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心理咨詢遇上傳統文化
- 劉天君
- 2424字
- 2020-03-16 10:58:59
二、小我的成長按自我意識的發展階段,大我的成長超越自我意識
心理學的自我成長是小我自我意識的成長,它的成長過程按照自我意識的發展階段進行。大我的成長超出自我意識之外,它是達到無我的狀態,是一個純粹的沒有內容的意識狀態的發現和進入。這個過程和小我的成長過程完全不一樣。
心理學的自我意識或者說是自我的形成過程,可以大體分為萌生、成型、發展、完善四個時期。一個人形成一個完善的自我,大概需要二三十年或更多。有些心理學家劃分得更細,例如埃里克森的自我意識發展是從零到六十五周歲,分八個階段:嬰兒期,兒童期,學齡初期,學齡期,青春期,成年早期,成年期,成熟期。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自我成長內容。
在埃里克森的發展階段里,最重要的、最長的時期就是成年期,它從二十五到六十五歲。這個時期自我比較專注,也比較完整。自我發展比較好的人會形成積極的自我,能夠關心他人,并能夠創新,也就是他的自我意識和他的獨特性能夠充分地展現出來。如果自我發展不好,會成為一個自私自利的人,自我也完整,但完全從自己考慮。到六十五歲以后,進入成熟期,兩種發展方向不同的自我就不一樣了。自私自利的人會有一種絕望感,因為他知道他離開世界的時間比較近了,整個自我存在的狀態不一樣了,會朝逐漸絕望或者無意義的方向發展。但如果是前幾個階段的自我都發展很積極的人,這個時期就會很有智慧,他也知道整個一生就要過去了,但能夠理智清醒、不為消極情緒所左右。這就是不同年齡階段的自我,有不同的成長內容。
埃里克森的這個發展過程,開始于兒童三到五歲時發展起來的自主感,也就是自我開始形成,到二十五歲以后,才真正地形成。其中青春期的時候,會有很多毛病出來,不管是客觀環境還是主觀認知沒弄好,都會出現很多心理矛盾。我們解決心理問題,就是解決來訪者自我內在的沖突,自身和外界相處的沖突,也就是幫助來訪者完成他的自我成長的過程。這要按照來訪者的社會生活經歷、年齡發展階段進行。年齡發展階段,好像是硬件,決定了內在可接受變革的范圍。
而大我的修煉,佛道修煉境界的提升,不分這些階段。它也有分層,但不是按照生活經歷,也不是按照年齡階段,而是看能不能夠超越小我意識。從歷史上看,一些人的小我從心理學角度看并不完善,或者說不太完善,至少達不到馬斯洛說的“自我實現”,但是大我達成了。
春秋戰國時期的老子,你說他小我完善嗎?很難說。他一輩子沒有什么可歌可泣的事跡,當個管理圖書的小官,最后,騎著個青牛出了函谷關,不知所終。那本《道德經》是出關的時候,守關長官關尹,說你非得寫點什么,要不寫的話我就不讓你走,逼著他寫了五千字,當然這只是一種傳說。但是,《道德經》雖然是杰作,好多人看不懂,也就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所以從小我來說,你不會覺得他是得到充分自我實現的人。
佛陀就更讓人不可思議了。好好的王子放著不當,只是因為出行中看到城外窮苦人的生活狀況,覺得受不了,就自個兒離家出走了。他認為如果沒有解決終極問題,一切都沒有意義,于是放棄了繼承王位,跑去苦行。苦行了十幾年后,又覺得不對,需要另找路,就在菩提樹下坐了七天七夜,一直坐到開悟。
這從心理學的小我來看,甚至可以說不太正常。所以說大我的考核標準和小我的考核標準不是一回事。不能夠用小我是否完善去衡量大我,但是反過來,如果大我很完善,會影響到小我,這在講下一個問題的時候會說到。
大我怎么提升?準確地說,這個提升過程超越語言,難以用語言表達。為什么呢?因為大我表達不清楚,或者說,它根本就沒有什么可表達的。剛才說過,大我是無我,無怎么可以表達呢?一表達不就變成有了嗎?那本來是一個意識的空無,空空如野的狀態,你非得說它是一個什么狀態,不就是把它變成有了嗎?這個表達就錯了呀!所以一說就錯。但是不說呢,別人就沒法理解,所以還得說。于是乎表達本身就成為一個很大的矛盾。所以表達大我確實是有很多困難,不能像表達小我那樣明確。
當然,理解大我也比小我困難,想想看,無的境界有什么可供理解的嗎?尤其對學心理的人,理解大我是個難點。心理學沒有這樣的問題,心理學研究的都是能表達的問題,都是可以用語言文字說清楚的問題,所以小我可以表達得很清楚,大我就不然。
記得有部佛經說過:法無喻不立,這個喻是比喻的喻,就是說佛法得用比喻才能說,不比喻就說不清楚。也是因為佛道修煉的境界不能直接表達,流傳起來就比較慢,真正懂的人也不很多。
《華嚴經》里有一篇叫作《金獅子章》。《華嚴經》的譯者之一法藏給女皇武則天講佛法,講來講去武則天也聽不明白,他就想了個主意,指著皇宮門口的金獅子說:我拿金獅子做一個比喻。金獅子是用金子做的,把金子做成獅子的形狀,很多金獅子各不相同,就是一個個小我。但金獅子都是金子做的,金子本身就是大我。要衡量金獅子的價值呢,就有兩個部分:一部分是雕鑄的技巧,一部分是金子的純度。
提升金子的純度就是提升大我。甭管哪個獅子,大獅子小獅子,公獅子母獅子,只要是金子雕鑄的獅子,金子的成色也就是純度越高就越值錢,九五的金和九九的金,那就差很多呀!這個部分就是金獅子本質的部分,是大我。因為所有的獅子都是金子做的,所以說到大我,所有的金獅子都是一樣的。只要抓住金子這一本質,就可以統攝所有的獅子。所有的獅子燒化了以后,全是金子,形狀構成的小我就沒有了,只剩下統一的、唯一的大我。小我是雕鑄出的獅子的形狀、形態,可以雕鑄得栩栩如生,可以雕鑄得每個獅子都不一樣,形成每個獅子的個性。雕鑄本身也有價值,但雕鑄的價值和金子成色的價值不是一回事。對金獅子的這種理解,大體上就相當于對小我和大我的理解。
回到我們的話題,心理學研究的就是怎么雕鑄獅子的技巧,沒有研究金子的成色,也就是沒有研究意識的本質,而是研究意識的現象。所以它是現代科學的研究方法,不是傳統的。小我和大我的成長方式有很大差別,不是同一個方向、同一種技術,而是兩個不同的領域。不知道這個出自《華嚴經》的比喻,是不是從某一個角度,能讓大家加深對大我小我對比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