科或歲舉,如孝廉、秀才等科;由皇帝不定期下詔要求貢舉,稱為特科或詔舉,如賢良、文學、明經、有道等科。“秀才”作為察舉制的主要科目之一,成為一種制度化的人才選拔途徑,而且在兩漢時期成為僅次于孝廉的一種察舉科目。秀才的舉主為刺史,后來逐漸形成了州舉秀才、郡舉孝廉的體制。
作為察舉科目之一的秀才,東漢時因避光武帝劉秀的名諱,一度改稱茂才,也作茂材。雖然自魏晉時起,“茂才”就改回稱“秀才”,但由于歷史的慣性,或者為了表述的別致,稱“秀才”為“茂才”的也所在多有。“茂才”這一稱呼,主要為文人學者所用,百姓基本不用;主要用于文字或書翰之中,平常說話用得極少。而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察舉最重秀才科。

《紅樓夢》中描繪之進京趕考

唐宋陶俑之長須秀才
總之,從漢朝到南北朝,“秀才”是察舉制的核心部分,而“秀才”的核心在于“鄉里選舉”、“注重德行”。這一時期的“秀才”選拔制度是“察舉制”的核心部分,本質上是中央政府從地方上選拔優秀的人才的制度。在這些人才被選拔出來之后,一般不再回到原籍工作,而是離開家鄉到他處,甚至有可能進入中央政府的權力核心工作。
這個時候,中國的人才選拔制度還沒有來得及顧及到地方社會管理、底層社會管理對人才的需要,地方社會因此也沒有形成良好的運行模式,而地方社會的不穩定可能正是漢朝以及之后中國社會不能長時間穩定的最根本因素。
◎科舉制產生的“秀才”
到了隋朝,科舉制度產生。科舉制度的本質在于公平、制度化地選拔人才進入政府,以管理社會,不過這一目的在唐宋時期已經逐漸得到實現了,于是新的理想就漸漸形成,比如追求考試內容的更完善,追求制度設計的更公平等等。
在科舉制度下,秀才的地位發生變化,在隋煬帝大業年間,無論是“十科”還是“三科”,都不見“秀才”的說法,因為秀才所具有的的“察舉”的本質與“科舉”不甚相同,科舉的核心在于考試,而察舉的核心在于“鄉里”、德行。
唐代秀才不好考,到了唐朝,秀才與明經、進士、明法、明書、明算六科是常科,而且列在六科之首。但是無論從哪方面說,秀才科都頗為特殊,稱得上是“尤異之科”。據《唐六典》卷三十記載:“凡貢舉人,有博識高才、強學待問、無失俊選者為秀才,通二經已上者為明經,明閑時務、精熟一經者為進士,通達律令者為明法。”可見對秀才的要求,比其他諸科都要高許多。不僅要高才、強學、博識,才學識三者不可或缺,不只是單純地精通一兩部儒家經典,而且要貨真價實、不打折扣,也就是所謂的“無失俊選”。實際上,唐朝的秀才科,由于“取人稍峻”,也就是門檻過高、標準過嚴,及第的很少。

唐宋陶俑之兩個老秀才
唐高宗時,劉祥道在上疏中也說:“唐有天下,四十年未有舉秀才者。”由此可見,秀才科“貞觀已后遂絕”的確是事實。開元二十四年(736)以后,雖然又開進士科,但由于進士科的考試難度增加,秀才科不用考試帖經和詩賦,難度反而比不上進士科。主持秀才考試的人又不愿意降格以求,便以秀才一科長期廢置為由,對于應此科的士人一概不取,天寶以后更是近乎明文禁止。
于是,在制度實踐中,“秀才”一詞逐漸銷聲匿跡,不過科舉制度不能沒有弊端,政治家們只有在感覺到科舉制的種種弊端,進而反思漢朝的察舉制的時候,才會想到“秀才”這個名詞,甚至到了明朝初年短暫實行察舉制度時,還曾經使用過這一“過時”數百年的名詞。
不過,在文學世界,“秀才”一詞則逐漸成了對參加科舉考試的應試者的一種尊稱,用以表示這些人是極優秀的人。當然,由于存在大量考不上的人,“秀才”一詞也開始被用到考不上的人身上,加上考不上的人本身的牢騷之語,“秀才”一詞便有了反諷的窮酸迂腐的意味。

據考證,西漢時期的賈誼是最早有“秀才”稱謂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