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中國人應知的古代軍事常識作者名: 趙志超本章字數: 4字更新時間: 2020-12-11 19:18:37
武器裝備
1 武器裝備對戰爭有那些影響
本書把武器裝備作為第一個專題來講,是因為武器裝備對戰爭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影響。
在看待武器和戰爭的關系方面,很多人都不可避免地走向兩個極端:一是唯武器論,認為武器裝備的好壞是決定戰爭勝負的最主要因素;二是輕視武器的論調,強調再好的武器也需要人來使用,人才是決定戰爭勝負的主要因素。
如何正確理解武器與戰爭的關系呢?應該說,具體到某一場戰爭而言,武器裝備并不是決定勝負的主要因素,尤其是在戰爭雙方處于同等技術條件下,勝負關系更多地要看軍隊的訓練、士氣、后勤,以及指揮員的軍事素養。
但是具體到整個戰爭發展史來說,武器裝備的進步,則決定著戰爭方式的進步。這里的武器裝備,指的不是單獨的某一件武器,而是多種武器裝備互相配合所形成的一個裝備體系。可以說,武器裝備是戰爭發展史上的首要因素,當革命性的新式武器技術成熟并大量裝備部隊之后,戰場上的戰術也就因此而發生變革。隨之而來的,就是軍隊的訓練、編制、后勤、軍事理論,甚至整個軍事體制的變革。
正是因為武器裝備體系決定了戰爭形態的演變,所以西方很多軍事史著作,都是以武器技術來劃分軍事史的不同階段,比如把世界軍事史分為冷兵器時代、冷兵器與火器共用時代、火器時代等等。
如果武器技術進步了,但是戰術卻沒有相應的變革,或者沒有建立相應的編制、訓練、后勤等制度,那么技術進步的成果也不能轉化為戰斗力。以近代中國為例,1840年鴉片戰爭以及之后的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清朝軍隊完敗于英法列強,這是武器裝備上的差距造成的。可是隨著洋務運動的興起,清朝的軍隊也裝備了西式槍炮,但是仍然在對外戰爭中屢戰屢敗,就是因為沒有建立起與先進技術相對應的軍事體制。給一支裝備冷兵器的落后軍隊換裝洋槍洋炮,而不注重戰術訓練、不建立新式的編制體系,那么這支部隊依然算不上是新式軍隊。這就是中日甲午戰爭、抗擊八國聯軍侵華的戰爭中,清軍的武器中不乏新式槍炮,但卻依然失敗的主要原因。
中國古代輝煌燦爛的文明,在軍事裝備領域也能體現出來。中國不僅是火藥和火藥武器的故鄉,古代中國的弓、弩等拋射武器也曾經一度領先世界。但是隨著歐洲的文藝復興,西方科技飛速進步,中國的武器則原地不前,最終被西方趕超。大概在15~16世紀,也就是明朝中期以后,中國的武器技術就開始全面落后于西方。不過明朝還有向西方學習的舉動,通過各種渠道的中西交流,也學到了一些西方的先進技術。但是隨著清朝統治的建立,中國從政治、經濟到文化,全面轉為封閉、保守,清朝統治者輕視技術進步,固步自封,盲目自大,中國最終在軍事領域被西方遠遠超過,以至于近代中國被西方列強用重炮敲開國門,從此陷入了半殖民地的黑暗深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