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秋穀梁傳(中華經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譯)
- 徐正英 鄒皓譯注
- 2字
- 2021-03-03 17:26:32
前言
關于《春秋》
春秋時期,“春秋”是各國史書的通稱(個別國家的史書有自己的專稱,如晉國的史書稱作《乘》,楚國的稱作《梼杌》),僅《墨子》一書中就出現了“周之春秋”、“燕之春秋”、“宋之春秋”、“齊之春秋”等在春秋之前冠以國名的說法,《左傳》對于魯昭公二年的記載也出現了“魯春秋”的說法,可見“春秋”的確是當時各國史書的通稱,其是一種標題新聞式、編年大事記式的史書。
為何以“春秋”二字作為史書的名稱,歷來說法甚多,有研究者認為以春、秋紀年并作為史書稱呼是沿襲殷商時的說法,殷商時期人們只將一年分為春、秋二季,故以之紀年,周初仍沿用之,進而以之稱呼史書。但為較多人所接受的是西晉杜預的說法,他說:“記事者,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時,以時系年,所以紀遠近、別同異也。故史之所記必表年以首事。年有四時,故錯舉以為所記之名也?!币簿褪钦f于一年四季之中交錯選擇春、秋二季來代表一年,大概是因為“春為萬物之始,秋為成物之終”,進而“春秋”也就成了歷史的代稱了。據現有的研究,以“春秋”作為史書的稱呼,應該是起于西周時期。
魯國史書并不像晉、楚有自己的專稱,大約是隨著儒家勢力的壯大,魯春秋也為更多人所研習,逐漸地,“春秋”也就成為了魯國史書的專名。
我們今日所見的《春秋》已不是魯國史書原本的樣子了,歷來都認為孔子在魯國史書或史料的基礎上進行了修訂或編纂工作,使之成為了我們今日所見的《春秋》。孟子認為《春秋》為孔子所作,他說:“世道衰微,邪說暴行有作,臣弒其君者有之,子弒其父者有之,孔子懼,作《春秋》。”司馬遷也在《史記·孔子世家》中說孔子“乃因史記作《春秋》”,這是說孔子依據原有的史書作了《春秋》,同時還說孔子作《春秋》的辦法是“筆則筆,削則削,子夏之徒不能贊一辭”,也就是對原有的史書有增補,有保留,有刪改,如此形成的《春秋》盡善盡美到了一字不易的程度,即使高徒子夏也提不出一點意見。
對于孔子作《春秋》的時間也有頗多討論,有認為孔子作《春秋》始于魯哀公十一年(前484)自衛返魯之后,這年他68歲。有認為孔子作《春秋》是在“西狩獲麟”之后,即魯哀公十四年(前481)孔子71歲時。當然,更有相反的說法,認為“西狩獲麟”事件恰是孔子最后擱筆《春秋》的原因,今見《春秋》記事止于“西狩獲麟”即是明證。不論取哪種說法,我們都可以認為《春秋》作于孔子晚年。