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莊子人性論(陳鼓應著作集)
- 陳鼓應
- 22字
- 2020-02-28 16:24:28
開放的心靈與審美的心境——《莊子》內篇的心學
前言:《孟》、《莊》心學的特點——道德心與審美心
由春秋末期到戰國中期,是古代歷史上的大變局:在那苦難的時代,戰爭頻仍,政局動蕩不安,人民長期陷入生死存亡的極限困境中。同時代的孟子和莊子對于“心”的議題的關注,反映了那特定時代如何安頓生命的迫切需求。古人認為心是精神活動的主體,因而可以說,對心的重視也就是對生命的重視。
從文獻來看,《論語》談到心只有六處,《老子》談到心也只有十處。在這苦難時代的前階段,孔子把“心”和“仁”作了一次松散的聯系,老子則把“心”和“虛”作過一次緊密的聯系
。孔、老在“心”概念的理解上雖各有特點,可是尚未在哲學領域中形成一個顯明的思想觀念。經過一兩百年的發展,到了戰國中期的孟莊時代,對于心的論說才由隱含性的題材發展成為受到熱烈關切的哲學議題。
“心”在《孟子》中出現120次,在《莊子》中則出現187次,孟、莊的心學在這一概念出現的頻率中,展現出前所未有的豐富的思想內涵???、老以較為素樸的方式偶爾談及“心”,直到孟、莊時代才各自發展成獨特形態的心學,并匯成一股以關懷生命為主題的時代思潮。
戰國中期諸侯各國相互侵伐,導致生靈涂炭的慘狀,正如孟子所說:“老弱轉乎溝壑,壯者散而之四方者幾千人矣?!保ā读夯萃跸隆罚┣f子也說:“今世殊死者相枕也,桁楊者相推也,刑戮者相望也?!保ā对阱丁罚┟稀⑶f目擊廣大苦難人民的悲慘命運,而發出如此悲痛的呼聲,反映著這樣的時代意義:
第一,對于人類處境的反省。在那烽火不息的時代環境中,孟、莊借由心的議題發出了拯救苦難人群的呼聲。
第二,在生命關懷的前提下,思考著整體人類精神生活的出路以及個體內在世界的展示。
第三,個體意識的覺醒,喚起價值主體的重建。由各自的學說出發,孟子著重在道德意識的發揚,莊子則關注于人類精神生活中的自由如何可能的問題,以及由此種自由精神所透露出的審美意識及藝術情懷。
處于古代文明“軸心時期”的孟、莊,開創了心學的兩大領域——孟子所開辟的道德領域和莊子所開拓的審美領域,它們在古代文化史上交相輝映。他們以不同的理想訴求,企圖實現以道抗勢的理想:孟子是在各國間奔走呼吁,期望繼承孔子以道德治世的理念,由是打開了一條士人入仕的路途;莊子則塑造了一個獨特風格的文人傳統。兩種理想表現出不同的途徑,在精神生活中,一個是道德意識的闡發,一個則是審美意識的高揚,兩者如何進行對話,倒是值得我們深思的一個議題。
學界有關孟子心學的討論很多,而關注莊子心學者罕見。本文以《莊子》內篇心學為題,詮釋其開放心靈與審美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