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家易學建構(陳鼓應著作集)
- 陳鼓應
- 1419字
- 2020-02-28 16:31:29
道家易學探究回顧(代序)
自1994年我出版《易傳與道家思想》之后,現在(2002年)又完成《道家易學建構》一書。前者對《易傳》各傳主要內容,逐篇論證其主體思想屬道家學派。后者從陰陽學說、道論(如道器說、太極說)以及對待與流行等思想觀念(包括辯證思維方式及動靜觀、變動觀各方面)等角度,重構道家易學。這兩書為建立道家易學的姊妹作。它們的問世,連帶破除了《周易》經傳專屬儒家經典的神話,同時也將改寫先秦哲學史以及易學哲學史。
從《易傳與道家思想》到《道家易學建構》,兩書的撰寫時間長達十二個年頭。在這跨世紀的日子里,我的生活和工作環境有著不少的變動,但研究課題卻從未間斷。這是我學術生涯中最值得回憶的一段時日,容我在這里敘說一下自己的學術研究概況。
1979年,我在白色恐怖時代離開臺灣,旅居美國,經杜維明教授的推薦,到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作研究。1984年秋自美國回祖國,我在北京大學哲學系講授尼采和老莊等課程?;叵朐诒贝笫昶陂g,通常每學期只需任教一二門課,所以大部分時間都可以用在讀書和寫作上,但我運思下筆如蝸牛爬行,十分緩慢,1985年至1987年間,完成《尼采哲學的價值重估》、《尼采哲學與莊子哲學的比較研究》等論文,用我第一本書《悲劇哲學家尼采》作為書名,將各類文稿匯編成冊(由北京三聯書店出版,香港商務印書館則以《尼采新論》書名在港臺印行)。1992年,我們創辦《道家文化研究》學刊,同年我出版《老莊新論》(上海古籍出版社印行)。從1973年初臺大哲學系事件爆發,到1992年之后,我個人學術生活有了一個較大的轉折,借用《易經》卦名來形容,我開始由屯、蒙而否極泰來,漸由谷底向上爬坡。1990年,我重返北大的課室,講授稷下道家和馬王堆黃老帛書的課程,1995年出版《易傳與道家思想》、《黃帝四經今注今譯》(臺灣商務印書館印行)。
我在1991年春應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陳方正所長之邀,作短期訪問研究。旅港期間,得識青松觀香港道教學院院長侯寶垣道長及副院長羅智光先生,承侯院長鼎力支持,如今《道家文化研究》已編成二十輯。這份刊物匯聚了數十位中外學者,使得道文化研究空氣蓬勃起來。這期間獲得香港道教學院校董們的大力相助,我們在北京和廣州前后共開了兩次道家文化國際研討會,使得道文化學術探討呈現出前所未有的活力。
1997年我重返臺大哲學系任教,又獲凱勝公司董事長黃勝得先生支持,成立三清道家道教文化基金會,黃董事長每年向數十名大陸多所大學研究生頒發助學金,并支持中青年為主的學者從事專著寫作,這項成果由北大湯一介教授和我負責主編,已出版十余冊道家道教學術叢書(上海文藝出版社)?;叵肫饋恚?0世紀末道文化陣營的學術研究,頗有一番非凡的景象。
我之喜好道家哲理,和個人在現實上追求自由民主理念是相互彰顯的。20個世紀六七十年代開始,在漫長的途徑里,我踽踽獨行,如今看到道家文化研究的群起之勢,頗感鼓舞,我們更忘不了道教界前輩和各界朋友的相助鞭策。
《道家易學建構》成書,讓我對易學哲學的研究畫上一個句號。往后的歲月,除了繼續主編《道家文化研究》外,個人的研究和著述將集中在兩個課題上,一是繼續完成道家哲學主干說的論著,二是繼續撰寫道家思想的現代詮釋專書。前者目前筆者正探討宋儒思想體系結構中道家哲學的組成部分,后者筆者將以莊子學派為核心,跟古代道家進行思想心靈的對話。前后約莫十年的時光花費在易學的研究上,事實上我對《莊子》的欣賞遠勝過《周易》,深感莊子哲理對世人頗有“洗心”與救世之效,但愿日后我能透過筆耕完成這一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