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十六計(中華經(jīng)典指掌文庫)
- 駢宇騫譯注
- 1680字
- 2020-03-13 15:09:00
前言
《三十六計》是我國古代兵家計謀的總結(jié)和軍事謀略學的寶貴遺產(chǎn),是根據(jù)我國古代卓越的軍事思想和豐富的斗爭經(jīng)驗總結(jié)而成的智謀書,它精煉概括了中國古代兵法謀略的精華,是當代中外智謀學家頗為關(guān)注的重要著作之一。本書以“三十六計”為綱目,總領(lǐng)古今經(jīng)典謀略,史論結(jié)合,充分發(fā)揮案例對計謀含義的形象詮釋作用,是計謀學圖書的一大創(chuàng)新。
“三十六計”一語,出自《南齊書·王敬則傳》,《傳》云:“檀公(道濟)三十六策,走為上計,汝父子唯應走耳。”原意是王敬則用來諷刺東昏侯父子,敗局已定,無可挽回,唯有退卻,方是上策。宋代惠洪《冷齋夜話》里說:“淵才曰:三十六計,走為上計?!贝司湟沧鳌叭?,走為上著”,如《水滸》第二回里說:“我兒,三十六著,走為上著,只恐沒處走?!?/p>
“三十六”本為虛數(shù),不必過于拘泥,只是借太陽六六之數(shù),表示詭計多端而已。在我國古代的書籍里,以“三十六”命名的事物很多:如三十六雨、三十六段、三十六苑、三十六宮、三十六峰,三十六獸,三十六禽,三十六國,三十六郡等。職業(yè)三十六行,一變就是七十二行;連孔子三千學生,后人卻以七十二位來作“賢人”之數(shù)。這和明、清兩代描寫地方景物時,一定要湊足“八景”、“十景”,羅織別人的罪名一定要列成“十大罪狀”是一樣的。到了明末清初,就有好事者采集群書,根據(jù)我國古代卓越的軍事思想和豐富的斗爭經(jīng)驗編撰成《三十六計》。但此書成于何時?為何人所撰?目前已難確考。
據(jù)原書“序言”說,在全書“三十六計”中,每六計為一套,共分六套:第一套為“勝戰(zhàn)計”,第二套為“敵戰(zhàn)計”,第三套為“攻戰(zhàn)計”,第四套為“混戰(zhàn)計”,第五套為“并戰(zhàn)計”,第六套為“敗戰(zhàn)計”。前三套是處于優(yōu)勝時所用之計,后三套是處于劣勢時所用之計。每套又各包含六計,總共三十六計。其計名,有的來源于歷史典故,如“圍魏救趙”、“假道伐虢”等;有的來源于古代軍事術(shù)語,如“以逸待勞”、“聲東擊西”等;有的來源于古代詩人的詩句,如“李代桃僵”、“擒賊擒王”等;有的借用眾所周知的成語定名,如“金蟬脫殼”、“指桑罵槐”等;還有出自其他方面的。這些計名易懂易記,便于在群眾中流傳。各計所含內(nèi)容,多屬古代兵家詭譎之謀,可以說它是采集兵家之“詭道”,專講軍事謀略的一本兵書。每計中的文字雖然不多,但非常精煉,其中每計中的尾語,均依據(jù)《易經(jīng)》中的陰陽變化之理及古代兵家剛?cè)帷⑵嬲⒐シ?、彼己、虛實、主客、勞逸、順逆、高下、死生等對立關(guān)系相互轉(zhuǎn)化的思想推演而成,使每一計都含有樸素的軍事辯證法的色彩。我國古代軍事家,如孫武、孫臏、韓信、李靖等,都精通《易經(jīng)》,并用于軍事,以“易”演兵。原“按語”中多引征宋代以前的戰(zhàn)例和孫武、吳起、尉繚子等兵家的精辟語句,為理解《三十六計》的正文起到了很好的輔助作用。
現(xiàn)傳《三十六計》較早的版本為1941年成都興華印刷廠土紙翻印本,封面書“三十六計”,旁注“秘本兵法”,并說明原書是手抄本。該書于1941年在邠州(今陜西省彬縣)某書攤發(fā)現(xiàn),抄本前部為“養(yǎng)生之談”,而末尾附抄“三十六計”。1961年,收藏者在《光明日報》撰文加以介紹后,又將這土紙本贈給了中國人民解放軍政治學院。此后便出現(xiàn)了各種翻印和傳抄的版本。《三十六計》原本不分卷,發(fā)現(xiàn)時已有殘缺,跋語不完。作者不詳,亦無年代可考,有人疑為晚明或清初人所撰。但是從書中若干所用的計目名稱看,也不能完全排除清代后期的可能。從全書內(nèi)容看,可以肯定的是:該作者詳熟《周易》,崇尚謀略,喜讀兵書,了解古戰(zhàn)例。
鑒于《三十六計》“原文”部分有的文字難于理解,有些成語典故的出處也不為大眾所知,為廣大讀者能進一步了解《三十六計》的本義,我們首先對每一計的內(nèi)容進行了“題解”,在“題解”中盡量對每一計的計名來源作了介紹;其次對“原文”中較難理解的詞句盡可能地加以注釋,然后對“原文”、“按語”進行了白話文的翻譯;在“原文”和“按語”之后我們還增加了“點評”,并參考了有關(guān)書籍針對每一計的內(nèi)容附列了一些歷史上有關(guān)的生動事例,以供讀者閱讀參考。
由于作者水平有限,在注釋和翻譯中,難免還存在這樣或那樣的錯誤,敬請讀者批評指正。
王志萍、禹謙
2014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