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漢三闕

漢代石闕現存三十余座,絕大部分在四川、重慶地區,山東等地有少量墓闕。中原所遺,則僅有嵩山南麓太室、啟母、少室三座祠廟闕了。唐代以前的木構建筑今已不存,漢闕作為反映漢代建筑面貌的地面遺跡,彌足珍貴,三闕并列為1961年公布的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且位居古建筑類編號前三,通常不對外開放。

太室闕保護建筑內刻字

太室闕本是漢代太室山廟前的神道闕,和現存基本為明清建筑的中岳廟在一條南北軸線上。從太室山腳的中岳廟門下車,馬路對面便是一片林中草地,黃牛成群悠然食草,形象與韓滉《五牛圖》逼似,逗人田園牧歌之思。這在北方農村或是尋常景象,但一眾學者久居書齋,便覺得大有趣味了。從正對中岳廟的一條夾樹小徑走進去數百米,拐個彎,刻著“太室闕”三字的文保碑便出現在灌木叢中。沿著碑后的石壘臺階上去,平臺上有座明清民居式的狹長磚房,正是民國時期當地砌造的太室闕保護建筑。有趣的是,房內還嵌著一處石刻,上以顏體刻著“禁止游人在太室闕上面題字。中華民國三十一年中岳風景區整建會白”字樣,見出民國時期地方文物保護意識的發展。

管理員趕來開鎖后,我們遂登堂入室,目睹古闕真容。雙闕高近四米,左右相去十許步,闕頂已有殘缺而闕身大致完好,由七八層平整石條壘成中缺的門坊形,上刻四靈、日月、鋪首、坐人等圖案——盡管相關圖片、介紹在各種資料中都早已見過,但此刻得以繞行四周,全方位地觀測比較,仰頭打量石闕頂上雕出的椽頭,從咫尺之遙細察石刻畫像上的凹凸細節,甚至親手觸碰漢石上粗糙的紋路,真實感絕非看圖片可比。其中有一圖形,似豬而長鼻(接近真實生物中的貘),小伙伴們最初從磚房窗縫中窺見,或曰是狼,或曰是豬,議論未定,入房細看之后,王煜兄乃指出這應是象,是漢人因未見真象,憑想象刻畫的“長鼻子豬”——果真合了那句民間俗諺“豬鼻子插蔥——裝象”(圖見第142頁王煜文中)。以竺可楨先生為代表的古氣象學者已指出上古時期中原氣候溫暖濕潤,有大象活動,考古工作也發掘出不少象牙象骨化石,商周青銅器中的象形器可謂栩栩如生;時至漢代,中原人卻已對象陌生如是。《戰國策》上所謂“白骨疑象”一語,于此可謂得到了視覺上的印證。

從太室出來,游覽中岳廟后,車行往西北一小段路便到啟母闕。從闕北上山數百米,路邊突兀兩座巨巖,聳立如小山,一高一低,傳說即大禹之妻化身為石,啟而產子的那塊石頭,故稱啟母石。漢武帝時已為之建啟母廟,啟母闕也就是東漢時所立的廟前神道闕——只是我們繞來繞去看了半天,也沒看出哪兒像個人形,倒是石上涂畫著些“圣母瑪利亞”之類的話語,令人忍俊不禁。

太室闕和啟母闕都位于登封市東側,而少室闕獨在西北,得橫穿登封市才到。所謂太室、少室,傳說分別就是夏禹的兩位太太,亦即涂山氏(啟母)與其妹。中午在市內吃面,中原人民的實在于此表露無遺——竟端上來扎扎實實少湯寡水的一大海碗,寬面隨吃隨脹,分量始終不見減少,大有黃土地般深不可測之感,同行多半只吃了三分之一便面露難色棄碗,唯有山西豪杰兆飛兄風卷殘云、一掃而罄,為之四顧睥睨、躊躇滿志,著實榨出我們這些南方人短袖底下的“小”來。同樣見出中原之實在的,是少室闕的經營。野地里黃草漫漫,隨風披拂,石條鋪路,松柏夾道,隨后又走上一條曲折的木制小徑,盡頭處白楊蕭蕭,圍繞著一座頗具現代風的玻璃幕墻建筑,少室闕就鎖在其中。眾人笑稱如此佳勝之地,只要略加包裝,不難打造成旅游景點賺錢。然而這兒卻是大門緊鎖,連管理員都渺渺不知所蹤。待尋得人來開門進去,屋內悶不通風,不移時便汗透衣褲,只得戀戀不舍地撤出,順路往少林寺而去。汽車發動之前,佇立在少室山麓下仰望,但見雙峰夾峙,飄渺的云氣從山口涌出,也正宛如古老嚴肅的雙闕一般景象。

少室山

主站蜘蛛池模板: 桃园县| 宜良县| 台山市| 阿拉尔市| 淮阳县| 鹤庆县| 安福县| 阿克陶县| 达拉特旗| 丰原市| 平湖市| 和林格尔县| 福清市| 扎囊县| 银川市| 九江县| 太白县| 九江县| 水富县| 红安县| 白银市| 古蔺县| 岳池县| 宁德市| 清远市| 同德县| 龙泉市| 年辖:市辖区| 普陀区| 皋兰县| 景泰县| 张掖市| 宁都县| 文山县| 太谷县| 石台县| 锡林浩特市| 五台县| 竹山县| 中阳县| 柞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