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前集卷一

忠志

【題解】

“忠志”的意思究竟為何,有不同的說法。這里解釋為“如實記錄”,即史家所說的“實錄”。這一部分共有二十條,記載唐朝皇帝的奇聞軼事,涉及高祖、太宗、高宗、武則天、中宗、睿宗、玄宗、肅宗、代宗九位君主,其中如高祖破毋端兒、骨利幹國獻馬、白鵲構巢、中宗三月三日賜細柳圈、壽安公主、代宗時楚州獻定國寶各條,并見于正史《舊唐書》、《新唐書》或《資治通鑒》。另外一些則為正史所不載,具有一定的史料價值。

1.1高祖少神勇[1]。隋末,嘗以十二人破草賊號毋端兒數萬。又龍門戰[2],盡一房箭[3],中八十人。

【注釋】

[1]高祖:即為唐高祖李淵(566—635),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人。隋末為太原留守,義寧二年(618)逼隋恭帝楊侑禪位,建立唐朝,建元武德。

[2]龍門:在今山西河津西北。

[3]房:箭袋。

【譯文】

高祖年輕時非常勇猛。隋朝末年,曾經帶領十二人打敗了山賊毋端兒為首的數萬之眾。又在龍門一戰中,射光了一袋箭,射中了八十個人。

1.2太宗虬須[1],嘗戲張弓掛矢,好用四羽大笴[2],長常箭一扶[3],射洞門闔[4]。

【注釋】

[1]太宗:即為唐太宗李世民(599—649)。高祖李淵次子。武德九年(626)發動玄武門之變,殺其兄建成與弟元吉,得為太子,隨后即皇帝位。在位二十余年,勵精圖治,國力強盛,史稱“貞觀之治”。貞觀二十三年(649)崩,葬昭陵。虬須:卷曲的胡須。

[2]四羽大笴(gě):桿尾扎有四根羽毛的大箭。笴,箭桿。這里代指箭。

[3]扶(fū):古代長度單位,以一指寬度為寸,四指寬度為扶。

[4]門闔(hé):門扇。

【譯文】

太宗長著卷曲的胡須,曾經戲耍著用胡須拉弓搭箭,他喜歡用四羽大箭,這種箭要比普通箭長四寸,可射穿門板。

1.3上嘗觀漁于西宮[1],見魚躍焉,問其故。漁者曰:“此當乳也[2]?!庇谑侵芯W而止[3]。

【注釋】

[1]上:皇上。這里指唐太宗李世民。西宮:即弘義宮。據宋王溥《唐會要》卷三〇,唐高祖武德五年(622)七月營建弘義宮,以秦王李世民有克定天下之功,使居此宮。《資治通鑒》卷一九一:“建成夜召世民,飲酒而酖之,世民暴心痛,吐血數升,淮安王神通扶之還西宮?!睋∽?,這里的西宮,即弘義宮。

[2]乳:這里的意思是產子。

[3]中網:半途收網。

【譯文】

太宗曾經在西宮觀賞捕魚,看見魚兒躍出水面,就問其中的緣故。漁夫說:“這是魚兒正在產子?!碧谟谑窍铝钍站W,取消了這次捕魚。

1.4骨利幹國獻馬百匹[1],十匹猶駿[2],上為制名。決波[3],近后足有距[4],走歷門三限不躓[5],上猶惜之。隋內庫有交臂玉猿[6],二臂相貫如連環,將表其轡[7]。上后嘗騎與侍臣游,惡其飾,以鞭擊碎之。

【注釋】

[1]骨利幹國:古國名。敕勒諸部之一,其地在今俄羅斯貝加爾湖一帶。

[2]猶:通“尤”,尤其,特別。

[3]決波(yú):據宋王溥《唐會要》卷七二記載,唐太宗貞觀二十一年(647)八月十七日,骨利幹國遣使朝貢,進獻百匹良馬,其中十匹尤為雄駿,太宗深以為奇,為這十匹馬一一命名,其一為騰云白,二為皎雪驄,三為凝露白,四為玄光驄,五為決波,六為飛霞驃,七為發電赤,八為流金,九為翔麟紫,十為奔虹赤,總稱“十驥”。,紫色馬。

[4]距:雄雞跗蹠骨后突出如趾的尖骨。這里指馬足相應部位的尖骨。

[5]限:門檻。躓(zhì):絆倒。

[6]內庫:皇宮中的府庫。交臂:臂膊相交。

[7]將:以,用。表:裝飾。轡:韁繩,轡頭。

【譯文】

骨利幹國進貢了一百匹名馬,其中十匹馬特別雄駿,太宗為這十匹馬一一取名。名叫決波的那匹馬,靠近后蹄的部位長有尖骨,奔騰起來連越三道門檻也不會失足絆倒,太宗對其尤為珍愛。隋朝皇家府庫中有一件玉石雕成的猿猴,兩臂相交連貫,好像連環一樣,被用來裝飾在轡頭上。后來有一次太宗騎著決波與侍臣出游,厭惡這件裝飾品,舉鞭把它擊碎了。

1.5貞觀中[1],忽有白鵲構巢于寢殿前槐樹上,其巢合歡如腰鼓[2]。左右拜舞稱賀。上曰:“我嘗笑隋煬帝好祥瑞[3],瑞在得賢,此何足賀!”乃命毀其巢,鵲放于野外。

【注釋】

[1]貞觀:唐太宗李世民年號(627—649)。

[2]合歡:這里是相聚、連結的意思。

[3]隋煬帝:即為楊廣(569—618)。文帝次子。仁壽四年(604)弒父自立,改元大業;在位驕奢淫逸,窮兵黷武,是歷史上有名的暴君。祥瑞:吉祥的征兆。

【譯文】

貞觀年間,忽然有白喜鵲在寢殿前的槐樹上搭窩,窩由兩個半圓連結在一起,就像腰鼓的形狀。侍臣們向太宗叩拜祝賀。太宗說:“我曾經嘲笑隋煬帝迷信祥瑞,其實真正的祥瑞在于得到賢才,這種事情有什么值得祝賀的呢!”就讓人將鵲巢拆掉,把白喜鵲放到野外去了。

1.6高宗初扶床[1],將戲弄筆,左右試置紙于前,乃亂畫滿紙,角邊畫處,成草書“敕”字[2]。太宗遽令焚之,不許傳外。

【注釋】

[1]高宗:即為唐高宗李治(628—683)。太宗第九子。貞觀十七年(643)冊為皇太子,二十三年(649)即位,弘道元年(683)崩,葬乾陵。扶床:扶床學步,謂年幼。床,供人坐臥的器具。

[2]敕(chì):皇帝的命令或詔書。

【譯文】

高宗初學走路的時候,想要玩筆,侍從嘗試在他面前放上一張紙,高宗就滿紙亂筆涂鴉,紙的邊角之處,筆畫像是草書的“敕”字。太宗讓人趕緊把紙燒掉,不許外傳。

1.7則天初誕之夕[1],雌雉皆雊[2]。右手中指有黑毫,左旋如黑子,引之,長尺余。

【注釋】

[1]則天:即為武則天(624—705),名曌(zhào),并州文水(今屬山西)人。十四歲入宮,為唐太宗才人,太宗崩,削發為尼。高宗時,復召立為昭儀,永徽六年(655)立為皇后。中宗即位,武則天以皇太后臨朝稱制。載初元年(689),則天自立為圣神皇帝,改唐為周,史稱“武周”。神龍元年(705),張柬之等發動政變,中宗復位,武則天徙居上陽宮,去帝號,同年十一月崩。

[2]雉(zhì):野雞。雊(gòu):野雞鳴叫。古人認為野雞鳴叫是一種變異之兆。

【譯文】

武則天出生的那個晚上,雌野雞都鳴叫不休。她的右手中指有黑色的細毛,向左盤卷起來就像一個黑點,拉伸開來,有一尺多長。

1.8駱賓王為徐敬業作檄[1],極疏大周過惡[2]。則天覽及“蛾眉不肯讓人”[3],“狐媚偏能惑主”[4],微笑而已。至“一抔之土未干[5],六尺之孤安在[6]”,不悅,曰:“宰相何得失如此人!”

【注釋】

[1]駱賓王(627?—684?):字觀光,婺州義烏(今屬浙江)人?!俺跆扑慕堋敝弧T闻R海縣丞。光宅元年(684)隨徐敬業起兵反武則天,兵敗后下落不明。徐敬業(?—684):即為李敬業,曹州離狐(今山東東明)人。英國公李(徐世)長孫。武后臨朝,廢黜中宗,李敬業遂以復中宗位為名起兵反武則天,兵敗被殺。檄(xí):官府用以征召、曉諭或聲討的文書,這里指駱賓王的名文《代李敬業傳檄天下文》(或作《討武曌檄》、《代李敬業以武后臨朝移諸郡縣檄》)。

[2]周:唐朝時,武則天臨朝執政,改國號周(690—704)。按,駱賓王作檄之時,武則天尚未稱帝改國號周。

[3]蛾眉:女子長而美的眉毛。此處代指美人。

[4]狐媚:傳說狐貍善以媚態迷惑人,故稱“狐媚”。

[5]一抔(póu)之土:語出《史記·張釋之馮唐列傳》:“假令愚民取長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加其法乎?”這里代指高宗乾陵。抔,雙手一掬為一抔。弘道元年(683)唐高宗崩,次年八月葬乾陵,九月李敬業揚州起兵,故稱“抔土未干”。

[6]六尺之孤:指未成年的孤兒。這里特指幼小之君?!墩撜Z·泰伯》:“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碑敃r中宗已廢為廬陵王,遷于房州,故曰“六尺之孤安在”。

【譯文】

駱賓王替徐敬業起草了一篇檄文,詳細列舉了大周的種種過失和罪惡。武則天看到“蛾眉不肯讓人”,“狐媚偏能惑主”兩句時,只是微笑罷了。閱至“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安在”,很不高興地說:“宰相怎么能遺漏了這樣的人才!”

1.9中宗景龍中[1],召學士賜獵[2],作吐陪行[3],前方后圓也。有二大雕[4],上仰望之,有放挫啼曰[5]:“臣能取之?!蹦藨宜朗笥邙S足[6],聯其目[7],放而釣焉,二雕果擊于鳶盤[8]。狡兔起前,上舉撾擊斃之[9]。帝稱:“那庚[10]!”從臣皆呼萬歲。

【注釋】

[1]中宗:即為唐中宗李顯(656—710)。高宗第七子。弘道元年(683)即位,皇太后武則天臨朝稱制。光宅元年(684)被廢,神龍元年(705)復位,景龍四年(710)崩,葬定陵。景龍:中宗年號(707—710)。

[2]學士:職官名。六朝時征文學之士主掌典禮、編纂、撰述諸事,通稱學士;唐朝中宗時,于修文館置大學士四員、學士八員、直學士十二員,以象四時、八節、十二月;玄宗開元年間始置學士院,官員稱翰林學士,掌起草皇帝詔命。

[3]吐陪:或為“吐蕃”之誤。詳本條注[10]。

[4]雕:也稱為“鷲”。一種大型猛禽,視覺敏銳,飛行力強。

[5]放挫啼:吐蕃人名。詳本條注[10]。

[6]鳶(yuān):這里指紙鳶,鳥狀的風箏。

[7]目:網眼。這里代指捕鳥的網。

[8]鳶盤:可能指風箏上纏繞的捕鷹網。

[9]撾(zhu?。罕?、棰一類的兵器。

[10]那庚:聰明。彭向前《胡語考釋四則》(《青海民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3期):“唐中宗景龍年間曾將金城公主下嫁給吐蕃贊普赤帶珠丹。引文中的‘吐陪’應該就是‘吐蕃’。‘作吐陪行,前方后圓也’,意思是出獵隊伍模仿吐蕃人的方式,前面是方陣形,后面則圍成圓形。放挫啼應該是吐蕃人,他建議唐中宗采取‘懸死鼠于鳶足,聯其目,放而釣焉’的獵雕辦法。獵獲大雕后,唐中宗對放挫啼‘稱那庚’,‘那庚’當為吐蕃語,具體地說,‘那庚’應該是吐蕃詞語(rnan-mkhas)的音譯,意思大致是‘聰慧’。”

【譯文】

中宗景龍年間,召集學士們一起狩獵,出行隊伍模仿吐蕃行陣,前方后圓。有兩只大雕在空中飛翔,中宗抬頭仰望,放挫啼說:“微臣我能獵取這兩只雕?!庇谑窃诩堷S上系著死老鼠,并和捕鳥的網聯在一起,然后把紙鳶放上去,就像釣魚一樣,兩只大雕果然在鳶盤上相互攻擊爭奪死鼠。這時有只野兔突然在馬前躍起,被中宗舉起撾打死了。中宗稱贊放挫啼說:“聰明!”群臣齊呼萬歲。

1.10三月三日[1],賜侍臣細柳圈[2],言帶之免蠆毒[3]。

【注釋】

[1]三月三日:上巳節。漢代以前以農歷三月上旬巳日為上巳,魏晉以后定為三月三日?!逗鬂h書·禮儀志上》:“是月上巳,官民皆絜于東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為大絜?!?/span>

[2]賜侍臣細柳圈:《新唐書·李適傳》:“凡天子饗會游豫,唯宰相及學士得從。春幸梨園,并渭水祓除,則賜細柳圈辟癘;夏宴蒲萄園,賜朱櫻;秋登慈恩浮圖,獻菊花酒稱壽;冬幸新豐,歷白鹿觀,上驪山,賜浴湯池,給香粉蘭澤,從行給翔麟馬,品官黃衣各一?!?/span>

[3]蠆(chài):蝎子一類毒蟲。

【譯文】

三月三日這天,中宗賜給侍臣細柳圈,據說帶上可以防范毒蟲。

1.11寒食日[1],賜侍臣帖彩毬、繡草宣臺[2]。

【注釋】

[1]寒食日:即寒食節。在清明節前一兩天。據《左傳》記載,春秋時期晉國介之推隨從重耳出亡十九年,重耳回國后為晉文公,賞賜隨從出亡者,介之推逃避受封,隱于山中,晉文公下令焚山,以為可以逼迫他出來,結果介之推拒不出山,竟抱著樹被燒死了。文公為示紀念,于是禁止在介之推死的那一天生火做飯,只吃冷餐。自此相沿成俗,為寒食節。

[2]毬:古時習武用的皮球,革制,以毛填充,足踢或杖擊為戲。繡草宣臺:不詳何物。

【譯文】

寒食節這天,中宗賜給侍臣帖彩毬、繡草宣臺。

1.12立春日,賜侍臣彩花樹[1]。

【注釋】

[1]彩花樹:據《太平御覽》卷二〇引《唐書》,唐中宗景龍四年(710)正月八日立春,皇帝命侍臣自芳林門入,至望春宮迎春,每人賞賜一枝彩花樹。

【譯文】

立春這天,中宗賜給侍臣彩花樹。

1.13臘日[1],賜北門學士口脂、蠟脂[2],盛以碧鏤牙筒[3]。

【注釋】

[1]臘日:古代于臘月祭祀祖先及百神,后來受佛教影響,以臘月八日(釋迦牟尼成道日)為祭祀日,又稱“臘八”。

[2]北門學士:唐高宗時詔令弘文館直學士劉祎之、著作郎元萬頃等參加修撰,并于翰林院草制,以分宰相之權;其人常從皇宮北門出入,故時稱“北門學士”??谥捍礁啵煞篮畠鲈锪?。蠟脂:應是與口脂同類的護膚用品。

[3]碧鏤牙筒:鑲嵌碧玉的雕花象牙筒。鏤,雕刻。

【譯文】

臘日這天,皇帝賜給北門學士口脂、蠟脂,盛裝在碧鏤牙筒里。

1.14上嘗夢日烏飛[1],蝙蝠數十逐而墮地。驚覺,召萬回[2],僧曰:“大家即是上天時[3]?!币钊斩?sup class="calibre7">[4]。

【注釋】

[1]日烏:太陽中的神鳥三足烏。

[2]萬回:唐代高僧,俗姓張,虢州閿鄉(今河南靈寶西北)人。唐鄭綮《開天傳信記》:“兄被戍役安西,音問隔絕。父母謂其誠死,日夕涕泣而憂思也?!f回曰:‘詳思我兄所要者,衣裝糗糧巾履之屬,悉備之,某將覲焉?!鲆蝗粘逅鶄涠?,夕返其家,告父母曰:‘兄平善矣。’發書視之,乃兄跡也,一家異之。弘農抵安西萬余里,以其萬里而回,故謂之‘萬回’也。”另參本書3.57條。

[3]大家:親近侍從或后妃對皇帝的稱呼。據《舊唐書·李輔國傳》記載,唐代宗即位后,李輔國恣肆專橫,有一次竟然私下里對皇帝說:“大家但內里坐,外事聽老奴處置?!?/span>

[4]翌(yì)日:第二天。

【譯文】

中宗曾夢見一只三足烏在飛,被幾十只蝙蝠追逐而掉落到地上。中宗嚇醒了,召見萬回和尚詢問吉兇,萬回說:“皇上您這是要到天上去了?!钡诙?,中宗就駕崩了。

1.15睿宗嘗閱內庫[1],見一鞭,金色,長四尺,數節有蟲嚙處[2],狀如盤龍,靶上懸牙牌[3],題“象耳皮”[4],或言隋宮庫舊物也。

上為冀王時[5],寢齋壁上蝸跡成“天”字,上懼,遽掃之。經數日如初。及即位,雕玉、鑄黃金為蝸形,分置于釋道像前[6]

【注釋】

[1]睿宗:即為唐睿宗李旦(662—716)。高宗第八子,武則天幼子,中宗李顯同母弟。光宅元年(684)武后臨朝,廢中宗,立李旦為帝,是為睿宗。神龍元年(705)中宗復位,拜李旦為司徒。景云元年(710)其子李隆基發動政變,擁其為帝。延和元年(712)禪位于李隆基(玄宗)。卒葬橋陵。

[2]嚙(niè):咬。

[3]靶:刀劍等物體上便于手拿的部分。牙牌:用象牙或骨角制成的記事牌。

[4]皮:或作“鞭”字。

[5]上為冀王時:《舊唐書·睿宗紀》:“龍朔二年六月己未,生于長安。其年封殷王,遙領冀州大都督、單于大都護、右金吾衛大將軍。……總章二年,徙封冀王?!?/span>

[6]釋道:佛教和道教。

【譯文】

睿宗曾經查看府庫,看到一條金色的鞭子,有四尺長,其中幾節有蟲蛀的痕跡,形狀像是盤曲的龍,手把上懸著一個牙牌,上面寫著“象耳鞭”,有人說這是隋朝皇家府庫的舊物。

睿宗當年為冀王的時候,寢室墻壁上有蝸牛爬過的痕跡,就像一個“天”字,睿宗非常害怕,趕緊把痕跡除掉。過了幾天,又出現蝸牛爬過的相同痕跡。即位以后,睿宗就雕玉、鑄黃金做成蝸牛形狀,分別擺放在佛、道二教的神像前。

1.16玄宗[1],禁中嘗稱阿瞞[2],亦稱鴉。壽安公主,曹野那姬所生也[3]。以其九月而誕,遂不出降[4]。常令衣道服,主香火。小字蟲娘[5],上呼為師娘[6]。為太上皇時,代宗起居[7],上曰:“汝在東宮[8],甚有令名?!币蛑笁郯玻骸跋x娘是鴉女,汝后與一名號?!奔按谠陟`武[9],遂令蘇發尚之[10],封壽安焉。

【注釋】

[1]玄宗:即為唐玄宗李隆基(685—762)。睿宗李旦第三子。韋后殺中宗,立溫王,李隆基密謀起兵,殺韋氏,擁父睿宗復位。延和元年(712)受禪。即位后,任用姚崇、宋璟為相,政治清明,國力強盛,史稱“開元盛世”。晚年倚任李林甫、楊國忠,吏治腐敗,天寶十四載(755)發生安史之亂,次年六月避亂入蜀,太子李亨即位于靈武(今屬寧夏回族自治區),尊為太上皇。至德二載(757)返回長安(今陜西西安)。上元元年(760)徙居西內,抑郁而終,葬泰陵。

[2]禁中:天子居住的地方。以門戶有禁,非侍衛及通籍之臣不得入內,故稱。

[3]曹野那姬:據葛承雍《曹野那姬考》(《中國史研究》2007年第4期):曹國是粟特地區的一個重要國家,地跨今天的塔吉克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唐代史書稱其本土為“蘇對沙那”?!耙澳恰保╕ānakk)二字是漢文轉寫,其粟特語原意是“最喜歡的人”;曹野那姬很可能是開元年間曹國進貢的胡旋女,能歌善舞,儀態萬方,得以進入后宮,受到皇帝的寵愛。

[4]出降(jiàng):公主下嫁。因帝王至尊,故稱“降”。

[5]蟲娘:葛承雍《曹野那姬考》:“蟲娘之‘蟲’或許應為‘沖’字,盡管唐音中‘蟲’與‘沖’因不同聲系不能通假,但在粟特人宗教節日信仰中,太陽和月亮的合日是不祥的征兆,在這一天,神靈不僅考驗人們的貪婪,而且神靈使人神志模糊。所以,合日就是沖日。曹野那姬懷孕九月生下女兒,不僅按古人說法不足十月,而且這一天遇到‘月食’或‘日食’,月亮盈虧造成‘霉運’,影響人的一生不吉利,‘沖’了好日子,因而唐玄宗‘惡之’,甚至長大也因八字沖人克夫‘遂不出降’,不好嫁人。這樣按照當時皇家公主信仰道教慣例,讓她穿羽衣,在宮內道家壇觀消災趨吉,所以玄宗又從五行生克為出發點,彌補缺憾選擇稱呼她為‘師娘’。后來此事衍生傳出宮廷外,人們以訛傳訛,誤以為是‘蟲’字?!笨蓚湟徽f。

[6]師娘:女巫。壽安公主身著道服,主香火,故稱“師娘”。

[7]代宗:即為唐代宗李豫(726—779),初名俶。肅宗長子。寶應元年(762)即位。大歷十四年(779)崩,葬元陵。起居:向尊長請安問候。

[8]東宮:太子所居之宮。

[9]靈武:唐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卷四“靈州”:“開元二十一年,于邊境置節度使,以遏四夷,靈州常為朔方節度理所?!鞂氃?,又改為靈武郡。至德元年,肅宗幸靈武即位,升為大都督府。乾元元年,復為靈州。”

[10]尚:專指娶公主為妻。

【譯文】

玄宗在宮中的小名叫阿瞞,又名鴉。壽安公主是曹野那姬所生。因為公主才九個月就出生了,所以一直沒有讓她出嫁。玄宗經常讓她穿著道姑的衣服,主持宮中的香火。公主小名叫蟲娘,玄宗叫她師娘。玄宗當太上皇的時候,有一次代宗請安問候,玄宗說:“你在東宮名聲很好?!庇种钢x娘對他說:“這是我女兒,你以后給她一個名號吧?!焙髞泶谠陟`武時,讓蘇發迎娶了蟲娘,并封她為壽安公主。

1.17天寶末[1],交趾貢龍腦[2],如蟬蠶形。波斯言老龍腦樹節方有[3],禁中呼為瑞龍腦,上唯賜貴妃十枚[4],香氣徹十余步。上夏日嘗與親王棋[5],令賀懷智獨彈琵琶[6],貴妃立于局前觀之。上數枰子將輸,貴妃放康國子于坐側[7]。子乃上局,局子亂,上大悅。時風吹貴妃領巾于賀懷智巾上,良久,回身方落。賀懷智歸,覺滿身香氣非常,乃卸幞頭貯于錦囊中[8]。及上皇復宮闕[9],追思貴妃不已,懷智乃進所貯幞頭,具奏他日事。上皇發囊,泣曰:“此瑞龍腦香也?!?/span>

【注釋】

[1]天寶:唐玄宗年號(742—756)。

[2]交趾:古地名。在今越南河內西北。龍腦:龍腦樹樹干所含油脂的結晶,今稱樟腦。(美)愛德華·謝弗《唐代的外來文明》(吳玉貴譯本):“在中世紀的中國,婆羅洲樟腦有兩個很流行的名稱……另一個名稱叫‘龍腦香’。那些從海外帶來的、奇異而珍貴的物質,很容易使人們在想像中將它們與主宰大海的龍聯系起來,人們將‘阿末香’叫做‘龍涎香’也是同樣的道理?!?/span>

[3]波斯:古國名。波斯帝國勢力極盛時,其疆域橫跨歐、亞、非三大洲。

[4]貴妃:即為楊貴妃(719—756),小字玉環,蒲州永樂(今山西永濟東南)人。資質豐艷,通音律,善歌舞。初為玄宗子壽王李瑁妃,開元年間入宮,深得玄宗寵愛。天寶四載(745)封貴妃。安史亂起,隨玄宗奔蜀,至馬嵬驛(在今陜西興平西),禁軍大將陳玄禮發動兵變,被縊死。兩《唐書》均有傳。

[5]親王:即為寧王李憲(679—742)。玄宗兄長。唐李冗《獨異志》卷下:“玄宗偶與寧王博,召太真妃立觀。俄而風冒妃帔,覆樂人賀懷智巾幘,香氣馥郁不滅?!?/span>

[6]賀懷智:唐玄宗時的琵琶高手。唐鄭處誨《明皇雜錄》:“天寶中,上命宮女數百人為梨園弟子,皆居宜春北院。上素曉音律,時有馬仙期、李龜年、賀懷智,洞知音律?!?/span>

[7]康國:西域古國。其地在今中亞撒馬爾罕以北,太宗時內附唐朝,高宗時置康居都督府。(wō)子:小狗。

[8]幞(fú)頭:束發的頭巾。

[9]上皇復宮闕:安史之亂起,玄宗奔蜀,太子李亨在靈武即位,尊玄宗為太上皇。至德二載(757),長安收復,肅宗遣使奉迎玄宗還京。

【譯文】

天寶末年,交趾國進貢龍腦香,好像蟬或蠶的形狀。波斯人說這種香要很老的龍腦樹的樹干上才有,皇宮里的人都稱之為瑞龍腦,玄宗只給楊貴妃一人賞賜了十枚,香氣彌漫有十多步遠。夏天,玄宗和寧王對弈,讓賀懷智獨奏琵琶,貴妃站在一邊觀棋。玄宗計算棋子要輸了,貴妃就故意把康國的小狗放在座位旁邊。小狗爬上棋盤,攪亂了棋局,玄宗非常開心。這時,微風吹來,把貴妃的領巾吹落到賀懷智的頭巾上,過了好一陣,賀懷智轉身的時候才掉到地上。賀懷智回家以后,聞到自己全身香氣濃郁,于是就取下頭巾珍藏在錦囊中。等玄宗從蜀地回到宮闕,追思貴妃,情不能自已,賀懷智就獻上自己珍藏的頭巾,詳細陳奏了這件事的來龍去脈。玄宗打開錦囊,流著淚說:“這是瑞龍腦的香氣啊。”

1.18安祿山恩寵莫比[1],錫賚無數[2]。其所賜品目有:桑落酒[3],闊尾羊窟利[4],馬酪[5],音聲人兩部[6],野豬鲊[7],鯽魚并鲙手刀子[8],清酒[9],大錦,蘇造真符寶[10],余甘煎[11],遼澤野雞[12],五術湯[13],金石凌湯一劑及藥童昔賢子就宅煎[14],蒸梨,金平脫犀頭匙箸[15],金銀平脫隔餛飩盤[16],平脫著足疊子[17],金花獅子瓶,熟線綾接靿[18],金平脫大馬腦盤[19],銀平脫破觚[20],八角花鳥屏風,銀鑿鏤鐵鎖,帖白檀香床,緣白平?背席[21],繡鵝毛氈兼令瑤、令光就宅張設[22],金鸞紫羅緋羅立馬,寶雞袍[23],龍須夾帖席[24],八斗金渡銀酒甕[25],銀瓶平脫掏魁織錦筐,銀笊籬[26],銀平脫食臺盤,油畫食藏[27]。又貴妃賜祿山金平脫裝具玉合[28],金平脫鐵面碗。

【注釋】

[1]安祿山(703—757):胡人,本姓康,初名軋犖山,唐代營州柳城(今遼寧朝陽)人。母嫁突厥人安延偃,改姓安,更名祿山。玄宗時,官平盧、范陽、河東三鎮節度使。天寶十四載(755)冬在范陽起兵叛亂,陷洛陽,自稱雄武皇帝,國號燕。又破潼關,陷長安。后為其子安慶緒所殺。兩《唐書》有傳。按,本條可與唐姚汝能《安祿山事跡》互參。

[2]錫賚(cì lài):賞賜。錫,通“賜”。賚,賞賜。

[3]桑落酒:一種名酒,最早記載見于北魏酈道元《水經注》卷四。杜甫《九日楊奉先會白水崔明府》:“坐開桑落酒,來把菊花枝?!壁w次公注解說:“桑葉落,則菊花開之時。當桑葉落而酒熟,乃飲酒之候矣?!?/span>

[4]闊尾羊:或是因尾部闊大而命名的一種羊??呃阂环N肉制品,或為肉干。唐張《朝野僉載》:“唐天后中,尚食奉御張思恭進??呃?,上蚰蜒大如箸。”

[5]馬酪(lào):馬奶酒?!稘h書·禮樂志》:“師學百四十二人,其七十二人給大官挏馬酒?!鳖亷煿抛⒔庹f,馬酪味道類似酒,飲用也可醉人,所以稱作馬酒。

[6]音聲人:《新唐書·禮樂志十二》:“唐之盛時,凡樂人、音聲人、太常雜戶子弟隸太常及鼓吹署,皆番上,總號音聲人,至數萬人。”

[7]鲊(zhǎ):經過加工的魚類制品。這里泛指腌制食品。

[8]鲙(kuài)手刀子:廚師所用刀具。鲙手,廚師。

[9]清酒:濾除渣滓之后的美酒。李白《行路難》:“金樽清酒斗十千。”

[10](yú):同“輿”。

[11]余甘煎:一種湯劑。余甘,即余甘子,味苦回甘,故名“余甘”,主風虛熱氣。

[12]遼澤:今遼河中下游。

[13]五術(zhú):不詳。

[14]金石凌湯:一種中藥湯劑。昔賢子:應為藥童名字?;蛞虼藴珓┲谱鲝碗s,需要經過訓練的藥童煎制。

[15]平脫:古代漆器工藝。把鏤成花紋圖案的金銀薄葉,用膠漆貼在所制器物表面,重新上漆,加工細磨,使花紋脫露。這種工藝在唐代最盛。

[16]餛飩(hún dùn):古代食品,薄面裹肉,或蒸或煮而食之。

[17]疊子:碟子。

[18]熟線綾:一種特制絲織品?!缎绿茣さ乩碇救罚骸埃ǘㄖ莶┝昕ぃ┩霖暎毫_、?、細綾、瑞綾、兩窠綾、獨窠綾、二包綾、熟線綾。”靿(yào):靴筒。

[19]馬腦:瑪瑙。

[20]觚(gū):商周時代的一種酒器,用青銅制成。

[21]緣白:邊緣白色。?(chóu):同“綢”。

[22]繡鵝毛氈兼令瑤、令光就宅張設:或因繡鵝毛氈特別之故,須令瑤、令光二人到宅鋪設。

[23]寶雞:傳說中的神雞。

[24]龍須:又叫“龍芻”,草名。莖可編席。

[25]甕(wèng):盛酒或水的陶制器具。

[26]笊籬(zhào li):杓形漉器,一般用竹篾編成。

[27]油畫食藏:油漆食盒。

[28]裝具玉合:盛納行裝的玉質器具。裝具,行裝。合,盛物的器具,即盒子。

【譯文】

安祿山所受的恩寵無人能比,獲得的賞賜難以計數。御賜的種類名稱有:桑落酒,闊尾羊窟利,馬酪,音聲人兩部,野豬鲊,鯽魚并鲙手刀子,清酒,大錦,蘇造真符寶輿,余甘煎,遼澤野雞,五術湯,金石凌湯一劑并且藥童昔賢子到宅煎制,蒸梨,金平脫犀頭匙箸,金銀平脫隔餛飩盤,平脫著足碟子,金花獅子瓶,熟線綾接靴筒,金平脫大瑪瑙盤,銀平脫破觚,八角花鳥屏風,銀鑿鏤鐵鎖,帖白檀香床,緣白綢平背席,繡鵝毛氈并且令瑤、令光到宅鋪設,金鸞紫羅緋羅立馬,寶雞袍,龍須夾帖席,八斗金渡銀酒甕,銀瓶平脫掏魁織錦筐,銀笊籬,銀平脫食臺盤,油漆食盒。另外楊貴妃賜安祿山金平脫裝具玉盒,金平脫鐵面碗。

1.19肅宗將至靈武一驛[1],黃昏,有婦人長大[2],攜雙鯉,咤于營門[3],曰:“皇帝何在?”眾謂風狂[4],遽白上,潛視舉止。婦人言已,止大樹下。軍人有逼視,見其臂上有鱗。俄天黑,失所在。及上即位,歸京闕,虢州刺史王奇光奏女媧墳云[5]:“天寶十三載,大雨晦冥[6],忽沉。今月一日夜,河上有人覺風雷聲,曉見其墳涌出,上生雙柳樹,高丈余,下有巨石。”兼畫圖進。上初克復,使祝史就其所祭之[7]。至是而見,眾疑向婦人是其神也。

【注釋】

[1]肅宗:即為唐肅宗李亨(711—762)。玄宗第三子。天寶十五載(756),隨玄宗避亂西行,至馬嵬驛,分兵北上,于靈武即位。寶應元年(762)崩,葬建陵。

[2]長大:高大。

[3]咤(zhà):發怒聲。

[4]風狂:瘋狂。風,后作“瘋”。

[5]虢(guó)州:今河南靈寶。刺史:職官名。州的行政長官。女媧墳:女媧,傳說中的女皇,上古時天崩地裂,女媧乃煉五色石以補天,斷鰲足以立四極。宋王溥《唐會要》卷五九“水部員外郎”:“(天寶)十一載五月,潼關口河壖上有樹五株,雖水暴長,亦不漂沒,時人謂之女媧墓?!?/span>

[6]晦冥:昏暗。

[7]祝史:負責祭祀的官員。

【譯文】

肅宗快到靈武附近的一個驛站,黃昏時分,有一個高大的婦人,提著兩條鯉魚,在營門前大聲吵嚷,問:“皇帝在哪里?”眾人認為她是個瘋子,就迅速報告給肅宗,同時暗中監視她的舉動。婦人說完后,停留在大樹下。有一名軍士逼近了細細察看,見她的胳膊上有鱗。一會兒天黑了,婦人不知去向。等到肅宗靈武即位,回到京城長安,虢州刺史王奇光向肅宗奏報關于女媧墳的事,說:“天寶十三載,有一天大雨傾盆,一片昏暗,女媧墳忽然沉沒。本月一日晚上,黃河上有人聽到了風雷聲,天亮后看到女媧墳從水中冒起來,墳上長著兩棵一丈多高的柳樹,樹的下方有巨石?!彪S奏表還有圖樣進呈。肅宗剛剛收復京城,就派祭祀官員前往女媧墳祭祀。到那里目睹了實際情形,眾人都懷疑先前在驛站所見的那位婦人是女媧神。

1.20代宗即位日,慶云見[1],黃氣抱日。初,楚州獻國寶一十二[2],乃詔上監國[3]。詔曰:“上天降寶,獻自楚州。神明生歷數之符[4],合璧定妖災之氣[5]?!背?,楚州有尼真如,忽有人接去天上,天帝言:“下方有災,令此寶鎮之。”其數十二,楚州刺史崔侁表獻焉[6]。一曰玄黃,形如笏[7],長八寸,有孔,辟人間兵疫。二曰玉雞,毛文悉備,白玉也,王者以孝理天下則見[8]。三曰谷璧[9],白玉也,如粟粒,無雕鐫之跡,王者得之,五谷豐熟[10]。四曰西王母白環[11],二枚,所在處,外國歸伏。五曰碧色寶,圓而有光。六曰如意寶珠,大如雞卵。七曰紅靺鞨[12],大如巨栗,赤如櫻桃。八曰瑯玕珠[13],二枚,逾常珠,有逾徑一寸三分。九曰玉玦[14],形如玉環,四分缺一。十曰玉印,大如半手,理如鹿形,啗入印中[15]。十一曰皇后采桑鉤[16],細如箸,屈其末。十二曰雷公石斧[17],長四寸,闊二寸,無孔。其一缺。諸寶置之日中,皆白氣連天。

【注釋】

[1]慶云:五彩祥云。也作“景云”、“卿云”?!妒酚洝ぬ旃贂罚骸叭魺煼菬?,若云非云,郁郁紛紛,蕭索輪囷,是謂卿云。卿云見,喜氣也?!币馑际牵湓葡駸煻皇菬?,像云而不是云,色彩華麗,總在不停地飄動,出現卿云,會有喜事。見:同“現”。

[2]楚州:今江蘇淮安。

[3]監國:古代君王外出或因其他特殊緣故,由太子代行處理國政,謂之“監國”。另據《新唐書·代宗紀》記載,上元三年(762)建巳月,肅宗病重,下詔由皇太子監國,楚州獻鎮國之寶,故以本年為寶應元年。

[4]歷數:天道。也指帝王相繼的次序。

[5]妖災之氣:指安史之亂。

[6]表:給皇帝的奏章。

[7]笏(hù):臣子上朝拿的手板,以玉、象牙或竹片制成,上面可以記事。

[8]理:治,治理。此處避高宗李治諱。

[9]谷璧:古時子爵諸侯所執之玉。

[10]五谷:五種谷物。一說指稻、稷、麥、豆、麻,一說指麻、黍、稷、麥、豆。

[11]西王母白環:唐歐陽詢《藝文類聚》卷六七引《世本》:“舜時,西王母獻白環及玦。”又《爾雅·釋地》:“觚竹、北戶、西王母、日下,謂之四荒。”可知這里的“西王母”,是指地處西方的古代部族。

[12]靺鞨(mò hé):靺鞨族所居之地出產的一種寶石。靺鞨族是古代少數民族,分布在今東北黑龍江、松花江流域。

[13]瑯玕(láng gān):似玉的美石。

[14]玦(jué):一種環形而有缺口的佩玉。

[15]啗(dàn):疑為“陷”字之誤。

[16]皇后采桑鉤:漢衛宏《漢官舊儀》(《漢官六種》本)卷下:“皇后春桑,皆衣青,手采桑,以繅三盆繭,示群臣妾從?!惫糯匾曓r業,當令時帝王親耕,皇后采桑,以垂范天下。

[17]雷公石斧:傳說天上雷神用石斧劈邪惡后,把石斧掄到地下來,稱“雷神棄斧”,此斧叫“雷公斧”。

【譯文】

代宗登基那天,天空出現五彩祥云,一道黃氣直沖太陽。起先,楚州獻上十二件國寶,于是肅宗下詔令代宗監國。詔書說:“上天降寶,獻自楚州。神明生天道之符,完璧定妖災之氣。”獻寶之前,楚州有個叫真如的尼姑,忽然有一天被人接到天上去了,天帝對她說:“人間發生災難,就用這些寶物去鎮服?!睂毼镆还灿惺€,楚州刺史崔侁上表進獻。第一件是玄黃,形狀像笏板,長八寸,有孔,可以避免人間的戰亂和瘟疫。第二件是玉雞,羽毛齊備,是塊白玉,帝王如果以孝治天下,這件寶物就會出現。第三件是谷璧,也是白玉,像谷粒,沒有雕刻的痕跡,帝王得到它,就會五谷豐登。第四件是西王母白環,一共有兩枚,白環所在的國家,外國都會歸順。第五件是碧色寶,圓形有光澤。第六件是如意寶珠,有雞蛋那么大。第七件是紅靺鞨,有大栗子那么大,顏色紅得像櫻桃。第八件是瑯玕珠,有兩顆,大小超過一般的珠子,有的直徑甚至超過一寸三分。第九件是玉玦,形狀像是玉環,但缺少四分之一。第十件是玉印,有半只手大小,紋理像鹿形,深陷印中。第十一件是皇后采桑鉤,像筷子那樣粗細,末端彎曲。第十二件是雷公石斧,長四寸,寬兩寸,沒有孔。另外還缺了一件。把這些寶物放在太陽底下,都有白氣沖天。

禮異

【題解】

本篇共計十三條,雜記西漢至南北朝時期的朝覲、喪禮、用節、外交、婚禮,以及種種特別的稱謂。前兩條摘自漢代衛宏的《漢官舊儀》,第三條摘自《周禮·地官》。下面各條關于南北朝交聘之禮及世俗婚禮的記述尤為詳盡,足資考證,李劍國《唐五代志怪傳奇敘錄》認為應當本自《聘梁記》、《聘北道記》二書??赡苓@些在唐代已經鮮為人知,故稱“禮異”。

1.21西漢[1],帝見丞相,謁者贊曰[2]:“皇帝為丞相起。”御史大夫見[3],皇帝稱“謹謝”。

【注釋】

[1]按,本條見于漢衛宏《漢官舊儀》(《漢官六種》本)卷上:“皇帝見丞相起,謁者贊稱曰:‘皇帝為丞相起?!⒛俗?。太常贊稱:‘敬謝行禮?!缫姡讨?、常侍贊,御史大夫見皇帝稱‘謹謝’?!?/span>

[2]謁(yè)者:職官名。秦漢時,謁者職掌接待賓客及贊禮。贊:唱禮。

[3]御史大夫:職官名。秦朝始置,職掌彈劾、糾察及掌圖籍秘書,其位僅次于丞相;漢代,與丞相、太尉合稱“三公”。

【譯文】

西漢時,皇帝接見丞相,謁者唱禮說:“皇帝為丞相起立?!庇反蠓蛴P見,皇帝只說“謹謝”。

1.22漢木主[1],纏以皓木皮[2],置牖中[3],張綿絮以障外,不出室[4]。玄堂之上[5],以籠為俑人[6],無頭,坐起如生時。

【注釋】

[1]木主:為死者所立木制牌位,也作“神主”?!妒酚洝ぶ鼙炯o》:“九年,武王上祭于畢。東觀兵,至于盟津。為文王木主,載以車中軍。”按,本條見于漢衛宏《漢官舊儀》(《漢官六種》本)補遺卷下:“高帝崩三日,小斂室中牖下。作栗木主,長八寸,前方后圓,圍一尺,置牖中,望外,內張綿絮以障外,以皓木大如指,長三尺,四枚,纏以皓皮四方置牖中,主居其中央。七日大斂棺,以黍飯羊舌祭之牖中。已葬,收主。為木函,藏廟太室中西墻壁坎中,望內,外不出室堂之上。坐為五時衣、冠、履、幾、杖、竹籠。為俑人,無頭,坐起如生時。”

[2]皓(hào):白。

[3]牖(yǒu):窗戶。

[4]室:宗廟的太室。

[5]玄堂:墳墓。

[6]俑:用于殉葬的木偶或陶人。

【譯文】

漢朝所用神主,用白木皮纏裹,放置在窗戶中,張設綿絮遮擋外面,不拿出太室之外。墳墓之上,用竹籠制作一個無頭俑人,坐姿就像生前那樣。

1.23凡節[1],守國用玉節,守都鄙用角節。使山邦用虎節,土邦用人節,澤邦用龍節[2]。門關用符節[3],貨賄用璽節[4],道路用旌節[5]。古者安平用璧[6],興事用圭[7],成功用璋[8],邊戎用珩[9],戰斗用璩[10],城圍用環[11],災亂用雋[12]。大旱用龍[13],龍,節也。大喪用琮[14]。

【注釋】

[1]節:憑證。古時使臣執以示信之物,常以玉、銅、犀角、竹、木等制作。

[2]“守國用玉節”五句:《周禮·地官》“掌節”:“守邦國者用玉節,守都鄙者用角節。凡邦國之使節,山國用虎節,土國用人節,澤國用龍節,皆金也,以英蕩輔之。”鄭玄注:“使節,使卿大夫聘于天子、諸侯,行道所執之信也。土,平地也。山多虎,平地多人,澤多龍。以金為節,鑄象焉?!笔?,掌管。國,諸侯國。都鄙,距王城四百至五百里的邊邑,作為王之子弟及公卿大夫的封地。按,虎節、人節、龍節,指節之所飾形象分別為虎、人、龍者,山邦多虎故用虎節,土邦多人故用人節,澤邦多龍故用龍節。

[3]門關:門禁和關卡。符節:出入城門關卡的憑證,刻上文字,分成兩半,各取其一,使用時相合以為驗證。

[4]貨賄:貨物,資財。代指市商。璽節:印章。

[5]旌節:使者所持之節。節為竹,以旄牛尾作飾,為信守的象征。

[6]璧:玉器,圓形、扁平,正中有孔,邊寬為內孔直徑的兩倍。

[7]圭:長條形,上尖(或圓)下方的玉制禮器。

[8]璋:玉器。形狀像圭的一半,典禮時拿在手中以示瑞信。

[9]珩(héng):一組玉佩頂端的橫玉,可用作符信。

[10]璩(qú):玉環。

[11]環:璧之一種,可以用作符信,也可用作裝飾。

[12]雋:通“?(suì)”,即“瓊”,紅色美玉。

[13]龍:通“瓏”,祈雨時所用的刻有龍紋的玉質祭器。

[14]大喪(sāng):帝、后或其世子的喪禮。也指父母之喪。琮(cóng):玉質禮器,方柱形,也有長筒形者,中有圓孔。

【譯文】

大凡使用節信,諸侯掌管國家使用玉節,大夫掌管邊邑使用角節。出使山地國家使用虎節,平原國家使用人節,水鄉之國使用龍節。出入門禁關卡使用符節,市商交易使用璽節,道路通行使用旌節。古時候平安無事用璧,做事用圭,如果成功了就用璋,邊境軍隊用珩,將有戰事用璩,城池被圍用環,發生災亂用瓊。天有大旱,就使用瓏,瓏是一種祈雨的節。大喪用琮。

1.24北齊迎南使[1],太學博士、監舍迎使[2]。傳詔二人騎馬荷信在前[3],羊車二人捉刀在傳詔后[4]。監舍一人,典客令一人[5],并進賢冠[6]。生朱衣騎馬罩傘十余[7],絳衫一人[8],引從使車前。又絳衫騎馬、平巾幘六人[9],使主、副各乘車,但馬在車后[10]。鐵甲者百余人。儀仗百余人,剪彩如衣帶,白羽間為矟[11],髶發絳袍[12],帽凡五色,袍隨髶色[13],以木為矟、刃、戟[14],畫彩為蝦蟆幡[15]

【注釋】

[1]北齊:東魏武定八年(550),權臣高洋廢孝靜帝自立,史稱“北齊”,承光元年(577)為北周所滅。南:南朝(420—589)。東晉之后建立于南方的四個朝代的總稱。

[2]太學博士:職官名。關于其職責,《唐六典》卷二十一:“(國子監)太學博士掌教文武官五品已上及郡縣公子孫、從三品曾孫之為生者?!碧珜W,國家設在京城的最高學府,漢武帝時始設太學,隋唐時為國子監。監舍:職官名。即中書監、中書舍人。負責起草詔誥、外交文書,也承擔外交接待。

[3]傳詔:職官名。負責傳達詔旨。荷信:帶著符節。

[4]羊車:皇宮內乘坐的小車。羊,駕車之馬其大如羊,故名。又“羊”兼通“祥”,取吉祥之意。這里指駕馭羊車的人。《隋書·禮儀志》:“(羊車)馭童二十人,皆兩鬟髻,服青衣,取年十四五者為,謂之羊車小史。駕以果下馬,其大如羊。”

[5]典客令:職官名。掌管接待少數民族及諸侯來朝等事務。

[6]進賢冠:冠名。《晉書·輿服志》:“進賢冠,古緇布遺象也,斯蓋文儒者之服。前高七寸,后高三寸,長八寸,有五梁、三梁、二梁、一梁。”

[7]生:太學生。

[8]絳衫:此指身穿絳衫的直閣將軍之侍從。絳,深紅色。

[9]平巾幘(zé):魏晉時武官所戴頭巾,因幘上平如屋頂,故名。幘,頭巾。

[10]但馬:又作“誕馬”,沒有裝備乘具的馬,用以備缺。

[11]矟(shuò):同“槊”,長矛。

[12]髶(èr):先驅騎馬者披著頭發的裝束。

[13]袍隨髶色:前已明言“絳袍”,此“袍”字疑為“帽”字之誤。

[14]戟(jǐ):合矛與戈為一體的長柄兵器。

[15]幡:長形的旗子。

【譯文】

北齊迎接南朝的使者,由太學博士和監舍擔任其事。兩名傳詔官騎馬帶著符節走在前面,兩名駕馭羊車的吏員提刀跟從在傳詔官后面。一位監舍,一位典客令,都戴著進賢冠。十多名身著紅衣、騎著馬、擎著傘蓋的太學生,一位身著絳衫的武官,在使節車前引導。另有身著絳衫騎著馬、戴平巾幘的武官六人,協助主、副使者各自乘車,車后跟著備用的馬。鐵甲武士一百余人。儀仗隊也有一百余人,裁剪的紙帛飾品好像衣帶,白色羽毛裝飾的旗幟中間列著長矛,騎著馬披著裝飾的頭發,身穿絳色袍服,帽子一共有五種顏色,顏色隨頭發而定,用木制長矛、刀、戟,用彩色繪畫制成蝦蟆旗。

1.25梁正旦[1],使北使乘車至闕下[2],入端門[3],其門上層題曰“朱明觀”。次曰應門,門下有一大畫鼓[4]。次曰太陽門,左有高樓,懸一大鐘,門右有朝堂,門辟[5],左右亦有二大畫鼓。北使入門,擊鐘磬,至馬道北、懸鐘內道西北立。引其宣城王等數人后入[6],擊磬,道東北面立。其鐘懸外東西廂,皆有陛臣[7]。馬道南、近道東有茹茹、昆侖客[8],道西近道有高句麗、百濟客[9],及其升殿之官三千許人[10]。位定,梁主從東堂中出,云齋在外宿,故不由上閣來。擊磬鼓,乘輿警蹕[11],侍從升東階,南面幄內坐。幄是綠油天皂裙,甚高,用繩系著四柱。憑黑漆曲幾坐定[12],梁諸臣從西門入,著具服博山遠游冠[13],纓末以翠羽、真珠為飾,雙雙佩帶劍,黑舄[14]。初入,二人在前導引,次二人并行,次一人擎牙箱、班劍箱[15],別二十人具省服[16],從者百余人。至宣城王前數步,北面有重席為位[17],再拜[18],便次出。引王公登獻玉,梁主不為興[19]。

【注釋】

[1]梁:南朝蕭衍所建立的朝代,史稱“蕭梁”,歷時共56年(502—557)。正旦:正月初一。魏晉南北朝時,每年正旦舉行朝會,各國間有時還會派出使者到賀,稱為“賀正旦使”。

[2]闕:王宮或祠廟門前兩邊的高建筑物,左右各一,中間為通道,又名“觀”。

[3]端門:宮殿南面正門。

[4]畫鼓:涂有彩繪的鼓。

[5]辟:打開。

[6]宣城王:即為蕭大器(523—551)。梁簡文帝蕭綱長子。中大通四年(532)封宣城王。

[7]陛臣:皇宮前夾階而立執兵器守衛的近臣。陛,宮殿的臺階。

[8]茹茹:史書上也譯為“蠕蠕”、“芮芮”?!读簳肪砦迨模骸败擒菄w匈奴別種。魏晉之世,匈奴分為數百千部,各有名號,芮芮其一部也?!卑?,此即北方古族柔然,與北魏和南朝各政權有往來,其政治中心在敦煌張掖北部,西魏時為突厥所滅。昆侖客:據周一良《魏晉南北朝史札記·〈南齊書〉札記》,這里的昆侖客指的是我國西南地區的少數民族。

[9]高句(gōu)麗、百濟客:今朝鮮半島來的使者。高句麗,也作“高麗”,古國名。百濟,古國名。傳說初以百家濟海而立國,因以為名。

[10]升殿之官:參與朝會并可登殿的官員。《隋書·禮儀志》:“元正大饗,百官一品已下,流外九品已上預會。一品已下、正三品已上、開國公侯伯、散品公侯及特命之官、下代刺史,并升殿。從三品已下、從九品以上及奉正使人比流官者,在階下。勛品已下端門外。”

[11]乘輿:也作“車駕”,專指皇帝乘坐的車。警蹕(bì):帝王出入時清道戒嚴。

[12]憑:倚,靠。

[13]具服博山遠游冠:冠名。具服,朝服?!顿Y治通鑒》卷一七四胡三省注:“《五代志》:后周之制,諸命秩之服曰公服,其余常服曰私衣。隋唐以下,有朝服,有公服。朝服曰具服,公服曰從省服。”博山,器物表面雕刻作重疊山形的裝飾。遠游冠,冠名。劉傳鴻《〈酉陽雜俎〉校證:兼字詞考釋》:“認為‘具服’與‘博山遠游冠’為二物,實誤。按唐杜佑《通典》卷五十七‘遠游冠’下,即以小注形式標明其包括‘具服遠游冠’、‘公服遠游冠’……‘梁為皇太子朝服,加金博山翠’清楚地說明了‘具服博山遠游冠’得名之由:遠游冠為朝服,同時加有金博山。”

[14]舄(xì):加木底的雙層底鞋。

[15]牙箱:裝牙旗的器具。班劍箱:盛班劍的器具。班劍,也作“斑劍”,飾有花紋的木劍。漢制,朝服帶劍;晉代之以木,謂之班劍;南朝謂之象劍,以為儀仗。

[16]省服:即從省服,見注[13]?!端鍟ざY儀志六》:“公服,冠、幘,紗單衣,深衣,革帶,假帶,履襪,鉤?,謂之從省服。八品已下,流外四品已上服?!?/span>

[17]重(chóng)席:古人席地而坐,以席之層疊多寡分別尊卑,天子之席五重,公三重,大夫雙重。

[18]再拜:連拜兩拜,是較為隆重的禮儀。

[19]興:起身。

【譯文】

梁國正旦朝會,請北朝使者乘車到闕下,進入端門,門的上層題寫著“朱明觀”。二重門為應門,門下有一面大畫鼓。三重門為太陽門,左邊有一座高樓,樓上懸著一口大鐘,右邊是朝堂,大門開啟,左右兩邊也有兩面大畫鼓。北朝使者進門后,敲擊鐘磬,走到馬道北面、懸鐘內道西北面站立。然后引導宣城王等人進門,再次擊磬,在道東北面站立。大鐘懸掛處外面的東西兩廂,都有近臣站立。馬道以南、近道以東,有茹茹和昆侖來賓,道西近道有高句麗和百濟來賓,以及參與朝會的三千多名官員。眾人位置站定之后,梁朝皇帝從東堂中走出來,因為齋戒在外住宿,所以不從上閣出來。擊磬鳴鼓,乘輿清道戒嚴,侍從簇擁著皇帝走上東面臺階,在幄幕內面向南方坐下。幄幕是綠油頂,蓋黑色裙幕,十分高大,用繩子系在四根柱子上。梁帝倚著黑漆曲幾坐定之后,大臣們從西門進入,戴著朝服博山遠游冠,冠纓末梢用翠羽和珍珠作裝飾,兩人一對,帶著佩劍,腳著黑色雙層底鞋。剛進入時,由兩人在前面引導,然后兩人并排隨行,后面有一人托著牙箱和班劍箱,另外二十人身著省服,后面跟隨著一百多人。到宣城王之前幾步遠的地方,北面設置著重席,為行禮的位置,行再拜禮,然后依次退出。又引導王公上前獻玉,梁朝皇帝不用起身答謝。

1.26魏使李同軌、陸操聘梁[1],入樂游苑西門內青油幕下[2]。梁主備三仗[3],乘輿從南門入,操等東面再拜,梁主北入林光殿[4]。未幾,引臺使入[5]。梁主坐皂帳,南面。諸賓及群官俱坐定,遣中書舍人殷靈宣旨慰勞[6],具有辭答。其中庭設鐘懸及百戲[7]。殿上流杯池中行酒具[8],進梁主者題曰“御杯”,自余各題官姓之杯,至前者即飲。又圖像舊事[9],令隨流而轉,始至訖于座罷,首尾不絕也。

【注釋】

[1]李同軌(499—546):趙郡平棘(今河北趙縣東南)人。學綜諸經,兼通佛學。魏天平年間,轉中書侍郎;興和中,兼通直散騎常侍使梁。陸操:字仲志,代(今山西大同)人。早以學業知名,仕魏,兼散騎常侍出使梁朝。聘:訪問,出使。按,正史沒有記載李同軌、陸操同時聘梁的事。

[2]樂游苑:此樂游苑在潤州,其地今屬江蘇南京。唐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卷二五“潤州上元縣”:“覆舟山,在縣東北一十里,鐘山西足地形如覆舟,故名。宋元嘉中改名玄武山,以為樂游苑?!?/span>

[3]梁主:即為梁武帝蕭衍(464—549)。蕭衍長于文學、樂律、書法,沉溺佛教,其國境內遍布佛寺,其人號“皇帝菩薩”,四次舍身同泰寺出家,身穿法衣為僧眾執役,每次都須群臣苦勸,并以重金贖身才返回皇宮;太清二年(548)侯景叛亂攻入建康,武帝被囚禁而死。三仗:即勛仗。仗,儀仗。《新唐書·儀衛志上》:“凡朝會之仗,三衛番上,分為五仗,號衙內五衛。一曰供奉仗,以左右衛為之;二曰親仗,以親衛為之;三曰勛仗,以勛衛為之;四曰翊仗,以翊衛為之。皆服鹖冠,緋衫夾。五曰散手仗,以親、勛、翊衛為之,服緋襠,繡野馬。皆帶刀捉仗,列坐于東西廊下?!?/span>

[4]林光殿:在樂游苑內。北宋樂史《太平寰宇記》卷九〇:“(上元縣)樂游苑,在覆舟山南,北連山筑臺觀,苑內起正陽、林光等殿?!?/span>

[5]臺使:南朝對朝廷使者的稱呼。臺,臺城,晉宋間謂朝廷禁省為臺,故稱。

[6]中書舍人:職官名。見1.24條注[2]。

[7]鐘懸:即“宮縣(xuán)”,古代樂器的懸掛形式根據地位高低而有不同,帝王懸掛四面,象征宮室四壁,故稱“宮縣(縣,懸掛)”。百戲:對各種散樂、雜技的通稱,如扛鼎、吞刀、爬竿、履火、耍龍燈之類。

[8]流杯池中行酒具:即所謂“流觴曲水”。古時每逢三月上巳日,在水濱集會宴飲,祓除不祥。后來相沿成俗,人們常于佳日在曲折回環的水邊宴集,在上水處放置酒杯,杯隨水流,停于何人面前,其人即取杯而飲。

[9]圖像:劉傳鴻《〈酉陽雜俎〉校證:兼字詞考釋》作“圖象”,且云:“從前后文可知,此‘圖象’乃模仿義,這種用法極少見,但其得義理據較清楚:‘圖’與‘象’均有模仿義,二者組合,乃同義復合?!?/span>

【譯文】

魏朝使者李同軌、陸操出訪梁朝,進入樂游苑西門內青油幕下。梁朝皇帝排列勛仗,乘坐鑾輿從南門進入,陸操等人站在東面行再拜禮,梁朝皇帝向北進入林光殿。不一會兒,引導臺使進殿。梁朝皇帝在黑色的帷帳中,坐北朝南。各位嘉賓及百官都已坐定位次之后,派中書舍人殷靈宣諭圣旨,慰問大家,都有言辭答謝。殿的中庭設有鐘懸和各種散樂雜技。殿上流杯池中漂流酒杯,進奉皇帝飲用的寫著“御杯”二字,其余題寫官員某姓的杯子,到了各自面前就端起來飲掉。又仿效前人的做法,讓酒杯隨著水流而移轉,從開頭一直到末座,首尾不絕。

1.27梁主常遣傳詔童賜群臣歲旦酒、避惡散、卻鬼丸三種[1]

【注釋】

[1]傳詔童:出入宣諭詔旨的侍童。歲旦酒:椒酒、柏酒。辟惡散:藥名?;驗椤胺笥谏ⅰ?,詳下注引文。辟惡,避除邪惡。散,研成細末的藥。按,關于本條記載,可另參南朝宗懔《荊楚歲時記》:“(正月一日)長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賀。進椒柏酒,飲桃湯。進屠蘇酒、膠牙餳。下五辛盤,進敷于散,服卻鬼丸。……敷于散出葛洪《煉化篇》,方用柏子仁、麻仁、細辛、干姜、附子等分為散,井華水服之。又《天醫方》序云:江夏劉次卿見鬼。以正旦至市,見一書生入市,眾鬼悉避。劉問書生曰:‘子有何術以至于此?’書生言:‘我本無術。出之日,家師以一丸藥絳囊裹之,令以系臂,防惡氣耳?!谑莿⒕蜁璐怂帲了娭T鬼處,諸鬼悉走。所以世俗行之。其方用武都雄黃丹散二兩,蠟和,調如彈丸。正月旦,令男左女右帶之?!?/span>

【譯文】

梁朝皇帝經常派遣傳詔童賞賜群臣歲旦酒、避惡散和卻鬼丸這三樣東西。

1.28北朝婚禮[1],青布幔為屋,在門內外,謂之青廬,于此交拜。迎婦,夫家領百余人,或十數人,隨其奢儉,挾車俱呼:“新婦子,催出來!”至新婦登車乃止。婿拜閣日[2],婦家親賓婦女畢集,各以杖打聓為戲樂[3],至有大委頓者[4]。

【注釋】

[1]北朝:自北魏一統北方至楊堅建隋(386—581),中國北方先后出現了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五個朝代,合稱“北朝”,與南朝(宋、齊、梁、陳)對峙。

[2]拜閣:即拜門,指新婚夫婦回拜岳家。

[3]聓(xù):同“婿”,女婿。

[4]委頓:頹喪,疲困。

【譯文】

北朝的婚禮,用青布帳幕作為新房,安設在大門內或門外,叫做青廬,新人就在這里交拜成婚。去女家迎娶新娘的時候,夫家帶領一百多人,或十幾個人,根據男方家境可奢可儉,圍著婚車一起大喊:“新娘子,快出來!”一直喊到新娘子上車才罷。女婿拜門這一天,女方親戚、來賓中的婦女都聚集在一起,各自手拿棍子敲打新女婿鬧著玩,以致有的新郎官被弄得疲憊不堪。

1.29律:有甲娶,乙、丙共戲甲,旁有柜,比之為獄,舉置柜中,復之[1],甲因氣絕。論當鬼薪[2]。

【注釋】

[1]復:通“覆”,覆蓋。

[2]鬼薪:秦漢時的一種刑罰,因其最初為宗廟采供柴薪而得名,刑期一般為三年。《史記·秦始皇本紀》:“盡得毐等……車裂以徇,滅其宗。及其舍人,輕者為鬼薪。”

【譯文】

法律規定:有甲娶妻,乙和丙一起戲弄甲,旁邊有個柜子,乙和丙假稱這是監獄,抬起甲放進柜子里,蓋上柜蓋,甲因此被悶死了。判定乙、丙應當處以鬼薪之刑。

1.30近代婚禮,當迎婦,以粟三升填臼[1],席一枚以覆井,枲三斤以塞窗[2],箭三只置戶上。婦上車,聓騎而環車三匝。女嫁之明日,其家作黍臛[3]。女將上車,以蔽膝覆面[4]。婦入門,舅姑以下[5],悉從便門出[6],更從門入,言當躪新婦跡[7]。又婦入門,先拜豬樴及灶[8]。娶婦,夫婦并拜,或共結鏡紐[9]。又娶婦之家,弄新婦[10]。臘月娶婦,不見姑。

【注釋】

[1]臼(jiù):舂米的器具。

[2]枲(xǐ):麻,纖維可織布。

[3]黍臛(huò):雜以黍米的肉羹。黍,黍子,去皮后叫黏黃米。

[4]蔽膝:用以護膝的圍裙。

[5]舅姑:夫家的父母,俗稱公公、婆婆。

[6]便門:正門之外的小門。

[7]躪(lìn):踩,踏。

[8]豬樴(zhí):豬圈。這里指豬欄神。樴,小木樁。

[9]紐:器物上可以提攜或系帶的部分。

[10]弄:戲弄。

【譯文】

近代婚禮,到了迎接新娘的時候,在石臼里裝三升粟米,用一張席子覆蓋井口,三斤麻塞住窗戶,三支箭放在門上。新娘上車,新郎騎著馬環繞婚車三圈。女兒出嫁之后的第二天,女家要煮肉粥。新娘上車前,用圍裙遮住面部。新娘進入夫家大門,自公婆以下的家人都要從旁開的小門走出去,再從大門進來,說是應該踩踏新娘的足跡。新娘進門之后,先要拜豬欄神和灶神。娶親時,夫婦要對拜,或一起給銅鏡拴結鏡紐。另外,娶親的人家,要鬧洞房捉弄新娘子。臘月娶親,新娘不見婆婆。

1.31婚禮納彩[1],有合歡、嘉禾、阿膠、九子蒲、朱葦、雙石、綿絮、長命縷、干漆[2],九事皆有詞[3]:膠、漆,取其固;綿絮,取其調柔;蒲、葦,取其為心可屈可伸也;嘉禾,分福也;雙石,義在兩固也。

【注釋】

[1]納彩:古代婚制,男方在媒人通辭得到允準之后,具送求婚禮物,稱為“納彩”?!端鍟ざY儀志》:“后齊聘禮,一曰納采,二曰問名,三曰納吉,四曰納征,五曰請期,六曰親迎。皆用羔羊一口,雁一只,酒黍稷稻米面各一斛。”

[2]合歡:又名“夜合歡”、“合昏”,植物名。其葉夜間成對相合,象征男女相愛和睦。嘉禾:長勢茁壯的稻禾,古時以之為吉祥的象征。阿膠:北魏酈道元《水經注》卷五:“(東經東阿縣故城北)大城北門內西側,皋上有大井,其巨若輪,深六七丈,歲嘗煮膠,以貢天府?!侗静荨匪^阿膠也。”九子蒲:植物名?;槎Y用之,意寓多子。雙石:形狀顏色相近的一對卵石。長命縷:端午節時,結成各種形狀用以避邪的五彩帶。南朝宗懔《荊楚歲時記》:“(五月五日)以五彩絲系臂,名曰辟兵,令人不病瘟。又有條達等織組雜物以相贈遺?!幻L命縷,一名續命縷,一名辟兵繒,一名五色絲,一名朱索,名擬甚多?!?/span>

[3]詞:言辭,寓意。

【譯文】

婚事彩禮,有合歡、嘉禾、阿膠、九子蒲、朱葦、雙石、綿絮、長命縷、干漆,這九樣東西各有含義:膠、漆,寓意結合牢固;綿絮,寓意情意溫柔;蒲、葦,寓意雙方能屈能伸相互包容;嘉禾,寓意共享幸福;雙石,寓意兩情堅貞不渝。

1.32北朝婦人,常以冬至日進履襪及靴。正月進箕帚、長生花[1]。立春進春書[2],以青繒為幟[3],刻龍像銜之,或為蝦蟆。五月進五時圖、五時花[4],施帳之上。是日,又進長命縷、宛轉繩,皆結為人像帶之。夏至日,進扇及粉脂囊。皆有辭。

【注釋】

[1]箕帚(jī zhǒu):掃除用的工具。長生花:花名??扇胨帯?/span>

[2]春書:春帖子。類似現在的賀年片。

[3]青繒(zēng)為幟:指制作春幡。繒,絲織品。古時于立春那天掛春幡,以象征春的來臨。或是剪彩做成小旗,插在頭上,或掛在樹枝上為戲。

[4]五時:立春、立夏、大暑、立秋、立冬。

【譯文】

北朝婦女,常常在冬至那天送鞋襪和靴子。正月里送箕帚、長生花。立春那天送春書,用青繒制作春幡,用木雕的龍像或是蝦蟆銜著。五月送五時圖、五時花,裝飾在帷帳上面。這一天,還送長命縷和宛轉繩,都編織成人像帶著。夏至那天,送扇子和胭脂袋。這些東西都各有寓意。

1.33秦漢以來,于天子言“陛下”[1],于皇太子言“殿下”[2],將言“麾下”[3],使者言“節下”、“轂下”[4],二千石言“閣下”[5],父母言“膝下”[6],通類相言稱“足下”[7]。

【注釋】

[1]陛下:對天子的尊稱。天子必有近臣執兵器列于陛側,臣子覲見時不能直接指稱天子,呼在陛下者,因卑而達意于至尊。漢蔡邕《獨斷》卷上:“陛下者,陛階也……群臣與天子言,不敢指斥,故呼在陛下者而告之,因卑達尊之意也,上書亦如之,及群臣庶士相與言殿下、閣下、足下、侍者、執事之屬,皆此類也。”

[2]殿下:殿階之下。用作對帝后、帝妃及太子、公主、親王的敬稱。

[3]麾(huī)下:對將帥的敬稱。麾,指揮軍隊的旗幟。

[4]轂(gǔ)下:亦屬敬稱。轂,車輪中心的圓木,代指車輛。

[5]二千石:漢代內自九卿郎將,外至郡守尉的俸祿等級,都是二千石;其中又分中二千石、二千石、比二千石。閣下:唐趙璘《因話錄》卷五:“古者三公開閣,郡守比古之侯伯,亦有閣,所以世之書題有閣下之稱?!?/span>

[6]膝下:人年幼時,常依于父母膝下承歡,后來“膝下”就用作尊呼父母,以避免直接指稱。

[7]足下:戰國時,多稱君主為足下,后用作平輩之間的稱呼。

【譯文】

秦漢以來,對天子尊稱“陛下”,對皇太子尊稱“殿下”,對將軍尊稱“麾下”,對使者尊稱“節下”、“轂下”,對二千石官員尊稱“閣下”,對父母尊稱“膝下”,平輩之間相互稱呼“足下”。

天咫

【題解】

“天咫”一詞,出自《國語·楚語上》:“子晳復命,王曰:‘是知天咫,安知民則?’右尹子革侍,曰:‘民,天之生也。知天,必知民矣。是其言可以懼哉!’”韋昭解釋說:“咫,言少也。此言少知天道耳,何知治民之法。”李劍國《唐五代志怪傳奇敘錄》認為:“韋昭訓咫為少,實誤。咫亦則也。二字音近,古可通……天咫即天則、天道之意,引申之,則又可作天庭、天闕解。本篇全記天事,故以為名篇?!北酒灿嬃鶙l,或為月桂、蟾蜍,或為須彌閻扶,或曰一行大師掩北斗,或是上帝樂神藏鼻息,或是斤鑿修七寶之月,如是等等,都是關于月亮、星辰、天神的奇異傳說。

1.34舊言月中有桂[1],有蟾蜍[2]。故異書言,月桂高五百丈[3],下有一人常斫之[4],樹創隨合。人姓吳,名剛,西河人[5]。學仙,有過,謫令伐樹。

【注釋】

[1]桂:木犀科植物。常綠小喬木或灌木,又稱“木犀”、“桂花”。

[2]蟾蜍:《太平御覽》卷四引漢張衡《靈憲》:“羿請不死藥于西王母,羿妻姮娥竊以奔月,托身于月,是為蟾蜍?!?/span>

[3]月桂:這里指月中的桂樹。

[4]斫(zhuó):砍。

[5]西河:地名。或今陜西韓城,或今山西汾陽,不確定。

【譯文】

傳說月中有桂樹,有蟾蜍。以前的傳奇錄異的書上說,月中桂樹有五百丈高,樹下有一個人不停地砍伐,樹的創口隨砍隨即愈合。砍樹的人姓吳,名剛,是西河人。他學仙時犯了錯,所以被罰去砍樹。

1.35釋氏書言[1],須彌山南[2],有閻扶樹[3],月過,樹影入月中?;蜓栽轮畜?、桂,地影也;空處,水影也。此語差近[4]。

【注釋】

[1]釋氏書:佛經。釋氏,即“釋迦氏”之略稱。

[2]須彌山:意譯為妙高山,因為山是由金、銀、琉璃、水晶四寶所成,故稱“妙”;又高有八萬四千由旬(由旬,古印度計算里程的單位),闊有八萬四千由旬,為諸山之王;山形上下皆大,中腰獨小,四王天居于山腰四面,忉利天在山頂。在佛教的空間觀念里,須彌山是我們這個世界的中心,日月星辰都在大山四周的半空中巡行;在須彌山腳下周圍布滿海水,水深八萬四千由旬。在海水當中有四大部洲,即東勝身洲(孫悟空的老家)、南贍部洲(人類生活的地球即處此洲)、西牛貨洲、北俱盧洲;其外圍則有鐵圍山。一千個這樣的世界在一起稱為“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稱為“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稱為“大千世界”;大千世界中又包括小、中、大三種“千世界”,故稱“三千大千世界”,即宇宙間無數世界。

[3]閻扶樹:《長阿含經》卷一八:“閻浮提有大樹王,名曰閻浮,圍七由旬,高百由旬,枝葉四布五十由旬?!遍惙觯沧鳌伴惛 薄?/span>

[4]差:略微,頗。

【譯文】

佛經上說,須彌山的南邊有閻扶樹,月亮經過的時候,樹影就映入月中。也有一種說法,說月中的蟾蜍和桂花樹,是大地的影子;空白的地方,是水的影子。這個說法比較接近。

1.36僧一行[1],博覽無不知,尤善于數[2],鉤深藏往[3],當時學者莫能測。幼時家貧,鄰有王姥[4],前后濟之數十萬。及一行開元中承上敬遇[5],言無不可,常思報之。尋王姥兒犯殺人罪,獄未具,姥訪一行求救,一行曰:“姥要金帛,當十倍酬也。明君執法,難以請求,如何?”王姥戟手大罵曰[6]:“何用識此僧!”一行從而謝之,終不顧。一行心計渾天寺中工役數百[7],乃命空其室內,徙大甕于中,又密選常住奴二人[8],授以布囊,謂曰:“某坊某角有廢園,汝向中潛伺,從午至昏,當有物入來,其數七,可盡掩之,失一則杖汝?!迸缪远V劣虾?sup class="calibre7">[9],果有群豕至[10],奴盡獲而歸。一行大喜,令置甕中,覆以木蓋,封于六一泥[11],朱題梵字數十[12],其徒莫測。詰朝[13],中使叩門急召[14]。至便殿[15],玄宗迎問曰:“太史奏昨夜北斗不見[16],是何祥也[17]?師有以禳之乎[18]?”一行曰:“后魏時[19],失熒惑[20]。至今帝車不見[21],古所無者,天將大警于陛下也。夫匹婦匹夫,不得其所,則隕霜赤旱[22],盛德所感,乃能退舍。感之切者,其在葬枯出系乎[23]?釋門以瞋心壞一切善[24],慈心降一切魔[25]。如臣曲見,莫若大赦天下?!毙趶闹S制湎?,太史奏北斗一星見,凡七日而復。成式以此事頗怪,然大傳眾口,不得不著也。

【注釋】

[1]僧一行(683—727):俗姓張,名遂,魏州昌樂(今河南南樂)人。唐代高僧,科學家。二十一歲入嵩山為僧,師事普寂,法名一行。其人博覽經史,精于歷象、陰陽、五行之學。開元五年(717)應召至長安,后受命改造新歷,和梁令瓚同制黃道游儀,實測天文,著有《開元大衍歷》。開元十五年(727)圓寂。唐玄宗為制碑文。

[2]數(shù):術數。指天文、歷法、占卜之類。

[3]鉤深:探索玄奧。藏往:記住過去。

[4]姥(mǔ):年老的婦女。

[5]開元:唐玄宗李隆基年號(713—741)。

[6]戟(jǐ)手:以手叉腰。《左傳·哀公二十五年》:“褚師出。公戟其手,曰:‘必斷而足!’”楊伯峻注:“以手叉腰如戟形,今人怒罵時猶有作此狀者。”另有一種說法,伸出食指指著對方罵,手形像戟,故稱“戟手”。

[7]渾天寺:寺名。渾天,古人認為天地形狀像雞蛋,天半在地上,半在地下,包裹大地猶如蛋包黃,故曰渾天。一行在前人基礎上,創制出了水運渾天儀。

[8]常住奴:佛寺中的奴仆。佛家把寺舍、什物、樹木、田園、仆畜、糧食等,統稱為“常住”。

[9]酉(yǒu):十二地支的第十位。用以計時,指下午五時至七時。

[10]豕(shǐ):豬。

[11]六一泥:道家煉丹封爐用的泥。晉葛洪《抱樸子·內篇》“金丹第四”:“(第一之丹名曰丹華)當先作玄黃,用雄黃水、礬石水、戎鹽、鹵鹽、礜石、牡蠣、赤石脂、滑石、胡粉各數十斤,以為六一泥?!?/span>

[12]梵(fàn)字:古印度文字。

[13]詰朝(zhāo):這里指第二天早晨。

[14]中使:皇宮派出的使者,通常為宦官。

[15]便殿:正殿以外的別殿,帝王休憩游宴之所。

[16]太史:職官名。史官之長,負責修史及天文歷法等。

[17]祥:吉兇的征兆。

[18]禳(ráng):祈禱以求消除災禍。

[19]后魏:南北朝時期的魏朝(北魏)。為與三國時期曹魏相區別,故稱“后魏”。

[20]熒惑:火星別名。因隱現不定,令人迷惑,故名。

[21]帝車:北斗。

[22]隕(yǔn):降落。

[23]枯:枯骨。系:拘囚。這里指囚犯。

[24]瞋(chēn)心:佛教術語。怨恨的意念。瞋,發怒。

[25]魔:佛教術語。魔障,魔王所設的障礙。

【譯文】

高僧一行,博覽群書,無所不知,尤其擅長于術數,深研奧秘,遍知古往之學,當時的學者都不知道他的學問究竟深到何種程度。一行小時候家里貧窮,鄰居王姥先后接濟他幾十萬錢。開元年間,一行受到玄宗的器重賞識,所說的話沒有不被采納的,他總想著要報答王姥。不久,王姥的兒子犯了殺人罪,案子還沒有了結,王姥拜訪一行,向他求救,一行說:“您如果要金銀布帛,我會十倍地酬報。可是英明的皇上按法辦事,我難以向他請求,怎么辦呢?”王姥叉手大罵說:“認識你這個和尚有什么用!”一行跟隨在王姥身后,一再表示歉意,王姥最終也沒有回頭。一行心里盤算,渾天寺里有幾百名工匠,就讓他們把房子騰空,然后搬進去一口大甕,又秘密挑選了兩名奴仆,交給他們布袋,吩咐說:“在某坊的某個角落有一處廢棄的園子,你們進去潛伏在園中等候,從中午到黃昏,會有什么東西進園,總數是七,一定要全部抓住,少一個我就打你們?!眱蓚€奴仆按吩咐去了。到了酉后,果然有一群豬進了園子,兩人把七只豬全部捕獲就回來了。一行非常高興,讓他倆把豬放進大甕里,用木蓋子蓋上,用六一泥封嚴實,又用紅筆在上面寫了幾十個梵字,他的徒弟完全弄不明白。第二天早晨,中使敲門說皇上緊急召見。到了便殿,玄宗迎上前問道:“太史上奏說昨天晚上北斗星沒有出現,這是什么征兆?大師有辦法禳解嗎?”一行說:“后魏時,火星曾經消失不現。如今北斗星又不出現,這是自古以來沒有發生過的事情,上天在嚴厲地警告陛下啊。平民百姓不能安生,就會有霜凍和大旱,用大恩大德進行感化,才能消除災禍。最能感動上天的,大概是在收葬枯骨和釋放囚犯吧?佛家認為瞋心會毀掉一切善行,慈悲能降伏一切魔障。依微臣愚見,不如大赦天下?!毙诼爮牧怂慕ㄗh。當天晚上,太史上奏說北斗七星已經出現了一星,總共過了七天,七星全部重現。我覺得這件事情頗為離奇,但是眾口廣為流傳,只得記錄下來。

1.37永貞年[1],東市百姓王布[2],知書,藏鏹千萬[3],商旅多賓之[4]。有女,年十四五,艷麗聰悟,鼻兩孔各垂息肉[5],如皂莢子[6],其根如麻線,長寸許,觸之,痛入心髓。其父破錢數百萬治之,不差[7]。忽一日,有梵僧乞食[8],因問布:“知君女有異疾,可一見,吾能止之?!辈急粏柎笙?,即見其女。僧乃取藥,色正白,吹其鼻中。少頃,摘去之,出少黃水,都無所苦。布賞之百金,梵僧曰:“吾修道之人,不受厚施[9],唯乞此息肉?!彼煺渲囟ィ屑踩顼w。布亦意其賢圣也。計僧去五六坊,復有一少年,美如冠玉[10],騎白馬,遂扣其門曰:“適有胡僧到無[11]?”布遽延入,具述胡僧事。其人吁嗟不悅,曰:“馬小踠足[12],竟后此僧。”布驚異,詰其故。曰:“上帝失樂神二人,近知藏于君女鼻中。我天人也,奉帝命來取,不意此僧先取之,當獲譴矣[13]?!辈挤阶鞫Y,舉首而失。

【注釋】

[1]永貞:唐順宗李誦年號(805)。

[2]市:市肆。唐都長安,當皇城南面朱雀門,有一條寬闊的南北通衢朱雀門大街,萬年縣和長安縣以此街為界;萬年縣管轄街東五十四坊及東市,長安縣管轄街西五十四坊及西市。

[3]鏹(qiǎng):成串的錢。

[4]賓:禮敬。

[5]息肉:因黏膜異常而形成的肉瘤。

[6]皂莢:又稱“皂角”,植物名。落葉喬木,多刺,開黃色小花,結實成莢。

[7]差(chài):“瘥”之古字,病愈。

[8]梵僧:印度僧人。

[9]施:報酬,恩惠。

[10]冠玉:裝飾在帽子上的美玉,多用以比喻美男子。冠,帽子。

[11]胡:古代稱北方邊地與西域的少數民族為胡,也泛指外國。

[12]踠(wò):扭傷筋骨。

[13]譴:責罰。

【譯文】

永貞這一年,長安東市百姓王布,讀過書,家里非常富有,過往的遠方客商都很禮敬他。王布有一個十四五歲的女兒,美麗聰慧,只是兩個鼻孔各長了一條形如皂莢的息肉,息肉的根部像條麻線,約有一寸長,一旦觸碰,痛入骨髓。王布花了幾百萬錢,也治不好。忽然有一天,一位印度和尚前來化齋,趁便對王布說:“我知道您女兒得了怪病,讓我看看,我能治好這個病?!蓖醪急凰@么一說,非常高興,馬上讓女兒出來見面。和尚取出一種純白色的藥末,吹進女孩鼻孔里。不一會兒,就摘掉了息肉,鼻孔里流出少量黃水,一點兒也不覺得疼痛。王布賞給和尚一百金,和尚說:“我是修道的人,不接受豐厚的財物報酬,只求這兩塊息肉?!庇谑前严⑷庹洳睾茫〔饺顼w地離開了。王布猜想這和尚肯定是個圣賢人物。估計梵僧走過了五六條街道,這時又來了一位貌美如玉的青年男子,騎著白馬來敲王布的門,問道:“剛才有沒有一個外國和尚來過?”王布趕緊請他進屋,詳細講述了剛才發生的事。那美男子長吁短嘆,很不開心,說:“我的馬輕微扭傷了蹄子,到底是落在這和尚的后面了。”王布很吃驚,就問其中的緣故。美男子說:“上帝走失了兩位樂神,最近才知道藏在您女兒的鼻孔里。我是天上的神仙,奉上帝之命來捉拿他們,想不到這和尚先取走了,我會受到責罰的。”王布正向他行禮,抬起頭,美男子就不見了。

1.38長慶中[1],八月十五夜,有人玩月[2],見林中光屬天如匹布[3]。其人尋視之,見一金背蝦蟆,疑是月中者。工部員外郎張周封嘗說此事[4],忘人姓名。

【注釋】

[1]長慶:唐穆宗李恒年號(821—824)

[2]玩:觀賞。

[3]屬(zhǔ):連接。

[4]工部:中央官制六部之一,掌管營造工程事項,隋代始設,歷代相沿,長官為工部尚書。員外郎:官名。指正員以外的官員;后世此官可以用錢捐買,故常用“員外”指稱有錢有勢的豪紳。張周封:字子望,曾為劍南西川節度使(治所成都)從事,著有《華陽風俗錄》一書,已佚。在《酉陽雜俎》一書中,張周封其人一共出現了八次,本條之后,又見于8.29條、15.13條、15.28條、17.35條、17.43條、19.23條、X2.12條。

【譯文】

長慶年間,有人在八月十五晚上賞月,看見樹林中有一道光束直射夜空,就像布匹一樣。那個人鉆入樹林里看個究竟,見到一只金背的蝦蟆,懷疑就是月中的那只蟾蜍。工部員外郎張周封說過這件事,只是忘了那人的姓名。

1.39太和中[1],鄭仁本表弟,不記姓名,常與一王秀才游嵩山[2]。捫蘿越澗,境極幽夐[3],遂迷歸路。將暮,不知所之,徙倚間[4],忽覺叢中鼾睡聲。披蓁窺之[5],見一人布衣,衣甚潔白,枕一襆物[6],方眠熟。即呼之曰:“某偶入此徑,迷路,君知向官道否[7]?”其人舉首略視,不應,復寢。又再三呼之,乃起坐,顧曰:“來此!”二人因就之,且問其所自。其人笑曰:“君知月乃七寶合成乎[8]?月勢如丸,其影,日爍其凸處也。常有八萬二千戶修之,予即一數?!币蜷_襆,有斤鑿數事,玉屑飯兩裹[9],授與二人,曰:“分食此,雖不足長生,可一生無疾耳?!蹦似?,與二人指一支徑:“但由此,自合官道矣?!毖砸眩灰?。

【注釋】

[1]太和:亦作“大和”。唐文宗李昂年號(827—835)。

[2]常:通“嘗”,曾經。秀才:唐代科舉有秀才科,后世逐漸廢去,僅用作對一般儒生的稱呼;明清兩代則專門用來稱呼府、州、縣學的生員。嵩山:在河南登封境內,為五岳名山之中岳。

[3]幽夐(xiòng):幽深。夐,深遠。

[4]徙倚:徘徊,逡巡。

[5]蓁(zhēn):叢生的荊棘。

[6]襆(fú):同“幞”,衣包,包袱。

[7]官道:官府修筑的路,大路。

[8]七寶:佛教術語。所指或為七種珍寶,或為七種王寶。這里指七種珍寶:一金,二銀,三吠琉璃,四頗胝迦,五牟呼羯婆(硨磲),六遏濕摩娑(瑪瑙),七赤真珠。

[9]玉屑飯:仙人的食物。玉屑,玉的碎末。《漢書·郊祀志》:“其后又作柏梁、銅柱、承露仙人掌之屬矣?!鳖亷煿抛ⅲ骸啊度o故事》云:‘建章宮承露盤,高二十丈,大七圍,以銅為之,上有仙人掌承露,和玉屑飲之?!?/span>

【譯文】

大和年間,鄭仁本的表弟,忘了他的姓名,曾經和一位姓王的秀才游覽嵩山。他們攀援藤蘿,越過山澗,所到之處,幽深隱僻,因而迷路了。天快黑了,他們還找不著方向,正在進退兩難的時候,忽然聽到叢林中有打鼾的聲音。撥開荊棘偷偷察看,只見一個人身穿潔白的布衣,枕著一個包袱,睡得正香。兩人便叫醒他說:“我們偶然走到這里,迷路了,您知道大路朝哪里走嗎?”那人抬頭掃了一眼,沒有答話,又睡了。兩人再三地喊他,那人才坐起身,扭頭對他們說:“過來吧!”兩人于是走上前去,并問他來自何方。那人笑著說:“你們知道月亮是由七種寶物合成的嗎?月亮的形狀像個圓球,月亮上的陰影,是由于日光照在它表面凸起的地方而造成的。常有八萬二千人修鑿月亮,我就是其中之一。”說著解開包袱,里面有斧頭和鑿子等工具,還有兩團玉屑飯,那人把玉屑飯送給兩人,說:“你們分吃了玉屑飯,雖然不能夠長生不老,但可以一輩子不生病?!闭f著站起身來,給兩人指了一條小路:“只要順著這條路走,自然會走到大路上去?!闭f完人就不見了。

主站蜘蛛池模板: 蕉岭县| 邹城市| 兴文县| 小金县| 盐山县| 昔阳县| 托克托县| 宜都市| 岗巴县| 互助| 沙田区| 罗甸县| 岳池县| 定远县| 锡林郭勒盟| 和龙市| 深州市| 安国市| 英吉沙县| 丹凤县| 连州市| 洞口县| 黑龙江省| 高尔夫| 胶南市| 北安市| 大石桥市| 天柱县| 安徽省| 陇西县| 合肥市| 南部县| 丹东市| 阳朔县| 石阡县| 饶阳县| 五常市| 图们市| 儋州市| 图们市| 含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