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經典素讀本·第十五冊
- 王海興主編 程少鋒編撰
- 8084字
- 2020-06-23 15:42:22
一 諸子華章,日月經天
《老子》四章
第十一章[1]
三十輻共一轂(gǔ)[2],當其無,有車之用[3]。埏(shān)埴(zhí)[4]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yǒu)[5]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6]。
注釋
[1]選自陳鼓應《老子今注今譯》,商務印書館2006年版。下三章同。《老子》,又稱《道德經》,共81章,是道家學派的代表性著作之一。《老子》相傳為老子所著。老子(前571?—前471?)姓李,名耳,春秋時期楚國人,道家學派創始人。[2]輻:車輪的輻條。轂:車輪中心的圓孔,即插軸的地方。[3]當其無,有車之用:有了車轂中空的地方,才有車的作用。[4]埏埴:用土和(huó)泥。埏,和。埴,土。[5]戶牖:門窗。[6]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有”給人便利,“無”發揮了它的作用。
譯文
三十根車輻共用一個車轂,正是因為車轂是中空的,才有了它對車的作用。用土和泥做成器具,正因為它的中空,才有了器具的用處。鑿開門窗做成房子,正是因為房子的中空,才有了居室的作用。因此,“有”給人提供了便利,“無”讓它發揮了效用。
閱讀提示
現實中人們往往關注實體的“有”的作用,而忽略了“無”的作用。老子用現實中車轂、器皿、居室的例子,生動地向我們闡述了“虛”和“實”的辯證關系。他強調虛實之間的依存,認為“虛”和“實”只有相互配合,才能發揮最大的效用。直到今天,這個道理依然具有現實意義。例如我們平時養成的興趣愛好、欣賞品味,看似無形,卻有大用。又如,文學創作中一個未定的結局、齊白石畫中暢游而無水的蝦,這些看似“無”的東西,都帶給了我們更加廣闊的審美空間。
學問思辨
有了文章的啟發,你還能想到哪些生活中“有”和“無”相成的實例呢?
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1];五音[2]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3];馳騁畋(tián)獵[4],令人心發狂[5];難得之貨,令人行妨[6]。
是以圣人為腹不為目[7],故去彼取此[8]。
注釋
[1]五色:指青、赤、黃、白、黑。本文中的“五色”,和以下的“五音”“五味”都是泛指。目盲:這里指眼花繚亂。[2]五音:指宮、商、角、徴、羽。[3]五味:指酸、苦、甘、辛、咸。口爽:味覺差失。[4]畋獵:打獵。[5]心發狂:心放蕩而不可制止。[6]行妨:品行受到妨害。[7]為腹不為目:只求安飽,而不為縱情聲色之娛。[8]去彼取此:摒棄物欲的誘惑,而保持安定知足的生活。“彼”,指“為目”的生活;“此”,指“為腹”的生活。
譯文
五顏六色讓人眼花繚亂;各種聲音混雜,讓人耳朵發聾;各種味道讓人味覺出現差錯;馳騁來去,到處打獵,讓人內心張狂;難以得到的寶物,讓人品行受到妨害。
因此圣人只求口腹之欲,而不過分追求聲色的享樂,所以摒棄外物的誘惑而選取自足的生活形式。
閱讀提示
對任何事物的過分追求都會走向反面。顏色本來是讓人悅目的,但過分紛繁卻會讓人眼花繚亂;音樂本來是讓人享受的,但過分紛亂卻會讓人煩躁不安;品味食物本來是樂事,但過分苛求卻會失去真味;馳騁狩獵本會讓人強健體魄,耽溺其中卻會讓人喪失本心;古玩奇貨讓人得到賞玩的樂趣,但因其珍貴,難免勾起更多的貪念。凡事過分深求,反而失其真味。例如我們打乒乓球是為了娛樂健身,如果過分看重輸贏,就可能失去初衷而成為一種痛苦。
學問思辨
文中說“為腹”和“為目”兩種生活態度,你更傾向于哪一種呢?簡要說說你的理由。
第十九章
絕智棄辯[1],民利[2]百倍;絕偽棄詐[3],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4],不足。故令有所屬[5]:見(xiàn)素抱樸[6],少私寡欲。
注釋
[1]絕智棄辯:通行本作“絕圣棄智”,選本據郭店簡本改。[2]利:帶來好處。[3]絕偽棄詐:通行本作“絕仁棄義”,選本據郭店簡本改。[4]此三者:指智辯、偽詐、巧利。文:條文,法則。[5]屬:歸屬。[6]見素抱樸:指保持原有的自然本色。
譯文
拋棄智巧詭辯,人們可以得到百倍的好處;拋棄虛偽狡詐,人們可以恢復孝慈的天性;拋棄巧詐和貨利,盜賊自然會消失。圣智、仁義、巧利這三者全是巧飾,把它們作為治理社會的法則是不夠的,所以要讓人們的思想有所歸屬,保持質樸,減少私欲。
閱讀提示
隨著人類的進化和社會的發展,我們往往會因自己既往獲得的成績而盲目自信。老子則讓我們從更高的角度審視這個問題。對于物質的追求如果走向極端,就會造成人性的缺失。一個對物質過分依賴的人,可能會為了得到物質的利益而無所不用其極。這樣的“巧”和“智”,是以犧牲別人的利益為前提的,是不可取的。所以,物質的追求和精神的追求之間如何達到一種平衡,這是在任何一個時代都有必要思考的問題。
學問思辨
你認為聰明機巧和大的智慧有什么不同?請結合你生活中具體的實例加以論述。
第二十二章
曲則全,枉[1]則直,洼則盈,敝[2]則新,少則得,多則惑。
是以圣人執一為天下式[3]。不自見(xiàn)[4],故明;不自是,故彰[5];不自伐[6],故有功;不自矜[7],故能長[8]。
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9]全而歸之。
注釋
[1]枉:彎曲。[2]敝:舊。[3]執一:通行本作“抱一”,選本據帛書《老子》改。執一,堅持一種原則。式:法式,范式。[4]自見:表現自我。見,同“現”。[5]彰:彰明。[6]伐:夸耀。[7]矜:矜恃,自大。[8]故能長:通行本作“故長”,選本據帛書《老子》加“能”字。[9]誠:確實,的確。
譯文
彎曲卻能夠保全,屈就卻能伸展,低洼卻能盈滿,陳舊卻能生新,少取卻能多得,貪多卻會迷惑。
所以圣人堅守這個道理作為天下萬物的準則。不表現自我卻能顯明;不自以為是卻能更加彰顯自己;不自我夸耀卻能建立功業;不驕傲自大卻能長久。
正是因為不去爭勝,因此天下沒有誰能與他爭搶。古代所說的“彎曲卻能保全”,怎么會是空話呢!的確應該把保全的功勞歸結于此。
閱讀提示
抱殘守缺反而得其全。在文化貧乏的時代,一本好書,一個收音機,一個電視頻道,就足以讓人享受其中。而到了知識爆炸的時代,我們有更多的圖書,更多的電視頻道,但幸福感卻似乎下降了。老子在這一章里,很好地給我們解釋了這個道理。不居功、不爭勝,卻在長遠的層面上獲得了更多的東西。
學問思辨
“少則得,多則惑”,老子所說的這種不貪多而有所獲得的看法,至今仍有很深刻的現實意義。請結合你生活中的例子,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
攘雞[1]
戴盈之曰:“什一,去關市之征[2],今茲[3]未能,請輕之,以待來年,然后已,何如?”
孟子曰:“今有人日攘(rǎng)[4]其鄰之雞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曰:‘請損[5]之,月攘一雞,以待來年,然后已。'——如知其非義,斯[6]速已矣,何待來年?”
注釋
[1]選自《孟子·滕文公下》(楊伯峻《孟子譯注》,中華書局2005年版)。孟子(前372—前289),名軻,字子輿,戰國時期鄒國人。孔子之孫孔伋的再傳弟子,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并稱“孔孟”。[2]征:賦稅。[3]茲:年。[4]攘:偷盜。[5]損:減少。[6]斯:則,就。
譯文
戴盈之說:“稅率十分之一,去掉關口和市場的稅收,今年不能做到。請允許我們先減輕一些,到明年之后再停止(現在的稅收標準),怎么樣?”
孟子說:“現在有一個人每天都偷他鄰居家的雞,有的人告誡他說:‘這不是君子的行為。’他回答說:‘請您允許我逐漸減少這種情況,每個月偷一只,等到明年,然后再停下來。’如果知道這件事不符合道義,就應該趕緊停下來,怎么能再等到明年呢?”
閱讀提示
一個人知道自己做了錯事,卻不愿意徹底改正,只是用數量的減少來遮掩錯誤。這則寓言故事生動幽默地對這種人進行了諷刺。但現實中這種例子也不少,例如戒煙,有很多人說要逐漸減少數量達到戒除的目的,實際上,這比立即戒除需要更強的意志力。《左傳·宣公二年》:“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論語·子張》:“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每個人都會犯錯,但君子能迅速而積極地糾正,不拖延,不隱瞞。
學問思辨
在你的生活中,有沒有掩飾錯誤或拖延改正的例子?請結合文章內容說說面對錯誤,你應該持有的態度。
《二柄》節選[1]
昔者韓昭侯[2]醉而寢,典冠者[3]見君之寒也,故加衣于君之上。覺寢而說(yuè)[4],問左右曰:“誰加衣者?”左右對曰:“典冠。”君因兼罪[5]典衣,殺典冠。其罪典衣,以為失其事也;其罪典冠,以為越其職也。非不惡(wù)寒也,以為侵官[6]之害甚于寒。故明主之畜[7]臣,臣不得越官而有功,不得陳言[8]而不當。越官則死,不當則罪。守業其官,所言者貞[9]也,則群臣不得朋黨相為[10]矣。
注釋
[1]選自《韓非子·二柄第七》(王先慎《韓非子集解》,中華書局1998年版)。韓非(前280?—前233?),戰國末期韓國人,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2]韓昭侯:戰國時期韓國君主,公元前362年—公元前333年在位。[3]典冠者:掌管國君帽子的近侍。[4]覺寢而說:睡醒后很高興。覺,睡醒。說,同“悅”。[5]兼罪:同時給……定罪。[6]侵官:侵犯別人的職守,也就是越職。[7]蓄:管理。[8]陳言:陳述觀點。[9]貞:正。這里指與事實相符。[10]相為:相互勾結。
譯文
過去韓昭侯喝醉了然后去睡覺。負責給國君戴帽子的人看到韓昭侯寒冷,就在他身上加了件衣服。(國君)睡醒之后(感覺舒適,所以)很高興,問他手下的人說:“誰給我加的衣服呀?”左右的侍臣回答說:“負責戴帽子的人。”國君于是就同時治罪負責穿衣服的人,并殺了戴帽子的人。他懲罰穿衣服的人,是因為他的失職;殺掉戴帽子的人,是因為他越過了自己的職責范圍。不是不厭惡寒冷,而是因為越職的害處比寒冷更為嚴重。因此圣明的君主管理臣下,臣子不能越權而建功,不能陳述觀點不得當。越職侵官就應該處死,陳述觀點不得當就應該治罪。遵守自己的職責,言論符合事實,那么群臣就不會結交朋黨而作亂了。
閱讀提示
負責國君帽子的侍臣為了君王的身體給他加了件衣服,卻意外地招致殺身之禍。在現實生活中,這的確很不可思議。但韓非卻拿來作為法治的一個正面例子,認為越職侵官比國君身體更為重要。
學問思辨
請選擇《韓非子·說林》中兩三則小故事,將其譯成現代漢語,并談談你對這幾則故事的看法。
公輸[1]
公輸盤為楚造云梯之械成,將以攻宋。子墨子聞之,起于齊,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yǐng)[2],見公輸盤。
公輸盤曰:“夫子何命焉為[3]?”
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愿藉子殺之。”
公輸盤不說(yuè)[4]。
子墨子曰:“請獻十金。”
公輸盤曰:“吾義固不殺人。”
子墨子起,再拜曰:“請說[5]之。吾從北方聞子為梯,將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荊國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殺所不足而爭所有余,不可謂智。宋無罪而攻之,不可謂仁。知而不爭,不可謂忠。爭而不得,不可謂強。義不殺少而殺眾,不可謂知類[6]。”
公輸盤服。
子墨子曰:“然乎不已乎[7]?”
公輸盤曰:“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
子墨子曰:“胡不見(xiàn)[8]我于王?”
公輸盤曰:“諾。”
子墨子見王,曰:“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軒[9],鄰有敝輿[10],而欲竊之;舍其錦繡,鄰有短褐(hè),而欲竊之;舍其粱肉[11],鄰有穅糟,而欲竊之。此為何若人?”
王曰:“必為竊疾矣。”
子墨子曰:“荊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猶文軒之與敝輿也;荊有云夢,犀兕(sì)[12]麋鹿滿之,江漢之魚鱉黿(yuán)鼉(tuó)[13]為天下富,宋所為無雉兔狐貍[14]者也,此猶粱肉之與穅糟也;荊有長松、文梓、楩(pián)楠、豫章[15],宋無長木,此猶錦繡之與短褐也。臣以三事之攻宋也,為與此同類,臣見大王之必傷義而不得。”
王曰:“善哉!雖然,公輸盤為我為云梯,必取宋。”
于是見公輸盤。子墨子解帶為城,以牒為械[16]。公輸盤九設攻城之機變,子墨子九距[17]之。公輸盤之攻械盡,子墨子之守圉(yù)[18]有余。
公輸盤詘(qū)[19],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楚王問其故,子墨子曰:“公輸子之意,不過欲殺臣。殺臣,宋莫能守,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gǔ)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雖殺臣,不能絕也。”
楚王曰:“善哉!吾請無攻宋矣。”
子墨子歸,過宋,天雨,庇其閭中[20],守閭者不內(nà)[21]也。故曰:“治于神者[22],眾人不知其功;爭于明者,眾人知之。”
注釋
[1]選自《墨子·公輸》(孫詒讓《墨子間詁》,中華書局2001年版)。用字、斷句略有調整。墨子,名翟(dí),戰國初期宋國人,墨家學派的創始人。生卒年不詳。[2]郢:楚國的都城。[3]何命焉為:有什么見教呢?命,教導,告誡。焉、為,都是語氣詞。[4]說:同“悅”,高興,愉快。[5]說:解釋。[6]知類:明白事物類推的道理。[7]乎不已乎:為什么不停止(做這件事)呢?孫詒讓認為第一個“乎”是“胡”之誤。[8]見:同“現”。[9]文軒:裝飾華美的車。[10]敝輿:破車。[11]粱肉:指精美的飯食。[12]犀兕:犀牛。犀為雄性,兕為雌性。[13]黿鼉:大鱉和鱷魚。[14]狐貍:狐貍。[15]文梓楩楠豫章:梓樹、黃楩木和樟樹。[16]解帶為城,以牒為械:用衣帶當做城墻,用木片當做守城器械。牒,木片。[17]距:通“拒”。[18]守圉:守衛。圉,通“御”,抵擋。[19]詘:通“屈”,理屈。[20]閭中:里、巷的大門。[21]內:同“納”。[22]治于神者:運用神機的人。
譯文
公輸盤為楚國制造云梯之類的器械,造成之后,將用它來攻打宋國。墨子聽說了這件事情,從齊國出發,走了十日十夜,到了郢(楚國的都城),去見公輸盤。
公輸盤說:“先生您對我有什么吩咐?”
墨子說:“北方有侮辱我的人,想借助您殺了他。”
公輸盤不高興。
墨子說:“請允許我為您獻上十金(作報償)。”
公輸盤說:“我奉行道義,堅決不殺人。”
墨子站了起來,第二次跪拜說:“請您解釋一下這件事情。我從北方聽說造梯,并將要用它來攻打宋國。宋國有什么罪過呢?楚國有多余的土地,百姓卻不足,犧牲不足的百姓而來爭奪更多的土地,不可以說是有智慧;宋國沒有罪過卻要攻打它,不算是仁義;知道實情卻不去爭辯,不能算是忠誠;爭辯了卻沒有結果,不能算是強大;您奉行道義不殺很少的人卻去殺很多的人,不能算是明白了事物推演的道理。”
公輸盤(在口頭上)折服了。
墨子說:“既然是這樣,為什么不停止(自己的行為呢)?”
公輸盤說:“不可以,我已經和楚王說好了。”
墨子說:“為什么不讓我拜見你們的楚王呢?”
公輸盤說:“好。”
墨子見到了楚王,說:“現在有一個人,舍棄了自己華美的車駕,鄰國有一輛破舊的車子他卻想著偷竊;舍棄了自己的錦繡華服,鄰國有短褐葛衣卻想去偷;舍棄了自己上等的大米和肉食,鄰國只有糟糠一樣的飯食卻想著去偷。這是什么樣的人呢?”
楚王說:“這個人一定有偷竊病吧。”
墨子說:“楚國土地方圓五千里,宋國土地方圓五百里,這就如同華美的車駕與破舊車子的區別。楚國有云夢,犀、兕、麋鹿滿地皆是,長江、漢水中的魚、鱉、黿、鼉是天下最富足的,宋國就連野雞、兔子、狐貍都沒有,這就如同上等的大米和肉食與糟糠的區別。楚國有巨松、梓樹、楠、樟等貴重的木材,宋國連像樣的大樹都沒有,這就如同錦繡和短褐的區別呀。我認為您因為這三件事攻打宋國,和上面所說的是同一個道理。我看大王您肯定要傷害道義,卻無法獲得宋國。”
楚王說:“您說得很好。雖然這樣,公輸盤為我制造了云梯之類的器械,我一定要攻取宋國。”
因此墨子又見公輸盤。墨子解下腰帶當作城墻,用小木片當作攻守的器械。公輸盤九次設置攻城的方案,墨子九次抵御了他的進攻。公輸盤攻城的器械用盡,而墨子守備卻還有余力。
公輸盤受到了挫折。卻說:“我知道抵御您的方法了,但是我不說。”
墨子也說:“我知道您所謂抗拒我的辦法,我也不說。”
楚王問其中的緣故。
墨子說:“公輸盤的意思,不過是想殺了我。殺了我,宋國沒有誰能夠守御,所以就可以攻下了。然而我的弟子禽滑厘等三百多人,早已拿著我守御的器械,在宋國的城墻上等待著楚國的侵略者了。即使您殺了我,也不能解決這件事情了。”
楚王說:“好吧。我希望不再攻打宋國了。”
墨子歸去,經過宋國。天下了雨,在閭門避雨,守門的人不讓他進去。因此說:“運用神機妙算的人,眾人不知道他的功勞;在明處爭辯的人,眾人卻都知道他。”
閱讀提示
公輸盤就是魯班,是我國古代杰出的器械發明家,但在本文中他并不是作為正面人物出現的。公輸盤造好了攻城的云梯等器械,將要用它來攻打弱小的宋國,文章開篇就形勢危急,懸念叢生。這時墨子從齊國日夜兼程匆忙趕來,想要解除這次戰爭危機。在游說公輸盤無果的情況下,拜見了楚王。在楚王面前,他不卑不亢,用一系列形象生動的比喻說服了楚王。接著又同公輸盤模擬了攻守的情形,折服了公輸盤。為讓對方徹底死心,他最后還交代,自己早已提前布置好了守御的工事。
文章不長,卻顯示出墨子幾個方面的特點:首先是奉行“非攻”的思想,幫助弱國解除戰爭的威脅;其次,長于辭令,能夠智退楚王;再次,具有高超的戰略戰術,讓公輸盤折服。
學問思辨
墨子的主要政治主張是“兼愛”和“非攻”,這種主張在本文中有何體現?
《致士》節選[1]
川淵深而魚鱉歸之,山林茂而禽獸歸之,刑政平[2]而百姓歸之,禮義備而君子歸之。故禮及身而行修,義及國而政明,能以禮挾(jiá)而貴名白[3],天下愿[4],令行禁止,王者之事畢矣。《詩》曰:“惠此中國,以綏四方[5]。”此之謂也。川淵者,龍魚之居也;山林者,鳥獸之居也;國家者,士民之居也。川淵枯則龍魚去[6]之,山林險則鳥獸去之,國家失政則士民去之。
無土則人不安居,無人則土不守[7],無道法則人不至,無君子則道不舉[8]。故土之與人也,道之與法也者,國家之本作[9]也;君子也者,道法之總要也,不可少頃曠[10]也。得之則治,失之則亂;得之則安,失之則危;得之則存,失之則亡。故有良法而亂者有之矣;有君子而亂者,自古及今,未嘗聞也。傳曰:“治生乎君子,亂生于小人。”此之謂也。
注釋
[1]選自《荀子·致士》(章詩同《荀子簡注》,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荀子(前313?—前238?),名況,戰國后期趙國人,儒家學派的集大成者。[2]刑政平:刑罰政令公平。[3]以禮挾而貴名白:把禮制貫徹得深入人心,高貴的名聲就會顯著。挾,通“浹”,周遍。白,顯著。[4]愿:仰慕。[5]惠此中國,以綏四方:施恩這個國都中,以此安撫天下的民眾。出自《詩經·大雅·民勞》。[6]去:離開。[7]不守:不能被守住。[8]舉:推行。[9]本作:本源,根基。[10]曠:缺失。
譯文
河流湖泊深了,魚鱉就會歸聚到那里;山林茂盛了,禽獸就會歸聚到那里,刑法政令公平了,百姓就會歸附到那里;禮義完備了,君子就會匯聚在那里。因此禮法歸于身,行為就會修潔,道義歸于國家,政事就會清明,能夠把禮制貫徹到各個方面,高貴的名聲就會顯著,天下人都仰慕,政令容易推行,禁止做的事情就會停止,稱王的事情就完成了。《詩經》:“把恩惠廣泛地施于國都中,用來安撫四方的百姓。”說的就是這個道理。河流湖泊,是龍、魚所居住的地方;山林,是鳥、獸居住的地方;國家,是士人百姓居住的地方。河流湖泊枯竭,那么魚、龍就會離開它;山林太過崎嶇險要,鳥、獸就會離開它;國家政治失當,士人百姓也會離開它。
沒有土地,百姓就無法安居;沒有百姓,國土就沒有辦法守御;沒有王道仁政和法令,百姓就不會到來;沒有賢人君子,王道就沒有辦法開始推行。因此土地和百姓,王道和法制,是國家的根本。賢人君子,是王道法制的總領和樞要,片刻不可空缺。得到他們,天下就會大治,失去他們,天下就會大亂;得到他們,國家就會安寧,失去他們,國家就會有危難;得到他們,國家就可以保全;失去他們,國家就會陷入覆亡的境地。因此有良好的法制仍有人作亂,這種情況是有的;但是有賢人君子而作亂的,自古至今,沒聽說過有這樣的情況。古書上說:“國家大治源于賢人君子,國家禍亂來源于小人。”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閱讀提示
荀子非常重視“士人君子”的作用。真正的“士人”,一定是以國家為己任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國家興亡,匹夫有責。”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是“士人君子”的典型特質。一個國家,也只有擁有真正急國家之所急、想國家之所想的“士人”,才能真正實現進步和富強。孟子說:“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這與《出師表》“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一樣,都是強調賢士的重要作用。時至今日,荀子的這種看法依然很有價值。
學問思辨
“士人”崇尚禮義,故能精誠報國,樹立“以天下為己任”的抱負。你能列舉三位中國歷史上的著名人物,并結合他們的經歷來闡述這一觀點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