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經典素讀本·第十八冊
- 王海興主編 楊谷懷 邵世民編撰
- 3545字
- 2020-02-28 16:31:56
一 廟堂志向,山水情懷
《文中子中說》節選①
1.子曰:“或安②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畏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稽(jī)③德則遠。”(卷一《王道篇》)
2.子曰:“廉者常樂無求,貪者常憂不足。”(卷一《王道篇》)
3.子曰:“智者樂,其存物④之所為乎!仁者壽,其忘我之所為乎!”(卷二《天地篇》)
4.子曰:“古之為政者,先德而后刑,故其人悅以恕⑤。今之為政者,任刑而棄德,故其人怨以詐。”(卷三《事君篇》)
5.子曰:“古之從仕⑥者養人,今之從仕者養己。”(卷三《事君篇》)
6.子曰:“處貧賤而不懾⑦,可以富貴矣;僮仆稱其恩,可以從政矣;交游稱其信,可以立功矣。”(卷五《問易篇》)
7.楚公⑧問用師之道。子曰:“行之以仁義。”曰:“若之何⑨決勝?”子曰:“莫如仁義。過此,敗之招也。”(卷五《問易篇》)
8.子曰:“冠禮廢,天下無成人矣;昏⑩禮廢,天下無家道矣;喪禮廢,天下遺其親矣;祭禮廢,天下忘其祖矣。嗚呼!吾末如之何?也已矣。”(卷六《禮樂篇》)
9.文中子曰:“聞謗而怒者,讒之由也;見譽而喜者,佞之媒也。絕由去媒,讒佞遠矣。”(卷八《魏相篇》)
10.子曰:“罪莫大于好進?,禍莫大于多言,痛莫大于不聞過,辱莫大于不知恥。”(卷十《關朗篇》)
注釋
①選自《文中子中說》,浙江書局1893年刻印《二十二子》,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縮印版。《文中子中說》共10卷,是王通去世后弟子們為了紀念他,弘揚他在儒學發展中所作的貢獻,仿孔子門徒作《論語》編輯成書的。王通(584—617),字仲淹,絳州龍門(今山西萬榮)人,隋代著名教育家、思想家。他在政治上以恢復王道為目標,倡導實行“仁政”,主張“三教可一”,去世后弟子私謚“文中子”。②安:貪圖安樂。③稽:考察。④存物:包容萬物,有度量。⑤恕:待人寬厚。⑥從仕:做官。⑦懾:震懾,使屈服。⑧楚公:隋代大臣楊素,字處道,封楚國公。⑨若之何:如何,怎么。⑩昏:通“婚”。?末如之何:無法應付,無可奈何。?好進:逞強好勝。
譯文
1.文中子說:“有的人因為貪圖安樂而做事,有的人因為追逐利益而做事,有的人因為害怕畏懼而做事。等到取得成功,(結果是)相同的,但用道德來考察卻差得很遠。”
2.文中子說:“清廉的人總是快樂而無所求,貪婪的人總是憂愁而不知足。”
3.文中子說:“睿智的人快樂,是因為他們能包容萬物吧!仁愛的人長壽,是因為他們能忘卻私欲吧!”
4.文中子說:“古代施政的人,先德化而后刑罰,所以他們的百姓快樂而敦厚。現在施政的人,任用刑罰而背棄道德,所以他們的百姓怨恨而狡詐。”
5.文中子說:“古代從政的人撫育百姓,現在從政的人養活自己。”
6.文中子說:“處于貧賤境地卻不屈服的人,可以富貴啊;仆人稱頌他恩德的人,可以從政啊;交往的朋友都稱贊他信義的人,可以建立功業啊。”
7.楚國公楊素問用兵之道。文中子說:“用仁義帶兵打仗。”(楊素又)問:“那么怎樣取勝呢?”文中子說:“沒有比得上仁義的,錯過了仁義就會招致失敗。”
8.文中子說:“廢除加冠禮,天下就沒有德行完備的人了。廢除婚禮,天下就沒有家庭的規矩了。廢除喪禮,天下人就忘記他們的祖先了。唉,如果這樣我也不知道怎么辦啊。”
9.文中子說:“聽到批評就憤怒的現象,是讒言的原由。看到稱贊就高興的現象,是奸佞的媒介。斷絕這些原由和媒介,讒言和奸佞就會遠離你。”
10.文中子說:“罪過沒有大于逞強好勝的,禍患沒有大于多嘴多舌的,痛苦沒有大于聽不到別人指出自己過錯的,恥辱沒有大于不知廉恥的。”
閱讀提示
在漢末農民起義和群雄逐鹿的時代背景下,以“仁義”“禮樂”等為核心的儒家思想被逐漸蠶食。公元前后傳入中國的佛教,以及在農民起義中逐漸壯大的道教,反而在亂世中獲得了空前的發展,中國士人的思想進入了三教合一的玄學時代。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漢末的大分裂局面到隋、唐得到了根本扭轉,亂世既成過往,提倡積極入世的儒學則緩慢復興。王通就是一個生活在這樣的政治、文化環境中的大儒。
王通一族先后涌現出王績(弟)、王勃(孫)等著名人物,他自己更以“圣人”自居,主動肩負起復興儒學的重任。他曾模仿“六經”著書立說,被世人稱為“王氏六經”或“續六經”;曾在家鄉聚徒講學,鼎盛時門徒達到上百人,成為俊秀者也多達十數人。因此,王通去世后,他的門人弟子便仿照孔子門徒編纂《論語》舊事,編輯了這部《文中子中說》。
《文中子中說》共分為王道、天地、事君、周公、問易、禮樂、述史、魏相、立命和關朗等10篇。該書雖然在形式上仿效《論語》,但內容上有所創新,并帶有明顯的時代痕跡。比如王通認為,既然已經處于儒、佛、道三教爭衡的思想動蕩期,傳統儒學的正統地位已經受到嚴重威脅,而且儒家思想本身也出現了陳舊和僵化的現象,那么一味地排斥佛、道就并非良策。因此,他主張探索一條融匯三教的合理途徑,并進一步明確提出了“三教可一”的主張,以積極的態度吸收佛、道思想之長。他的思想和做法為儒學的改造與發展提供了有益的養料,為之后的宋明理學開辟了道路。
學問思辨
1.王通的弟子和朋友中,不乏杰出政治家和軍事家,請查找史料,列舉幾個。
2.如何看待王通“三教可一”的思想?這種觀點對于全球化背景下中國文化的發展有何借鑒意義?
五斗先生傳①
有五斗先生者,以酒德②游于人間。人有以酒請者,無貴賤皆往。往必取醉,醉則不擇地斯寢③矣,醒則復起飲也。嘗一飲五斗,因以為號焉。
先生絕思慮,寡言語,不知天下之有仁義厚薄也。忽然而去,倏(shū)焉而來,其動也天,其靜也地,故萬物不能縈(yíng)心④焉。嘗言曰:“天下大可見矣。生何為(wèi)養,而嵇康⑤著論;途何為窮,而阮籍⑥慟(tòng)哭?故昏昏默默⑦,圣人之所居也。”遂行其志,不知所如。
注釋
①選自韓理洲點校《王無功文集》卷五,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王績(590—644),字無功,號東皋子,絳州龍門(今山西萬榮)人,唐初著名詩人。②酒德:喜歡喝酒,以飲酒為樂。③斯寢:隨意躺下睡覺。斯,乃,就。④縈心:牽掛于心。⑤嵇康:三國曹魏時著名思想家、文學家,“竹林七賢”之一,著有《養生論》,論述了養生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及養生的方法和途徑。⑥阮籍:三國曹魏時著名思想家、文學家,“竹林七賢”之一,曾經在駕車出游無路可走時放聲痛哭,以表達對時局黑暗的不滿。⑦昏昏默默:《莊子·在宥》:“至道之極,昏昏默默。”這里指迷糊的狀態。
譯文
有位五斗先生,因為喜歡喝酒而游歷人間。(只要)有用酒請他的人,無論身份高低貴賤他都會前往(赴宴)。去了就一定會喝醉,喝醉了就不選地方隨意躺下睡覺,醒了就再起來喝酒。曾經一次喝了五斗酒,因此就用“五斗先生”做了自己的別號。
五斗先生斷絕思考,很少說話,不知道天下有仁義冷暖。他忽而離開,忽而回來,無論動靜都符合天地自然的法則,所以萬物使他不能牽掛于心了。(他)曾經說:“天下的事物大概能看得明白。人生何須保養?而嵇康卻寫了《養生論》。道路怎么會窮盡?而阮籍卻末路痛哭。所以糊糊涂涂才是圣人處世的態度啊。”于是就實踐自己的意志,不知道最后的去向。
閱讀提示
《五斗先生傳》是一篇帶有強烈魏晉余風的自傳小品。
王績是王通的胞弟。和他的胞兄一樣,王績也經歷了隋唐之際的大規模戰亂,但兩人的思想卻大為不同。如果說王通自視為圣人的話,那么王績則以風流名士自居。
王績一生性情曠達,嗜酒如命,被尊為“斗酒學士”。相傳他為了能喝到太樂署官員焦革釀造的美酒,主動出仕擔任了太樂丞;后因焦革及其妻子相繼去世,他也辭官歸隱,其嗜酒如命可見一斑。王績一生曾創作《醉鄉記》《五斗先生傳》《酒賦》《獨酌》《醉后》等諸多與酒有關的詩文。在《自撰墓志銘》中也提到“以酒德游于鄉里”。
這篇短文和《五柳先生傳》相仿,開篇用一個“游于人間”提升了全文格調,讓讀者產生一種超凡脫俗之感。緊接著描述了愛酒之深,寫出了“五斗先生”雅號的由來。其實酒只是王績作為亂世文人的精神寄托,他的兄長希望通過復興儒學來拯救亂世,而他卻希望通過寄意詩酒來躲避亂世。以酒解憂,以酒消愁,一方面反映了王績對現實失望的心境,但同時也說明了他對儒學積極入世的一種否定,所以他說“不知天下之有仁義厚薄也”。
受道家思想的影響,王績縱酒以自適,贊頌魏晉名士阮籍、嵇康,但在本文中他的放曠豁達又上了一個新臺階,甚至超越了自己的偶像。既然說“不知仁義冷暖”,所以他反問嵇康為何多此一舉寫《養生論》,反問阮籍為何不明世事作窮途之哭!最后,他提出了自己的人生態度——糊糊涂涂才能稱為圣人。
乍聽這個說法,似乎過于頹廢,但同樣生逢亂世的孟子也曾說過:“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王績的沉湎于美酒,難道不正是一種獨善其身的方法嗎?
學問思辨
《五斗先生傳》和《五柳先生傳》在形式和內容上有哪些相似之處?請結合兩篇文章談談自己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