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三次挫折說明啥
不久前,一位熟識的基層干部給我來信,說:“現在農產品供過于求,上級要求結構調整。如何調整?種什么才好呢?你當記者的,信息來源廣,能否給指指路子?”
這幾年,農產品市場波動頻仍,有些地方,種什么什么多,賣什么什么賠。給我來信的這位干部所在的縣,這幾年在市場波動面前就買足了教訓:
1985年,這個縣看周邊地區種菜發了財,縣里提出“少種糧多種菜,小康日子來得快”,要求農戶每家都必須種一定面積的蔬菜。誰知次年,蔬菜價格大跌,許多農民連本都搭進去了。
1991年,縣里又提出“栽植一畝蘋果園,勝過十畝糧和棉”,要求農民人均種半畝蘋果。豈料未等蘋果進入盛果期,又爛了市,紅艷艷的大蘋果每公斤1塊錢仍無人問津。
1997年,縣里再次調整種植業結構,提出“西瓜地里套大蒜,一畝凈賺二三萬”。這次更慘:西瓜、大蒜銷不出去,許多爛在了地里。
這次事件后,我到該縣采訪曾問縣委書記:“去年已經出現了西瓜、大蒜供過于求的現象。今年你們為什么還種?”書記這樣解釋:“當時認為大家都在壓縮面積,我們大面積種,必然會以人少我多取勝,萬沒料到大家都這么想……”
種菜、種蘋果、西瓜,這個縣連遭三次挫折。而這三次挫折,都與某些干部有關。就拿種蘋果來說,為了推廣種植面積,縣里專門發文,要求村組干部帶頭搞,把能否完成種植任務,當作政績考核的重要標準。縣委書記親自擔任“落實蘋果種植面積專職小組”組長,并經常深入田間地頭督促檢查,三年間跑壞了兩輛桑塔納。
家庭承包責任制實行后,農戶成了市場的主體。按理說,種什么不種什么,種多種少,應該農戶說了算。但事實上呢,在有些地方,政府部門常常越位,替農民做主。如此,不僅使農民經營自主權喪失,也容易產生農產品結構的趨同性,加劇賣難。難怪農民編出這樣的順口溜:“鄉長說的你別聽,叫你種蒜你種蔥;紅頭文件你別看,叫你種蔥你種蒜。”
我在基層采訪時,曾聽農民這樣呼吁:“想的是產品都有銷路,怕的是干部攤派任務,盼的是經營自己做主,缺的是信息技術服務。”
農民的呼吁,再次校正了政府部門的角色方位:在農產品的結構調整中,政府的一切行為都應圍繞服務而轉。譬如國際、國內市場行情如何?哪種產品多了哪種產品少了?政府有責任遴選出準確的信息給農民。再如,如何完善運輸網絡?如何延長農產品的增值鏈?如何促使科技新成果轉化?這些問題,靠單個家庭不行,政府必須去協調解決。如果這些問題不解決,即使有了優質、高效的東西,等農業發展到一個新的層次后,賣難,依然會出現。今年,荔枝、龍眼在南方市場大量積壓,不就是又一個明證嗎?
(1999.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