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出版說明

四書五經,是四書與五經的合稱,是儒家的九部經典著作。“四書”指《論語》、《大學》、《中庸》、《孟子》,“五經”指《詩經》、《尚書》、《禮記》、《周易》、《左傳》。它們取得“經”的地位,經過了一個相當長的時期。

四書當中,《論語》、《孟子》是孔子、孟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編撰的關于孔子、孟子言行的記錄,《大學》、《中庸》是《小戴禮記》中的兩篇。南宋朱熹特別尊崇《孟子》和《禮記》中的《大學》和《中庸》,使之與《論語》并列,作為一套經書刊刻問世,形成了今天人們所熟知的《四書》,成為官方所認可的儒家學子的必讀著作。

儒家本有六經:《詩經》、《尚書》、《儀禮》、《樂經》、《周易》、《春秋》。《樂經》到西漢就已失傳。漢武帝建元五年(前136年)設立五經博士,奠定了儒家經典的尊貴地位。東漢時期,在五經基礎上增加了《論語》、《孝經》,成為七經。唐時增加《周禮》、《禮記》、《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爾雅》,成為十二經。宋時加上《孟子》,就有了十三經。宋代以后合刊通行的五經是指:《周易》、《尚書》、《詩經》、《禮記》、《左傳》。以《禮記》而不是《周禮》或《儀禮》來代表五經中的“禮”,是因為《禮記》涉及面廣,其影響超出了《周禮》、《儀禮》;以《春秋左氏傳》而不是《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來代表五經中的“春秋”,是因為它發展了《春秋》的編年體,是我國現存第一部敘事詳細的編年體史書,其史學和文學成就都遠遠高于《公羊》和《穀梁》二傳。

以下對這九種著作分別作一介紹。

《論語》,是記載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書。孔子(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儒家學派創始人,中國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對中國思想文化的發展有極其深遠的影響。班固《漢書·藝文志》說:“《論語》者,孔子應答弟子時人及弟子相與言而接聞于夫子之語也。當時弟子各有所記。夫子既卒,門人相與輯而論纂,故謂之《論語》。”其內容涉及哲學、政治、經濟,教育、文藝等諸多方面,是儒學最主要的經典。是語錄體散文的典范,每一條就是一章,集章為篇,共20篇。

《大學》、《中庸》,本是《禮記》中的兩篇,《大學》、《中庸》在南宋前從未單獨刊印。唐代韓愈、李翱維護道統而推崇《大學》與《中庸》,至北宋程顥、程頤稱“《大學》,孔氏之遺書而初學入德之門也”,南宋朱熹繼承二程的思想,認為《大學》中的“經”的部分是“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傳”的部分是“曾子之意而門人記之”,《中庸》是“孔門傳授心法”而“子思筆之于書以授孟子”,四者合起來,代表了由孔子經過曾參、子思到孟子這樣一個儒家道統,他為四者分別作了注釋,并對《大學》做了重新編排,作為一套經書刊刻問世。《大學》強調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為了治國平天下,說明治國平天下和個人道德修養的一致性。《中庸》闡述“中庸之道”,強調中庸之道是人們片刻也不能離開的,但要實行“中庸之道”,還必須尊重天賦的本性,通過后天的學習,即《中庸》所說的“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宋、元以后,《大學》《中庸》成為學校官定的教科書和科舉考試的必讀書,對古代教育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孟子》,是記載孟子及其學生言行的一部書。孟子(約前372—前289年),名軻,字子輿,戰國中期鄒國(今山東鄒縣東南人)。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學說的繼承者。《史記·孟荀列傳》記載:“孟軻所如不合,退與萬章之徒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東漢趙岐將這7篇各分為上、下,現在通行的《孟子》即為7篇14卷。《孟子》維護并發展了儒家思想,提出了“仁政”學說和“性善”論觀點,它的理論對宋代影響很大。

《詩經》,先秦稱《詩》,或《詩三百》,是中國第一本詩歌總集。匯集了從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五百多年的詩歌305篇,是西周初至春秋中期的詩歌總集。據傳為孔子編定,《史記·孔子世家》稱“古者《詩》三千余篇,及于孔子,去其重……”《詩經》分為風(160篇)、雅(105篇)、頌(40篇)三部分,“風”為土風歌謠,“雅”為西周王畿的正聲雅樂,“頌”為上層社會宗廟祭祀的舞曲歌辭。此書廣泛反映了當時社會生活各方面,被譽為古代社會的人生百科全書,對后世影響深遠。

《尚書》,最初稱《書》、《書經》,漢時稱《尚書》。“尚”即“上”,“尚書”也就是上古史的意思。《尚書》是我國最早的編年體史書,記載了包括虞、夏、商、周四代,上起原始社會末期的唐堯,下至春秋時的秦穆公,約1500多年的歷史。《尚書》既是歷史典籍又是我國最早的散文總集,《詩經》是我國最早的韻文總集,所謂“飽讀詩書”的“詩書”便分別指的是《詩經》和《尚書》。漢初存28篇,因用當時通行的隸書文字抄寫,稱《今文尚書》。另有相傳在漢武帝時從孔子住宅壁中發現的《古文尚書》(現只存篇目和少量佚文)和東晉梅賾所獻的偽《古文尚書》(較《今文尚書》多16篇)。今天通行的《十三經注疏》本《尚書》,即《今文尚書》與《古文尚書》的合編本,共58篇。《尚書》的內容基本上是古代帝王的號令和君臣談話內容的記錄,保存了商周特別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

《禮記》,是戰國到秦漢年間儒家學者解釋說明經書《儀禮》的文章選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資料匯編。由于《禮記》涉及面廣,其影響甚至超出了《周禮》、《儀禮》。《禮記》有兩種傳本,一種是戴德所編,有85篇,今存40篇,稱《大戴禮記》;另一種,也便是我們現在所見的《禮記》,是戴德其侄戴圣選編的49篇,稱《小戴禮記》。《禮記》是中國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書籍,也是一篇重要的仁義道德教科書,共20卷49篇,保存了大量的先秦時代的社會史料。它對于研究先秦以至秦漢時代的婚喪嫁娶制度、家族制度、社會風俗等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

《周易》,也稱《易》、《易經》,古代占筮用書,包含有深刻的哲學思想,是儒家重要經典。內容包括《經》、《傳》兩部分。《經》由64卦,384爻,附卦辭,爻辭組成。《傳》有上彖、下彖、上象、下象、文言、系辭上、系辭下、說卦、雜卦和序卦組成。古人把這十篇“傳”合稱“十翼”,意指“傳”是附屬于“經”的羽翼,即用來解說“經”的內容。

《左傳》,又稱《左氏春秋》、《春秋古文》、《春秋左氏傳》,是中國古代第一本詳備的編年紀事體歷史著作,30卷。司馬遷和班固稱《左傳》作者為春秋時左丘明,清代康有為等人認為是劉歆改編的,今天一般認為是戰國初年人據各國史料編成的。它取材來自王室檔案、魯史策書、諸侯國史等。內容大部分是傳注史事,敘述《春秋》經文重要史事的過程,起于魯隱公元年(前722年),終于魯悼公四年(前464年),比《春秋》多出17年。內容包括諸侯國之間的聘問、會盟、征伐、婚喪、篡弒等。《左傳》本不是儒家經典,但自從西漢時它立于學官,后來又附在《春秋》之后,就逐漸被儒家學者當成經典。《左傳》對后世史學、文學都有重要影響。

這次出版的《四書五經》,是《中華經典普及文庫》之一種,白文點校本。為確保其文字的準確可靠,《四書》以中華書局版朱熹的《四書章句集注》(《大學章句》、《中庸章句》、《論語集注》、《孟子集注》)為底本;《詩經》以中華書局版的《詩經注析》為底本,參校周振甫先生的《詩經譯注》;《尚書》以中華版《十三經注疏》為底本,參校其他排印本;《禮記》以中華書局版的《禮記譯解》為底本;《周易》以中華書局版《十三經注疏》為底本,參校其他排印本;《左傳》以中華書局版楊伯峻《春秋左傳注》為底本。為了幫助讀者更好地閱讀、理解,在人名、地名下加專名線(_____),書名加粗體。這樣的做法,是國內出版的《四書五經》的惟一一個本子,因此,可以說本書是方便讀者閱讀的較好的白文普及本。

謹此說明。

中華書局編輯部
2008年12月

主站蜘蛛池模板: 筠连县| 大邑县| 望城县| 浦江县| 巴青县| 高雄市| 白城市| 青田县| 巴林右旗| 丰都县| 安国市| 安仁县| 中江县| 墨脱县| 运城市| 铜鼓县| 阳春市| 织金县| 玉溪市| 澄迈县| 宝清县| 股票| 庆城县| 清水县| 万山特区| 通州市| 新宾| 万宁市| 潞城市| 高雄县| 清丰县| 镇宁| 秦安县| 曲周县| 托克逊县| 文安县| 绥江县| 安阳市| 江陵县| 体育| 肃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